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9 09:3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无
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
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
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
善也。”
晏子谏齐景公
译文:齐景公在位的时候,下雪下了几天不放晴。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旁台阶上。晏子进去朝见,站立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雪下了几天,但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温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了。”景公说:“说得好!我明白你的教育了。”于是命人发放皮衣、发放粮食,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学习目标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以及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重点)
学习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难点)
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重点)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春秋战国时期,诸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背景链接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zōu

zhāo
ɡuān
kuī
shú
整体感知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cháo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jiàn
bànɡ
jiàn

cháo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译 文
长,这里指身高。
战国时期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光艳美丽。
早晨。
穿戴。
照镜子。
对……说。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译 文
很,极。
赶得上,比得上。
语气词,表示判断。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
译 文
不相信自己(美)。
又。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问客人说:“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译 文
第二天。
不如,比不上。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
译 文
次日,第二天。
同“熟”,仔细。
远远不如。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他)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译 文
日落的时候,引申为晚上。
躺着休息,睡觉。
认为我美。美,认为……美,意动用法。
偏爱。
害怕。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译 文
的确,确实。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以为、认为。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范围内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深啦。”
译 文
土地方圆。
宫里侍妾一类女子。
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没有谁。
全国范围内。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当面指责。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古代帝王、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指责讥刺。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指责。
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译 文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指责讥刺(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可得下等奖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 文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有人偶然进谏;满一年以后,就是(有人)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常常,不时。
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
满一年。
到齐国来朝见。朝,朝见。
所说的。
在朝廷上取得胜利。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要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古今异义
◆通假字
孰视之
“孰”同“熟”,仔细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今义:讽刺,嘲笑
字词清单
邹忌修八尺有余
古义:长,这里指身高
明日徐公来
古义:次日,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古义:偏爱
今义:修理
今义:自私
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是两个词,意思是土地方圆
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今义: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动词,支配、操纵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也
古义:指责
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一词多义

吾妻之美我者
吾与徐公孰美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形容词,美丽

吾与徐公孰美
孰视之
代词,谁、哪一个
形容词,同“熟”,仔细

朝服衣冠
于是入朝见威王
皆朝于齐
名词,早晨
名词,朝廷
动词,朝见

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负势竞上
形容词,上等的
动词,向上级呈递
动词,向上

乃下令
受下赏
动词,颁布、下达
形容词,下等的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门庭若市
动词,及、比得上
动词,如、像
《与朱元思书》

时时而间进
又何间焉
副词,间或、偶然
动词,参与

齐国之美丽者也
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
代词,指徐公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结构助词,的

皆以美于徐公
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欲有求于我也
介词,到
介词,在
介词,比
介词,对
《曹刿论战》
◆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吾妻之美我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当面
◆文言句式
判断句:
“……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者,……也”表判断
倒装句:
状语后置,即“君甚美”
君美甚
宾语前置,即“忌不信自”
忌不自信
状语后置,即“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状语后置,即“能于市朝谤讥”
能谤讥于市朝
省略句:
省略主语、宾语,即“忌与之坐谈”
与坐谈
皆以美于徐公
省略“美于徐公”的主语“我”,即“皆以我美于徐公”
◆成语积累
门庭若市:
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都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邹忌以亲身经历设喻,推及治国之道的层面,是进谏的内容。
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沾沾自喜,并对这件事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是进谏的缘起。
第三部分(3):
写齐威王虚心纳谏及取得的成效。
课文精讲
本文的情节可以概括为:三问答—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这样的结构称为“三叠”式结构。根据这一提示,梳理课文的思路。
问妻,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私我也
问妾,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畏我也
问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欲有求于我也
三问答
妻私我——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客欲有求于我——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三类比
王之蔽甚矣
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三赏赐
战胜于朝廷
令初下——门庭若市
数月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三变化
从本文看,“三叠”式结构对表达文意起到了什么作用?
文章有“比美”“进谏”“赏谏—朝齐”三个段落。“比美”中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进谏”中的“三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赏谏”中的“三赏”“三变”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的魄力以及“战胜于朝廷”的辉煌。文章“三叠”式结构的运用,彰显了整齐对称之美。
针对邹忌“我与徐公孰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
同 异
都认为邹忌比徐公美



用“甚”字强调邹忌之美,又用反问句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表现了她的偏爱之情。
仅用反问句,肯定程度有所下降,表现出顺从和畏惧之感。
用的是否定式陈述句,语气最轻,表现出应付和逢迎之态。
(安顺中考)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道理:被偏爱者、敬畏者、有求者包围的人,可能会因为听不到真话而受蒙蔽,从而导致错误的判断,所以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察纳雅言。
回顾邹忌讽谏的过程,简要分析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敢于坚持真理,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的谋士。
齐威王:心胸宽广,气度宏大,知错能改,是一位从谏如流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妙在“蕴藉”。
(娄底中考)齐王被邹忌说服,欣然纳谏。请简要分析邹忌讽谏的高明之处。
邹忌并未直接讽谏齐王,而是以小见大,讲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并把自己“三思”的结果告诉齐王,通过类比,让齐王自己去领悟“王之蔽甚矣”和应该采取的措施。直谏,有可能触犯君王龙颜,不容易让齐王接受;委婉劝谏,若没有恰当的切入口,又容易流于琐细或者旨意不明。邹忌坦然直陈自己的“比美”经历和“闺房小语”,取譬类比,以切身体验切入讽喻正题,自然亲切,入情入理,又委婉含蓄,易于为齐王所接受。
文章第3段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略写了齐威王的态度,有哪些缺点以及是如何改正的都略而不谈。
详写了齐威王发布的命令的内容,详细列出了奖赏的评定标准,详写了进谏的情况,简单交代了修明政治带来的结果。
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突出邹忌进谏的效果和齐威王从谏如流的英明形象。
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劝谏成功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说说你的看法。
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能劝谏成功,还有其他重要的因素。比如:这也与邹忌善于思考、分析的个性和他的担当、责任意识相关。邹忌关心国家大事,一心想寻找恰当时机劝谏齐王。他由生活中的“比美”经历,深入思考、分析,体察各人的情状心理,并敏锐地由个人体验联系到国家大事,想到齐王所受之蔽,于是果断地进行劝谏。这也离不开齐王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齐王听了邹忌的劝谏,马上“下令”,并且列出上、中、下三种不同层面的赏赐,立刻实施,表现出一位封建贤明君王的特点。
(十堰中考)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从邹忌进谏的角度看: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提意见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语言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
从齐威王纳谏的角度看: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要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不要偏听偏信。
“三叠法”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经典叙事模式,我们看过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些“三叠法”的叙事模式?
深入探究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用的就是“三叠法”的叙事模式,“三顾”才见他求才之诚心。
《西游记》中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故事,用的也是“三叠法”的叙事模式,“三调”才知取经之艰辛。
《水浒传》中宋江三打祝家庄的故事,也是“三叠法”的叙事模式,“三打”才显起义之声势。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进谏缘起:三问答
进谏内容:三类比
齐王纳谏
三问——与徐公孰美
三答——妻、妾、客
悟己之“蔽”
善于进谏
虚心纳谏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推王之“蔽”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三赏赐:上赏、中赏、下赏——措施得力
三变化:令初下、数月后、期年后——效果显著
结构梳理
本文记叙了邹忌以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类比讽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也告诉人们,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蒙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少犯或不犯错误。
主旨归纳
鹬蚌相争——设喻说理的历史典故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拓展延伸
译文:赵国准备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对赵惠文王说:“我今天来,经过易水,河蚌正出来晒太阳,鹬鸟啄住了河蚌的肉,河蚌合上壳又夹住了鹬鸟的嘴。鹬鸟说:‘今日不下雨,明日不下雨,就有死了的蚌。’河蚌也对鹬鸟说:‘今日不抽嘴出来,明日不抽嘴出来,就有死了的鹬。’鹬鸟和河蚌都不肯放开对方,渔翁毫不费力就把它们都抓住了。现在赵国准备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对抗,致使百姓疲惫不堪,我担心强秦就会成为‘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啊。”赵惠文王说:“好。”于是停止出兵进攻燕国。
瑶 池
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指西王母。
指周穆王所作的哀民诗歌。
赏析:这首诗借周穆王西游遇仙人西王母的神话,加以生发,讥刺皇帝求仙的虚妄。全诗虚构了西王母盼不到周穆王重来,暗示穆王已故的故事情节,显示了求仙妄想与死亡的对立。诗人不进行正面议论,而以西王母心中的疑问作结。构思巧妙,讽刺辛辣,韵味无穷。
反复朗读课文,理解以日常小事类比、层层推进的说理技巧,思考这种技巧对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借鉴意义。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