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37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37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7 23:1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二)黄巢起义——唐末农民起义
2.结果:唐僖宗时,____领导农民起义,攻入_____。
(一)安史之乱(755-763)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2.发动:______和_______ 3.结果: 。
4.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根本原因)
②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
黄巢
3.影响:给唐朝统治以__________。
安禄山
史思明
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唐朝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考点)
长安
致命打击
2.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______________。
1.唐朝灭亡的标志:____年,_____建立_____政权。
3.五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梁
907
朱温
五代十国时期
4.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末以来_________局面的延续。
后梁
藩镇割据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是必然趋势。
(三)五代十国
统一
1.原因:_____ 。
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唐朝打败叛军
课前朗读
课前提问(2分钟)
1、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最终导致边将叛乱,唐朝从此日趋衰落,历史上把这一叛乱称为( )
A、大泽乡起义 B、隋末农民大起义
C、安史之乱 D、唐末农民大起义
3、下列关于“五代十国”这一时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B、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不安
C、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D、后唐是这一时期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
4、东渡的僧人是谁?他去的“东瀛”是今天的哪里?
西行的僧人是谁?他“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和为后世留下的
佛学经典著作分别是什么?
2、下列历史事件中,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唐朝灭亡 ②唐朝打败叛军
③黄巢建立政权 ④安史之乱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C
D
D
鉴真。 日本。
玄奘;那烂陀寺;《大唐西域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初中部历史组
议课时间:2022年3月27日
授课时间:第4周
1、熟记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掌握宋太祖 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重点)
2、理解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措施、影响。了解王安石变法的目的。(难点)
学习目标(1分钟)
自学课本P28-P30内容,大字精读,小字略读,思考下列问题:
1.宋朝是如何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宋朝消灭南方割剧政权的方针是什么?
3.宋太祖赵匡胤(yìn)强化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有何影响?(P29-P30)
自学指导1(1分钟)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5分钟)
军事:(收兵权)
中央:分化相权
地方上:(收地方行政、财政权)
自学检测1(2分钟)
1、北宋的建立者是( )
A .杨坚 B.朱温 C.赵匡胤 D.赵构
C
2、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C
1、时间:_______
建立者:_____________
都城: ___________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东京(今河南开封)
点拨运用1(6分钟)
2、你知道赵匡胤当上皇帝和以下哪件
事有关 ( )
A.靖康之变 B.杯酒释兵权
C.玄武门之变 D.陈桥兵变
3、宋太祖统一的方针是: 。
一、北宋的建立
D
先南后北
4、在课本上找出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从这三方面出发:
军事:(收兵权)
中央:分化相权
地方上:(收地方行政、财政权)
汴京、汴梁、汴州
【笔记P28 划线】
赵匡胤(927年-976年),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
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了皇帝。
周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笔记P28】相关史事
①方针:
②结果:
北 宋
陈桥驿
东京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局面
965年灭后蜀
966
963年
970年
978年
979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北宋没有统一全国【笔记P28 最下面】
3、消灭南方割据政权
①解除____________的兵权,控制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无发兵之权。
即 有________,没有 _______;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_________,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1)军事方面(收兵权):
(2)政治方面:
①削弱______,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共同议政;
②派_____担任地方长官— 实施__________的制度;
③各州府设_____,以分知州的权力(监督);
④地方设____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点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禁军将领
统兵权
调兵权
定期换防
相权
文臣
三年一换
通判
转运使
解除方法:杯酒释兵权
[统调分离]
地方
[更戍法]
P29 相关史事
P30
知州
(削弱相权)
[重文]
[轻武]
中央:
[地方3官职:知州、通判、转运使]
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笔记】P29 相关史事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地方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P30 【材料研读】
(3)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皇权大大加强了。【课本P30 中间】 划线
君臣密谈、谋划天下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①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②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③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④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P31
【课后活动】
第1题
①军事:(收兵权)
②中央:分化相权【设副宰相】
③地方上:(收地方行政、
财政权)
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
知州、通判
转运使
①分化相权【设副宰相】,
分割军政、财政大权。
②大臣【坐—站—跪】议政姿势的变化,说明:
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
中央:
[重文轻武]
[强干弱枝]
地方:
即时演练一(1分钟)
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采取的措施
不正确的是( )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在各知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地方设置转运使
A
自学指导2(1分钟)
自学课本P30-P32 的内容,大字精读,小字略读,
思考下列问题:
1、宋太祖重用_________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地位的政策,使__________格局逐渐形成。
2、宋朝注重发展_________,改革和发展了_________,大幅度增加_________取士名额。
3、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_________的风气,杜绝了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情况发生,有利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P31 最后两段)
5、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影响?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3分钟)
自学检测2(1分钟)
1、宋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这些受提拔的人主要来源于( )
A.开国功臣 B.皇亲国戚
C.科举考试 D.地方推荐
2、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此政策下,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B.它使宋朝读书风气浓厚,有利于提高社会文化素养
C.此政策使得军队不受重视
D.宋朝实行该政策的表现之一是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C
C
P31 相关史事
抑制武将,非轻视军队
点拨运用2(4分钟)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①宋太祖重用______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赵光义)继续采取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策,使__________格局逐渐形成。
《劝学诗》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年进士。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行政权)。
文臣统兵的代表:欧阳修
文臣
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文臣统兵
易混点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P30【划线】
▲ 措施:②宋朝注重发展_________ ,改革和发展了_________,大幅度增加 _________ 名额。
文教事业
科举制
科举取士
宋人科举考试图
3.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宋朝发展科举制的影响:
【P31 最后两段】划线
①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促进宋朝科技、文化的发展。
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活字印刷术
岳麓书院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4.影响: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_________的风气,杜绝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情况发生,有利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尚武轻文
武将跋扈
兵变政移
政权稳固
社会安定
百无一用是 书生!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朝武将
宋代文臣
易混点
P31 【材料研读】 因为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四、王安石变法
1.目的: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2.涉及领域:经济、军事和教育。
3.主要措施:
4.结果:变法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经济: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来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的收入。
方田均役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即时演练二(1分钟)
1.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目的 D.强兵效果显著,解除了财政危机
2.《哈佛中国史》载:“王安石的经济改革意在扶持处于社会金字塔底端的农民、商人和工匠。他确信,只有当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福祉得到保障、整个社会繁荣时,国家才能强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王安石代表了下层民众的利益 B.变法意在缓和社会矛盾
C.变法得到了所有社会阶层的支持
D.变法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北宋的统治
3.王安石晚年在评价其变法得失时说:“免役、保甲、市易三者,得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害,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据此可知,王安石认为(  )
A.用人和时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 B.变法解决了国库空虚的问题
C.保甲市易损害了普通民众利益 D.改革是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
C
D
A
1.请问宋太祖中央集权的强化有何消极影响?
P30 空白处
增设
官僚机构
扩充军队
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
分散军权
冗兵
冗费
军队战斗力弱
冗官
rǒng
积贫
积弱
难点
想一想:
2.【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有利于政权稳定和社会安定,但也为宋朝积贫积弱埋下祸根。
(军队战斗力弱)
3.概括北宋的政治特点是什么?【笔记,记在P32空白处】
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最重要)
②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③三冗局面、积贫积弱
④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难点
(冗官、冗兵、冗费)
4. 重文轻武的弊端
P32 划线
①军队战斗力弱
②冗官:办事效率下降
③冗费:增加朝廷朝政支出
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建立:960陈桥兵变,
赵匡胤(宋太祖)黄袍加身,开封
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
军事:(收兵权)
“杯酒释兵权”、统调分离、更戍法
中央:分化相权
地方上:(收地方行政、财政权)
文臣任知州、三年一换、设通判与转运使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抑制武将,文臣统兵
发展科举文教事业
影响
课堂小结(1分钟)
王安石变法
原因、目的、措施、结果
当堂训练(13分钟)
一、当堂背诵
北宋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事件:
统一中原,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加强中
央集权
的措施
重文轻武
军事:收兵权 (杯酒释兵权)
中央: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地方:①文臣任知州(三年一换)
②设通判(分知州权力)
③设转运使(收地方财权)
发展科举制,扩大录取范围,增加录取名额
影响:有利于政权稳定和社会安定,但也为宋朝积贫积弱埋下祸根。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巩固统治
加强皇权,
加强中央集权,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960年
宋太祖
开封(汴州)
1.宋朝实行_________政策。
2.宋代受到人们尊重的阶层是_________________。
3.北宋都城______人口过百万,是当时世界第一都市。
4.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却不堪一击,主要因为_ _______的政策。
5.监察知州分其权力的职位是_______;收地方财政权的职位是________。
士人(读书人)
重文轻武
开封
重文轻武
通判
转运使
二、选择题
1、“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唐宗”“宋祖”分别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两位皇帝( )
A.唐高祖、宋太祖 B.唐高宗、宋太宗
C.唐太宗、宋太祖 D.唐太宗、宋真宗
2、一位学生在其研究性学习论文中出现“守内虚外、强干弱枝、重文轻武、三冗局面”等语句,这典型反映了哪一王朝的统治状况?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必做题)
C
D
3、在宋代,普遍受到人们尊重的阶层是( )
A.士人(即 读书人) B.农民
C.武将 D.商人
4、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 )
A.加强军队建设 B.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D.大力发展经济
A
B
5、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下列关于宋太祖采取这一措施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形成重文轻武局面 ②加强中央对军权的控制
③造成官僚机构膨胀 ④阻碍科举制和文化教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6、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陈尧咨陪辽使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陈尧咨请示其母亲后,其母杖责之:“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这反映出宋朝( )
A.孝亲观念浓厚 B.重文轻武政策
C.颜值备受推崇 D.选官注重才学
B
三、(选做题)
原因:募兵制下的军队战斗力低下;军费开支巨大;北宋面临辽和西夏的军事威胁。
内容:将农民编为保甲平时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2)意图:王安石:提高军队战斗力:用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宋神宗:加强社会治安;节省政府开支。
原因:改革阵营内部存在分歧。
(一)、材料 在王安石当政以前,北宋政府所募养的军队人数已达340万,他认为,施行募兵制度而雇佣来的兵丁“大抵皆偷惰顽猾不能自振之人”。为此,王安石提出了以保甲法为起点的军事改革的设想:先用受过教练的民兵逐渐代替雇佣兵执行驻防或出征任务,最终恢复古代民兵不分离的征兵制度以取代募兵制度。但是,支持保甲法的宋神宗只是要求把居民丁壮组织起来防御盗贼,并借此减少一定数量的雇佣兵。在王安石罢相之后,保甲法虽还在继续推行,但王安石所寄予保甲法的最大目标,却已经全被阉割掉了。
——摘编自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内容。
(2)根据材料,比较王安石与宋神宗实行保甲法的不同意图,简析保甲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他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 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大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根据材料,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提出了哪些解决办法
(2)宋太祖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3)宋大祖的这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
根本原因: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力太重,君弱臣强;
解决办法: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军事:①收兵权 (杯酒释兵权)②统调分离③更戍法
中央:削弱相权
地方:①文臣任知州(三年一换)②设通判(分知州权力)
③设转运使(收地方财权)
把中央集权加强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四、作业布置:
优化设计 第一单元专题训练、第6课
P16-P19
选做:P19 练素养
P16 1-6 CADDBB 7-9 DCA
10.(1)唐诗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
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兼容并包、博大宏放、昂扬进取。
(2)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政策开明,对外交流频繁。
基础 P18 1-4 DCAD
5、(1)节度使掌握兵权,皇帝实力较弱。
(2)措施: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知州三年一换,还设通判分其权力。
取消节度使收税权;设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中央集权和皇权大大加强。
第6课
6-10 DBBCDD
P19 11、(1)原因:节镇太重,君弱臣强。(仔细看材料)
措施: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2)方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内患。
利:巩固了统治,有利于经济发展。
弊:军队战斗力下降,政府行政效率低,人民负担加重。
(3)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4)重文轻武。
12-13 BA
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建立:960,赵匡胤(宋太祖),开封
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
军事:(收兵权)
“杯酒释兵权”、统调分离、更戍法
中央:分化相权
地方上:(收地方行政、财政权)
文臣任知州、三年一换、设通判与转运使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抑制武将,文臣统兵
发展科举文教事业
板书设计
影响
王安石变法:
原因、目的、措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