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第三册 9.1 电荷
一、单选题
1.摩擦起电的微观原理是( )
A.质子的转移 B.中子的转移
C.电子的转移 D.多种带电粒子的转移
2.将一束塑料包扎带一端打结,另一端撕成细条后,用手迅速捋细条,观察到细条散开了,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细条散开现象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由于摩擦起电,细条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散开
B.撕成细条后,所受重力减小,细条自然松散
C.撕成细条后,由于空气浮力作用使细条散开
D.细条之间相互感应起电,相互排斥散开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和质子都是元电荷
B.元电荷有正、负之分
C.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单位
D.一个带电体的电荷量为元电荷的205.5倍
4.有A、B、C三个塑料小球,A和B、B和C、C和A都是相互吸引的,如果A带正电,则( )
A.球B、C均带负电 B.球B带负电,C不带电
C.球B、C中有一个带负电,另一个不带电 D.球B、C都不带电
5.小华在学习元电荷(e=1.6×10-19C)知识的时候,他发现有一个带电体的电荷量看不清,拿来问老师,如果你是老师,你认为可能是下列几个数据中的( )
A.4.4×10-19C B.4.6×10-19C C.4.8×10-19C D.5.0×10-19C
6.下列关于静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B.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铁钉
C.普通验电器不能直接检测物体带有何种性质的电荷
D.摩擦起电是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7.如图所示,A、B是两个带有绝缘支架的金属球,它们原来均不带电,并彼此接触。现使带负电的橡胶棒C靠近A(C与A不接触,然后先将A球用导线接地一下迅速断开,再将C移走,最后将A、B分开。关于A、B的带电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B均不带电 B.A、B均带正电
C.A带负电,B带正电 D.A带正电,B带负电
8.原来甲、乙、丙三物体都不带电,今使甲、乙两物体相互摩擦后,乙物体再与丙物体接触,最后,得知甲物体带正电荷,丙物体带电荷量的大小为。则对于最后乙、丙两物体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乙物体一定带有正电荷
B.乙物体可能带有负电荷
C.丙物体一定带有正电荷
D.丙物体一定带有负电荷
9.如图所示,用绝缘支柱固定的两不带电金属导体P和Q彼此接触,将一带正电的小球O移近导体P后,先把P、Q分开,再移走O,关于P、Q电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P带正电,Q带负电 B.P带正电,Q带正电
C.P带负电,Q带正电 D.P带负电,Q带负电
10.图示是“静电章鱼”实验。该实验具体做法:分别使塑料丝和塑料管带电,然后将塑料丝抛向空中,塑料管放在其下方,此时塑料丝悬在空中,状似“章鱼”。由此可判断塑料丝和塑料管( )
A.均带正电 B.带同种电荷 C.均带负电 D.带异种电荷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可以通过实验直接验证
B.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荷是可以被消灭的
C.势能与相互作用的物体的相对位置有关
D.某款手表,不用上发条、也不用电池,这说明能量是可以不守恒的
12.科学家在研究原子、原子核及基本粒子时,为了方便,常常用元电荷作为电量的单位,关于元电荷,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A.一个质子就是一个元电荷
B.元电荷就是指电子
C.第一个用实验方法测得元电荷数值的科学家是库仑
D.电子带有最小的负电荷,其电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
13.下列关于起电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不管是何种起电方式,都要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B.摩擦起电时,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C.物体带电量有可能是
D.摩擦和感应都能使电子转移,只不过前者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而后者则使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14.关于元电荷,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一个质子 B.元电荷就是一个电子
C.元电荷就是一个一价离子 D.元电荷是自然界中电荷的最小单元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汤姆孙精确地测出了电子电荷量e=1.602×10-19 C
B.电子电荷量的精确值是卢瑟福测出的
C.物体所带电荷量可以是任意值
D.物体所带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二、填空题
16.如图所示,在+Q形成的电场中有两个相互接触的金属导体A和B。均放在绝缘支座上。若先将+Q移走,再把A、B分开,则A为_____电;若先将A,B分开,再移走+Q,则A为_____电。(填正、负、不带)
17.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时,橡胶棒带__________电荷.当橡胶棒带有2.7×10-9C的电荷量时,有______________个电子从____________移到__________上。(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8.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撑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分别贴在导体A、B下部的金属箔均是闭合。现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C移近导体A,回答下列问题:
(1)若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此时A导体上的金属箔______,B导体上的金属箔______(填“带正电”、“带负电”、“不带电”)。若再用手接触B,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若先移去C,然后把A和B分开,此时A导体金属箔______,B导体金属箱______(填“带正电”、“带负电”、“不带电”);
(3)A、B导体带电的实质是______。
三、解答题
19.现有三个相同的金属球,其中两个带正电,电荷量为q,一个不带电。请设计使其中某一金属球带电荷量为q的方案,并说明设计思路。
20.请你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事例。
21.分析保鲜膜在使用过程中,为什么常常会吸附在手上。
22.如图所示,通过调节控制电子枪产生的电子束,使其每秒有104个电子到达收集电子的金属瓶,经过一段时间,金属瓶上带有-8×10-12 C的电荷量,求:
(1)电子的电荷量大小为多少;
(2)金属瓶上收集到多少个电子;
(3)实验的时间为多长。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A
3.C
4.C
5.C
6.C
7.B
8.D
9.C
10.B
11.C
12.D
13.C
14.D
15.D
16. 不带 负
17. 负 1.7×1010 毛皮 橡胶棒
18. 带负电 带正电 B导体的金属箔闭合 不带电 不带电 电子转移(或电荷转移)
19.见解析
20.摩擦起电的例子: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脱毛衣时产生静电现象。感应起电的例子:带电的气体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时,发生静电感应,金属箔片会张开。
21.见解析
22.(1);(2);(3)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