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部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闻一多,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在“五四”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五四”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1946年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闻一多先生的追悼会,朱自清先生出席并写下了上面的诗句。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其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历史的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介书生又何辞 尽管当时他的追求常常与痛苦、失望相伴,一度还曾陷入迷惘,但是,诗人的真诚、耿直却是毋庸置疑的,这在《红烛》这首诗中是有充分体现的。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引子出处:
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题解:“红”是赤诚的象征,诗人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
红烛
【2】诗一开始就突出红烛意象,由此联想到诗人热烈的心,并深情地发出邀请要吐出心来与红烛作对比。把所咏之物与将要言之志自然地联系了起来。“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蜡炬成灰泪始干【1】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2】
段解:第1节,凸显红烛的颜色,并联想到诗人自身
【1】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统领全篇
【3】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诗人认为躯体和灵魂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产生了疑问,认为烧蜡成灰才放出光,是自相矛盾、不可理解的。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3】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4】
【4】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的语气很强烈,这里用反复的手法说“不误,不误!”,否定的语气更强烈。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段解:第2、3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5】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6】
段解:第4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5】“既制了,便烧着”这句诗有什么深刻含意 既制了,便烧着”,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已,表达了自已的信念和心愿。
【6】“烧吧!烧吧!监狱”这几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使命感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毒害,如沉梦中尚未觉醒。诗人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
【7】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揭示一种矛盾的现象,诗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烛泪上。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7】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段解:第6节,诗人大悟:红烛流泪,是因“残风”的存在。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8】
段解:第5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8】第6节“何苦伤心流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亲切地询问红烛:“何苦伤心流泪 ”表现了诗人的同情、惊疑、思索。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番求索,恍然大悟,是因为还有“残风”存在,才使红烛伤心、焦急而流泪。
【9】诗人鼓励红烛流泪,实际是勉励自己为争取人民的幸福快乐无私奉献。红烛心火发光,还要受“残风”的侵袭,因而急得流泪;诗人自已心怀拯救祖国的愿望,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因而为壮志难酬而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9】
段解:第7节,诗人劝慰红烛,也托物言志,表达自已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10】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11】
段解:第8、9节,卒章显志,揭示红烛不屈的奉献精神,也表明诗人的人生宗旨。
【10】这一节明确点出了“创造光明”和“灰心流泪”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不公平,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只有不屈地奉献。
【11】如何理解诗人说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句道出了红烛闪光的品格的精髓之所在默默无闻地烧,明知最终会化为灰烬,却矢志不移、忠贞不贰,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需要高尚的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可忽略不计。
研读内容
问题:诗人笔下的红烛有怎样的特点?诗人的情绪是怎样变化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并概括。
四 扬 三 抑
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赞美
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困惑
第3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理解
第4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劝勉
第5-6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欣喜
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不公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坚定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诗 歌 主 题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
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国。
学了这首诗歌,结合初中学过的《最后一次的演讲》《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和闻一多的事迹,给闻一多先生写几句墓志铭来表达对先生的纪念和崇敬。
示例一
示例二
示例三
红烛发光照死水,一多著作青史垂。
诗与热血共铸就,一座丰碑爱国魂。
写写写,写出累累硕果;做做做,做出惊天伟业;
说说说,说的痛痛快快;行行行,行的人中高标!
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脚不下楼,著作甚丰;唐诗杂论,楚辞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大声疾呼,为民请命,言行一致,名垂青史。
新
诗
特
点
时 期 特 点 代表诗人 代 表 作 内 容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诗的“尝试” 胡适等 胡适《尝试集》等 废除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
20年代 新诗的奠基与开创 郭沫若等 郭沫若《女神》等 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30年代 新诗的规范 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 戴望舒《雨巷》等 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时代的一面镜子
40年代 新诗的成熟与深化 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等 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争和中国社会变迁与民族情绪的“吹号者”
希望 胡适
我从山中来,
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
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
望到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
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
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
祝汝满盆花!
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
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
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
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
天上太孤单。
叫我如何不想他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他?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他?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他?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