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1-14 13:02:04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苏 轼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
一个大书法家
一个创新的画家
……
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
一个诗人
一个小丑。
?????????? ——林语堂导入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同样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走近苏轼走近苏轼诗: 文: 词:书法: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教育:培养“苏门四学士”——
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走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学习目标 1、诵读诗词,感受诗词雄浑壮阔
的意境。
2、吟咏品味,体会词人的情怀。 学习目标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朗诵诗歌,整体感知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赏析诗词赏析诗词找出上片写了哪些景?大江 故垒 乱石 惊涛思考思考: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这
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特点:雄奇、气势磅礴、波澜壮阔
的壮美之景。
作用: 雄奇、壮丽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同时也为下片所追怀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氛围
讨论讨论:下片写出了周瑜哪些特点,词人对周瑜
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春风得意、
文武双全、睿智聪明、足智多谋、自信乐观、
镇定自若,军事才能高超仰慕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自被捕到结案,历时五个月,在营救者各方努力下,最后,宋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谪苏轼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了事。1082年,苏轼47岁,在心情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作者从下面几个角度与自己比较:34岁47岁英俊儒雅早生华发幸福美满遭遇不幸东吴都督团练副使功成名就功业未就比较在对比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表达了词人对英雄人物的仰慕,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功业无成的感慨总结拓展延伸总结 全词通过描写雄奇壮美的
赤壁之景,塑造叱咤风云的风
流人物周瑜,抒发自己壮志难
酬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渴望
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郯城二中 杜启玲
设计思想
运用新课标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来设计本课。主要运用了合作探究。本课通过推敲词语等形式来鉴赏诗词,体会词人的情怀。
教材分析
本文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的一首苏轼的诗词。苏轼的作品,以前学过《赤壁赋》,所以学生对苏轼诗文风格有所了解。关于词的知识,学生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上,这首词重在从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和诗的意境。
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从意象中感受作者烘托出来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感受诗词雄浑壮阔的意境。
2、吟咏品味,体会词人的情怀。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从意象中感受意境。
2、准确把握词人复杂的感受。
六、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讲解法、谈话法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
信息技术的应用
构建情境
导入作者
教师出示我国著名学者、文学家林语堂对我国文人的一段评价。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吧?
从而引出作者
学生观看课件,

学生思考,并回答
由于评价的特点很难让人想到是一个人,造成了悬念,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
文学常识回顾
教师展示作者简介,找学生朗读作者简介,并解释作者多才多艺的表现
学生观看课件
一生读作者简介
学生对苏轼这个人物表现出了崇拜之情。
多媒体课件
由作者引入
新课
今天我们来体会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词。
学生观看课件
学生很期待
多媒体课件
初读诗词
一、教师找一生朗读诗词(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找生再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还要读准节奏。
三、教师展示课件中划分的节奏,让学生每人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四、教师找一生再读,要求读出感情,并问学生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
五、教师播放泛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豪放风格。
六、听完泛读后,教师要求学生学生试着朗诵,并找学生展示。
一、一生读,师生纠正字音
二、一生再读
三、生每人读一遍
四、学生回答应带着豪放的感情来读。一生试着带着豪放的感情读。
五、学生听泛读
六、一生带着感情朗诵。
学生听范读很投入,沉浸于其中。
要求学生朗诵展示时,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用多媒体
播放泛读
品读诗词
赏析上片
一、教师由词的标题引出这是一首怀古词,从怀古词的写作思路引出这首词的上下片的内容。
教师板书:上片:景
下片:人
二、教师提问:上片写了哪些景,并找生朗诵上片。
三、教师通过拓展诗词: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指出这里的浪是写江水,同以上诗句一样应该是指时光,不是写景。
四、教师讲解:大江、故垒的景色特点。
五、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赤壁景色特点。
六、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预设:乱石:石头奇形怪状、凌乱、数量之多。
穿空:山崖之高
惊涛:大浪滔天,汹涌澎湃之势。
拍岸:水石相搏之势
卷:拓展贾谊《过秦论》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不仅写出了波浪最美的形态,而且写出了卷的力度。
七、提问:赤壁景色的特点(要求用一个字、二个字回答)
八、引导学生再读,读出壮美的感觉
九、归纳上片景色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教师展示多媒体)
十、教师要求学生1分钟的时间带着作者豪迈的感情背诵上片
学生思考
一生朗诵上片,其他生边听边找出景,在找景的过程中学生有了疑问:浪是不是景。
学生最终找出的景:大江、故垒、惊涛、乱石
学生讨论赤壁景色特点。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生回答:美
壮美
学生再读并展示
学生背诵上片
学生面带疑惑
学生讨论热烈
学生思考透彻
学生背诵投入
多媒体课件




赏析下片
一、由板书引入下片的学习,并提问:下片写了几个人物,分别是谁?
一生朗诵下片,其他学生找出哪些是写周瑜的,哪些是写苏轼的?
教师提问:下片写出了周瑜的哪些特点?要求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句说出写出了周瑜的哪些特点。
教师预设:小乔初嫁了:衬托风流人物周瑜。
雄姿英发:风流倜傥
羽扇纶巾:儒雅,智慧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自信从容,超凡的指挥才能。
总结周瑜的特点,并提问作者对周瑜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多媒体展示)
要求学生带着作者的仰慕之情,再读,读出周瑜的英雄气概。
引导学生分析描写作者的诗句。提问:作者为什么多情,愁的是什么?
引出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写作背景)
教师引导:作者的生活状况与周瑜形成了对比,多媒体展示两者的比较。
提问:二者的比较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感情?(多媒体展示)
提问:作者的感情是否是忧伤的,这种忧伤是雄壮的还是低沉的?
要求学生带着这种雄壮的感情背诵下片
生回答:2个人
分别是周瑜、苏轼
一生读,其他生边听边找
学生讨论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学生回答:仰慕
学生再读并展示
生读写作背景
学生回答
学生思考后回答:是忧伤的
是雄壮的
学生背诵下片
学生对周瑜这个任务很感兴趣
学生对二者的比较很有兴趣
多媒体课件
美读诗词
总结全词(多媒体展示)
要求学生全体起立,带着作者豪迈的感情、博大的胸襟齐背全词。
生全体起立,背诵诗词。
学生意犹未尽
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