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一部分
2021年高考地理湖南卷命题特点
2022届高三-地理-备考策略
根据湖南省新高考方案,自2021年始,无论是物理类考生,还是历史类考生,都可以选考地理。因此,地理选修课程开始进入传统意义上“理科类”考生的学习领域,选考地理的考生人数大幅度增加,2021年选考地理的人数为203382人,比2020年文科考生增加49851人。2021年6月13日至6月18日,地理阅卷组对非选择题进行了网上阅卷,并对地理试题进行了研讨。大家一致认为,2021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是湖南省依据高考改革新方案首次进行的高中地理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将对2022年的新高考地理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命题和高中教学有重要导向作用。
1、基本不变之处
(1)试卷结构上依旧为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题型,选择题也是一组材料两至三问;非选择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以情境材料呈现的方式出现设置小问;选做题延续新课标卷选修3《旅游地理》和选修6《环境保护》。
(一)高考改革前后的比较
1、基本不变之处
(2) 区域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依旧是以背景材料出现,仅作为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试题的载体。(如下表所示)
(一)高考改革前后的比较
题型 题号 分值 图表情况 选择题 (48分) 1、2 6 图 1990~2005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变化坐标图
3、4、5 9 图 开封市河大东门、东苑和鼓楼夜市摊贩的日常作息时间坐标图
6、7、8 9 图 蒙古东部地区区域图
9、10、11 9 表 某市地铁S线和T线开通前后距地铁线不同距离的住宅平均价格及其增幅表
12、13、14 9 图 小海坨山及附近地形图
15、16 6 2图 河流中游地区和研究区同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
非选择题 17 16 表 海南省和湖南省2019年水稻生产的相关数据表
18 12 图 祁连山部分地区的水系及冰川分布图
19 14 2图 两图分别示意关洲河段河道变迁和地貌演化和关洲河段南、北河道年内流量分流比。
20 10 图 长征时期形成的红色旅游景点密集区的空间分布图
21 10 图 湖南某地生态沟渠的位置图
1、基本不变之处
(3)体现地理试题特色,试题以文、文+图、文+表形式出现,整套试卷每组题都有图像或表格。
(一)高考改革前后的比较
2、变化之处
(1) 试题形式
(一)高考改革前后的比较
改革前 改革后
考试形式 文综 单科
考试时间 6月8日上午(文综150分钟,平均50分钟) 6月9日11:00—12:15(75分钟)
题量 11(选择题)+2(综合题)+2(选做题) 16(选择题)+3(综合题)+2(选做题)
题型结构 选择题(四组:3+3+3+2) 选择题(六组:2+3+3+3+3+2)
非选择题(2组:不定) 20年:3+3;19年:4+4;18年:4+4 非选择题(3组:3+3+3?)
分值构成 选择题44分(11道*4分) 选择题48分(16道*3分)
非选择题(4—8分) 非选择题(4—6分)
(一)高考改革前后的比较
2、变化之处
(1) 试题形式:考试知识覆盖面有所扩大
(一)高考改革前后的比较
2、变化之处
(2)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点考查,分值大致相当,人文地理有8道选择题和一道非选择题,共占40分。自然地理考得略多,分值略大,选择题8道,非选择题2道,总分值占50分,但考查知识点范围变广,人文地理涉及到人口、城市、农业、商业、交通、旅游、体育、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几乎涉及到必修二的所有章节、必修三大大部分章节。自然地理涉及到大气、地质地貌、河流水体、生物植被等相关知识,必修一除地球运动和洋流外都考到了。
(一)高考改革前后的比较
一、省适应性考试试题分析
题型 题号 分值 考点 创设情境
选择题 (48分) 1、2 6 人口迁移 我国人口迁移数量变化(图文)
3、4、5 9 商业 河南开封市夜市经济作息时间(图文)
6、7、8 9 自然带、植被分布 蒙古东部地区野火频率(图文)
9、10、11 9 城市交通 某城市地铁线与住宅价格(图表)
12、13、14 9 大气:热力环流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小海坨山地形与低云(图文)
15、16 9 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某河流河道宽窄变化(图文)
非选择题 17 16 农业 海南省三亚市水稻育种基地(图表)
18 12 地形、气候 祁连山地区现代冰川(图文)
19 14 河流地貌:河流侵蚀、河流沉积和河流特征 长江中游关洲河段河道变迁和地貌变化(图文)
20 10 旅游地理 长征时期形成的红色旅游景点空间分布(图文)
21 10 环境保护 湖南某地区生态沟渠(图文)
版块 题号 分值 考 点
自然地理 6、7、8,12、13、14, 15、16,18,19 50 大气、地质地貌、河流水体、生物植被
人文地理 1、2,3、4、5,9、10、11,17,20(21) 77 人口、城市、农业、商业、交通、旅游、体育、旅游地理,环境保护
以世界地理(地图) 为背景的 6、7、8 9 生物植被
以中国地理(地图) 为背景的 15、16,18,20 28 河流地貌、外力作用、地形、
气候、旅游地理
(一)高考改革前后的比较
2、变化之处
(3) 非选择题改变了过去一道以中国地图为背景,一道以世界地图为背景的传统命题模式,弱化了区域地图识别和空间定位,更多需要根据材料结合地理原理知识进行分析。
(4) 遵循教育部颁布的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
(一)高考改革前后的比较
(二)湖南卷命题特点
2021年的高考命题呈现了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平稳过渡;
第二,突出能力;
第三,紧扣热点;
第四,注重实践;
第五,巧设情境。
1、命题(情境)背景
命题队伍组成:
湖南大学、湖南师大、湖南科技大学——地理教研专家、45风以下教授——6人
省级示范性中学——地理一线教师——4人
命题基本格局:
教授——提供命题情境
中学教师——组题
学术刊物
科研课题
专业著作
媒体网络
新闻报道
2、湖南卷特点
1、本套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共16道选择题,3道必考题,2选1道选择题。
2、16道选择题分为6组呈现,分别是三个为一组(3、4、5、6、7、8、9、10、11、12、13、14)、两两为一组(1、2、15、16);必考题3道的小题数量都为3问;选考题2道的小题数量均为2问。
3、试题多维度呈现,考查知识点灵活,纯自然地理知识点减少,分值降低。人文地理考得多,分值大,选择题13道,非选择题3道。考查知识点范围也很广,涉及至人口、城市、农业、工业、服务业、交通、旅游、体育、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
4、答题线索与题干信息相联系,考查了考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了保证试题的原创性,命题者以学术论文为素材进行加工,考生必须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2、湖南卷特点
5、时代气息、生活气息浓厚,厚植家国情怀。
6、强调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特别是人地协调观。
选做题则是直接考查生态环境问题。
7、本次试卷考查了地理实践能力,这是多年来文综试题没有的。
考查地理野外观察的方法,选取需要调查的主要自然因素并提出估算河湾迁移速率的主要方法。
(三)学生答题失分原因分析
1、审材料、审题不清,漏答现象严重
以第17题为例,第(1)针对的是育种试验自然条件,海南省是“环境质量好,育种试验自然条件好”,一些考生却笼统地回答“自然条件好”。第(2)说明海南省大部分地区水稻种植以“一年一熟”为主的原因时,材料中给出了“水稻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考生可据此回答“其他时间种植附加值更高的经济作物”,但答对的考生很少。第(3)分析海南省稻米缺口较大的社会经济原因,一些考生只写“供不应求”,没有根据材料中提供的线索进行分析,甚至答成“城市化导致耕地面积缩小”。
2、地理概念不清,表达不准确
以第18题为例,第(1)疏勒河流域与北大河流域冰川分布区的地形差异,答案是疏勒河流域“海拔大于4000米的区域分布广、完整成片”,考生却答成“连续分布”。第(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分析祁连山冰川对当地气温的调节作用”,答案从冰川反射太阳辐照、冰川消融吸热两个角度分析对气温的调节作用,但考生却答成“冰川消融,气温升高”,或者只回答“反射太阳辐射”,进一步回答“减少地面辐射”的很少。第(3)分析祁连山东部地区冰川服务价值减幅比西部地区更大的自然原因时,考生答成整个祁连山地区,或者没从东部地区海拔低、冰川面积小、冰川退缩率高的角度进行分析,答案五花八门,如“地形平坦”“纬度更低”“温室效应”。
(三)学生答题失分原因分析
3、地图概念模糊,定位不准,过程描述不完整
以第19题为例,第(1)考生分析关洲河段由单一型河道演变为双分汊型河道的过程时,直接写成“泥沙淤积”,忽略了①河漫滩阶段、②水下浅滩阶段、③江心洲阶段。第(2)根据关洲河段年内南、北河道流量的变化,推测关洲河段南、北河道的特征,答案是北河道“宽而浅”,南河道“窄而深”,此类答案是河流水系特征,而考生却根据图9描述河流的流量变化,零分率高。第(3)推测关洲岛未来移动方向并说明理由时,考生对南岸和北岸的参照物模糊不清,长江的南岸是凹岸,以侵蚀为主;关洲岛的南岸为凸岸,淤积为主,考生对方位的描述混乱,失分率高。
(三)学生答题失分原因分析
(三)学生答题失分原因分析
4、答非所问,书面表达口语化
以选考题为例,第20题图10示意长征时期形成的红色旅游景点密集区的空间分布,考生据图“分析甲地区红色旅游景点聚集的主要地理因素”。甲地区位于闽浙赣皖交界处,多山地,森林茂密,但考生答成“濒临大城市”“市场广阔”。第21题“描述生态沟渠的位置特征”,不少考生将“位于排水沟的下游”写成了“位于河流的下流”。
第二部分
备考策略
一、复习备考建议
1.从时空综合视角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时空综合既是综合思维的“上层建筑”,也是区域认知养成的重要支撑。依据时间和空间的尺度属性,从“同时同地”“同时异地”“异时同地”“异时异地”不同视角分析区域特征、区际差异、区域演变、区域联系和区域发展等,提出素养整合视角下地理教学“路向”新方案。2021年试题的主观题部分能力的考查突出表现在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处理之上。这是一个信号,也提醒我们广大教师高度注意。平时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多做一些材料题的训练,强调学生多动手,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训练专题要明确,环节要务实,切忌题海训练、浪费时间。立足材料,基于区域,打开思维,根据新情境创新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以大概念为中心进行论证式教学
新高考“新”在哪里?命题视角发生了转向:从“学过什么” “学了多少”→“会不会学习”“有没有研究意识”。论证式教学是近年来科学学科领域兴起的重要教学设计模型,它的实质是将科学领域的论证方式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经历从证据到结论的论证过程,以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形成科学思维。命题者提供原始素材,考生必须深度阅读、深度探究,专业表达,精准布局。
一、复习备考建议
2.以大概念为中心进行论证式教学
当前有部分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机械重复多,整理加工少;背诵结论多,思考过程少;被动做题多,独立思维少;复习时间多,效率提高少”。新高考怎么备考?微专题不能脱离主干知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方法比例题答案更重要,从大专题(知识专题、能力专题)→微专题(具体情境、解题指导)→小课题(问题靶向、聚焦痛点)。掌握解题方法是提高实践智慧的途径之一,这还不够,教师还要有学术视野,掌握一些前沿的地理理论,用讨论、反思、求异、辨析、质疑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地理学术能力。
一、复习备考建议
3.体现时代性,注重实用性,渗透探究性
地理内容虽然“多而杂,偏记忆”,但从考试角度看,其复习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探。自然地理较难,但规律性强;人文地理理解容易,但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内容多。通过对地理学法研究发现,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因此,自然地理宜采用理科的学习方法;人文地理强调宏观整体分析、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区域实际进行探究与评价;区域地理重点是以图表为载体,运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原理进行综合分析。
一、复习备考建议
二、后期“专题复习”设计的建议
传统的二轮三轮复习都是以“知识导向”为主要的专题构建,如:地球运动专题、气候专题、地形地貌专题、人口专题、农业专题、工业专题等。甚至出现了深挖知识,向知识取向的微专题发展,如风沙专题、冰雪专题、降水专题等。且二轮与三轮复习一直存在功能模糊不清,深挖知识细节的问题,基于学科思维方法和具体任务的备考模式仍未形成。
具体任务构成
空间格局的观察、概括、归纳
空间动态过程的观察、
规律概括与趋势预测
地理特征的分析、综合比较
地理联系的分析、推理
绘图与图解
依据具体任务重构“专题复习”
点状、线状、面状、连续性变化地理事物的概括、归纳与描述。
地理现象按要素、方面等进行分解,分别比较其特点;从地理事象的联系方面进行综合。
图像判读、图像变形、依据图像对地理事物进行描述等
专题设计
影响任务难度的因素
地理分布
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过程、区域的时间演化过程等
地理特征
地理联系
地理图像
空间联系、要素联系、
地理过程
空间格局的观察、概括、归纳
类型
示例
表达方式
线状地理事物
呈****走向
铁路、山脉、等
温线等
面状地理事物
气温、降水
从哪里向哪里递减?
连续性变化地
理事物
点状地理事物
聚落、咖啡厅等
①哪里多,哪里少;
②与其他事物空间关系
形态、连续性
工业区、农业区
模块
课程内容
必修1
必修2
选择性
必修1
选择性
必修3
选择性
必修2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典型地貌的特点,野外观察识别某种地貌;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 海水性质;观察和识别常见土壤。
人口分布的特点;城镇和乡村的空间结构; 世界不同地区城市化
的差异。
地球的圈层结构;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
点;世界洋流的性质和分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区域的含义及类型;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区域发展的因地制宜
原则;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发展方向。
某种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中国耕地资源的开发
利用现状。
地理特征
模块
课程内容
必修1
必修2
选择性
必修1
选择性
必修3
选择性
必修2
地理过程
地球的演化过程;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水循环的过程。
地球的运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常见天气系统与天气过程;地表形态的变化;陆地水体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
环境及其变化。
产业转型地区产业结构发展过程。
城镇和乡村空间结构的变化;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变化。
模块
课程内容
必修1
必修2
选择性
必修1
选择性
必修3
选择性
必修2
地理联系——成因类
典型地貌的形成;常见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
工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的地理
条件。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气压
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生态脆弱地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原因;产业转型地区产业结构变
化的原因;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某种矿产
资源的成矿条件。
地理联系——影响意义类
模块
课程内容
必修1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海气相互作用,海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土壤与人类的关系
必修2
人口分布的变化,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口迁移;协调人地关系和走可持续
发展之路的道理
选择性
必修1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
重要意义;陆地水体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选
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选择性
必修3
大都市的区域辐射功能;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区
域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保护耕地资源与粮食安
全的关系;国际水资源共同开发和利用的意义;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海洋领
土安全的影响;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设立自然保护区
的重要意义;固体废弃物跨国流动对中国环境安全的影响;环境保护政策、措施
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人类改变自然环境带来的全球性影响.
选择性
必修2
地理后期备考建议
●结合具体任务重构复习专题体系
●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开展探究训练
●结合真题构建答案与情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