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内容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1) 主备人 执教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腔肠动物的特征,了解水螅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过程与方法: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认识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会总结一类动物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 、观察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执教感受
导入新课: 1、介绍动物的主要类群。导入话题:本章节按照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将动物为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2、图片放映海底世界画面出示相关图片,观看海底景象。思考:固着在海中礁石上的海葵,看起来宛如艳丽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海中之花”.然而,他们却不是植物,而是动物.那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呢 通过美丽的海底景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二、互动合作探究老师讲解:绝大部分腔肠动物都生活在海水中,如水母、海葵、珊瑚虫等;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中,如水螅。(一)学生活动:自学教材第3-4页,找出水螅的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小组自行解决问题:1.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2.水螅的形态有何特点?3.水螅身体结构是由什么构成?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4.水螅如何完成捕食和御敌?5.结合水螅身体结构,阅读“观察与思考”,推测水螅是如何消化和排泄的。小组讨论并相互验证答案正确性,统一答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水螅通常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草丰美的清洁淡水中,如果一个池塘或者一条小溪原来能采集到水螅而现在采集不到的话,一般是由于水体污染引起。水螅的身体几乎透明,长约1厘米,一端附着在水槽等物体上,另一端有口,口周围有触手,用于搜寻和捕获食物。水螅身体只能分出上下,分不出前后、左右,呈辐射对称,这有利于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水螅体壁.由内胚层和外胚层两层细胞构成,中间有一层没有细胞结构的中胶层;由体壁围成的空腔叫做消化腔,消化腔与口相通,吃进去的食物消化后仍旧从口排出。水螅用刺细胞的刺丝向猎物体内注入毒液,麻醉他们来进行捕食和抵御敌害。刺细胞在触手处特别多。食物由口进入消化腔,在腔内进行消化,食物残渣由口排出体外。老师扩展讲解:水螅营固着生活,水环境差时丈量式运动或翻跟斗运动;水螅在营养条件良好、水温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出芽生殖的过程是:先在母体的体壁上形成芽体,芽体长大后离开母体,形成独立的新个体。在食物较少、水温较低时,水螅进行有性生殖。雌雄同体,异体生殖。 (二)学生探讨:其他腔肠动物是否也具有这些特征? 引导学生对比各种腔肠动物,总结出主要特征。学生讨论并熟记。课件小结: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 体壁由两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三)探讨: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学生讨论、交流、表达,老师点拨:可食用;可观赏;可形成珊瑚礁。在授课中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速记,分工合作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努力的喜悦,成功的兴奋。课堂小结:总结腔肠动物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五、板书设计: 水螅的生活环境:清洁淡水中 外部形态:长圆筒形,透明,长约1厘米 结构特点:体壁有内胚层、外飘窗、中胶层组成。 辐射对称 捕食:刺细胞和触手配合 消化:在消化腔内进行,食物残渣由口排出。 腔肠动物主要特征:生活在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 体壁由两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 采用图片导入方式,用视觉刺激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使他们逐步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适度的点拨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在对比中引导学生概括腔肠动物的特征,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
教学后记 腔肠动物是动物界中最低等的动物种类之一,其形态结构、生理功能非常简单,所牵系到的知识点比较少。课堂教学中以图片导入,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适当点拨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