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8 08:3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故宫吗?参观过苏州园林吗?游览过云南丽江古城吗?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流,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财富,也成为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财产,它们都永久地被载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受到永久的保护。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那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使得中国的建筑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文章,从中我们一定能得出答案。
二、文学常识积累
1、作家
梁思成(1901~1972),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古建筑文物保护与研究和建筑史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之长子。梁思成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2、基础积累
墁(màn) 枋(fāng) 斗拱(gǒng) 檩(lǐn)
穹窿顶(qióng lóng) 琉璃(liú lí)切削(xiāo)戗兽(qiàng)
三、整体感知
我们来把握一下全文的整体结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做是引论;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四、课文讲析
1、课文题目中“中国建筑的特征”,大家觉得哪一个词是关键词?
明确: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是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次,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次,气宇轩昂,视野宏伟,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2、课文主要讲的是中国建筑的特征,那么作者有没有对中国建筑作一个鉴定,即什么是中国建筑?请学生阅读第一段找出来。
明确: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这样的鉴定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五、合作探究
1、接下来,作者一共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请同学们找出来。(学生互相讨论)
明确: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共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2)(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共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五)说明“举析、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3)(六)至(七)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2、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一下,作者写中国建筑这九大特征是随便写的吗?他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呢?
明确: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限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六、方法点拨
同学们,我们一起疏理了文章的结构脉络之后,我们发现文章内容非常的丰富,但是繁而不乱,有条不紊。那么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其实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说明文的顺序主要取决于对象的特点,由于说明的对象特点各异,顺序也就不同。说明顺序常见的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 由一般到特殊
② 由具体到抽象
③ 由主要导次要
④ 由现象到本质
⑤ 由原因到结果
⑥ 由概念到应用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对于中国建筑的特征也许以前我们不太熟悉,不过分析了梁思成先生的文章之后,相信大家对我们祖国的建筑有了更深的了解。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可以得到文化常识的扩充,同时也在论说文的写作上得到了启示。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同学们,作者在街上九大特征的时候,采用了事理顺序,先总后分,这些我们上节课已经学到。那么着九大特征作者有没有详略安排呢?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2、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形象。然后,作者提出了什么内容?
明确: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的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字”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余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二、能力提升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喻的表达手法,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贯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明确: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
1、用比喻手法,将地区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建筑的体系关系比喻成兄弟同属一家的关系,有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更能够让大家介绍这一种说法。这也为后面的各个民族之间的建筑的“可译性”埋了一个深刻的伏笔。
2、建筑上的东西除非亲眼所见,否则很难理解的。作者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墙壁的作用,特地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把墙壁比喻成我们日常所见的“帷幕”,这样一来,墙壁的作用也就随之而来了。
3、将建筑比喻成“文章”,这本身就是很有韵味的比喻,然而作者还趁势利用比喻,将建筑划分成“大文章”或“小品”,生动形象地讲中国因为“命题不同”而风格不同的建筑区分了开来。
三、课堂小结:
认真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这就是我们学习梁思成先生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目标。
四、板书设计
特征
中国建筑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五、作业设计
写一篇小的介绍文章,介绍你看到过的比较有特色的小建筑。例如,你住的老房子,你们小院里的凉亭,或者学校的教学楼。注意一定要把握介绍的顺序。(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