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检测练习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检测练习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8 06:4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常识专题练习(一)
要求:统一完成后核对答案,更正错误及相应内容,早自习时用10分钟背诵当天练习的内容。
1.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中,官名,侍从君主左右,职掌侍卫。后为尚书省等的属官。宋代以后也可称呼医生为郎中。
B.万乘,即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故用“万乘”来指天子。
C.蒲轮,古时迎聘贤士,以蒲草包裹车轮,使车子行走时减少颠簸,坐起来安稳舒适。后泛指迎接贤士的车子。
D.相如,即蔺相如,汉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上林赋》等。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
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井,古代因井设市,人口集聚的地方常以“井”称之,如“井邑”“市井”。
B.夷獠是我国古代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称呼,有轻蔑义。
C.长短句,北宋时,其为词的本名;宋以后,人们多以长短句为词的别名。
D.谥,即谥号,皇帝谥号多为一字,官员谥号多为两字,用来概括其生平功德。
3.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和末”是帝王年号纪年,有别于“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中的“丁丑”干支纪年。
B.戎,古代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古华夏把四方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C.太子太保,古代三公之一,与太子太师、太子太傅都是东宫官职,均负责教习太子。
D.“致仕”是指古代官员退休,还可以称作致事、致政、休致等,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4.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卯,丁为天干第四位,卯为地支第四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年。
B.缙绅,同“搢绅”,把笏板插在带间。搢,插。绅,士大夫束在衣外的大带子。“缙绅”在文中引申指士大夫。
C.赠谥,追封官爵和谥号。赠,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地神和五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文中“社稷”指国家。
5.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擢第,科举考试及第。文中指王维参加科举殿试并及第。
B.服阕,古人守丧期间穿孝服,丧期满后脱下孝服。也称除服。
C.昆仲,指称呼他人为兄弟的敬词。年长日昆,次之日仲。
D.豪右,有钱有势的家族和大户。一般家住右边,故称豪右。
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折节:改变操行。文中指郭解少年时期内心狠毒、杀人残忍,年纪大后却开始约束自己,为人所敬重。
B.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因姿态不拘礼法,可以体现出傲慢无礼的态度。
C.践更:汉代的一种徭役中,被征者出钱雇人代服更役叫践更。文中理解为“箕踞者”出钱雇人,体现其宽容大量。
D.族:古代一种酷刑,指一人犯罪,整个家族、亲属,以及与他相关的一切人,都要被诛灭。
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是古典文学中的一种体裁,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抒情。
B.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以后太学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的。场所。
C.《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D.鼎俎,鼎是古代烹煮东西用的器物,俎可指放祭品的一种器物。鼎俎一词在文中是指祭祀时的礼器。
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熙宁,是北宋宋神宗的一个年号,常见的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和年号纪年法等。
B.入对,又称廷对,指重大事件发生时,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子,使其当众对答。
C.堂馔,指唐时政事堂的公膳,每朝会罢,宰相百僚会食都堂,又称堂食,文中代指俸禄。
D.献纳,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指向皇帝进献忠言的官职,亦可称之为献纳臣。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古代泛指才德出众的人,常与“小人”对举。《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与此意思相近。
B.《书》即《尚书》,儒家五经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C.昭宗,是唐代皇帝李晔的谥号。谥号是古代皇帝、皇后、官员、名士等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给予或褒或贬的称号。
D.周武,指周武王,是西周开国君主,他重用周公姬旦等人治理国家,使得周国日益强盛,他也成为后世尊崇的古代明君。
1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图阁学士,宋代官名。龙图阁是纪念宋太宗并收藏其御书、文集、图画等物的宫殿。龙图阁学士为加官,是一种赐给文官以示尊宠的虚衔。
B.手板,又称笏板、玉板或朝板。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之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于其上,以防止遗忘。
C.周茂叔,周敦颐字茂叔。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一般而言,古人对长辈自称称名,以示谦恭;而称平辈或长辈的字,则表达对对方的礼貌及尊重。
D.黄庭坚,北宋著名文人,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洵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1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即加冠,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加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可以取“字”了,同于“等终军之弱冠”中的“冠”。
B.宫阙之下,指帝王所居之处,而“东宫”则是太子居住的地方。
C.“更衣”是上厕所的“讳饰”说法,即说话时,遇有不良的连带意义或有隐情而不便启齿时,不直接说出该事物,比如李密《陈情表》中用“慈父见背”来婉指父亲去世,又用“舅夺母志”来婉称母亲的改嫁。
D.《易》指《易经》,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和《论语》同属“五经”。
1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子20岁,女子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学士,即文学侍从之臣,既可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又是一种荣誉称号。
C.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母亲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谥,古代帝王、大臣、百姓等死后,据其平生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炀帝。
13.下列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B.博士,古代可以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的人,也可以指学官名。
C.太子,指我国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君位的人,通常住在中宫。
D.景帝,汉文帝之子,继承和发展汉文帝的事业,共同开创“文景之治”。
14.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成语“击鼓鸣金”即源于此。
B.曾子名点,字皙,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等作品。
C.“关市”指关下所设的市,设在边境关口从事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及外国的贸易,此处指掌管边境集市的官吏。
D.“金”并非指金子,古代金属、钱币都称作“金”,此处指战国时期青铜制成的钱币。
(二)
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县伯,和下文的县公都是古代的爵位、爵号,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
B.诽谤之木,“诽谤”相当于谏言,在交通要塞竖立木牌,让人们写上谏言即“诽谤之木”。
C.杂彩,杂色丝织品,古代代表丝织品的名词还有“绸、缎、帛、绮、练、绢、褐、锦”等。
D.贵戚,古代指帝王亲族或有权势的豪门世族,而外戚指的是帝王的母族、妻族。
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部,六部之一,主要负责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其长官为刑部尚书,副长官为刑部侍郎。
B.谪,因罪被贬官降职。与它意义相近的还有“黜、废、窜、谴、迁谪、右迁”等。
C.巡抚,是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主要负责巡视各地的军政和民政。
D.圣节,最早起源于唐朝,唐玄宗生日时始设,后来历代皇帝生日皆称为圣节。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元,是汉武帝的第一个年号。年号,古代皇帝纪年的名称,自汉武帝开始,历代皇帝都立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唐代以后,庶人一词使用渐少,逐渐为“民”“百姓”“黎庶”“庶民”等名称所取代。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
D.大行:即大行令,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汉武帝封为大行,级别在博望侯之上。
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朕,秦代以前的意思是“我的”或“我”,自汉武帝起专门用做皇帝的自称。
B.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继任者的称谓,但仅帝制时代的太子,才可称皇太子。
C.高宗,是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的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D.上元,是年号,年号指中国封建王朝一般由皇帝发起的、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5..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多用以称开国之君,自汉代起,各朝代首位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这是后人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庙号。
B.布衣,此处指平民百姓。《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就曾以“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来指斥秦王。
C.左右,意为帮助、辅佐,和《关雎》中“左右流之”的“左右”的意思不同。
D.《史记》,分成颂、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我们课本中节选有《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等课文。
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车,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或指入京请愿、上书言事,和现代“公车”含义不同。
B.微行,旧时指帝王或有权势者隐匿身份,易服出行或私访。简言之,就是“微服私访”之意。
C.社稷,原为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每年都要祭祀此二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D.元年,特指古代帝王即位后的第一年,现指政体改变或政府组织上的大变革的第一年。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藏室”是藏书和档案之所。“守藏室之史”即“藏室史”,指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
B.“书”即传说中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C.“玄孙”,指曾孙的儿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曾祖父。
D.“家”是先秦时诸侯统治的地方,即诸侯的采地食邑,先秦时,卿大夫封地称国。
8.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万乘之国,文中指大国,春秋战国时期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四马一车为一乘。
B.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古有“北狄南蛮、西戎东夷”之说,后来可用“夷”泛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C.合从连衡,即“合纵连横”,“合纵”是指“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是指“事一强以攻众弱”。当时齐国是其中的一“强”。
D.《孟子》,是孟子的弟子著作而成,有对孔子学说的传承。《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儒家“四书”。
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或功臣时,把符节剖分为二,帝王与诸侯各执一半,以示信用。
B.食邑,即采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C.黄老,黄帝和老子的并称,后世道家奉为始祖;亦为黄帝、老子之学合称,是华夏道教之渊薮。
D.约束,将丝缠绕成一束谓之“约”,缠绕好的丝谓之“束”,引申为束缚、限制;文中指制度。
1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原指山陵坍塌,后特指皇帝之死。《礼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
B.黄老,也称黄老学说,为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合称,是华夏道学之渊薮,其思想体系强调修行、仁义、经世、致用四大主题。
C.廷尉是古代官职名,西汉时也称大理,是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的长官。
D.五铢即汉朝统一的基础流通货币,其得名源于它的重量,一枚重五铢。
1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节,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给予掌地方军政官员的称号,假节能够杀犯军令者。
B.太守,一郡的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等职权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朝廷官吏。
C.河北,黄河以北地区,唐初成为全国一级大行政区的名称,沿袭到宋、金。
D.赠,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文中的“镇军将军”就是封号。
常识专题练习(一)
要求:统一完成后核对答案,更正错误及相应内容,早自习时用10分钟背诵当天练习的内容。
1.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中,官名,侍从君主左右,职掌侍卫。后为尚书省等的属官。宋代以后也可称呼医生为郎中。
B.万乘,即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故用“万乘”来指天子。
C.蒲轮,古时迎聘贤士,以蒲草包裹车轮,使车子行走时减少颠簸,坐起来安稳舒适。后泛指迎接贤士的车子。
D.相如,即蔺相如,汉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上林赋》等。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
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井,古代因井设市,人口集聚的地方常以“井”称之,如“井邑”“市井”。
B.夷獠是我国古代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称呼,有轻蔑义。
C.长短句,北宋时,其为词的本名;宋以后,人们多以长短句为词的别名。
D.谥,即谥号,皇帝谥号多为一字,官员谥号多为两字,用来概括其生平功德。
3.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和末”是帝王年号纪年,有别于“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中的“丁丑”干支纪年。
B.戎,古代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古华夏把四方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C.太子太保,古代三公之一,与太子太师、太子太傅都是东宫官职,均负责教习太子。
D.“致仕”是指古代官员退休,还可以称作致事、致政、休致等,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4.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卯,丁为天干第四位,卯为地支第四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年。
B.缙绅,同“搢绅”,把笏板插在带间。搢,插。绅,士大夫束在衣外的大带子。“缙绅”在文中引申指士大夫。
C.赠谥,追封官爵和谥号。赠,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地神和五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文中“社稷”指国家。
5.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擢第,科举考试及第。文中指王维参加科举殿试并及第。
B.服阕,古人守丧期间穿孝服,丧期满后脱下孝服。也称除服。
C.昆仲,指称呼他人为兄弟的敬词。年长日昆,次之日仲。
D.豪右,有钱有势的家族和大户。一般家住右边,故称豪右。
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折节:改变操行。文中指郭解少年时期内心狠毒、杀人残忍,年纪大后却开始约束自己,为人所敬重。
B.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因姿态不拘礼法,可以体现出傲慢无礼的态度。
C.践更:汉代的一种徭役中,被征者出钱雇人代服更役叫践更。文中理解为“箕踞者”出钱雇人,体现其宽容大量。
D.族:古代一种酷刑,指一人犯罪,整个家族、亲属,以及与他相关的一切人,都要被诛灭。
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是古典文学中的一种体裁,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抒情。
B.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以后太学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的。场所。
C.《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D.鼎俎,鼎是古代烹煮东西用的器物,俎可指放祭品的一种器物。鼎俎一词在文中是指祭祀时的礼器。
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熙宁,是北宋宋神宗的一个年号,常见的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和年号纪年法等。
B.入对,又称廷对,指重大事件发生时,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子,使其当众对答。
C.堂馔,指唐时政事堂的公膳,每朝会罢,宰相百僚会食都堂,又称堂食,文中代指俸禄。
D.献纳,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指向皇帝进献忠言的官职,亦可称之为献纳臣。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古代泛指才德出众的人,常与“小人”对举。《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与此意思相近。
B.《书》即《尚书》,儒家五经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C.昭宗,是唐代皇帝李晔的谥号。谥号是古代皇帝、皇后、官员、名士等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给予或褒或贬的称号。
D.周武,指周武王,是西周开国君主,他重用周公姬旦等人治理国家,使得周国日益强盛,他也成为后世尊崇的古代明君。
1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图阁学士,宋代官名。龙图阁是纪念宋太宗并收藏其御书、文集、图画等物的宫殿。龙图阁学士为加官,是一种赐给文官以示尊宠的虚衔。
B.手板,又称笏板、玉板或朝板。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之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于其上,以防止遗忘。
C.周茂叔,周敦颐字茂叔。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一般而言,古人对长辈自称称名,以示谦恭;而称平辈或长辈的字,则表达对对方的礼貌及尊重。
D.黄庭坚,北宋著名文人,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洵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1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即加冠,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加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可以取“字”了,同于“等终军之弱冠”中的“冠”。
B.宫阙之下,指帝王所居之处,而“东宫”则是太子居住的地方。
C.“更衣”是上厕所的“讳饰”说法,即说话时,遇有不良的连带意义或有隐情而不便启齿时,不直接说出该事物,比如李密《陈情表》中用“慈父见背”来婉指父亲去世,又用“舅夺母志”来婉称母亲的改嫁。
D.《易》指《易经》,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和《论语》同属“五经”。
1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子20岁,女子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学士,即文学侍从之臣,既可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又是一种荣誉称号。
C.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母亲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谥,古代帝王、大臣、百姓等死后,据其平生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炀帝。
13.下列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B.博士,古代可以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的人,也可以指学官名。
C.太子,指我国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君位的人,通常住在中宫。
D.景帝,汉文帝之子,继承和发展汉文帝的事业,共同开创“文景之治”。
14.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成语“击鼓鸣金”即源于此。
B.曾子名点,字皙,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等作品。
C.“关市”指关下所设的市,设在边境关口从事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及外国的贸易,此处指掌管边境集市的官吏。
D.“金”并非指金子,古代金属、钱币都称作“金”,此处指战国时期青铜制成的钱币。
答案(一)
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相如,即蔺相如”分析错误。此处“相如”应为“司马相如”。
故选D。
2.D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皇帝谥号多为一字,官员谥号多为两字”错,没有这种区别。谥号多为评价性文字,或一两字,或二十余字,字数不定。
故选D。
3.A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中的‘丁丑’干支纪年”错误,这里的“丁丑”是干支纪日。
故选A。
4.C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C.“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错误,“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故选C。
5.D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一般家住右边,故称豪右”错,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
故选D。
6.C.“文中理解为‘箕踞者’出钱雇人,体现其宽容大量”错。“践更”在文中理解郭解请人免除“箕踞者”服役,表现出郭解是一个谦退自省,以德报怨的人。
故选C。
A
A.“侧重于抒情”错误。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故选A。
8.B.“指重大事件发生时”表达过于绝对。“入对”指臣下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并没有场景限制。
故选B。
9.C.“昭宗,是唐代皇帝李晔的谥号”错误,“昭宗”是庙号。昭宗作为庙号,可以指东魏昭宗元善见、唐昭宗,李晔等人。
故选C。
10.D
D.“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洵门下”错误。“苏门四学士”是苏轼门下。
故选D。
11.D.“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并不包括《论语》。“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故选D。
12.D.“谥,……百姓等死后”错。古时帝王、诸侯、文臣武将死后,朝廷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百姓是没有谥号的。
故选D。
13C.“通常住在中宫”错误。东宫,是太子的住所和办公地点,因为在皇宫东边,所以称为东宫。后来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即太子。故选C
14.B.“曾子名点,字皙”错误,曾子名参,字子舆。其父曾点,字皙,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故选B。
(二)
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县伯,和下文的县公都是古代的爵位、爵号,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
B.诽谤之木,“诽谤”相当于谏言,在交通要塞竖立木牌,让人们写上谏言即“诽谤之木”。
C.杂彩,杂色丝织品,古代代表丝织品的名词还有“绸、缎、帛、绮、练、绢、褐、锦”等。
D.贵戚,古代指帝王亲族或有权势的豪门世族,而外戚指的是帝王的母族、妻族。
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部,六部之一,主要负责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其长官为刑部尚书,副长官为刑部侍郎。
B.谪,因罪被贬官降职。与它意义相近的还有“黜、废、窜、谴、迁谪、右迁”等。
C.巡抚,是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主要负责巡视各地的军政和民政。
D.圣节,最早起源于唐朝,唐玄宗生日时始设,后来历代皇帝生日皆称为圣节。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元,是汉武帝的第一个年号。年号,古代皇帝纪年的名称,自汉武帝开始,历代皇帝都立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唐代以后,庶人一词使用渐少,逐渐为“民”“百姓”“黎庶”“庶民”等名称所取代。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
D.大行:即大行令,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汉武帝封为大行,级别在博望侯之上。
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朕,秦代以前的意思是“我的”或“我”,自汉武帝起专门用做皇帝的自称。
B.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继任者的称谓,但仅帝制时代的太子,才可称皇太子。
C.高宗,是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的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D.上元,是年号,年号指中国封建王朝一般由皇帝发起的、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5..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多用以称开国之君,自汉代起,各朝代首位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这是后人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庙号。
B.布衣,此处指平民百姓。《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就曾以“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来指斥秦王。
C.左右,意为帮助、辅佐,和《关雎》中“左右流之”的“左右”的意思不同。
D.《史记》,分成颂、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我们课本中节选有《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等课文。
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车,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或指入京请愿、上书言事,和现代“公车”含义不同。
B.微行,旧时指帝王或有权势者隐匿身份,易服出行或私访。简言之,就是“微服私访”之意。
C.社稷,原为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每年都要祭祀此二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D.元年,特指古代帝王即位后的第一年,现指政体改变或政府组织上的大变革的第一年。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藏室”是藏书和档案之所。“守藏室之史”即“藏室史”,指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
B.“书”即传说中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C.“玄孙”,指曾孙的儿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曾祖父。
D.“家”是先秦时诸侯统治的地方,即诸侯的采地食邑,先秦时,卿大夫封地称国。
8.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万乘之国,文中指大国,春秋战国时期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四马一车为一乘。
B.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古有“北狄南蛮、西戎东夷”之说,后来可用“夷”泛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C.合从连衡,即“合纵连横”,“合纵”是指“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是指“事一强以攻众弱”。当时齐国是其中的一“强”。
D.《孟子》,是孟子的弟子著作而成,有对孔子学说的传承。《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儒家“四书”。
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或功臣时,把符节剖分为二,帝王与诸侯各执一半,以示信用。
B.食邑,即采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C.黄老,黄帝和老子的并称,后世道家奉为始祖;亦为黄帝、老子之学合称,是华夏道教之渊薮。
D.约束,将丝缠绕成一束谓之“约”,缠绕好的丝谓之“束”,引申为束缚、限制;文中指制度。
1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原指山陵坍塌,后特指皇帝之死。《礼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
B.黄老,也称黄老学说,为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合称,是华夏道学之渊薮,其思想体系强调修行、仁义、经世、致用四大主题。
C.廷尉是古代官职名,西汉时也称大理,是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的长官。
D.五铢即汉朝统一的基础流通货币,其得名源于它的重量,一枚重五铢。
1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节,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给予掌地方军政官员的称号,假节能够杀犯军令者。
B.太守,一郡的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等职权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朝廷官吏。
C.河北,黄河以北地区,唐初成为全国一级大行政区的名称,沿袭到宋、金。
D.赠,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文中的“镇军将军”就是封号。
答案(二)
1.C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古代代表丝织品的名词还有‘绸、缎、帛、绮、练、绢、褐、锦’等”错误,“褐”指粗布或者粗布衣服,不指丝织品。
故选C。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谪……与它意义相近的还有‘……右迁’等”错误。“右迁”是指提升官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为贬官。 故选B。
3.D.
“大行,……级别在博望侯之上”错误。一是外交官,一是爵位,难比级别高低。
故选D。
4.A
A.“自汉武帝起”错误,应是自秦始皇起,朕专用做皇帝的自称。
故选A。
5.D.“《史记》,分成颂、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我们课本中节选有《苏武传》等课文”说法错误,正确的解释应是:《史记》分成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苏武传》选自《汉书》,不是《史记》。
故选D。
6.D.“特指古代帝王即位后的第一年”错误。“元年”古代既指帝王即位后的第一年,还指帝王改换年号后的第一年。
故选D。
7.D
D.“即诸侯的采地食邑,先秦时,卿大夫封地称国”错。 “家”是先秦时大夫统治的地方,即卿大夫的采地食邑,诸侯封地称国。
故选D。
8.D.“《孟子》,是孟子的弟子著作而成”错误,《孟子》一书的作者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一起著作而成。
故选D。
9.B.“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表述错误,采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
故选B。
10.B.“其思想体系强调修行、仁义、经世、致用四大主题”错误。“仁义”属于儒家思想主张。
故选B。
11.B.“还可以自行任免朝廷官吏”错,应为“还可以自行任免下属掾吏”。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