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1945年5月8日,时任美国驻苏参赞的凯南却对身边的记者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这里的两个“战争”分别指的是什么?
结束:二战的欧洲战争
开始:“冷战”
导入新课:
第五单元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 冷 战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双方
冷战方式
1947年—1991年
1、冷战含义:
方式: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一、冷战的发生
含义: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了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被称为“冷战”。
2.冷战的原因: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②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③强大起来的苏联,成为美国称霸的障碍;④国家利益的冲突;雅尔塔会议上“三巨头”的合影。对手同盟一、冷战的发生熊牛相争夺取霸权3.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⑤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根本目的:称霸世界 斯大林在一次谈话中进行了回击,他说丘吉尔“是要在盟国中散播纠纷的种子”,“是号召同苏联进行战争”。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在苏联的范围之下 —丘吉尔“铁幕演说”
丘吉尔演说中的铁幕是指什么?
铁幕指的是冷战时期欧洲分为
两个受不同政治影响区域的界线
一、冷战的发生
3.“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即将开始的冷战的信号
铁幕“演说”
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和苏联称霸世界
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矛盾(根源)
国家战略的对立
一、冷战的发生
4.美国采用的形式:
1、苏、美势均力敌。美国不敢贸然直接武装对抗。
2、大战刚结束,人心思和平。
盟友为何成为敌人?
“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前首相 帕默斯(1784~1865)
目的:“遏制”共产主义.为了称霸世界。
“自由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
“极权政体”: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2)杜鲁门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
(1)声称希腊和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威胁,要求国会拨款援助。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的演讲
影响:“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
5.冷战的表现
实质:干涉别国内政,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哈里·杜鲁门 美国第33任总统,1947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这一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时间:
提出:
内容:
标志:
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1947年3月
美国总统杜鲁门
A.希腊和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威胁,拨款援助;
B.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
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一、冷战的发生
5.冷战的表现
(2)经济上:
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
①时间:
②提出者:
1947年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③目的:
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④影响:
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一、冷战的发生
5.冷战的表现
(手段不一,目的一致)
表明二者的本质目的是一样的。即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
活动探究
拓展:苏联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对策?
经济互助委员会 P83
有人说:“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思考:“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基本形成:德国的分裂
(1)背景:
(2)概况:
①1949年9月 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联邦德国( 西德)
②1949年10月 在苏占区成立民主德国(东德)
(3)影响:
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4)实质:
冷战的产物
(德国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
二、德国的分裂
①纳粹法西斯政权垮台以后,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
②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苏联与美英法在处理德国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大。
2..德国分裂:
①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②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3.德国的分裂影响:
4.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
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1961年柏林墙)
冷战开始,德国问题成为焦点。美英法苏在各自的占领区推行有利于本国的政策。德国分裂是四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德国人民头上的结果,是冷战的产物
美国援助欧洲的物资
柏林危机
(1)1948年2月,美、英、法三国计划将占领区合并, 准备发行货币,筹建政权,引起苏联的抗议。
(2)1948年6月,苏联切断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煤、电、食品等生活物资。
(3)美、英立即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柏林危机”爆发。
1961年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54公里,通称“柏林墙”。
它的外围是一道3.5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铁丝网与柏林墙之间有50米宽的空地,在这长160多公里、宽50米的无人地带设有300个观察炮楼、22个暗堡,数千个电子眼和250只警犬。柏林墙高4米,宽50公分,墙的上端还焊接着光滑的圆形铁筒,使人无法攀登。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柏林墙
二、德国的分裂
危机解除
(1)苏联没有封锁空中通道,美、英通过空运向西柏林供应物资。
(2)美国也没有采取武力手段解除苏联对水陆交通的封锁。双方都留有余地。
(3)11个月后(1949年5月12日),美、苏通过秘密谈判达成协议,双方同时解除封锁。
通过飞机将援助物资空运到西柏林
二、德国的分裂
(1)1949年9月,美、英、法占领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2)1949年10月,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3)影响: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
德国的分裂
二、德国的分裂
欧洲冷战对峙基本形成
结果
德国分裂是美、苏、英、法等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德国人民头上的结果,是冷战的产物
二、德国的分裂
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建立:1949年,美国等西方12国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北约建立。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作用:形成了西方集体防御体系,以达到对抗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
《北大西洋公约》签约会场
北约的标志
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实质:军事政治集团
背景: 美国把欧洲看作全球战略的重点和遏制苏联扩张的第一线,而尚未复苏的西欧各国也需要美国的援助。
1、北约成立
集体防御,美国联合西欧一些国家共同与苏联抗衡。
政治上: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1949年,成立“经互会”
军事上:1955年,成立华约(华沙条约组织)
苏联的针锋相对
冷战时期苏联宣传画:苏联人对美国人说“你最好别惹我!”
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北约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全球的军事政治集团。
针对美国的冷战政策,苏联采取对策:
签订华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1955年)
华约的建立
时间:
地点:
标志:
控制:
1955年
波兰华沙
《华沙条约》
苏联(苏联、东欧8国,抗衡北约)
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其他缔约国将以一切方式进行援助。”
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华约;既用来同美国和西欧抗衡;也可以进一步控制东欧。
华约是为苏联所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苏 联
波兰
德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
联邦德国
瑞士
瑞 典
芬兰
法 国
意 大 利
土 耳 其
西 班 牙
希 腊
丹麦
英国
冰岛
挪威
荷兰
比利时
葡萄牙
爱尔兰
阿尔巴尼亚
中立国
北约成员国
华约成员国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南斯拉夫
奥地利
两极格局
形成
两 级 格 局 形 成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资本
主义
阵
营
社会
主义
阵
营
古巴导弹危机(1962)
朝鲜战争
美苏争霸
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冷战局面形成后,美苏对抗:
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和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7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
80年代,美国制订“星球大战计划”。双方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冷战的影响
(1)危害
①对世界:争霸使人类面临着战争的威胁,造成世界局势的紧张和动荡,对人类社会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
②对美苏:使双方背上了沉重的军事负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2)积极:
①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对抗,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在客观上有利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③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序幕
开始标志
最终形成
结束
1946年
铁幕演说
1947年
杜鲁门主义
1949年、1955年
北约、华约成立
1991年
苏联解体
美苏两极格
局最终形成
冷战中的对峙
苏联
美国
争霸
冷战
政策
(开始)
政治表现:杜鲁门主义
经济表现:马歇尔计划
军事表现:北约组织
华约组织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两极格局形成
1991年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结束
三个阶段,互有攻守
课堂小结:
巩固提升
1、《美国梦想》中有这样一个论断:“马歇尔计划:一箭双雕”。这里的“双雕”指的是( )
A.输出资本、对抗苏联 B.控制欧洲、遏制苏联
C.遏制欧洲、称霸世界 D.复兴欧洲、干涉中国
B
2.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不包括( )
A.波兰 B.民主德国
C.联邦德国 D.匈牙利
C
A
3.二战后,美苏两国逐渐从盟友转变为敌手,美国首先发出对苏遏制与对抗的冷战信号。“冷战”正式展开的重要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组织建立
D.华约组织建立
D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主导的世界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A.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军事方面
杜鲁门主义出台
推行马歇尔计划
建立北大西洋公约
德国的分裂
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5、冷战有哪些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