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原子模型的提出基础巩固2021—2022学年高中物理沪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一、选择题(共16题)
1.物理学自牛顿的三大定律以来,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人类在物理理论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关于物理学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是从实验中直接得出的结论
B.德布罗意最先提出了物质波,认为所有物质都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C.如果能发生光电效应,一旦增大人射光强度,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必定增加
D.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偏转,说明了原子几乎是一个整体
2.在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中,有少数粒子发生了大角度的偏转,其主要原因是( )
A.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电子会对粒子有引力的作用
B.正电荷在原子中是均匀分布的
C.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的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D.原子是可再分的
3.α粒子散射实验中,α粒子经过某一原子核附近时的两种径迹如图所示。虚线为原子核的等势面,α粒子以相同的速率经过电场中的A处后,沿不同的径迹1和2运动,由径迹不能断定的是( )
A.原子核带正电
B.整个原子空间都弥漫着带正电的物质
C.粒子在径迹1中的动能先减小后增大
D.经过B、C两点,两粒子的速率相等
4.如图所示为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子核和两个α粒子的径迹,其中可能正确的是
试卷第1页,共3页
A. B. C. D.
5.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显示了下列哪些情况( )
A.原子内存在电子
B.原子的大小为m
C.原子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D.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它的全部体积上
6.α粒子散射实验首次表明了( )
A.α粒子带正电
B.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C.原子是一个正、负电荷均匀分布的球
D.原子中带正电的部分体积很小
7.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对以下几位物理学家所做科学贡献的表述中,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A.汤姆逊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
B.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质子
C.普朗克把“能量子”引入物理学,正确地破除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思想
D.爱因斯坦创立“光子说”并建立了 “光电效应方程”,运用这些理论圆满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8.如图所示为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显微镜可在圆周轨道上转动,通过显微镜前的荧光屏可观察α粒子在各个角度的散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枣糕”式放射源金箔荧光屏
B.相同时间内,在A位置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多于B位置
C.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是由于它们跟电子发生了碰撞
D.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还可以估计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是10-15m
9.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绝大多数α粒子经过金箔后,发生了角度不太大的偏转
B.α粒子在接近原子核的过程中,动能减少,电势能减少
C.α粒子离开原子核的过程中,动能增大,电势能增大
D.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估算出原子核的大小
10.卢瑟福进行的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表明
A.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
B.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
C.原子核集中了原子所有的质量
D.核外电子在绕核旋转
11.有关对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汤姆孙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得出电子是构成原子的微粒,且测出了电子的电量
B.密立根是通过对电子在电场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测出了电子的电量
C.汤姆孙提出的原子模型不能解释原子呈电中性
D.卢瑟福依据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2.如图所示,+Q表示金原子核,α粒子射向金核时被散射,其偏转轨道可能是图中的
A.b B.c C.d D.e
13.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使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的作用力是
A.原子核对α粒子的万有引力
B.原子核对α粒子的磁场力
C.核外电子对α粒子的库仑引力
D.原子核对α粒子的库仑斥力
14.物理学史的学习是物理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下列关于物理学史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从而证明了原子核可再分
B.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分析,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C.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并提出了光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D.玻尔首先把能量子引入物理学,正确地破除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
15.关于近代物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数据可以估算原子核的半径大小
B.光的波长越长,其粒子性越显著;波长越短,其波动性越显著
C.当入射光照射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子的频率成正比
D.黑体对于外界过来的电磁波只吸收而不反射因此肉眼看不到黑体
16.(1)如图所示为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做α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示意图,荧光屏和显微镜一起分别放在图中的A、B、C、D四个位置时,观察到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在A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
B.在B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比在A位置时稍多些
C.在C、D位置时,屏上观察不到闪光
D.在D位置时,屏上仍能观察到一些闪光,但次数极少
(2)在演示光电效应的实验中,原来不带电的一块锌板与灵敏验电器相连,用弧光灯照射锌板时,验电器指针张开一个角度,如图所示,这时_______
A.锌板带正电,指针带负电
B.锌板带正电,指针带正电
C.锌板带负电,指针带正电
D.锌板带负电,指针带负电
(3)某种频率的光射到金属表面上时,金属表面有电子逸出,如光的频率不变而强度减弱,那么下述结论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光的强度减弱到某一数值时,就没有电子逸出
B.逸出的电子数减少
C.逸出的电子数和最大初动能都减小
D.逸出的电子最大初动能不变.
二、综合题
17.卢瑟福通过______实验,发现了原子中间有一个很小的核,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如果用带箭头的四条线a、b、c、d来表示α粒子在下图所示的平面示意图中运动的可能轨迹.请在图中补充完成b和c两条α粒子运动的大致轨迹.
18.J.J.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从而证明原子内部有带负电的电子,但原子是中性的,所以必定还有带正电的部分,这些正电荷具有什么性质?它们是怎样分布的?正、负电荷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原子内究竟有多少电子?电子的数目如何决定?怎样才能保持原子的稳定状态?面对这些问题,物理学家们根据自己的实践和见解,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模型,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的成功,有的失败。
请你查阅文献,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原子模型的历史演变过程。
19.原子的直径约为,氢原子核的直径约为,若把氢原子放大,使核的直径为,则电子离核的距离为多大?
20.如图所示为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指导他的学生盖革和马斯顿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装置,阅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α粒子?
(2)实验装置中各部件的作用是什么?实验过程是怎样的?
(3)实验现象如何?
(4)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的原因是什么?
21.如果α粒子以速度v与电子发生弹性碰撞(假定电子原来是静止的),则碰撞后α粒子的速度变化了多少?并由此说明原子中的电子不能使α粒子发生明显偏转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2.C
3.B
4.A
5.C
6.D
7.B
8.D
9.D
10.A
11.D
12.B
13.D
14.B
15.A
16. AD B BD
17.α粒子散射
18.
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有物质是由离散单元组成且能任意分割的概念,这些想法只是基于抽象的,哲学上的推理而非实验观察。关于原子模型的历史演变经历数个发展阶段。1808年由道尔顿提出了道尔顿模型: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小球。随后1879年汤姆生提出汤姆生模型:认为原子是球体,带正电的物质均匀地分布于球体内,带负电的电子一颗一颗地镶嵌在球内各处的一个个同心环上,第一个环上可放5个电子,第二个环上可放10个,……原子中正负电荷总量相等。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卢瑟福模型:认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叫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作轨道运动。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1913年波尔提出了波尔模型:电子不是随意占据在原子核的周围,而是在固定的层面上运动,当电子从一个层面跃迁到另一个层面时,原子便吸收或释放能量,20世纪20年代以来形成了电子云模型:电子围绕电原子核运动形成一个带负电荷的云团,但不能精确测定电子的确切位置。
19.16.7m
20.
(1)α粒子(He)是从放射性物质中发射出来的快速运动的粒子,实质是失去两个电子的氦原子核.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300倍.
(2)①α粒子源:把放射性元素钋放在带小孔的铅盒中,放射出高能的α粒子.
②带荧光屏的放大镜:观察α粒子打在荧光屏上发出的微弱闪光.
实验过程:α粒子经过一条细通道,形成一束射线,打在很薄的金箔上,由于金原子中的带电粒子对α粒子有库仑力的作用,一些α粒子会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带有显微镜的荧光屏可以沿题图中虚线转动,以统计向不同方向散射的α粒子的数目.
(3)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现象: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
(4)α粒子带正电,α粒子受原子中带正电的部分的排斥力发生了大角度散射.
21.,
α粒子的质量大约是电子质量的7300倍,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及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联立解得
,
其中
可求得
则α粒子速度改变量为
可知速度改变量非常小,电子不会使α粒子发生明显偏转。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