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26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26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8 12:4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找到下图中并立的政权
10-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纷乱复杂、民族大交融的时代,汉民族又一次进入蜕变期,而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十分活跃,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尤以辽、西夏、金为代表。面对境内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被统治对象,游牧民族旧有的统治方式无法适应新的需要。因此,不同程度地汉化和借鉴、采用中原政治文明巩固自己的政权成为各民族政权不二的选择。
──摘编自魏淑霞:《辽、西夏、金民族政权的汉化探讨》
壹·
新力量的崛起—契丹族与党项族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一)契丹族的兴起
辽河区域图(东北)
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一)契丹族的兴起
契丹帐
宋 · 苏颂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酪浆羶肉夸希品,貂锦羊裘擅物华。
种类益繁人自足,天数安逸在幽遐。
契丹人狩猎图
辽墓壁画
契丹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一)契丹族的兴起
唐朝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日益密切。
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掌握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技术,并开始建造房屋、城邑。
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定都上京临潢府。
契丹/辽政权信息:
时间:10世纪初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民族:契丹族
国号:辽(有时称契丹)
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耶律阿保机
辽上京遗址
饱读中原诗书的阿保机命人用300多个汉字作拼音字母,创造出了契丹文字。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化,发展农业、商业。
治国措施: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契丹文字
契丹鸡冠壶
契丹皮囊壶
契丹货币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二)党项族的兴起
党项族是古代西北族群,属西羌族的一支,也称“党项羌”。羌族的主干发源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
西夏壁画(党项族)
隋唐朝时,党项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唐中央多在党项聚集地设羁縻州管理。9世纪末。帮助唐王朝平定黄巢起义有功,封为节度使。
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建西夏,定都兴庆府。
李元昊
西夏政权信息:
时间:11世纪前期
建立者:元昊(大夏皇帝)
民族:党项族
国号:西夏
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西夏王陵
元昊
治国措施:元昊仿效唐宋制度,
①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②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③创制了西夏文字。
政权 名称 建立 时间 建立者 民族 都城

916年
耶律阿保机
契丹族
上京
临潢府
北宋
960年
赵匡胤
汉族
开封
(东京)
西夏
1038年
元昊
党项族
兴庆府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三)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局面
结合课本完成该表格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四)契丹族与党项族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何特点?
契丹文字
契丹货币
西夏壁画
大力吸收汉文化
“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宋神宗
城国,以城为首都;行国,政治中心不断迁徙。
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掌握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技术,并开始建造房屋、城邑。
元昊仿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贰·
新方式的交往—北宋与辽西夏的战和
占领燕云十六州后,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辽太宗时
执政晚期,双方友好,互通使节
宋太祖时
宋多次进攻辽失败,转而采取防御政策
宋太宗时
澶渊之盟
宋真宗时
宋真宗





二·北宋与辽、西夏的战和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
宋太宗时期,曾两度北伐欲收复燕云十六州,均遭失败。
二·北宋与辽、西夏的战和
(一)燕云十六州问题
二·北宋与辽、西夏的战和
(二)澶渊之战
澶州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主要人物
交战地点
1004年
辽——北宋
寇准、宋真宗、萧太后
澶州(澶渊)
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材料二:内容: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岁币)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què]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
3.影响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1.背景
(1)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威胁都城开封。
(2)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内容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规定宋要给辽岁币,
每年银十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
宋朝的百姓负担。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
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
很不利。
史书记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
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
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我认为宋辽
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不打不相识(宋辽关系)
思考:澶渊之盟的利弊如何?
材料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盟约内容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岁币)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què]场,开展互市贸易。
960年
1004年
1125年
北宋建立
澶渊之盟
金灭辽
北宋与辽并存165年
和平交往121年
和是主流
澶渊之盟原因:①宋朝重文轻武,军队战斗力弱。②双方势均力敌。
小结: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对于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阅读课本,用简图表示西夏与北宋关系:
战:双方损失
和:双方互利
北宋
西夏
称臣
岁币
(三)宋夏和战
二·民族交往新方式
二·民族交往新方式
(四)澶渊之盟与庆历和议
1.思考北宋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与辽和西夏的和平?
2.这样的方式有何影响?
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
通过纳岁币(岁赐)的方式
双方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并开展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叁·
新格局的出现—藩汉和好年深
自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两国间百余年间没有再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事,边境恢复和平之后,两国的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据说在这一时期,两国通使殷勤,宋辽之间外交活动多达三百八十余次。不仅如此,辽国发生饥荒时,宋朝曾主动提供赈灾帮助,而宋真宗崩逝后,辽国朝野亦举国致哀,以示恭敬。
“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
三·民族交往新格局
双方维持长久的和平
议和后的宋辽关系
三·民族交往新格局
你怎样看待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局面?
虽然这一时期政权并立,它们之间也发生了不少战争,但和平是主流。它们之间的战与和都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这些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共同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北宋与辽、西夏达成和议的积极作用?
使双方边境相对稳定;
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使双方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