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结晶现象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下册(word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4结晶现象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下册(word版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3-28 22:3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7.4 结晶现象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化学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倾倒液体 B.加热液体
C.点燃酒精灯 D.过滤
2.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闻气味 B.加固体药品
C.过滤 D.加热液体
3.将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不可行的方法是(  )
A.加入CaO B.加入
C.升高温度 D.加入CaCO3
4.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时,甲、乙两种物质溶液的溶解度相等
B.时,乙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到,溶质质量分数升高
C.时,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时,甲物质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物质溶液的质量分数
5.我市今年初中学业水平实验操作考试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加入石灰石固体 B.过滤粗盐水中的泥沙
C.量取48ml水 D.倒入稀盐酸
6.M、N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甲。20℃时,将等质量的M、N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乙,升温到40℃时,现象如图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烧杯a中加入的固体为M
B.所加固体质量大于20g小于或等于30g
C.40℃时,烧杯a、b中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
D.40℃时,烧杯a、b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7.下列混合物可用过滤方法来分离的是
A.食盐和蔗糖 B.铁粉和铜粉 C.酒精和水 D.泥沙和食盐水
8.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2 ℃时,乙的饱和溶液升温或降温均会析出晶体
C.乙溶液从t3 ℃降温到t1 ℃,乙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发生改变
D.t3 ℃时,50 g水中加入40 g的甲物质充分溶解可得到90 g甲的饱和溶液
9.要想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宜采取的方法是(  )
A.蒸发溶剂的方法 B.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C.倒掉部分溶液的方法 D.升高温度的方法
10.口罩能有效阻隔病毒传播,其作用原理相当于下列实验操作中的(  )
A.溶解 B.过滤 C.蒸发 D.结晶
11.下图表示的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35℃时100g甲的溶液中含甲的质量60g
C.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D.10℃时甲、乙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12.在时,向质量均为的5份水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固体,然后搅拌至完全溶解得到溶液(如有不溶解的氯化钾,则过滤除去)。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所得溶液的质量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实验编号 1 2 3 4 5
加入氯化钾的质量/g 5 10 15 20 25
溶液的质量/g 55 60 65 67 67
A.在时,实验3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B.在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4<实验5
C.在时,实验1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溶液
D.在时,实验5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13.曼曼用盛有150g水的烧杯进行如图操作,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W的溶解度曲线是图乙中的b
B.①~③溶液中,只有②是饱和溶液
C.①~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③>②>①
D.若将②升温至t2℃,固体不能全部溶解
14.在“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取用粗盐 B.溶解粗盐
C.过滤粗盐水 D.蒸干滤液
15.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含溶质更多
B.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16.在“粗盐的提纯”实验中,一定用不到的仪器是
A.铁架台、蒸发皿 B.酒精灯、漏斗
C.细口瓶、试管 D.量筒、烧杯
二、综合应用题
17.回答下列问题。
(1)九年级的同学在参加社会实践时,从山区带回了一瓶浑浊的山泉水,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①山泉水可适当的给人补充钙、钠、钾,这里的钙、钠、钾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 分子 B 原子 C 元素
②加A物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进行操作a时,要涉及到下列操作,正确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利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净水操作,待净化的水应该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端通入。
⑤最后所得液体D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纯净的水。
(2)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B是组成元索相同的液体,C.D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它们之间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省略)。
①E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点燃条件下D和E反应的主要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出A→B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出符合D→C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C→E在自然界中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种具体的变化形式)来实现的。
18.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请填写下列空格:
(1)A图所示装置净化黄泥水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2)B图所示实验,木炭在图①中燃烧与木炭在图②燃烧剧烈程度________(选填“不同”或“相同”)。图③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根据上述木炭燃烧的实验,你能归纳出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_____有关。与燃烧一样,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因此,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使之满足人们的需要。请举一个生活中控制化学反应速率的具体实例_______。
(3)氢能源是未来能源,图C所示装置为在空气中点燃氢气。在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先________。
19.水是地球表面覆盖最多的物质,也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1)有些村庄打深井取用地下水。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用到的物质是_____。如果地下水硬度大,或者坑水中病原微生物过多,都可以采取_____方法,来降低硬度和杀灭病原微生物。
(2)下图是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
①_____(填“明矾”、“肥皂水”或“活性炭”)是常用的絮凝剂。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
②在实验室中过滤液体时,玻璃棒所起的作用是_____;除了玻璃棒、烧杯,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_____。过滤过程中发现过滤速度比较慢,可能的原因是_____,若经过过滤操作后,所得液体仍然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___(填序号);
A.漏斗内的滤纸有破损
B.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C.漏斗下端管口未靠在烧杯内壁
③小明自制了一套如图甲所示的简易净水装置,终于得到了一杯清澈透明的水,他高兴的跳起来“我制得一杯纯水了”,他的说法对吗?_____(填“对或者不对”),理由是_____。若要证明你的看法的正确性,应该再做的实验是_____。
④实验室用的蒸馏水可以通过蒸馏自来水制取,简易装置如图乙。在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以防加热时出现_____。
(3)图1、图2实验能验证水的组成:
①图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
②图2实验中,通电一段时间后,正极端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是_____;当正极端玻璃管内产生10mL气体时,负极端玻璃管内产生_____mL气体。
③通过图1、图2实验,可得出的结论为_____。
④请用分子或原子的知识解释这电解水和水蒸发过程中水分子的变化情况:_____。
20.草酸亚铁晶体(FeC2O4·nH2O)是一种浅黄色固体,难溶于水。某兴趣小组利用铁锈制备草酸亚铁晶体并测定其组成。
(一)制备草酸亚铁晶体
资料1:FeSO4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15.6 20.5 26.5 32.9 40.2 48.6 59.8
资料2:FeSO4易被氧气氧化,转化为Fe2(SO4)3。
资料3:草酸(H2C2O4)溶液与FeSO4溶液发生反应:
【制备流程】
(1)在实验室进行“过滤”操作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已知步骤Ⅰ的反应之一,则溶液A中加入过量铁粉,发生的反应有:___________。步骤Ⅱ中趁热过滤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制备过程中,通入氮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
(二)测定草酸亚铁晶体的组成
FeC2O4·nH2O加热至300℃完全失去结晶水,继续加热至400℃,剩余固体又变成黑色,同时生成气体。为确定分解产物及n的值,设计了下图所示实验。实验时先打开弹簧夹a、b,鼓入一段时间氮气,然后关闭a,加热热分解装置。
资料1:无水硫酸铜是白色固体,遇水变蓝;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资料2:FeO是一种黑色固体,在空气中不稳定,易被氧化。
【实验设计】
【实验分析】
(4)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中白色固体变蓝,证明产物有___________:B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产物有CO2;D中___________(填实验现象),证明产物有CO。
(5)上述实验装置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
(6)为进一步探究加热至400℃时固体产物的成分,另取1.80gFeC2O4·nH2O重新实验,测得热分解装置中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
①FeC2O4·nH2O中n的值为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②若草酸亚铁晶体中混有杂质(杂质不参加反应),会导致测得的的值___________(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③B点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④将B点物质在空气中继续加热至500℃得到C点物质,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1.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金属。
(一)金属材料的使用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见证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历史上人类冶炼不同金属的大致年代如图所示:
(1)由图可知人类最早使用的合金是______;通过敲打可将金属材料打制成不同的形状,是利用了金属的______性。
(2)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 (硫酸铜晶体)。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苦泉”的溶质之一——CuSO4
B.“挹其水熬之”——蒸发溶剂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发生置换反应
(3)铁是年产量最高的金属,但每年因腐蚀造成巨大损失,写出一条防止铁生锈的措施______。
(4)铝的利用距今100多年,现在铝的年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铝虽然较活泼,但抗腐蚀性能好,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二)实验室探究铜的冶炼
已知:H2+CuOCu+H2O。有文献报道: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一些实验中,得到的固体产物是铜和氧化亚铜(Cu2O)组成的混合物。氧化亚铜为红色固体,在空气中溶于氨水得到蓝色溶液。某兴趣小组对此开展如下探究。
Ⅰ、设计如图1实验装置,开展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并检验固体产物。
(5)图1中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6)实验开始时,______(填序号)
A.先向长颈漏斗中加稀硫酸后点酒精灯
B.先点燃酒精灯加热后向长颈漏斗中加稀硫酸
(7)取反应后的红色固体于烧杯中,加入氨水并搅拌,观察到______,证明固体产物有Cu2O。
Ⅱ、探究反应生成Cu2O的变化情况。
称取若干份质量均为0.6000g的CuO,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氢气还原不同时间(t),检测所得固体中Cu2O的质量(m),结果如图2。
(8)由图2可知,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反应过程中,Cu2O质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
(9)为确保氢气还原氧化铜所得固体产物不含Cu2O,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Ⅲ、探究反应生成Cu2O的原因。
为解释实验结果,兴趣小组对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过程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经历2CuO+H2Cu2O+H2O,H2+Cu2O2Cu+H2O两个反应,且在同一条件下两个反应同时进行。
假设2:依次经历CuO+H2Cu+H2O、Cu+CuOCu2O、H2+Cu2O2Cu+H2O三个反应。
(10)结合探究Ⅱ的结果,通过计算分析,假设1中“在同一条件下两个反应能同时进行”合理的依据是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三)用废铜屑生产硫酸铜晶体(CuSO4 5H2O)的流程如下:
(11)“溶解”时需要加热,但温度不宜过高,原因是______。
(12)“系列操作”包括:除杂、蒸发浓缩、______、过滤等。过滤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______。
(13)“洗涤”时最好选用冰水而不用热水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22.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1)欲除去不溶于水的泥沙,应采用的装置如图①所示,其中小卵石、石英砂和膨松棉的作用是______,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_。上述装置使用一段时间后,有关物质吸附杂质已经达到饱和。这时清洗后可以继续使用的是纱布、石英砂和______,需要更换的是蓬松棉和______。
(2)按物质组成划分,海水、河水、湖水、雨水和矿泉水都属于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自然界的水多含有杂质。硬水是指含有较多______的天然水。
(3)进入蓬莱城区的建新水库引水渠是向城区供水的重要渠道。为了保护好城区用水,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在引水渠岸边堆放垃圾 ②向引水渠中排放工业废水
③在引水渠两岸植树 ④向引水渠中倾倒生活污水
(4)暴雨过后,河水的能见度很低,某同学取回河水进行研究,首先进行过滤,若采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过滤,请问:该图操作中存在的一处明显错误是______。该操作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列图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______(填序号)。
若经过过滤后,所得河水仍有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5)拓展应用: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直径为0.08~0.2微米,带有病毒的飞沫直径一般为1~10微米。常用的三种口罩过滤孔径如下:①普通16层纱布口罩在100微米左右;②单层无纺布口罩在10微米左右;③N95专业口罩在0.1微米左右。上述口罩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中更有效的是______(填序号)。口罩的作用是过滤,由此你对过滤的原理有何新的认识?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B
3.D
4.C
5.A
6.D
7.D
8.B
9.A
10.B
11.C
12.C
13.D
14.C
15.D
16.C
17. C 絮凝沉降微小物质 ③①② d 不是 O2 产生蓝色火焰 光合作用
18. 引流 不同 验证木炭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 反应物浓度 把食物放入冰箱中,减缓反应速率,保鲜食品(合理即可) 验纯
19.(1) 肥皂水 煮沸
(2) 明矾 吸附作用 引流 漏斗 滤纸与漏斗之间留有气泡(或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 AB 不对 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 向水中肥皂水,产生较多泡沫说明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等矿物离子 暴沸
(3) 产生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雾 氧气 20 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电解水过程中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水蒸发的过程中水分子不变,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20.(1) 烧杯 漏斗 引流
(2) 防止温度降低,FeSO4晶体析出
(3)排尽装置中空气(氧气),防止FeSO4被氧化
(4) H2O##水 黑色固体逐渐变红
(5)没有进行尾气处理
(6) 结晶水质量为:1.80g-1.44g=0.36g
n=2,故填:2。 偏小 FeO
21.(1) 青铜 延展
(2)ABC
(3)在铁制品表面刷漆等
(4)
(5)
(6)A
(7)溶液变为蓝色
(8)随加热时间的增加,Cu2O质量先增大后减小
(9)延长加热时间
(10)解:设CuO完全转化为Cu2O,生成Cu2O的质量为x
因0.54g>0.3218g,说明氧化铜未完全转化为Cu2O时,Cu2O就开始转化为其他物质。
即假设1中“在同一条件下两个反应能同时进行”。
(11)减少过氧化氢分解
(12) 冷却结晶 玻璃棒
(13)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低温下可尽可能少的损失硫酸铜晶体
22. 过滤 吸附 小卵石 活性炭 混合物 可溶性钙、镁矿物质 ③ 将河水倒入漏斗中时没有用玻璃棒引流 D 漏斗内的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烧杯不干净等) ③ 过滤不一定是固液分离或过滤实质上是大小颗粒分离的过程等(高于固液分离的正确认识均可得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