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二册课件:第4章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7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二册课件:第4章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7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3-28 21:1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2张PPT)
第4章 人与环境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
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理解生态足迹的概念 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1.通过分析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生命观念) 2.建立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联系,尝试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科学思维) 3.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树立生态保护观(社会责任) 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生态足迹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和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影响及人工生态系统带来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能提出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合理化建议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会消耗地球上的①________,并产生大量的废物。
2.生态足迹
(1)概念: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②____________的土地及③___________。
资源
吸纳废物
水域的面积
(2)实例: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的
④___________,而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⑤_______、草地或农田的面积。
(3)理解: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
(4)特点
Ⅰ.生态足迹的值越⑥_____,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耕地面积
森林

Ⅱ.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例如,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⑦_______生态足迹;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也会⑧______生态足迹。
3.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
(1)情况:人口⑨_________。
(2)现状:人口⑩_________和 _________明显下降;已进入了 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3)采取的措施:处理好人口增长和 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增大
增大
基数大
出生率
增长率
资源、环境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
(1)全球气候变化: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 ____________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 __________上升等。
(2)水资源短缺: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3)臭氧层破坏:由于人类对 _________、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持续下降,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强,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
二氧化碳
海平面
氟氯烃
(4)土地荒漠化:人类活动导致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 _________,甚至完全荒漠化。
(5)生物多样性丧失:人类活动导致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6)环境污染:最为常见的环境污染是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 _________,大气污染会导致雾霾、 _______频发。
2.特点: _________。
3.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了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 ________________。
土地退化
土壤污染
酸雨
全球性
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4.措施: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 _________________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5.我国政府的做法
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1)建设 ___________,要求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2)对于 ___________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身体力行,而且要广为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生态文明
节能环保
经济、社会和生态
主题学习一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如何理解生态足迹?
提示: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它可用来衡量一个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在占用生态资源和环境方面对地球的“影响”。
2.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生态环境的压力的资料:
(1) 据图分析人口增长会从哪些方面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提示:从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能源等方面造成压力,并且还会使环境污染加剧。
(2) 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能否说人口增长是形成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
提示:不能。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但环境污染主要是人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没有有效地保护环境所致。
3. 为维护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下做法合理的有哪些?
①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
②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③为促进经济发展,提倡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⑤推进生态农业
⑥加快城市化进程,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
提示:①②④⑤。
1.影响生态足迹大小的因素
(1)人口规模:某一单位人口规模越大,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物就越多,生态足迹就越大。
(2)物质生活水平:一般物质生活水平越高,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物就越多,生态足迹就越大。
(3)技术条件:人类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条件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减少生态足迹,也有可能因科学技术条件提高造成开发资源增多,从而造成生态足迹增大。
(4)生态生产力:生态生产力强调自然因素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强调尽量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等,所以同等条件下生态生产力越高,生态足迹越小。
2.人口过快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1)对资源的影响:人均可利用耕地减少;人均水资源减少;粮食短缺;森林、草原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
(2)对能源的影响:导致能源需求量大,森林等可再生能源被破坏;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增多。
(3)对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们生活等造成水、土壤、空气等环境污染。
(4)采取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例1 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 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 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 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
D
[解析] 目前全球人口数量还没有超出地球的环境容纳量,A错误;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可用于人口增长规律,但不完全适用,人口的增长情况还受到社会因素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B错误;不可再生的资源的短缺问题是无法通过科技进步来解决的,C错误;人口的过度增长导致资源被过度利用和环境的破坏,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D正确。
本题通过分析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1. 生态足迹分析法的理论依据是人类可以确定( )
A. 自身消费的所有资源、能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
B. 自身生产的所有资源、能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
C. 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能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
D. 自身生产的绝大多数资源、能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
C
[解析] 生态足迹分析可以将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物质等,换算为相应的自然土地和水域面积,因此,生态足迹分析法的理论依据是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能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
主题学习二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 南极大陆曾被誉为“洁白无瑕”的世界、地球上的最后一块“净土”,然而近年来的许多事实表明,南极的环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洁白无瑕,最新研究表明:海鸟粪便中检测出有机氯农药污染物质。南极出现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举例说明。
提示:全球性大气污染随大气环流运动到南极,使南极部分地区污染物增多;海洋石油污染事故的污染物随洋流扩散到南极海域。
2. 思考温室效应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提示:温室效应的成因是植被减少,化石燃料大量燃烧,超出了环境的自动净化能力。防治措施是大力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提示:减少排放;物理沉降过滤、化学反应分解。
(2) 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污染属于哪种反馈调节?
提示: 正反馈调节。
3.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大量含有氮、磷的物质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从而引起的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一种现象。
(1) 解决水污染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此外对于污染的水源还要集中到处理厂进行净化,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4. 2010年发生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属于哪种生态环境问题?它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哪些方面的影响?
提示:海洋污染;石油覆盖在海面,影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鱼类不能生存。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归纳
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水污染类型的判断技巧
(1)根据污染成因判断
①若水中富含N、P等营养元素引起的污染,则为无机污染。
②若水中富含有机物引起的污染,则为有机污染。
③若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引起的污染,则为重金属、农药污染。
(2)根据危害结果判断
①若水体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则为无机污染。
②若异养生物大量繁殖,使河水变黑发臭,则为有机污染。
③若较高营养级生物的体内重金属、农药浓度高,则为重金属、农药污染。
污染情况 成因 危害
水体污染 无机污染 水中富含N、P等元素 水体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有机污染 水中富含有机物 异养生物过度繁殖,使河水变黑发臭
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 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毒素浓度高
大气污染 温室效应 大气中 等过多 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
有毒气体 大气中 和氮氧化物过多 引起酸雨,危害植物生长
臭氧层破坏 雾化剂、除臭剂和氟利昂的大量使用 导致人患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植物光合作用受抑制
3.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的相关分析
例2 [2020浙江温丽联考] 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地球升温的主要原因是分子使地球的俘获热增加
B. 酸雨是由碳和硫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
C. 大量氟利昂逸散将破坏大气圈上层臭氧的自然平衡
D. 水体富营养化使很多湖泊变成了没有任何生物的死湖
B
[解析] 分子使地球的俘获热增加,使地球升温,A正确;酸雨是由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B错误;大量氟利昂逸散将破坏大气圈上层臭氧的自然平衡,导致臭氧减少,C正确;被人们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使很多湖泊变成了没有任何生物的死湖,D正确。
本题借助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使学生理解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的威胁,及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
2. 下列有关“水体富营养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富营养化是指因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
B. 发生富营养化的湖泊、海湾等为流动缓慢的水体,水体因浮游生物种类的不同而呈现出蓝、红、褐等颜色
C. 富营养化发生在池塘和湖泊中叫“赤潮”
D. 富营养化不仅影响水产养殖业,而且会使水中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严重影响人畜的安全饮水
C
[解析] 池塘、湖泊中发生富营养化的现象叫水华,海洋中叫赤潮,故选C。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 )

(2) 人口增长过快,不但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

(3)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不高。( )

(4) 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臭氧层破坏。( )

(5) 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
×
2. 下列会增大生态足迹的措施是( )
①开车出行 ②吃牛肉 ③步行 ④食用蔬菜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A
[解析]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相比于步行,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增加的部分既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相比于食用蔬菜,吃牛肉可以增大生态足迹,增加的部分包括对养牛所需土地的占用面积等,故选A。
3. 下列哪项不是由人口增长直接引发的问题( )
A. 人均占有的水、能源等资源减少 B. 森林和草原的面积减少
C. 耕地面积迅速减少 D. 泥石流频发
D
4. 下列哪项不都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
A. 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污染 B. 酸雨、水资源短缺
C. 生物多样性锐减、粮食短缺 D. 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破坏
C
[解析]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5. [2020湖南长沙一中模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国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如表:
项目 中国人均水平 世界人均水平 比例
耕地 1.5亩 5.5亩
林地 1.7亩 15.5亩
草原 5.3亩 11.4亩
淡水量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我国总资源量比较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了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增长过快
(2) 我国有一段时间采取了将草原、森林等改造为耕地的措施,以增加人均耕地面积,解决粮食紧张问题,你认为此种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可取,因为森林、草原减少后,影响了气候、降水量等,可能会导致自然灾害增加,危害了农业生产,使粮食紧张问题更尖锐
(3) 根据你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的有效措施(至少两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行计划生育;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实行优生、优育、优教,提高人口素质等(答案合理均可)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内容,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产木材、纸浆、薪柴等林木产品所需要的林地面积
B. 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
C. 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据的土地面积
D. 碳足迹是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所需的森林面积
[解析] 碳足迹是指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等所需的森林面积,故选D。
D
2. 下列对人口增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我国人口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B.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
C.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D. 我国未来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
A
[解析] 近年来,虽然在计划生育等基本国策下,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控制,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增长数依旧很大,问题未能解决,A错误。
3. 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B. 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增加
C. 淡水资源的危机日趋严重 D. 促进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D
[解析] 人口增长会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加剧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增加环境治理的难度,影响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D符合题意。
4. 人口问题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
A. 砍伐森林过多,林地面积锐减
B. 人类使许多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
C. 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
D. 粮食生产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
C
[解析] 人口问题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
5. 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是( )
A. 大量使用汽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等化石燃料供应紧张
B. 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
C. 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
D. 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
C
[解析] 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不是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6. 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下列能够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措施有( )
①围湖造田
②推广生态农业
③保护野生动植物
④提高废水、废气处理率,实现达标排放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D
[解析] 围湖造田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D正确。
7. 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
B. 各国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C. 劣质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等对人体有害
D. 废旧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盐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
B
[解析] 化石燃料大量燃烧导致排放过量,打破了生物圈的碳平衡,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大量排放会形成酸雨。
8. 近期我国频繁出现雾霾天气,地球以其特有的方式警示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不可持续。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减少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 )
A. 减少汽车使用 B. 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C. 提高绿化面积 D. 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B
[解析] 雾霾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绿地植被的减少和废气的大量排放,所以减少雾霾天气发生需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大力发展火力发电,排放的废气会进一步加剧雾霾天气。
9.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 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 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增多
D. 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引起赤潮
C
[解析] 赤潮发生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C错误。
二、非选择题
10. 近年来,巢湖在每年的梅雨季节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水华(蓝细菌爆发)现象,下面是发生水华现象时,巢湖生态系统中一些成分的关系图。请回答:
(1) 水华现象发生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华现象发生后,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的崩溃,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光照较强
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引发水华的原因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光照较强,这些因素易导致水生植物繁殖过快,消耗水体中的大量氧气,同时一些微生物产生有毒物质,这些都会使鱼类等水生动物死亡,致使水体变臭。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水华现象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的崩溃,该生态系统会在一定时间内恢复正常。
生态系统具有
(2) 微囊藻是造成水华的主要生物之一。当巢湖水中的N、P等元素含量变化时,对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是否有影响?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其他环境条件适宜、空间充裕等情况下,营养物质将是限制生物环境容纳量的重要因素(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 水中的N、P等矿质元素是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其含量发生变化时,会影响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
(3) 图中a、b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体中的溶解氧、有毒物质
[解析] 蓝细菌爆发后其数量较多,进行呼吸作用而使水体中溶解氧减少;分解者分解藻类等遗体的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这些都会引起鱼类等水生动物死亡,因此,图中a表示水体中的溶解氧,b表示有毒物质。
一、选择题
1. 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分析表中的数据判定,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 )
A. 0.4 B. -0.4 C. 2.0 D. -2.0
[解析] 由表中的信息可知,生态赤字=有效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
国家 生态足迹 有效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比利时 5.0 1.2 -3.8
美国 10.3 6.7 -3.6
新西兰 7.6 20.4 12.8
秘鲁 1.6 7.7 6.1
2. 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对图中“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B
A. 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 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不断加大
C. 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人口数量长时间超越环境容纳量
D. 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纳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图Ⅱ),最终还是要降下来。由此可知,图中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随着生产的发展,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所以环境容纳量不会无限增大;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
3. 下列有关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臭氧减少将危及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B. 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
C. 全球气候变暖可使农业生产能力提高
D. 酸雨中所含有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
C
[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不会使农业生产力提高,故C错误。
4(A) 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政策定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下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我国人口政策反映了人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不同于其他生物种群的一面
B. 人口增长率比人口的年龄结构更加适合于对短期人口变化进行精确的计算
C. 医疗水平的改善而导致的寿命延长,是我国实行控制生育政策同时人口仍然保持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D. 当一对夫妻平均生育两个孩子时,我国人口总量就会保持稳定
D
[解析] 当一对夫妻平均生育两个孩子时,考虑到环境污染、传染病等问题,我国人口总量不一定会保持稳定,D错误。
4(B)(不定项)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政策定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下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A. 我国人口政策反映了人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不同于其他生物种群的一面
B. 人口增长率比人口的年龄结构更加适合于对短期人口变化进行精确的计算
C. 医疗水平的改善而导致的寿命延长,是我国实行控制生育政策同时人口仍然保持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D. 当一对夫妻平均生育两个孩子时,我国人口总量就会保持稳定
ABC
[解析] 当一对夫妻平均生育两个孩子时,考虑到环境污染、传染病等问题,我国人口总量不一定会保持稳定,D错误。
5(A) (2020山西大同模拟)根据生态环境知识分析雾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汽车排放的尾气是形成雾霾的一个重要因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能缓解雾霾程度
B. 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给自足的,雾霾天气没有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流程
C. 冬季取暖排放的污染物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因素之一,植树造林可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
D. 雾霾天气出现的原因之一是污染物浓度过高而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
[解析] 化石燃料燃烧形成的一些碳粒、烟尘是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A正确;雾霾天气使得一些碳粒、烟尘漂浮于大气中,严重影响人和动物的健康,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流程,B错误;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因素之一,冬季取暖排放的污染物也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因素之一,植树造林可净化空气,减少沙尘天气和雾霾天气的发生,C正确;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雾霾天气的出现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5(C) [2020山西大同模拟] (多项)根据生态环境知识分析雾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汽车排放的尾气是形成雾霾的一个重要因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能缓解雾霾程度
B. 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给自足的,雾霾天气没有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流程
C. 冬季取暖排放的污染物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因素之一,植树造林可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
D. 雾霾天气出现的原因之一是污染物浓度过高而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ACD
[解析] 化石燃料燃烧形成的一些碳粒、烟尘是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A正确;雾霾天气使得一些碳粒、烟尘漂浮于大气中,严重影响人和动物的健康,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流程,B错误;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因素之一,冬季取暖排放的污染物也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因素之一,植树造林可净化空气,减少沙尘天气和雾霾天气的发生,C正确;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雾霾天气的出现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6(A) 下图表示随生活污水的流入,某水域溶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C
A. 甲地有机物浓度高于乙地
B. 生活污水会影响水体中的无机物(富含N、P)浓度
C. 在甲、乙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水体的稀释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
D. 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
[解析] 分析题图,甲地的有机物浓度较高,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到了乙地有机物浓度较低,A正确;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在分解者的作用下,分解成富含N、P的无机物,使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增加,水体富营养化,B正确;在甲、乙两地间,随着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增加,植物的数量逐渐增加,使得DO值不断增加,C错误;随着大量无机物(富含N、P)进入湖泊,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D正确。
6(B) (不定项)下图表示随生活污水的流入,某水域溶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D
A. 甲地有机物浓度高于乙地
B. 生活污水对无机物(富含N、P)的
浓度变化无影响
C. 在甲、乙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水
体的稀释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
D. 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
[解析] 分析题图,甲地的有机物浓度较高,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到了乙地有机物浓度较低,A正确;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在分解者的作用下,分解成富含N、P的无机物,使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增加,水体富营养化,B错误;在甲、乙两地间,随着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增加,植物的数量逐渐增加,使得DO值不断增加,C错误;随着大量无机物(富含N、P)进入湖泊,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D正确。
命题分析 该题考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实例,当生态系统的某一成分发生改变后,通过负反馈调节能抑制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使生态系统达到和维持稳态。
解题思路 解题关键是由图示可知,在甲地之前,随着生活污水的排入,河中溶解氧量逐渐降低;在甲、乙之间,由于有机物的消耗,使生物耗氧量逐渐降低,水中的无机物随着有机物的分解逐渐增多;在乙、丙之间存在一个湖泊,具有调节作用,会使水中的各种成分逐渐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二、非选择题
7. “二孩政策”“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减少环境污染”获得人们普遍认同。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着环境资源、社会发展等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波动。最新预测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如下表所示:
2020年 2030年 2040年 2050年
16.6% 23.3% 26.5% 28.7%
表中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呈现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到2050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属于___________,这将严重影响劳动力来源,导致经济衰退和加重养老负担,因此我国适时放开“二孩”政策。
老龄化程度加剧
衰退型
[解析] 表中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增加,说明我国人口呈现老龄化程度加剧的特点,到2050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型。
(2) 2015年全球多数国家气温监测显示:年平均气温较往年持续升高。如图是与温室气体有关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① 图中B代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a代表的主要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
分解者
光合作用
[解析] 图中A指向C,C指向A,A、D、E都指向B,A、D、E、B又指向C,说明C是大气中的库,B是分解者,A是生产者,D、E是消费者,a代表进入生产者体内,主要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② 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_____________。若生产者有,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________kg。
[解析] 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若生产者有,则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2500×20%×20%=100(kg)。
能量流动
100
③ 温室效应是由于以_____________为主的温室气体增多,打破了生物圈中___________的平衡,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含量,有效措施之一是加大图中______________(用箭头和图中字母表示)的途径,也可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减少人类对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依赖。
碳循环
[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是由于以为主的温室气体增多,这主要是由人类自身的活动引起的:一方面由于现代化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导致温室气体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量排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另一方面人类大面积地砍伐森林,使得吸收的植物大量减少。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含量,有效措施之一是加大图中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即图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