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旧知回顾
农业革命
工业革命
信息革命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程标准: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
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目 录
CONTENTS
村落的产生
集镇的出现
01
02
城市的产生
03
世界各地的民居
04
一、村落的产生
1.居住形式
(1)演变: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房屋),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易.系辞下》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墨子·辞过》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局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孟子·滕文公下》
穴居
巢居
半穴居
地面筑屋
北方:穴居—半穴居—地面建屋
南方:巢居—干栏式民居—地面建筑
原始穴居在黄河流域黄土地带居住采用的早期居住形式
单株树巢居---多株树巢居---干阑式建筑
原始巢居主要在长江流域沼泽地带
知识拓展
竖式穴居---半竖式穴居---木骨泥墙式多室建筑
一、村落的产生
1.居住形式
(1)演变:
(2)演变原因:
①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要求定居生活(前提);
②房屋建造技术的改进。
③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一、村落的产生
1.居住形式
2.村落的产生
(1)概念:以农业生产者为主的定居场所,主要指大的聚落或多个聚落形成的群体,常用作现代意义上的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包括自然村落、自然村、村庄区域。
一、村落的产生
1.居住形式
2.村落的产生
(1)概念
(2)分布:
①最早出现:西亚两河流域
②其他地区: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辽河流域
伊拉克 耶莫遗址
耶莫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7000—前5800年,位于伊拉克北部摩苏尔以东,底格里斯河附近。目前发现 21座房屋,每座房屋有好几个房间,房间里有炉灶和地窖。遗址中发现大量石制、骨制工具,装饰品和塑像。
“兴隆洼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1.3千米丘陵西缘,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前10000—前7000)先民聚落遗址,占地面积达6万平方米。兴隆洼遗址聚落内的房址成排分布,外围环绕椭园型壕沟,是较完整的原始村落。
中华始祖聚落——兴隆洼遗址
“华夏第一村”
一、村落的产生
1.居住形式
2.村落的产生
(1)概念
(2)分布:
(3)构成:
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
村落的组成与功能
自然河道
制陶区
广场
住宅群
窖藏
壕沟
墓葬区
壕沟
壕沟
姜寨遗址复原图(距今约6600-6400年)
防御壕沟
窖穴
住宅
公共广场
安全
居住
生存繁衍
集体活动
凝聚力
一、村落的产生
1.居住形式
2.村落的产生
(1)概念
(2)分布:
(3)构成:
(4)特点:
情 境 一
材料一:中国的原始村落分布地出现在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宗祠是传统村落中住民们精神活动的中心,但在祖先祭祀场所的意义上,宗祠与其他各种规模和形式的祠堂具有同样的功能。
——《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的社会结构对村落的空间构造的影响》
材料二:徽州古村落是指明清时期以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以宗族制度为社会基础,以宋明理学为思想基础,在徽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古村落。西递和宏村是徽州古村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村落。 ——《论血缘因素对村落结构的影响》
一、村落的产生
1.居住形式
2.村落的产生
(1)概念
(2)分布:
(3)构成:
(4)特点:
①居民的生活依赖于自然界;
②聚落规模较小,并且是内向的;
③一般都不经过规划,是自然生长发展的;
④通常就是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社区;
⑤具有家族聚集的特点;
⑥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和教化功能。
一、村落的产生
1.居住形式
2.村落的产生
(1)概念
(2)分布:
(3)构成:
(4)特点:
(5)影响:
①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②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③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二、集镇的出现
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集镇一般是指建制市镇以外的地方商业中心,既无行政上的含意,也无确定的人口标准。按照中国的情况,除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以及其他设镇的地点之外,县以下的多数区、乡行政中心,具有一定的商业服务和文教卫生等公共设施,并有相应的腹地支持,习惯上均称为集镇。
二、集镇的出现
1.演变进程:
学习任务1 阅读教材P55第1段,总结集镇出现的进程、原因。
二、集镇的出现
1.原因:
农业
手工业
集镇雏形
地区经济中心
集镇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二、集镇的出现
1.演变进程:
2.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的发展;
地理位置重要和优越、交通便利;
政治、军事需要;
3.中国古代集镇发展历程
①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_______目的而设(北魏、隋唐、五代)
②两宋时期:出现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③元朝时期: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_____________。
④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_____________。
军事
工商业集镇
行政集镇
工商业集镇
专业分工
河南朱仙镇(版画、年画)
江西景德镇(瓷器)
湖北汉口镇(手工业、商业中心)
广东佛山镇(手工业、成药)
温故知新:明清时期四大名镇
浙江崇德石门镇
江苏吴江盛泽镇
二、集镇的出现
1.演变进程:
2.原因:
3.中国古代集镇发展历程
4.作用:
材料:元代,大都(今北京)因蝗灾急需从江南调运大量粮食。万户张瑄手握海运重权,便“造船运米,从海道至京师”,船到此地再也无法上行,便改由陆路向大都转运。为了表明忠心,张瑄还将族属迁到此地,张家湾的名称由此而来。
在明代,倭寇与残元势力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嘉靖皇帝担心他们会沿运河北上侵扰张家湾,便开始修建城墙。
城垣建起来之后,便有从江南、山东和山西等地来的一些人在此设店经商,店铺鳞次栉比,市镇也就愈加繁荣。明中后期,张家湾的商税数目达税银二千余两,钱二千八百余贯,可见商贸之繁盛。
——《京郊重镇张家湾的前世今生》
情境2
问题:根据材料和图片,以张家湾为例,分析中国古代集镇主要的作用。
二、集镇的出现
1.演变进程:
2.原因:
3.中国古代集镇发展历程
4.作用:
①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商品经济)发展;
②沟通城乡(过渡性),有利于城乡经济文化交流;
③推动城市化。
三、城市的产生
城市是一个大型的人类聚居地。它可以被定义为一个永久的、人口稠密的地方,具有行政界定的边界,其成员主要从事非农业任务。城市通常拥有广泛的住房、交通、卫生、公用事业、土地使用、商品生产和通讯系统。它们的密度促进了人们、政府组织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有时会在此过程中使不同方受益,例如提高商品和服务分配的效率。
三、城市的产生
1.出现:
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
2.中国古代城市
(1)城市布局:
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中国城市布局的特点
P56学思之窗: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摘自《周礼·考工记》
上诉材料对城市布局有何规定?
规模方九里,平面呈方正的形态
城的四方各开三座大门
划分不同功能区;干道宽九轨
左宗庙、右社稷;前朝后市(地位前后)
市场大小如一夫之地(管控限制)
唐·长安城
北宋·汴京城
中轴对称,体现王权尊卑,礼乐制度
三、城市的产生
1.出现:
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
2.中国古代城市
(1)城市布局:
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2)城市发展:
①商朝:
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②周朝:
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城市建设有相应规定;
三等城邑: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采邑。
情 境 三
图一:唐长安
图二:北宋东京
对比唐长安与北宋东京,分析中国农耕时代的城市发展趋势?
情 境 三
城市功能:
内部布局:
政府管理:
地域分布:
由政治军事中心逐步向经济中心发展,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由坊市制到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
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交易到逐渐放宽;
随经济重心转移发生变化。
三、城市的产生
1.出现
2.中国古代城市
3.西方古代城市
①古希腊: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②古罗马:
城市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③欧洲中古时期:
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古罗马道路
突出公共设施和宗教建筑,
民主平等的意识
广场和公共建筑为中心
布局自然成型,不求对称方正
居住
经济功能
政治功能
文化功能
宗教祭祀
集合了政治、经济等多项功能
地下排水系统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南方潮湿多雨—巢居
特点:
类型多样
北方干燥少雨—穴居
成因:
①居住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②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③与当地文化习俗相关。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一)两河流域、古埃及民居
两河流域的居民 古代埃及的居民
地理环境 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干燥少雨,气候干热
建筑材料 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木材等 泥,木材和椰子叶等
基本结构 前庭、前室与主室 庭院、柱廊等
古代两河流域民居复原图
古埃及民居平面示意图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一)两河流域、古埃及民居
(二)中国古代的民居
中国民居
陕北窑洞
傣族干栏式竹楼
湘西 吊脚楼
山西 平遥古城
中国民居
新疆土拱
海南海草房
广东开平碉楼
福建永定土楼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一)两河流域、古埃及民居
(二)中国古代的民居
(三)古希腊罗马的民居
结构 中庭、凹室、正屋等
主要材料和特征 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发展 集体住宅:3世纪
复合式公寓:4世纪时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一)两河流域、古埃及民居
(二)中国古代的民居
(三)古希腊罗马的民居
(四)美洲的民居
平原的印第安人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雨林中的印第安人住在圆形公共居所中
【思维导图】
村落
集镇
城市
人类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的演变
独具特色世界民居
自然环境、
经济发展、
文化水平、
宗教习俗、
历史传统、
国家制度和政策等
中国:
方正严明、家族、等级、礼仪
西欧:
开放、人文、宗教、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