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2《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导入新课
虽有佳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即使。
指美味的菜。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因此
自我反思。
困惑。
自我勉励。强,勉励。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表示猜测。
课文翻译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教学相长。
难点突破
知识讲解
2.文章论点是“教学相长”,为什么开头却从“佳肴”开始写起?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论证方法叫作“类比论证”。
知识讲解
虽有嘉肴
类比引入
逐层论证
引用作结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学学半,此之谓
教学相长
3.作者是如何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
知识讲解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的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知识讲解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讨论:说说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见解一:“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
“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学与教相互促进。
见解二:“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启发。
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
《礼记》
伟人情怀,一脉相承
巧记常识,传承经典
礼运大同篇
礼记乃经典,西汉戴圣编。
儒学居其间,托名孔子言。
东汉郑玄注,流传两千年。
大道之行也,礼运大同篇。
你读出哪些信息?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宋】朱熹
学法引领,书声琅琅
文言文学习方法小贴士:
一读: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1.读准字音:注意通假字、多音字
2.善用语气词、句式特点去断句
语气词“也”出现在句尾;
“故”“是故”多出现在句首;句式整齐,多排比句。
通假字:选贤与能 矜
ɡuān
jǔ
多音字:幼有所长 男有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 谋闭而不兴
zhǎnɡ
fèn
wù
xīnɡ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
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
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
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
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
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
而不闭是谓大同
二读:读懂文义,读出层次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④男有分,女有归。⑤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读出层次,明晰思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总的纲领)
(基本特征)
(总结全文)
人人都得到社会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文段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开头,以“是谓大同”结尾,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追本溯源,理解“大同”
八,是“分”的本字,口是“共”的省略
表示集体所共同拥有的物品
大道:社会理想 大同:理想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大家的,不属于私人,
要公平对待每个社会成员。
行大道,成大同
孔子担任鲁国司寇时,曾经参与蜡zhà祭。宾客走了以后,他出来到楼台上观览,感慨地叹了口气。言偃跟随在孔子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气呢 ”孔子说:“从前大道通行的时代,及夏商周三代精英当政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而有些文字记载还可以看到。”然后孔子给言偃讲了“大道之行”的大同社会。之后告诉言偃“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则为己,力则为人”,并教育言偃那种“大同”社会的美好生活已无法求得,但是通过礼乐教育让百姓得到安居乐业的“小康”之治,还是有可能争取的。
资料助读,读懂“大同”
《大道之行也》是孔子对学生言偃(yán yǎn)说的一番话。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和下面的背景材料,体会孔子说话时的复杂情绪。
三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结合朗读提示
为自己设计朗读脚本。
朗读指导:
文章不是无情物,朗读是文章情感的外化。让我们在有韵味的朗读中思考,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停顿 重音 节奏 情感 韵味
阅读《大道之行也》结合下列材料,完成“大同社会”的主题读书任务。
【材料一】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大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材料三】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下》
类文阅读,深悟“大同”
(2)在《桃花源记》中也有能表现“男有分,女有归”的意思的语句,这两句话 ,都是在讲“大同社会”就是要人人 。
(1)请从课文中摘录与材料一画线句子意思相似的语句,默写在横线
上: 。
这两句话都是在讲“大同社会”就是要人人 。
(3)《大道之行也》是《礼纪·礼运》中的一段,《礼纪·礼运》中关于大同社会的设想对墨家思想有所吸收,材料三中的这句话是倡导要人们人尽其力、物尽其用,这与《大道之行也》中的“ ”意思相似。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能安居乐业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我为“大同”写评论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