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换人称,精彩绝伦
——《变色龙》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早在1907年,一位俄国作家的小说就传入了中国,这位作家的作品对我们所熟知的大文豪鲁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郭沫若先生认为前期鲁迅在中国新文艺上所取得的成绩,就是这位外国作家在东方播下的种子。此后,他的作品还影响了巴金等一大批文学家、小说家。这位俄国作家就是契诃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著名的短篇小说《变色龙》。
二、整体感知
师: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故事?
生1: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
师:他处理了几次?
生(齐):6次。
师:每一次是怎么处理的?简洁地说一说。
生2:第一次在第8段,他说狗是疯狗,打算处死它。
生3:第二次在第10段,奥楚蔑洛夫说赫留金是为了得到赔偿费才说狗咬伤了他的手指。
师:嗯,他开始倾向于小狗了。
生4:第三次处理时奥楚蔑洛夫偏向赫留金了,说狗是下贱胚子,赫留金应该得到赔偿。
生5:第四次在第20段,他听说这是将军家的狗,就说是赫留金的错。
生6:第五次是在第23段,奥楚蔑洛夫说这狗是野狗,要把它弄死。
生7:最后一次是在第25、27、29段,奥楚蔑洛夫夸狗是伶俐的,让将军家的厨师把狗带走。
师:同学们,这6次处理有什么规律吗?
生8:每当得知这条狗不是将军家的狗的时候,奥楚蔑洛夫说这是条野狗,想弄死它;每当得知它是将军家的狗的时候,就夸狗,责怪赫留金。
师:不错,从中我们发现警官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杂):见风使舵、阿谀奉承、善变、虚伪、胆小怕事……
师:透过故事情节,我们对主人公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三、感受人物
师:焦菊隐曾说,契诃夫作品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字字珠玑,一句话,半句话,甚至一两个字,就使人物的灵魂一下子活脱出来。下面让我们透过人物语言中的细微之处触摸人物的灵魂!(师板书:“人”。)
师:预习时,老师发现同学们对第六次处理中第27段的语言描写比较感兴趣,那我们就重点看这一段。老师先来读一读,同学们注意听。
师(感情朗读):“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它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生笑。)
师:有些同学笑了,大家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啊?
生(杂):很生动……
师:感谢大家对我的鼓励,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师读得跟原文不太一样?
生1:您把“你干什么发抖呀”中的“你”读成了“它”。
生2:“可我还不知道呢”这句话没有读。
师:你们听得很认真。老师觉得这么读很有道理,为什么呢?就拿人称来说,此前对于小狗,用的都是第三人称,那用“它”不更合适吗?为什么变成第二人称了呢?
生3:这是因为奥楚蔑洛夫已经知道那是将军家的狗,用第二人称能表现出他对将军的尊重和对狗的亲切。
师:在奥楚蔑洛夫的眼中,此时这条狗就好比成了将军的哥哥,地位大大提升了。老师把原句来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警官奥楚蔑洛夫在说那句话的时候,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会有什么样的动作?整个身体的姿态又是什么样的?闭上眼睛,开始了!(师有感情地读原句。)
生4:他肯定抚摸着小狗的头,安慰它,让狗不要生气,让别人知道他对狗很好。
师:“抚摸”一词用得真好!他想让谁知道他对狗很好呢?
生4:将军。
师:嗯。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5:他嬉皮笑脸的,表现他对狗很尊敬,想和将军拉关系。
师:如果是这样的话,会是嬉皮笑脸的吗?应该是怎样的笑呢?
生6:善意的。
生7:毕恭毕敬的。
师:还可能像25自然段中所写的那样———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只不过这些笑都是真心的吗?
生(异口同声):不是。
师: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奥楚蔑洛夫?
生8:很虚伪。
师:是啊!你瞧,他堆着笑,可能还弯着腰,甚至蹲下身子来抚摸将军家的狗,在将军家的狗面前,我们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放下了官架子,仿佛也成了一条狗。(生笑。)
师:同学们,乍一看语言是那么平常,细品起来却又显得那么生动、犀利。此时此刻,一位怎样的警官活现在我们眼前啦?
生9:阿谀奉承的,还有虚伪的。
师:透过人称的变换,我们触摸到了警官的虚伪、警官的阿谀奉承。让我们一起把第27段读一读,读出他的虚伪和阿谀奉承。(生齐读。)
师:很有难度,我们同学都很努力,只是句与句的停顿有点问题,发现了吗?
生1:“哎呀”后面要停顿,“天”后面要拉长一点。
生2:“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后面要停顿一下,才能引出“我还不知道呢”。
生3:“哈哈哈”读得比较平淡,可以读得响一点,声音拉长一点,“呜”也可以拉长一些。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比较深刻,那么请同学们在下面再读一读吧,尤其是刚才提到的后面有省略号的句子,停顿要稍微长一些,还有“天”后面有感叹号,语气强烈一些,读出停顿,读出虚伪和阿谀奉承。(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
师:同学们注意观察,警官奥楚蔑洛夫是不是每一次说话都一停一顿、断断续续啊?
生1:在第一次断案的时候,他说话很流畅,因为他那时还不知道这是将军家的狗。
师:的确像这位同学所说的那样,当有人说狗不是将军家的狗的时候,他说话流利,当有人说狗是将军家的狗的时候,他说话就断断续续了,这是为什么呢?大家不妨读读第10、20、17、23自然段,想一想。
生2:他听说是将军家的狗的时候,因为先前骂过狗,他心里害怕,所以就结结巴巴了,后来又听说不是将军家的,他觉得没什么关系,说话就流利了。
师:这样看来,警官奥楚蔑洛夫对权贵有一种什么心理?
生3:畏惧。
生4:当他知道这条狗是将军家的狗的时候,他要想尽办法讨好那条狗和将军,所以说的话会表现出十分热情,而且会很小心,生怕说错了,所以说起话来会结巴。
师:他一边说还要一边想着怎么讨好将军,那么我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警官呢?
生5:再次看到他阿谀奉承的一面。他不知道狗是将军家的狗的时候,就骂狗,可能他平时说惯了骂人的话,所以骂起来比较流利。
师:你的意思是他平时就比较粗鲁,所以这样的词能随便蹦出来。而且我们可以发现,当这条狗是普通百姓家的狗的时候,他就肆意地骂它,可见他对百姓持什么态度?
生(杂):轻视、欺压……
师:不错。透过语言中的停顿,我们发现警官奥楚蔑洛夫内心深处对权贵是畏惧的、谄媚的,对百姓是轻视的、欺压的,自身是粗鲁的、野蛮的。同学们,一个人称、几个省略号都不能忽视,更不用说一句话了。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第27段,并揣摩其中“可我还不知道呢!”这句话的言外之意。(生读。)
生1:想把原来说的那些骂狗的话全部抹去,表达他对将军的尊重,原先那些话不是针对将军的,是对低等的人说的。
生2:如果知道的话,他会去拜访将军的哥哥,攀附权贵。
师:嗯。我们还可以把重音放在“还”这个字上读一读,揣摩一下他的言外之意又是什么。
生3:“还”让我感觉到他想说明他并不十分关注将军的生活,他很体恤百姓,他不是那种阿谀奉承的人,而且他也想要说明如果他知道这是将军家的狗,他绝对不会这么对待狗,他想要说明他很尊敬将军。
师:他既想让将军知道他尊敬他,又想让百姓知道他不是一个阿谀奉承的人。即便如此,老师还是觉得这句话可以省去,因为在第25自然段中有一个类似的句子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大家发现了吗?
生4:“我还不知道呢!”
师:这样重复有必要吗?
生5:极力表示对将军的尊敬。
师:也就是说这样重复有强调的作用。当然,这两句话有细微的差别,第二句多了一个“可”,这个“可”能够删去吗?
生6:我觉得不能,“可”有指责手下没有告诉他的意思,推卸责任。
生7:“可”强调我还不知道将军的哥哥来了。
师:透过这样一个重复,而且是程度有所加深的重复,我们发现警官奥楚蔑洛夫对权贵的畏惧、谄媚,得到了一次又一次强调,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突出,这就是重复的魅力。其实在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语言中,重复的内容不止这么一处。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找到一处重复,看看它强调的是什么,从中我们触摸到警官奥楚蔑洛夫怎样的灵魂。开始吧!(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发现警官对狗有两处赞扬,第一处赞它娇贵、名贵,第二次赞它不赖,怪伶俐的,从赞美狗到把狗当做人来赞美,赞美的程度加深了,表现了他那颗肮脏的心———畏惧、奉承。
师:你们组最可贵的是发现了赞美程度的加深,重复再加上程度的加深,人物形象就更加突出了。
生2:我们组发现了警官对赫留金态度的重复,第一处是第10段,骂他是鬼东西,第二处是第20段,骂他“混蛋”、“猪崽子”,被狗咬是他自己不好,第29段说“我早晚要收拾你”,从辱骂到收拾,说明奥楚蔑洛夫从骨子里看不起平民百姓,欺压百姓,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生3:他多次骂狗,第8段骂它疯狗,第17段说它毛色模样都不好,是个下贱胚子,第23段说它是野狗,表现出他的势利,对狗的辱骂其实就是对平民百姓的辱骂。
师:你们发现狗就是平民百姓的代表,对狗的辱骂就是对平民百姓的肆意践踏。真不错!
生4:第8段和第23段两次出现“弄死”两个字,体现了他对狗的残忍。他对百姓又何尝不是如此残忍。
生5:我们组发现文中多次写到了军大衣,奥楚蔑洛夫通过穿、脱大衣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师:的确,这是一种掩饰,当然,他想掩饰的仅仅是尴尬吗?
生6:更多的是害怕。
师:嗯。那他是不是自己穿、脱大衣呢?
生7:他让叶尔德林穿脱大衣,可以看出他对下属也作威作福,摆官架子。
师:所以同学们,在小说中,重复的形成过程正是意义增值的过程。随着各种重复的呈现或深化,人物畏惧权贵、媚上欺下等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无从掩饰,无处遁逃!透过奥楚蔑洛夫的语言,尤其是语言中的人称、停顿和重复等细微之处,我们撕开了这条变色龙的伪装,媚上欺下就是他的灵魂。
四、感知社会
师:这样的警官处理狗咬人事件肯定是不公正的。那么同学们觉得怎样处理才公正呢?
生1:我认为双方都有责任,因为赫留金拿烟卷戳狗,狗才咬他,作为一名正直的警官,应该让赫留金受到相应的惩罚,也应该让狗的主人作出赔偿。
师:我发现,你根据真相作出了这样的处理。
生2:作为警官不应该畏惧权贵,应该秉公处理。
师:是的,社会应该是法治的,而不是人治的。断案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也就是说,法律是最大的。(师在板书“人”的基础上加一横,使其成为“大”字。)但是在当时的俄国,真正至高无上的是权势,那些权贵完全凌驾于法律之上!(师再在板书“大”上点一点,使其成为“犬”字。)在这样的社会中,人大都难以成“人”,只能沦“犬”,沦为统治阶级的走狗。警官奥楚蔑洛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时,我们由人物的灵魂触摸到了一个权势至高无上的时代。如此一来,整个俄国社会会呈现出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读读第1段。(师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这就是19世纪80年代俄国社会的缩影,在亚历山大三世的专制统治下,整个俄罗斯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一片死寂!阅读小说是一种生命体验或社会观察,透过奥楚蔑洛夫的灵魂,我们撕开了俄国沙皇时代的面纱,让他的专制虚伪暴露无遗!正是这样的社会,让警官的灵魂得病了。
五、拓展延伸
师:在小说中,因社会制度而得病的仅仅是警官奥楚蔑洛夫的灵魂吗?请同学们课后再次阅读小说,透过细微之处去触摸其他人物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