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19 枣 儿
导入新课
图画中的老人和小孩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吧!
1.了解本剧形式上的特点,把握戏剧情节。(重点)
2.通过台词、舞台说明等,把握剧本中的人物形象,
体会人物各自的特点。(难点)
3.了解剧本的社会意义,对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有自己的理解。(重点)
学习目标
孙鸿,当代剧作家。其作品《枣儿》曾经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剧本》1999年第1期。略有改动。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农村青壮年离开故土,到城里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家园。老人留恋故乡不愿到城里生活,孩子企盼父母早日回到故乡,而到城里打工的青壮年却希望通过自己的打拼,过上富足安康的新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到城里生活的年轻人可能会出现生存困难、情感迷失、精神失落等状况,在农村留守家园的人可能在希望中充满迷茫,在企盼中浸透困惑和失落,家庭关系和责任义务必然会发生变化,亲情、爱情在这样的社会变革时期将经受严峻的考验。《枣儿》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
背景链接
独幕剧
独幕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别,是剧情在一幕之内完成的小型戏剧,与多幕剧对应。
独幕剧通常只有一个场景,也可以有一个以上的场景,篇幅较短,人物较少,情节线索单纯,从一个生活侧面反映社会矛盾,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戏剧故事。由于剧情受到严格的时间、场景等限制,独幕剧一般情节结构较为精练集中,矛盾冲突展开比较迅速,形成高潮,戛然而止。
文体知识
威严 童谣 馋( ) 囫囵( )
凝视( ) 竹匾( ) 蓦然( ) 掸去( ) 羡慕( ) 踌躇( ) 咀嚼( ) 翘首( ) 无可奈何
喃喃自语( ) 蹑手蹑脚( )
垂头丧气( )
读读写写
chán
nínɡ
biǎn
mò
xiàn
chóu chú
jǔ jué
nán
sànɡ
hú lún
niè
dǎn
qiáo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字词清单
多音字
( )兴冲冲
( )兴奋
兴
xìnɡ
( )使劲
( )劲敌
劲
( )翘首
( )翘尾巴
翘
xīnɡ
jìn
jìnɡ
qiáo
qiào
( )撒尿
( )撒种
撒
sā
sǎ
【串句记忆法】 这位年老的父亲都是奔( )七十的人了,还在为了儿女东奔( )西走。
( )溜冰
( )眼尖手溜
溜
liū
liù
bēn
bèn
形近字
跨( )跨越
胯( )胯骨
馋( )嘴馋
搀( )搀扶
挎( )挎包
谗( )谗言
kuà
掸( )掸去
婵( )婵娟
坑( )蹲坑
吭( )吭声
惮( )肆无忌惮
抗( )抵抗
kuà
kuà
chán
chān
chán
dǎn
chán
dàn
kēnɡ
kēnɡ
kànɡ
跌( )跌倒
迭( )更迭
踌( )踌躇
畴( )田畴
diē
dié
chóu
chóu
词语集注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蹑手蹑脚
形容小声地自己跟自己说话。
喃喃自语
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无可奈何
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喜出望外
蓦然
突然。
猛然。
踌躇
翘首
抬起头来(望)。
犹豫不决。
另有“得意的样子”的意思,如“踌躇满志”。
字音易错。在“翘首”中是“抬起(头)”的意思。
开头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人物 老人,男孩
幕启。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
树下坐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
幕后传来带西北口音的童谣:
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娃娃过年吃。
一个静态的出场形象,给人一种孤寂、肃穆之感。
提示这个故事发生在西北,而童谣的具体内容,勾起人们对亲情的渴盼,巧妙地隐含着戏剧的主题。
开头的舞台说明交代了地点、人物、场景。
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概括文中主要呈现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
老人给男孩一捧红枣并讲述给儿子取名的经过。
片段二
片段三
片段四
片段五
片段六
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儿并引出对儿子的回忆。
男孩想把枣儿带回家给父亲吃,老人舍不得男孩离开,拉住男孩。
老人哄着男孩坐下,给男孩讲故事。
老人思念儿子,男孩哄老人开心。
男孩放弃幻想,坦陈现实,老人与男孩互相安慰。
老人 (从身旁晒满红枣的竹匾子里抓起一把枣儿,喃喃
自语)怎么没人来吃枣儿呢?多好的枣儿。
品味老人说的这句话的内涵。
一语双关
课文精讲
双 关
“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语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含蓄,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既是赞美枣儿好,也是赞美儿子“枣儿”,表达了老人对儿子的无限疼爱和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
实际上是老人在感慨自己已是风烛残年,儿子不愿回来与自己做伴。这句话流露出他的落寞与悲伤。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文中还有哪句话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有何含义?
表面上是说熟透晒干的枣儿尽管好吃,但卖相不好,没人要。
如何理解“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这句话?
老人思儿心切, 以为男孩说的“枣儿”是自己的儿子,话中隐含着浓浓的自豪之情,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的爱和思念。
“咱们学猫叫?”
“咱们学狗爬?”
“咱们过家家?”
“那,爷爷给你讲故事。”
老人想尽办法挽留男孩
表达了老人对男孩的喜爱,也从侧面反映出老人从前总是陪儿子玩这些游戏,从中可以体会到老人的孤独和对儿子的思念。
老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提议?
老人有几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怎样的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①他向男孩提起儿子叫“枣儿”,并说出“枣儿”一名的来历;
②他向男孩谈起儿子只顾摘枣儿,撒尿了都不知道,竟尿了他一脖子;
③他说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三次
老人对男孩始终是十分疼爱的。剧中对老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而且随着他与男孩交谈的深入,这种疼爱的感情也表现得越来越强烈。
老人的回忆,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想念,反映了他对儿子的至爱亲情。他对男孩的态度,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老人紧紧搂住男孩”这几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这几处舞台说明,都传神地写出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男孩 迷路了吧?
如何理解“迷路”一词的含义?
“迷路”表面指找不到回家的路,实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忽视。
写出了男孩对枣儿叔叔不回家的困惑,是孩童纯真的猜测和想象,表现了男孩的天真稚嫩。
从剧中,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和男孩?
老人
老一辈的农民形象:辛勤劳作,热爱家乡
老一辈的长者形象: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下一代;念旧而又传统;对生活不失希望
男孩
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剧中的两个未出场的人物是谁?他们是怎样的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
未出场人物
社会现实
男孩的父亲:离开乡土而定居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和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现状
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请你说说本剧涉及哪几对矛盾冲突。
①老人盼望儿子回家与儿子外出闯荡不归的矛盾冲突;
②男孩盼望父亲归来与父亲在城里另外安家的矛盾冲突;
③老人想让男孩留下来陪自己和男孩着急回家等父亲的
矛盾冲突;
④外出开拓者与故园之恋的矛盾冲突。
本文开头和结尾用了同一首童谣,有什么作用?两次出现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同样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台前,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内涵。
结尾
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
开头
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
请谈谈你对剧本主题的理解。
①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②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
灵沟通。
③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和孩子留守家
园的农村状况。
④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及人们对
传统、精神家园的追寻。
⑤剧本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
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结合本文内容,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对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的看法。
中国现代化,特别是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就是很多青壮年农民进城打工,但是他们的家属(包括老人、儿童),不能随着打工农民一同迁入城市生活、就学,这就必然导致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针对这一社会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投入更多社会资源,重视对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社会问题。
“枣儿”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借“枣儿”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剧本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串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故事发生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开场的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男孩因“捡枣”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老人的儿子起名为“枣儿”、儿子小时候尿尿的事情,都跟“枣儿”有关;老人给男孩讲“枣树”
问题探究
的来历,“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爷儿俩靠“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活命的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留给父亲吃;结尾以“枣儿甜,枣儿香……”的童谣收束,与开场相呼应。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坚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枣儿
童谣开场——父母疼爱子女
六个片段
老人捧枣给男孩并讲“枣儿”名字的由来
社会变迁 呼唤亲情
老人驮男孩摘枣并引出对儿子的回忆
老人舍不得男孩回家,极力挽留
老人给男孩讲故事
老人思念儿子,男孩哄老人开心
老人与男孩互相安慰,呼唤亲人
结构梳理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以“枣儿”为线索,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一位老人和一个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巧妙地串起现实与回忆、思念与盼望,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主旨归纳
中国戏曲知多少
剧种
特点
代表剧目
昆曲
典雅精致
《桃花扇》《牡丹亭》
京剧
雍容华美
《霸王别姬》《贵妃醉酒》
越剧
轻柔灵秀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
川剧
活泼风趣
《巴山秀才》《玉簪记》
黄梅戏
淳朴明快
《天仙配》《女驸马》
拓展延伸
又呈吴郎
杜 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赏析】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住在夔州的一所草堂中。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他从不干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让给一位吴姓亲戚(即诗中吴郎)。不料此人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了此诗劝告吴郎。最后两句借寡妇的诉苦,指出当时广大人民穷困的社会根源,开导吴郎对穷苦人民多加同情与帮助。
请你模仿本剧的写法,运用戏剧语言(人物台词和舞台说明)把某一名著片段改编成剧本。(150字左右)
运用戏剧语言改编剧本
写作指导
①舞台说明要具体,不仅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
点、环境及出场人物等,还要交代人物说话时的动
作、神态等;
②人物台词要口语化,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写作示范 (孙悟空被众神押到八卦炉旁)
老君 (手捋胡须,悠然自得)既然这妖猴刀砍不死,
火烧不伤,那么就不妨把他丢进我的炼丹之
炉——八卦炉中,以文武火锻炼,等炼出仙
丹后,他便会化成灰烬。
二郎神 (兴高采烈,举起手来)赞成!
孙悟空 (哇哇大叫)我乃齐天大圣!你这八卦炉也奈
何不了我!
通过舞台说明,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使人物形象生动具体。
选择感兴趣的片段,与同学合作进行表演,注意人物表情、说话语气的差异,尽量表现出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