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的实质是: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当时改革开放的背景
国内背景: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府局面处在一个混乱状态;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国际环境: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也只能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
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和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改革的原因:
一、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二、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三、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新思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改革开放的提出: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这个伟大转折,全局性的、根本性的: 第一,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批评了两个凡是” ”(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第二,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全会讨论 并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第三,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改革的性质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此,改革开放即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是否存在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毛泽东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范畴,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为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提供了理论基础。 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探索,始于党的八大。中共八大决议明确指出:中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这一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最初表述就其基本精神来说是正确的,就是要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就是要把发展经济作为社会进步的主题。 改革的内容改革体制经济是重点。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涉及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对内改革的开始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国内社会动荡,生产力始终没有得到恢复。由于文革时期的土地制度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当年,小岗村粮食大丰收。该“生死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开始 。
“三个有利于”标准(评价和判断改革的成败与是非标准):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经验和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对外开放的依据: 1、历史依据: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是闭关锁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遇到挫折的原因也是因为被迫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
2、时代依据: 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处于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离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世界潮流,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不可能成功。就会被边缘化。
3、现实依据: 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1978年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被动到主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代表性国家。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正确的,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 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条件 。
理论依据:邓小平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江泽民指出,“世界的发展不能没有中国”。社会主义本质上是开放的,社会主义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当代资本主义的优秀成果. 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的开放 现在,我国的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并第一个开放深圳经济特区。
我国的五个经济特区
深圳市(327.5平方公里) 珠海市(121平方公里)
厦门市(131平方公里) 汕头市(52.6平方公里)
海南岛(33920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的成就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 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 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建半封建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
??? 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
3、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4、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5、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
6、1987年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 7、1988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8、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9、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0、1993年进行分税制改革
11、1993年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
12、1994年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13、1992、1994年 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
14、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 15、1996年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6、1997年 “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7、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8、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19、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20、2002年 “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1、2003年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 22、2004年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布
?23、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
?24、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入宪
25、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
26、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27、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
28、2006年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
29、2007年《物权法》出台
30、2007年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总结从这一章中我们学到了:
改革的时代背景 改革的性质及内容
对外开放的依据以及对外开放的现状
改革开放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