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乌鸦喝水
教学分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伊索寓言》改写的。本文叙述了一只乌鸦为了喝到瓶子里的水,开动脑筋,利用已有的条件,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叼起来,放到了瓶子里,使水慢慢地升高了,从而喝到了水的故事。文章虽然短小,却刻画出一只善于观察,开动脑筋并能充分利用周围条件的乌鸦形象。
本文共有四段。
第一段:开宗明义。首先交待这只乌鸦口渴了,要喝水。 “到处找水喝’,一句中“到处”一词更是说明了乌鸦已经找了许多地方,已经非常渴了。形象地表现出了乌鸦口渴的程度,为后文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段:写乌鸦找到了一个有水的瓶子,却无法喝到水。第一句写乌鸦终于发现了水。第二句写瓶子里有水,乌鸦不能直接喝到。瓶子和水的情况是这样的:瓶子很高,瓶口还很小,里边的水不多。这三个方面正是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课文语言虽然简练,但表达严密,三个原因缺一不可。一二两句在意思上发生转折,所以课文用“可是”一词加以连接。 “怎么办呢 ’’第三句话是一个问句,这既是乌鸦必须要做出回答的一个问题,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第三段:写乌鸦看见瓶子周围有许多小石子,想出了办法。 “有办法了”后面加上感叹号,表示出了乌鸦想出办法后的喜悦心情。这个办法是乌鸦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经过了细致的思考得来的。文中虽然只用了“看见”、 “想了想’’这样简单的词语,但是可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乌鸦是一个善于观察、乐于思考、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去解决问题的艺术形象。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抓住课文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结合下文,展开想象,还原乌鸦的思维过程。
第四段:写乌鸦叼石子,放进瓶子,水升高了,乌鸦喝到水了。这段课文语言是值得学习和积累的。 “叼”字准确地写出了乌鸦取石子的特点, “一个一个”、 “慢慢”等词语具体地写出了乌鸦喝到水的过程。而且“一个一个’’叼起来和上文的“瓶口很小”遥相呼应。水慢慢地升高,和上文“里面的水又少”这一内容彼此映衬。
第三段和第四段内容紧密相联,乌鸦之所以喝到水,是动脑、动口、动手的结果。这篇课文是前一篇课文《两件宝》的具体形象化。
本文在改动过程中,保留了《伊索寓言》的语言特点,语言凝练、浅显,但寓意深刻。文章虽很短小但叙述清楚,起承转合,张驰有度,留白处耐人寻味,描摹时却又细致入微。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