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7 16:0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介绍古代文化常识——姓名
古代姓名的由来
1.以祖先祖号或庙号为姓——唐尧 虞舜 夏 商 周 姬 姚 姜
2.以国别地名为姓——国别:齐 鲁 韩 赵 魏 秦 楚 宋 卫
地名:东郭 南宫 西门 欧阳
3.以官职或职务为姓——官职:司马 司徒 帅 尉
职务:巫 乐 陶 屠 卜 施 商
4.以动植物为姓—— 牛 马 龙 熊(可能是氏族图腾)杨 柳
5.以数字为姓—— 伍 陆 万
6.少数民族的姓—— 金 翦 萨 慕容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左丘明 所作。它与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 》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充分反映了这250多年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状况。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领,善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和对战争的描摹,因此,《左传》既是宝贵的先秦历史文献,也是著名的散文作品。
《左传》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③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④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春秋时期形势简图
郑国地处中原:北临晋
国,南接楚地,西通周
王,东邻群雄。齐楚秦
晋争霸,郑国首当其冲。
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 
当时,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到晋国请罪求和。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晋献公死后,晋国一度陷入内乱,晋公子重耳流亡19年,得到秦国的帮助才得以回国建立政权,即文中提到的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又迎娶了秦穆公的女儿文嬴,这就是俗语常说的“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以:连词,因为
其:代词,它,指代郑国
于:引出对象,对,向
且:表递进,并且
贰:数量词做动词,从属二主
军:名词做动词,驻军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秦 晋 围 郑 形 势 图
氾南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于:引出对象 对,向
危:危急
若:如果
师:军队
从:答应
状语后置句
辞曰:“臣之①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②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③。
辞:推辞
之①:取独,不译
“已”通“矣”
是:代词,这
之②:的,助词
然:但是
许:答应
之③ :代词,这件事
省略主语。烛之武
省略主语。烛之武
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烛 之 武 隆 重 出 场 一 波 三 折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
A.郑伯对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进行透彻分析。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临危受命
第2段
夜缒而①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②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夜:在夜间,名词做状语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而① :表修饰
既:已经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而② :连词,表顺承
以:介词,拿
省略宾语“之”
省略主语“烛之武”
越国以①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②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以①②:目的连词,用来
鄙:意动,把……当做边界
远:形容词做名词,远方的土地
焉:疑问代词,哪里
用:介词,因为
亡:使动,使……灭亡
之:取独,不译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以为:省略“之”,代“郑”;以:介词,把
东道主:古今异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古今异义,外交使者
之:取独 共:通“供”,供给
尝:曾经
为:给予
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朝,夕:名词做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济:渡河
焉:兼词,于此
省略主语“晋君”
夫晋,何厌之①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②?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③。”
厌:满足
之①: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封:使动,使……成为边界
东:名词做状语,向东
肆:延伸,扩张
阙:使动用法,使……减少,侵损,削减
焉:哪里,疑问代词
之②:代词,它。指代土地
以:目的连词,用来
利:使动,使﹍得到好处
唯:句首语气词,表希望 图:考虑
之③:代词,这件事。指代阙秦以利晋
宾语前置句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说” 通“悦”,高兴
盟:名词做动词,结盟
之:代词,它,指代郑国
乃:于是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1(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2(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3(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5(唯君图之。)
4(君之所知也。)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①力不及此。因人之②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微:如果没有 夫人:那个人,古今异义
之①②:的,助词
因:依靠
敝:损害
与:动词,结交,同盟
所与:结交的人、同盟者
以:介词,用 易:代替、取代
其:语气副词,表商量,还是
去:离开
判断句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
通假字
通“矣”,语气词
通“供”,供给
通“悦”,高兴
通“智”,明智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夜缒而出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越国以鄙远
5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名→动,驻军
名→状,在夜晚
动→使动,使……亡
鄙:名→意动,以……为边境
远:形→名,远地
词类活用
动→使动,使……亡
6与郑人盟
7朝济而夕设版焉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9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0烛之武退秦师
名→状,向东
名→意动,以……为边境
名→状,在早晨
名→状,在晚上
词类活用
名→动,结为同盟
名→使动,使…减少;使…受益
动→使动,使……退却
文言虚词——以
1以其无礼于晋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
4焉用亡郑以陪邻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7以乱易整,不武
(连)因为
(介)用
(连)表目的,“来”
(连)表目的,“来”
(连)表目的,“来”
(介)用
(介)把
文言虚词——其
1以其无礼于晋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失其所与,不知
5吾其还也
(代)它(指郑国)
(代)那
(代)他(指行李)
(代)自己的
(副词)表商量,“还是”
文言虚词——而
1今急而求子
2夜缒而出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朝济而夕设版焉
5因人之力而敝之
(连)表顺承
(连)表修饰
(连)表顺承
(连)表顺承
(连)表转折,“却”
文言虚词——之
1公从之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邻之厚,君之薄也
5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6君之所知也
7夫晋,何厌之有?
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9因人之力而敝之
(代)他(指佚之狐)
(助)取独
(助)的
(助)取独
(助)取独
(助)取独
(助)宾前置标志
(助)的
(助)的
(代)他(指秦穆公)
共16处,未总结5处均为“代词,他/它”
文言虚词——焉
1然亡郑,子亦有不利焉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语气词
疑问代词,“哪里”
1以 其 无 礼 于 晋
2佚 之 狐 言 于 郑 伯
3若 亡 郑 而 有 益 于 君
4何 厌 之 有?
特殊句式
状语
后置
[ ]
[  ]
[ ]
﹏﹏
×
宾语前置
1是寡人之过也。
2邻之厚,君之薄也。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句式——判断句
文章的叙事脉络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劝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
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
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
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
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
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
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①以屈求伸,博取好感。

②亡郑利晋,动摇秦君,晓之以害,使之惊醒。

③(对比)存郑利秦,以利相诱

④(历史)晋君背信,挑拨秦晋
⑤(未来)晋欲无厌,敲响警钟
不战而屈人之兵
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
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形象分析
久不得志
深明大义
勇赴国难,不卑不亢的爱国志士。
知己知彼,精于辞令的善辩之士。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许之
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未见其人,先知其才
侧面表现
夜缒而出,见秦伯
临危受命,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有胆有识
“无畏”与“爱国”
  朱自清先生说:“《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左传》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
二.绝妙的行文辞令
  朱自清先生说:“《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烛之武退秦师》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善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波澜起伏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