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堂实录
一、 检查预习
PPT:投影字词、词语,找学生认读与纠正。
二、 整体感知,把握文章
师: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每一个自然段的重点语句,看看这篇文章到底给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体会文章的条理性。
师:我们通过圈点勾画语句,了解了文章大致介绍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文章的内容,说说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哪些问题。
生: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1--3)
生: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4--5)
生: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10)
生: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
三、合作探究,体会文章的条理性
师:请同学们在文章中筛选信息,找关键词语,回答上面的四个问题。
(生回答略)
师 :这些问题回答的非常准确,有什么方法吗?抓住了关键的句子,这样解决问题既便捷又准确。
师:希望大家平时读书时,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培养抓关键词句的能力。那还能举例说明影响物候的四个差异吗?
生:青藏高原山上白雪皑皑,山下青草依依,这也说明高下的差异。
生:新疆,冬天比内地冷,夏天比内地热。这是由于经度的差异。
师: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
生:不能。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师:什么是条理 条理就是说话的顺序。写文章也要讲究条理,不论叙事、写景、状物,都要根据表达需要,安排好顺序。请同学来说说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
生:逻辑顺序(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物候----物候学,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第四部分主要是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哪位同学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第6-----10段,四个要素也是有一定的顺序,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主到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接着是高下的差异,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的位置不同,高下是同一个地点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而且对这四个因素的解释有一系列很明显的连接词,显得文章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领悟能力很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掌握一定的快速阅读方法,一定可以让我们的阅读事半功倍。
四、品味语言
师: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文章从哪些语句上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在组内交流。
生:文中用了很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第7自然段“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20天”、“10天”,用具体的天数表达得很准确。
师:是的,运用具体的数字可以让说明变得准确,所以列数字是使说明准确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还有吗?
生:还有第5自然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这里也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法。
师:列数字的说明法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这些句子里的“十天左右”、“五六天”这些不具体的数字,看似不准确,其实这样才是最准确的,这就是说在对这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讲话要留有余地。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有两种表现形式:精确的语言和模糊的语言。
师:本文是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你认为作者采用哪些策略,使文章叙述知识时深入浅出?
(生回答略)
师:(1)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2)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用人们易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3)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修辞手法,使枯燥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
师:文章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生:这个题目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用“物候学”、“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这样的题目更容易吸引读者。
生:把种种物候现象比喻成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研究的重要性。
师:朗读1--2自然段,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孕育(yùn) 连翘(qiáo)
萌发(méng) 销声匿迹(nì)
B.繁衍(yǎn) 差异(chā)
两栖(qī) 风雪载途(zài)
C.遗骸(hái) 追溯(shuò)
翩然(piān) 五彩斑斓(lán)
D.褶皱(zhě) 归咎(jiù)
纬度(wěi) 天衣无缝(fè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草长鹰飞 衰草连天 农谚 灵敏
B.北雁南飞 冰雪融化 抽青 物侯
C.花香鸟语 籁籁落下 山脚 海棠
D.割麦插禾 草木萌发 内陆 孕育
3.“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抒情 比喻 拟人 B.证明 拟人 比喻
C.叙述 拟人 比喻 D.描写 对偶 拟人
4.本课的说明极有条理性,其逻辑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候现象的成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物候现象的特征——研究意义
B.物候现象的特征——决定的因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决定意义
C.物候现象的特征——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因素——研究意义
D.大自然的现象——物候现象的特征——物候现象的成因——研究意义
5.下列文字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②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它为物候。
④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⑤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6.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
(3)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
(4)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
二、阅读赏析
(一)
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②植物 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⑤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⑥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 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⑦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7.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
8.文中第⑦句中的这个道理是指_____________。
9.选文在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正常情况(第②句)仅一笔带过,而特殊情况却细细道来,且举例加以说明,这是不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 谈谈你的理解。
(二)水的语言
郭 治
水是会“说话”的。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子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暖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过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为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
把水壶坐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候,叫声不是那样响了。“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壶里的声音为什么能报告壶里的情况呢?
坐在火炉上的水壶,壶底的水最先热起来,于是那里就产生了气泡。这些气泡很热,也很轻,便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了上边的冷水层。热气泡在冷水层放出了大量的热,它的温度降了下来,好像泄了气的皮球,抵挡不住水的压力,就被水给压破了。气泡破裂时会发出响声,水壶便“鸣”叫了起来。水在沸腾的时候,气泡一个接一个地钻出水面冲到空气里,很少有在水里破裂的,这时水的声音就变成“哗啦”“哗啦”了。
人被烫着会喊叫,水挨烫时也要“尖叫”呢!把几滴冷水滴在火红的炉盖上,听!它咝咝地尖叫了。烧水做饭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种声音。
水当然没有知觉,它挨烫时的“尖叫”是由于它在急速地变成汽。炉盖或红煤球的温度都很高,水滴到上面马上就变成了水蒸气,一滴水要变为汽,体积大约要膨胀1500倍,这一涨,就像小炸弹爆炸,发出了声音。
你会判断壶里的水开不开吗?
提一壶冷水,向地面上倒一点,你听到的是清脆的噼啪声;提一壶开水,同样向地面上倒一点,听!它发出了低沉的波波声。为什么冷水和开水声调不同呢?这跟水的温度有关系,当水温在100℃左右时,水不断地变成汽,开水四周包围着这层汽,好像裹着一层线毯,落到地上声调也就低沉多了,冷水落到地面上,没有气垫的缓冲作用,声音也就变得清脆了。这正像掉在地面上的钢球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掉在棉被上的钢球只会发出一点儿声响一样。
水的奇言妙语可多啦,你能自己做些实验,研究一下吗?
10.这是一篇_________说明文,其说明顺序是______顺序,语言_____。
11.文章生动地说明水有各式各样的语言,很多地方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12.画线句是为了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说明水在三种情况下的语言:①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1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怎样才能判断出壶里的水是否是开的?
参考答案:
一、
1.C 2. D 3.D 4.D 5.③⑤①④②
6.(1)作比较 (2)打比方 (3)举例子 (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二、(一)
7.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一般到特殊。
8.山腰处于逆温层……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9.不是。因为正常情况大家都比较熟悉,且有切身体验,故一笔带过;而特殊情况大家是大家不了解的,需要详细介绍。
(二)
10.事理 逻辑 生动
11.拟人
12.水流出来时为什么噗噗作响
13.流出来时 水不开时 水被“烫”时
14.向地上倒,清脆的噼叭声的是冷水,低沉的波波声是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