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专项测试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2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专项测试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3-27 23:1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2、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一、选择题(共16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并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
B.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C.卢瑟福发现了质子和中子
D.玻尔理论成功解释了所有原子的光谱
2.图中P为放在匀强电场中的天然放射源,其放出的射线在电场的作用下分成a、b、c三束,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a为α射线、b为β射线 B.a为β射线、b为γ射线
C.b为β射线、c为α射线 D.b为α射线、c为γ射线
3.经过m次α衰变和n次β衰变,变成,则(  )
A., B.,
C., D.,
4.第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先放出3个相同的粒子x,再连续经过3次α衰变后,变成质量数为282的第112号元素的原子核,则上述过程中的粒子x是(  )
A.中子 B.质子 C.电子 D.α粒子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的衍射现象说明实物粒子的波动性
B.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随地球环境的变化,半衰期可能变短
C.原子核内部某个质子转变为中子时,放出射线
D.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要释放一定频率的光子,同时电子的动能增加,电势能增加
6.物理学家通过对实验的深入观察和研究,获得正确的科学认知,推动物理学的发展,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A.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B.卢瑟福用人工转变的方法,发现了质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
C.玻尔的原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原子发光的规律
D.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原子中存在原子核
7.硼()中子俘获治疗是目前最先进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治疗是先给病人注射一种含硼的药物,随后用中子照射,硼俘获中子后,产生高杀伤力的粒子X和锂()离子,则X是(  )
A.质子 B.电子 C.β粒子 D.α粒子
8.2007年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曾任浙江大学物理系主任的王淦昌先生一百周年诞辰。王先生早在1941年就发表论文,提出了一种探测中微子的方案∶7Be原子核可以俘获原子的K层电子而成为7Li的激发态(7Li)*,并放出中微子(当时写作)即7Be+e→(7Li)*+,而(7Li)*又可以放出光子γ而回到基态7Li,(7Li)*→7Li+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7Be+e→(7Li)*+是核聚变反应
B.(7Li)*和7Li的核子数相同
C.(7Li)*和7Li的比结合能相同
D.(7Li)*→7Li+γ的过程中,由于质量数守恒故未出现质量亏损
9.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β衰变的本质是原子核外电子挣脱原子核的束缚形成的高速电子流
B.在核反应方程中,X是正电子
C.铀核(92238U)衰变为铅核(82206Pb)的过程中,要经适8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
D.是重核裂变,X是α粒子
10.衰变成,之后衰变成,Pa处于高能级,它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一个粒子,在这个过程中,前两次衰变放出的粒子和最后辐射的粒子依次是(  )
A.α粒子、β粒子、γ光子 B.粒子、β粒子、正电子
C.β粒子、γ光子、中子 D.γ光子、电子、α粒子
11.关于原子、原子核以及核反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原子核在一次衰变中可同时放出α、β和γ三种射线,且γ射线穿透能力最强
B.一个氢原子从n=3的能级发生跃迁,可能只辐射1种频率的的光子
C.10个原子核经过一个半衰期后,一定还剩5个原子核没发生衰变
D.核泄漏事故污染物铯(Cs)137能够产生对人体有危害的辐射,其衰变方程为,由方程可判断x是正电子
12.目前,在居室装修中经常用到花岗岩、大理石等材料,这些岩石都不同程度的含有放射性元素,如有些含有铀、钍的花岗岩会释放出放射性气体氡,氡会发生放射性衰变,放出、、射线:已知氡的半衰期为3.8天,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生衰变时,生成的核和原来相比,核子数少4
B.发生衰变时,释放出电子,说明原子核内有电子存在
C.射线一般伴随着和射线产生,其中射线的穿透能力是最强的,电离子能力也最强
D.若只有4个氡核,经过7.6天一定只剩下一个氡核
13.人类在微观领域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建立在对事实观察的基础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具有复杂结构
B.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内部是有结构的
C.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电荷是量子化的
D.密立根油滴实验表明核外电子的轨道是不连续的
14.一个静止的放射性原子核发生天然衰变时,在匀强磁场中得到内切圆的两条径迹,如图所示.若两圆半径之比为44:1,则(    )
A.发生的是α衰变
B.轨迹2是反冲核的径迹
C.反冲核是逆时针运动,放射出的粒子是顺时针运动
D.该放射性元素的原子序数是90
15.静止的衰变成,静止的衰变为,在同一匀强磁场中的轨道如图1所示.由此可知(  )
A.甲图为的衰变轨迹,乙图为的衰变轨迹
B.甲图为的衰变轨迹,乙图为的衰变轨迹
C.图中2、4为新核轨迹,1、3为粒子轨迹
D.图中2、4为粒子轨迹,1、3为新核轨迹
16.钍核Th具有放射性,它放出一个电子衰变成镤核(Pa),伴随该过程放出γ光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电子就是钍原子核外的电子
B.γ光子是衰变过程中原子核放出的
C.给钍元素加热,其半衰期变短
D.原子核的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是可分的
二、填空题
17.如上图,放射性元素镭衰变过程中释放α、β、γ三种射线,进入匀强电场中,②表示γ射线不带电,则①表示____________射线,③表示____________射线(α带正电 、β带负电)
18.完成下列核反应方程:
( )
( )
( )
( )
19.放射性同位素被考古学家称为“碳钟”,它可以用来判定古生物体的年代。宇宙射线中高能量中子碰撞空气中的氮原子后,就会形成很不稳定的,它很容易发生β衰变,变成一个新核,其半衰期为5730年。该衰变的核反应方程式为_____。的生成和衰变通常是平衡的,即生物机体中的含量是不变的。当生物体死亡后,机体内的含量将会不断减少。若测得一具古生物遗骸中含量只有活体中的12.5%,则这具遗骸距今约有_____年。
20.①如果大量氢原子处在n=5的能级,会辐射出______种频率的光.
②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为: _____________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为: _______________
综合题
21.两个半径均为R的圆形磁场区域I、II相切与P点,两圆圆心分别为,园内磁感应强度分别为,;在两圆切点P有一个静止的放射性原子核,某时刻原子核发生β衰变成a、b两个粒子,衰变后进入II区的粒子b从M点沿方向以速度射出磁场,,如图所示;而进入I区的粒子a从N点(图中未画出)射出磁场,且射出磁场时速度方向为同向,
(1)求a和b两粒子电荷量之比;
(2)若a、b两粒子中有一个质量数为14,写出衰变方程;
(3)若a、b两粒子质量之比为k,求两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之比.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并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故A正确;
B.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B错误;
C.卢瑟福发现了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故C错误;
D.玻尔理论仅成功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故D错误。
故选A。
2.B
【详解】
由于α射线带正电则其所受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所以c为α射线,β射线带负电,则其所受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反,所以a为β射线,γ射线不带电,所以不发生偏转,则b为γ射线,所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B
【详解】
原子核每发生一次α衰变,质量数减小4,电荷数减小2;每发生一次β衰变,质量数不变,电荷数加1,故可列出方程
解得

故选B。
4.A
【详解】
发生3次α衰变,质量数减少12,核电荷数减少了6,可见,先放出的三个粒子的电荷数是0,该粒子是中子。
故选A。
5.A
【详解】
衍射和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所以电子的衍射现象说明实物粒子的波动性,故A正确;半衰期由原子核本身决定,与环境变化无关,故B错误;β射线是原子核内部的一个中子转化为质子时同时释放的一个电子,故C错误;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要释放一定频率的光子,电场力做正功,电子的动能增加,电势能减小,故D错误.所以A正确,BCD错误.
6.B
【详解】
A.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故A错;
B、卢瑟福用人工转变的方法,发现了质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故B正确;
C、波尔的原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而不是原子发光的规律,故C错误;
D、卢瑟福通过粒子的散射发现了原子中存在原子核,故D错误;
故选B
7.D
【详解】
硼俘获中子后,核反应过程中满足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得
B+n→Li+He
则X是α粒子。
故选D。
8.B
【详解】
A.该反应为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故A错误;
B.核反应(7Li)*→7Li+γ中没有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变化,则(7Li)*和7Li的核子数相同,故B正确;
C.核反应(7Li)*→7Li+γ中放出了能量,则7Li比(7Li)*更稳定,7Li的比结合能大于(7Li)*的比结合能,故C错误;
D.核反应(7Li)*→7Li+γ中放出了能量,故该反应过程发生了质量亏损,故D错误。
故选B。
9.C
【详解】
A.β衰变释放的电子来自原子核,不是核外电子,选项A错误;
B.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中,X是质子,选项B错误;
C.衰变为,根据质量数守恒可知,发生8次α衰变,根据电荷数守恒可知92-82=2×8-x×1可得发生6次β衰变,选项C正确;
D.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知,X为α粒子,该反应为α衰变,选项D错误。
故选C。
10.A
【详解】
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衰变成,释放的粒子电荷数为2,质量数为4,为α粒子,衰变成,释放的粒子电荷数为-1,质量数为0,为电子,即β粒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一个粒子为γ光子。
故选A。
11.B
【详解】
A. 一个原子核在一次衰变中不可能同时放出α、β和γ三种射线,γ射线穿透能力最强,选项A错误;
B. 一个氢原子从n=3的能级发生跃迁,可能只辐射1种频率的的光子,即对应于3→1的跃迁,选项B正确;
C. 半衰期是大量原子核衰变的统计规律,对少量的原子核的衰变不适用,选项C错误;
D. 核泄漏事故污染物铯(Cs)137能够产生对人体有危害的辐射,其衰变方程为,由方程可知x质量数为0,电荷数为-1,可判断x是负电子,选项D错误.
12.A
【详解】
A.发生衰变时,其特征方程为
生成的核和原来相比,核子数少4,选项A正确;
B.发生衰变时释放出的电子是核内中子转化为质子时放出的,不能说明原子核内有电子存在,选项B错误;
C.射线一般伴随着和射线产生,其中射线的穿透能力是最强的,电离子能力最弱,选项C错误;
D.半衰期是大量原子核衰变的统计规律,对少量的原子核衰变不适用,选项D错误。
故选A。
13.A
【详解】
A. 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具有复杂结构,A正确;
B. 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内部是有结构的,B错误;
C. 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否定了汤姆生的原子模型,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C错误;
D. 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定了电子的电荷量,D错误。
故选A。
14.BC
【详解】
A.发生衰变时,放出的射线与新核速度方向相反,因轨迹是内切圆,所以是β衰变,故A错误;
B.由半径公式
知,电子轨迹为1,新核轨迹为2,故B正确;
D.由

则放射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43,故D错误;
C.由左手定则知反冲核是逆时针运动,放射出的粒子是顺时针运动,故C正确。
故选BC。
15.BC
【详解】
AB.P衰变成Si释放出一个质子,原子核Th衰变成Pa释放出一个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发生衰变时,动量守恒,衰变后两粒子的动量p大小相等,速度方向相反,由左手定则可知,原子核衰变释放的粒子带正电时,衰变产生的两粒子受到的洛伦兹力方向相反,两粒子运动轨迹相外切,原子核衰变释放的粒子带负电时,衰变产生的两粒子受到的洛伦兹力方向相同,两粒子运动轨迹相内切,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轨道半径
衰变后粒子质量越大,轨道半径r越小,P与Th衰变后,新核的轨道半径小,粒子的轨道半径大;由图示可知,甲图为Th的衰变轨迹,乙图为P的衰变轨迹,A错误B正确;
CD.图中2、4为新核轨迹,1、3为粒子轨迹, D错误C正确。
故选BC。
16.BD
【详解】
A.原子核β衰变是核内中子转化成质子的时候同时产生的电子,不是核外电子,故A错误;
B.在β衰变过程中,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将多余的能量以γ光子形式释放出来,故B正确;
C.半衰期是由原子核本身性质决定的,温度、压强等等都不能改变原子核的半衰期,故C错误;
D.原子核的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着复杂的内部结构,是可分的,故D正确。
故选BD。
17. β α
【详解】
因β粒子带负电,则在电场中受到向左的电场力,则①表示β射线;因α粒子带正电,则在电场中受到向右的电场力,则③表示α射线.
18.
【详解】
19. 17190年
【详解】
发生β衰变,释放电子,根据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可知
测得一具古生物遗骸中含量只有活体中的12.5%,即 ,经过了3个半衰期,故这具遗骸距今约有

20. 10
【详解】
①根据=10可知大量氢原子处在n=5的能级,会辐射出10种频率的光;
②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得,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质子
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核()发现中子

21.(1);(2);(3)
【详解】
(1)由于与同向,a、b两粒子在磁场中运动轨迹如图所示,设轨迹圆心分别为和
又,由几何关系可知①
因此,,②,
由①②可得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得④
由于衰变过程动量守恒⑤,
由④⑤可得⑥,
由③⑥及得⑧
(2)由粒子a的旋转方向可知带负电,即是电子,即核电荷数为1,故静止核发生了β衰变,又由(1)和题设可知,新生核b的核电荷数为7,即氮核,所以衰变方程
(3)由和可知,
由①③⑧及解得;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