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7 19:0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经济体制改革
教材分析:
伟大的理论来自伟大的实践,反过来伟大的理论又指导伟大的实践。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经济建设取得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
本课理论性较强,紧紧围绕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这个主题展开,分为三个部分,详细介绍了经济体制改革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从1978~1984年,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4~1992年,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以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为重点;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推动下,中共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具体内容,以及实行这种制度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2.了解国家对城市进行改革的办法和改革的目标。
3.分析我国城市平均工资水平,与改革之前进行对比,简单论述改革的好处。
4.了解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提出这个观点的时间和会议内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改革的内容及成就。
【教学难点】
改革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78年后,随着邓小平复出,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先后在1981年和1984年两个“非常”年份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阅兵式,这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1984年阅兵的群众游行队伍里,出现了这样一支有时代特色的方阵。农业队伍的最前列,是由五辆拖拉机牵引的彩车,上面竖立着《联产承包好》五个大字标语。这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讲授新课: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版块活动一
新闻老故事:一个农民的烦恼?
农民说:土地归公社所有,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权都是集中劳动,每天劳动后统一记工分,干多干少一个样。一天混一个杠,一个杠7分钱正好买三盒火柴,干一天活还不如抓一个母蛤蟆。
农民说: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提示:1.吃大锅饭,收入少。2.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
教师提问:如何提高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呢?
学生回答:经济改革。
展示材料:
1.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2.“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请你从这份协议中,分析农民的责任、利益。
教师总结:“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安徽、四川开始,之后推广到全国。
教师提问: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有什么变化?
展示: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40731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10254万吨,增长幅度为33.6%。这6年全国增产的粮食,相当于以前21年增长的粮食。 ——《邓小平时代》
学生回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安徽、四川开始,之后推广到全国。
知识点小结: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实施:(1)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2)发展:1983年,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展示材料:又一个农民的烦恼
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的农产品越来越多,卖不掉,怎么办?农民从“大锅饭”里解放了,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怎么办?
请大家帮帮忙:
把农民家里种出来的红枣卖出去。
学生回答:加工、延长产业链。
教师提示: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兴办乡镇企事业)—— 党在农村探索出的致富新路.
教师总结: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知识点小结:
4.意义:(1)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2)随着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想一想:
出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阶段的资料卡片。
过渡: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版块活动二
新闻老故事:一个厂长的烦恼?
工人生产没有积极性,吃大锅饭;企业没自主权,政企不分。
请大家帮帮忙:
如何解决工人没有生产积极性和企业没有自主权的烦恼?
学生回答:提高工人积极性,政企分开,按劳分配。
播放视频:【知识解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教师总结:
1.背景:“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2.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3.主要内容: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5.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提出在大中型企业推出公司制、股份制,对小型企业改组、联合。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邓小平
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怎样下好经济体制改革这盘“棋”》的活动。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
教师: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进一步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成为20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教师设问: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参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教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既有计划又有市场的经济体制。在该体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不再是无所不包的计划,而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更好的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作用:
史料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史无前例的体制,也是中外经济学经典中从来没有的一个概念。因此,从理论上说,这是我们党的一次真正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光辉典范。从实践上说,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次真正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一个伟大创举。
史料2 在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以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基于当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设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
教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什么作用?
学生: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拓展思考
播放视频:【知识解析】追梦小岗
看到小岗村昨天与今天的变化,你有什么感受?快和大家分享吧!
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经历了各种曲折,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出现历史性转折。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全面展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病,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单一等缺点,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这一改革冲破了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说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进行改革,同时也说明,发展经济必须要遵循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