《猜想与验证》教学思考
1 教学内容的确定及前期思考
课前了解到送课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并即将进入几何部分的学习。小学时期,学习平面几何,多数通过观察实验获取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开始接触平面几何的演绎推理。这里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承上启下的转折点。所以笔者打算为学生的几何学习培养兴趣,指明方向。
法国数学家庞加莱说过“直觉用于发明,逻辑用于验证”。
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先有直觉感知,后有逻辑推理,直觉指明方向,逻辑完善过程。但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直觉感知在学生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是否定了直觉猜想的必要性。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对学生注意力、直觉思维、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大胆观察、猜想的同时,体会验证的必要性。
2 教学过程及分析
2.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第一次见面,同学们能猜猜老师的年龄是多少么?
(学生猜想)
教师:如何验证同学们的猜想呢?
(学生提出看身份证,教师出示。)
教师:我们刚才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学生:猜想与验证
教师:在猜想之前,我们还经历了什么?
学生:观察
教师:很好,观察、猜想、验证。这也是我们数学学习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悟“猜想与验证”。
教学说明:通过“猜年龄”的情境,拉近与学生距离的同时,让学生感受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既自然的引出课题,又能感受到数学思想与方法,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无处不在。
2.2 看一看、试一试
教师:请同学们通过观察,给出猜想。
教师:如何验证?
教师:这两个例子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1:眼见不一定为实,猜想是需要验证的。
教师:非常好,也就是说验证是——必要的!那这两个例子,我们是如何验证的?
学生:比一比、量一量、叠合。。。
教师:这些,我们都称为操作(实验)的方法。
教学说明:引例从直觉感知入手,强调感性的重要。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直觉感知,虽然重要,但有时候不一定正确。从而自然的想到,理性思维的必要性。从课堂两道趣味数学题的探究,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进行表达,逐步渗透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尤其是“试一试”中,横竖两条线段,一般的课本,都给人一种错觉,不等,然后相等。在这里,重新进行了设计,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产生了新的生成。
2.3 拼一拼,想一想
教师:请同学们用操作的方法,验证你的猜想。
(学生动手操作拼图)
教师:通过操作,恰能拼成一个长方形么?
学生:可以。
教师:有不同意见么?
学生1:我觉得不可以,因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不一样。正方形的面积是64,长方形的面积是65,所以不可以。
教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么?
学生:同意。
教师:我们用操作验证的结果和计算的结果产生了矛盾,问题出在哪呢?
学生:我们的操作出了问题,因为1CM2的面积我们用肉眼很难发现。
教师:这个例子,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学生:操作容易出现误差,对于这一题来说计算是更好的验证方法。
教师:非常好,很多时候,操作验证容易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和误差的影响,不能准确的验证结果。这时就可以选择计算的方式来验证。请同学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想一想”。
教学说明:“拼一拼”与“想一想”在认知冲突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拼图后,发现了操作验证与计算之间的矛盾——面积不等。引导学生用逻辑推理给于说明。让学生体会,操作的验证方法,易受误差及现实条件的约束,感受计算验证的便捷与准确。
2.4 读一读
教师:“想一想”的计算结果和你们猜想的一样么?
学生:不一样。
教师:这么多同学都猜错了,那我们以后在学习中就不要猜了,好不好?
学生:不好。
教师:既然猜想容易出错,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猜呢?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教师: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我们要大胆的猜测,不要怕犯错误。
学生:猜想一定要通过验证来说明他的正确性。不能通过几个例子就下结论,不然容易被人推翻。
教师:欧拉是如何推翻费马的猜想的?
学生:举了个反例。
教师:举反例是检验错误数学猜想的有效方法。
教师: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正是这些猜想,促进了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那么猜想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一起看这样两个问题。
教学说明:课堂进行到这里,学生发现前面的猜测基本都是错误的。容易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怀疑。此时,“读一读”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肯定直觉感知在数学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大胆猜想。并得到验证错误猜想的有效方法——举反例。
2.5 试一试
教师:告诉老师你的第一感觉。OD与OE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学生:垂直
教师:能验证么?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学生板书)
教师:你们的直觉正确么?
学生:正确。
教师:再来看第二个问题,告诉老师,你的猜想。
学生:垂直
教师:我们现在还没有学习平行线的相关知识,能用其他的方式验证么?
学生:测量。
教师:我们一起量一量。是直角么?我们的猜想正确么?等到我们学完平行线,希望同学们可以用推理的方法,完善解题过程。
教师:这两个例子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猜想有可能是正确的。
学生:我们不能因为怕错就不敢猜想,我们可以沿着猜想的方向,去验证。
教师:说的非常好,也就是说——直觉指明方向,推理完善过程。
教学说明:两个“试一试”,让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验证。进一步肯定直觉感知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并得到验证的另一种方法——逻辑推理。第二个问题,学生虽然没有学过平行线的相关知识,但仍能通过观察,得到正确的结论。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直觉指明方向,推理完善过程。”
2.6 反思总结
教师:课堂的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够完整的证明他。但值得骄傲的是,离他最近的人,是我们中国的数学家陈景润先生。老师希望这节课,可以在同学们的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将来,能摘下这颗明珠的人,就在同学们中间。
教学说明:最后,用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作为本节课的结束,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探索的欲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开一扇门。
3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一个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引发学生的猜想,有成功也有失败。猜想的成功,肯定了直觉感知的重要作用;猜想的失败,促进了思维的演变,凸显了验证的必要性。并在课堂中,教会学生验证的方法,如果肯定一个结论,可以通过操作实验、计算、逻辑推理等方式来说明道理。要否定一个结论,只要举出反例。
整节课,以知识发生为显线,形成思维发展为隐线,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拓宽了学习的思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之严谨,验证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