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文档属性

名称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31 08:4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课件制作:海风轻舞 大家知不知道,对于这场灾难,惋惜、同情的不仅仅是我们;对于这些暴行,愤慨、谴责的也不仅仅是我们。
在法国,就有一个富有正义、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伟大作家——雨果,勇敢的站出来,通过一封公开信,斥责了这些臭名昭著的殖民侵略者。
这封信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生于军官家庭。早期诗作《短歌集》将中世纪理想化,歌颂波旁王朝复辟。后受进步思想启发,逐步摆脱保皇党观点。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接着写出《欧那尼》《国王寻乐》等剧本,表达人民对暴政的不满;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路易·波拿巴政变后,被迫离开法国。先后发表反对路易·波拿巴的作品《小拿破仑》和诗集《惩罚集》。1861~1869年完成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通过流浪艺人的悲惨遭遇,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1870年回国。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描写法国革命高潮一年的动人场景。其他作品有诗作《历史传说集》,歌颂历史上人民反对罪恶统治者的斗争。还写有政论和演说稿等。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11月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沙俄趁机于5月间用武力迫签《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1859年英、法、美借口换约又派军舰北上,6月突攻大沽炮台。清军奋勇抗击,重创英法舰队。
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 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 圆明园是个怎样的瑰宝? 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历时150多年才基本建成。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还收藏有不计其数的艺术珍品。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圆明三园万春园前称绮春园 圆明园瑰宝是怎样变为废墟的 积贫积弱的国家,腐败无能的政府,坚船利炮的侵略者,曾经给这个古老的国度带来了多少灾难!
而最令人感到耻辱和痛心记忆莫过于当时英法联军对当时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劫掠与毁灭。
如今,圆明园早已面目全非,我们也只能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来了解那段历史。 圆明园的西洋楼前有个中西合璧的十二生肖抱石喷泉,叫大水法。建筑师以兽头人身的十二生肖报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每天按时依次向水池中央喷水,到了中午十二时的时候,十二生肖会同时向水池中心喷出泉水,场面十分壮观。   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颇具殊趣。   西洋楼是最壮观的喷泉。建筑造形为石龛式,酷似门洞。下边有一大型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帘。前下方为椭圆菊花式喷水池,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水八道;两侧有十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俗称“猎狗逐鹿”。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喷水塔,塔为方形,十三层,顶端喷出水柱,塔四周有八十八根铜管子,也都一齐喷水。当年,皇帝是坐在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一组喷泉的,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荷兰使臣得胜等,都曾在这里“瞻仰”过水法奇观。据说这处喷泉若全部开放,有如山洪爆发,声闻里许,在近处谈话须打手势,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
在很多人心目中,大水法的残垣断壁就是圆明园的象征 大水法大水法观水法十二生肖动物喷水复原图大水法遗址——断壁残垣,侵略者的罪行、中国人的耻辱!积累词语瓷器 缀满 绸缎 琉璃 珐琅 脂粉 给予 制裁
惊骇 晨曦 宛如 瞥见 洗劫 劫掠 赃物 箱箧
眼花缭乱 丰功伟绩 臭名昭著 富丽堂皇
箱箧:箱子。箧:小箱子。
晨曦:晨光。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说明 。
荡然无存:指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留下。piēqièjǐfàlángzānɡlǜexī听课文范读,体会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的感情布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代表了人类的良知,是非分明,爱憎分明。
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
先作总评,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
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
(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由概括到具体到再概括,讲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
然后讲耗费劳动之巨。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找出并熟读甚至背诵雨果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 大量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同时生动描摹侵略者的丑恶形象。试找出典型语句: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说说运用反语的讽刺效果和描摹的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讽刺强盗心理。像“漂亮”实则丑恶贪婪;“丰功伟绩”“收获巨大”实则罪大恶极、罪行累累;“文明”实则野蛮,这些反语义愤满腔,怒不可遏,讽刺辛辣。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嘲讽极其尖锐。
至于手挽手,笑嘻嘻则淋漓尽致地勾勒了他们的得意、无耻的形象,使其丑态毕现,语言精彩至极!整理思路归纳结构第一部分:(1)开篇点名回复这封信的原因,缘于巴特勒上尉征求作者对远征中国的意见。
第二部分:(2-8)描述“世界奇迹”——圆明园及两个“强盗”对圆明园所犯下的罪行。
第三部分:(9-结尾)扣题,并表明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评价:“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思考并回答: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明确1:
替换法是揣摩语言常用的方法。
“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明确2:
第2句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一同被强盗毁灭,其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线红色词)明确3: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结合全文分析,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义正辞严,批判力强。明确4: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再现强盗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肆意掠夺的卑鄙行径,讽刺力强。 明确5:
这一句中的“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强盗恬不知耻的狡辩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晶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明确6:
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明确7:法兰西政府人侵中国,掠夺、焚毁圆明园,是卑劣的强盗行为,劣迹斑斑。“干干净净”是友爱、热爱和平、崇尚正义的意思。 明确8:我们完全为雨果的人格魅力所震撼,他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不顾个人安危,公理至上。他那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非凡的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怎么评价雨果? 雨果值得我们尊敬,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能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指出,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雨果值得我们尊敬,还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到底,是属于全人类的。正因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所以对文明创造者非常尊重。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这封信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敬重。
中国倒底有多少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
人们所知道的是,英国藏着敦煌壁画,美国摆着宋明瓷器,而弥足珍贵的“北京人”头骨化石自从1942年失落后一直杳无音信 ……一、战争和盗窃,流失的主因 中国文物大规模流失海外主要集中在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间,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其一,“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野蛮掠夺。 其二,外国文化盗贼的巧取豪夺。
(以探险的名义非法发掘古文化遗址) 其三,甲骨文的大量流失。 其四,战争年代的流失。
(日本侵华战争更是给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带来了一场浩劫。这一时期损失最严重的是北京人头盖骨的失踪。)改革开放以来的文物走私,则成为我国文物大量流失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流失文物不计其数 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博物馆中藏有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而且均为精品。
绘画方面,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多,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女史箴图”的最早摹本就在此处。瓷器方面,法国吉美博物馆的收藏最佳,馆里的瓷器从中国的原始瓷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窑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日本收藏的中国甲骨片最多,有12443片。敦煌遗书在我国国内仅存2万件(册),藏于英国大英图书馆东方写本部就有1.37万件(册),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册),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阶1.2万件(册),藏于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2000件(册)。此外,日本、美国、瑞典、奥地利、韩国也都有敦煌文物,数字无从估量。 三、回家路漫漫 不计其数的中华文物流落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即开始关注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归问题,并通过出资购买和政府间的友好交往收回了一些文物。
然而购买和索回的文物毕竟还只是极少数。文物占有国又多为发达国家,他们一方面不承认目前对他国文物的占有为非法,另一方面又辩称文物是整个人类历史的文化遗产,文物的收藏不应有国界之限。
同时还声称他们的文物保护技术和设备先进,能够更好地保存这些文物,如果把文物归还给原有国,由于落后的技术和管理,将使文物遭受进一步的损坏。
这些都人为地给文物返还设置了重重障碍,再加上历史与政治的原因,可以说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归路途漫漫。
让我们珍爱人类文化的艺术瑰宝大水法 在希腊首都雅典卫城的古城堡中心,石灰岩的山岗上,耸峙着一座巍峨的长方形建筑物,这就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著名的巴特农神庙。巴特农神庙是雅典最著名的古迹之一,也是举世闻名的古代七大奇观之一。 这座神庙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之变,战火已经使得庙顶坍塌,雕像荡然无存,浮雕剥蚀严重,但从巍然屹立的柱廊中,还可以看出神庙当年的丰姿。 巴特农神庙巴黎著名的天主教堂。1163年兴建,1250年完成。教堂平面宽约47米,深约125米,可容近万人。中厅很高,为侧廊高(9米多)的3.5倍,圣坛上部当中的尖塔高90米。正面一对塔楼高约60米。是欧洲早期哥特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堂内藏有13至17世纪的许多艺术珍品 。巴黎圣母院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