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教学实录
一、游戏导入
师:今天好多人来听课,感觉同学们有点儿紧张啊!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轻松一下。同学们试着在大屏幕上出现的“狗”“猫”“鼠”之前或之后,加上两个字或一个字,使其变成一个俗语,让这些动物有一个质的飞跃,或有一个较大的变化。哪位同学先来?
生:落水狗。
师:“落水狗”指什么?
生(杂):狼狈的人;落魄的人;潦倒的人;失势的人;悲惨的人……
师:很好。我们常说的“痛打落水狗”,就是打这种失势的人。
生:三脚猫。
师:你愿不愿意做“三脚猫”?为什么?
生:不愿意,因为“三脚猫”是指学艺不精的人。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落水狗”“三脚猫”比之于“猫”和“狗”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杂):人物化了;由动物变成了人……
师:变成了什么样的人?
生(杂):变成了不太好的人;让人不喜欢的人……
师:这样看,一毛不拔的鸡是——
生(齐):铁公鸡。
师:还有,称霸一方的是——
生:地头蛇。
师:现在,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这些三字俗语用来指人,都带有——
生(齐):讽刺性。
二、初感课文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变色龙》。这篇课文讲的是人的故事还是动物的故事?
生(齐):人的故事。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齐):像变色龙一样的人。
师:那变色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呀?
生(部分):会变色的动物。
(屏显。生读。)
变色龙: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可随着环境的颜色的变化而变化。
师:那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的主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杂):会变的人;善变的人;见风使舵的人;没有原则的人……
师:对,就是一个会变的人、见风使舵的人。围绕这个会变的见风使舵的人,小说《变色龙》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生:一个有趣的故事。
师:怎么个有趣法?故事是怎样发生的?又都有谁参与了?
生:一只小狗咬了赫留金,赫留金想要得到赔偿,警官奥楚蔑洛夫对这件事,根据小狗主人的不同进行了前后不一的多种有趣处理。
师:回答简洁明了。小狗咬人是一件发生在街头巷尾的事,是大事还是小事?
生:小事。
师:假如你在街上被狗咬伤了,你会怎么做?会报警吗?
生:我会自己去,或要求狗主人带我去医院治疗,并打狂犬疫苗。狗主人不带我去,我可能会报警。
师:处理得非常好——去医院治疗,并打狂犬疫苗,甚至还会报警。同学们想一想,警察来了会怎么处理这件事?
生:会先让狗主人带他去医院治疗。
师:也就是说,狗咬人这样一件很平常的小事,根本不用惊动警察,即便是惊动了,处理起来也不会一波三折,演变为悬念迭起的审判大戏,对不对?
生(齐):是。师:所以,这个故事不仅有趣,而且还——
生(部分):很滑稽;具有讽刺性。
(屏显。生笔记。)
《变色龙》的故事情节具有讽刺性。
师:那这个故事只是一个笑话吗?
生:不是。
(屏显。生读。)
鲁迅先生说:“契诃夫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他的作品不只是简单的招人一笑,一读自然往往会笑,不过笑后总会剩下些什么……”
师:读了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大家都觉得很好笑,但笑后剩下的应该是作品表现出的讽刺力量。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变色龙》,感受一下它的讽刺艺术。刚才,我们说到《变色龙》叙述的是一场审判大戏。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被告”“原告”和“法官”的名字。其他同学写在稿纸上。
(师出示漫画《变色龙》。生写人物姓名。师巡视。)
师:“原告”是赫留金,“法官”是奥楚蔑洛夫,“被告”是谁?
生:小狗。师:为什么不是狗的主人?狗的主人是谁?
生:狗的主人是将军的哥哥。但被告是小狗更滑
稽,更具有讽刺性。
师:将军的哥哥在课文中有名字吗?
(生沉默。)
师:大家翻开书看看,将军的哥哥叫什么?
生(齐):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师:在乱糟糟的环境中,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要呼喊出“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这么长的名字呢?这个问题我们请来自欧洲的同学Jimmy回答。Jimmy,同学们一般怎么称呼你?
生:Jimmy。
师:你的全名是什么?叫你Jimmy对不对?
生:我的全名是JimmyCatter,叫我Jimmy也可以。
师:什么情况下应该称呼你JimmyCatter?
生:在很严肃的场合,比如现在。
(生笑。)
师(笑):现在很严肃吗?看来你有点儿紧张哦!不过,我和同学们都知道了在庄重、严肃的场合应该称呼你为JimmyCatter。请坐,JimmyCatter。同学们,按Jimmy的回答理解,“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这个全称,是不是也应该出现在一种庄重的场合?
生:是。
师:但奥楚蔑洛夫是在一个乱糟糟的环境下,称呼将军的哥哥为“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的。这说明将军的哥哥在奥楚蔑洛夫心中的位置——
生:很重要。
师:老师备课时特别查阅了资料,发现“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这个称呼中的“伊凡尼奇”是将军父亲的名字,“乌拉吉米尔”才是将军哥哥的名字,将父亲的名字和儿子的名字合在一起——儿子的在前,父亲的在后——称呼儿子,是一种对儿子非常尊重的称呼。由此可见,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杂):谄谀献媚的人;趋炎附势的人;谄媚讨好的人;逢迎拍马的人;攀龙附凤的人;见风使舵的人……
师:接下来,我们具体看看“法官”奥楚蔑洛夫。同学们知道他真名的含义吗?请看课下注释。
(生读注释。)
师:“奥楚蔑洛夫”在俄语中是“疯癫”的意思。由此可见,契诃夫在写“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时,是把他当“疯子”写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疯子”的行为,代表法律尊严和政府形象的警官,居然是个“疯子”,讽刺之情跃然纸上,讽刺之意不言而喻。契诃夫真是太擅长给人物起名了。那他会不会对“原告”赫留金手下留情呢?
生:我觉得不会,虽然课文下没有注释,但我觉得“赫留金”蕴含了对金钱非常在乎的意思。
(生笑。)
师(笑):有同学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吗?请举手。
(很多学生举手。)
师:同学们的理解有一定道理,因为文中的赫留金的确想得到一笔赔偿。但是在俄语中,“赫留金”是“猪的哼哼声”。由此可见,契诃夫也很不喜欢赫留金这个人,就像同学们不喜欢赫留金所以才觉得他的名字含有贪财的意味一样,“赫留金”这个名字也极具讽刺性。当然,奥楚蔑洛夫和赫留金这两个人物,远不止在名字的设计上具有讽刺性。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他们的外貌和语言来表现对他们的讽刺的。
(生默读,勾画。师巡视。)
三、分析外貌描写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外貌描写。课文中的哪些外貌描写具有讽刺意味呢?我们首先来看赫留金。你来说一说。
生:赫留金出场的时候,穿的是花布衬衫。他穿得花里胡哨的,看起来就流里流气,一点儿也不正经。
师(笑):还好,我们今天在场的人没有穿花布衬衫的,要不然就躺枪了哦!你的这种感觉是对的,后来赫留金果然没有做什么好事。同学们再想一想,花布衬衫还有没有其他的解读呢?
生:由花布衬衫还可以看出赫留金是一个爱美的人。
师:你的思考很独特。那你由花布衬衫能看出讽刺性吗?
生:能。赫留金想讹钱的行为,一点儿都不美,这与他的衣着打扮反差很大。
师:赫留金只是表面上爱美,内心却一点儿也不美,的确很有讽刺性。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衬衫”的修饰语。文中,“衬衫”的修饰语是——
生(齐):“浆硬”。师:这个“浆硬”有意思,作者为何不用我们熟悉的“僵硬”呢?给大家一个提示,我们曾学过一个词语叫——“浆洗”。
生:“浆洗”给我的感觉是洗得很干净,“浆硬”这个词我没见过,一开始还以为它和“僵硬”差不多,现在看来它们似乎差别很大。
师:那它们差在哪里呢?“浆”,用米浆、浆水洗过的衣服会怎么样?
生:会变得“僵硬”。我感觉,作者用“浆硬”意在说明赫留金的衣着打扮很讲究。……
师:的确。“浆硬”的衣服比较笔挺,穿起来要精神一些。前面两位同学对“花布衬衫”的解读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分析出了讽刺意味。除“花布衬衫”外,作者还着重写了赫留金的什么?
生:手指头。
师:什么样的手指头?
生:高举着的血淋淋的手指头。
师:契诃夫说,这个血淋淋的手指头像什么?
生(齐):“一面胜利的旗帜”。
师:作者为什么要用“胜利的旗帜”这样的喻体?
生:因为在赫留金看来,他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成功的,他“血淋淋的手指头”就是他讹钱成功的保证。
师:对,“血淋淋的手指头”是赫留金用来敲诈的证据,所以他才任它鲜血直流。读到这里,同学们觉得契诃夫对“原告”赫留金持什么态度?
生(七嘴八舌):厌恶;鄙视;挖苦;嘲讽……
师:作者不喜欢“原告”赫留金,那他会不会对“法官”奥楚蔑洛夫客气一点儿呢?大家读描写奥楚蔑洛夫外貌的语句时,着重关注了什么?
生(齐):新军大衣。
师:那奥楚蔑洛夫的新军大衣是怎样突出讽刺意味的呢?
生:第1段的“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充分说明故事发生在一个极度贫困的社会。
师:这跟奥楚蔑洛夫身上体现出的讽刺意味有什么关系?
生:在这样萧条死寂的社会,奥楚蔑洛夫居然还有一件新军大衣穿,暗示了他有特殊的手段能搞到新军大衣这样的奢侈品。
师:非常好!同学们还有没有另外的解读?
生:小说一开篇,就强调奥楚蔑洛夫穿了一件新军大衣,这说明他对警官这个身份非常在意。
师:所以,他穿了这样一件新军大衣在广场上经过,表现了他——
生:想显摆自己的身份特殊。师:他是在耀武扬威显示自己的身份。还有没有
其他理解?
生:他的军大衣在文中出现了很多次。知道狗是将军家的狗时,他把军大衣脱了。
师:后来又怎样了?
生:穿了脱,脱了又穿。
师:于是,这件军大衣开始是一个耀武扬威的道具,最后却成了——
生:一块遮羞布。
师:你的回答很准确,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的确
像极了遮羞布——一块掩饰他尴尬的遮羞布。显然,这件军大衣前后作用的不同,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由前面对人物外貌描写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变色龙》在描写人物外貌时,运用了夸张变形、比喻、对比等表现手法,凸显了对人物形象的讽刺性。我们刚才说的军大衣的反复出现,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契诃夫的独具匠心。这是因为契诃夫创作的最高目标是——
(屏显。生读。)
契诃夫创作的最高目标是:一点多余的东西也不应有,凡是与小说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西,都应毫不留情地去掉。
四、分析语言描写
师:所以说,《变色龙》这篇小说中大量使用的语言描写,也没有一句是废话,而是每一句都有用意,每一句都表现了作者的讽刺意味。接下来,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语言描写是哪句,要说出理由。
(生交流后发言。)
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6自然段的语言描写,连续用了四个问句,越来越严厉,给人一种越来越咄咄逼人的感觉。
师:第6自然段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奥楚蔑洛夫的咄咄逼人。对于这段,其他同学有要说的吗?
生:奥楚蔑洛夫是在故意摆自己是警官的谱。师:奥楚蔑洛夫这是在摆官架子,是在作威作福,但这只会让人讨厌。你是如何读出其中的讽刺意味的呢?
生:一开始,他的表现是声色俱厉地要为赫留金伸张正义,可后来却是看狗的主人是谁处理事情,并且是草草收场,场面很尴尬。
师:原来是在尴尬中隐含了讽刺意味啊!那你能不能通过读这句话,把作者隐含的讽刺意味读出来呢?来,试一试。
(生读。不够理想。)
师:谁再来试一试?
(一生声情并茂地读,众生鼓掌。)
师:他把奥楚蔑洛夫那种咄咄逼人、小题大做、耀武扬威的情态都表现出来了。还有同学分享吗?
生:我觉得,最后三段的讽刺性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师:课文中是怎么体现的?
生:最后三段在场的主要人物有三个——厨师,奥楚蔑洛夫和作为“原告”的赫留金。此时的奥楚蔑洛夫太不要脸了,竟然当着赫留金的面,讨好将军家的厨师,并当着厨师的面挖苦赫留金。这时的奥楚蔑洛夫,已经丧失做人的底线。
生:我认为,你说的讨好将军家的厨师,还没有把奥楚蔑洛夫的无耻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第27自然段才是——他竟然当着众人的面讨好狗。
师:非常有见地。你可不可以把第27和第29自然段对比着读一读?来,试一试。
(生读。)师:大家觉得他哪一句读得最好?生(齐):“我早晚要收拾你!”
师:这句,他的确把那种咬牙切齿的感觉读出来了。读第27自然段中的“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时,我们要边朗读边想象奥楚蔑洛夫当时那满脸堆笑、一脸谄媚的模样,并尽量把作者讽刺、厌恶的情感表现出来。刚才,我们研读了“法官”奥楚蔑洛夫的语言,那“原告”赫留金的语言有没有体现出讽刺性呢?
生:第12自然段的“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就很有讽刺性。赫留金的手被小狗咬伤了,按理说他占一定的理,可他还是说了“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抬出兄弟来讨好、威胁奥楚蔑洛夫。
师:所以说,赫留金的心灵也很——
生(杂):卑劣;污浊;丑恶……
师:现在,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一自然段,留心一下赫留金语言的层次性。
(生齐读。)师:同学们觉得这段话有几个层次?
生:三个层次
师:具体说说。
生:第一个层次是针对跟他一个阶层的“独眼鬼”。
师:对“独眼鬼”,赫留金是什么样的态度?
生:讥讽,而且表现得粗暴无礼。
师:很好,第二个层次是——
生:讨好奥楚蔑洛夫。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他老人家是明白人。”
师:第三个层次呢?
生:就是刚才我们说到的威胁奥楚蔑洛夫。
师:很清晰的三个层次。由此可见,赫留金这个人物也非常不简单。他对和自己阶层差不多的人是那样粗暴野蛮,就像凶神恶煞,对待奥楚蔑洛夫则是一面谄媚一面要挟。契诃夫正是通过对他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对这种人和当时社会的讽刺。小说中还有其他的人物,对他们外貌和语言的描写,也都体现了讽刺性。这也印证了契诃夫说过的一句话——
(屏显。生读。)
在人物的身上,应当能够让人感觉到产生他的那个人群、那个环境。
师:阅读《变色龙》,我们也从奥楚蔑洛夫和赫留金身上,感受到了产生他们的那个人群、那个环境——那群人是疯癫的,那个环境是压抑的。契诃夫的小说,包括《变色龙》,不仅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冷静的叙述、客观的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以个体讽刺群像,还是在揭示和反映社会的黑暗。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契诃夫“以微笑为武器,以讽刺为目的”的小说写作笔法。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再碰到讽刺作品时,也能像今天一样,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