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yùnniàng( )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pīlì( )舞的“太空步”。
(1)给文段中加下划线字注音。
接踵而至 脖颈
(2)根据拼音写汉字。
yùnniàng pīlì
2.下面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衰竭 皱褶 蜿蜒 历历在目
B.墩实 烁烁 懈怠 浩浩苍苍
C.豁然 磅礴 瞭阔 精雕细刻
D.砾石 静穆 挪动 穿流不息
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军曾在我们村安营扎寨。
B.人们正在散步,突然天降大雨,真是大煞风景。
C.儿童时代的事至今仍历历在目,使我回味无穷。
D.你冷静一下,我说的话里明明没有你理解的这个意思呀,不在话下。
4.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
B.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C.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D.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5.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面对各种污蔑和诽谤,他进行了坚决地还击,并振振有词地说:“身正不怕影子歪。”
B.每到隆冬,各地游人络绎不绝,兴致勃勃地云集于“巨伞”之下。
C.朱总理的话高屋建瓴,对中美谈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D.市场上各种营养品良莠不齐,一些含有激素的产品,会引起人体不适,危害健康。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B.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C.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D.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二、阅读理解
7.拓展阅读
走过青藏线
赵伟华
天气晴好,驱车行驶在青藏公路上,连亘绵延的昆仑山群在视线中逶迤后退。
这里的山比不上家乡太行山的层峦叠嶂、奇峰险谷,更是少了人烟的点缀。目光所及,远处是皑皑的雪峰,近处则是光秃秃的沙石山,裸露着粗粝的沙石,狂野的线条恣意地奔腾在茫茫的高原之巅。阳光只是白得耀眼,在这块千年落寞的土地上粗狂、雄浑地到处张扬着,任凭谁都寻觅不到任何的色彩。而眼前的土黄色和遥望的黛青色却在其中水乳交融,把青藏高原皴染成了一幅写意无限的国画。
车继续行进。
不知什么时候,一片洁白的云朵竟飘在了车窗外。①这浸泡在阳光里的云朵儿像刚出炉的棉花糖,轻盈、透亮,白得如此纯粹,不允许有丝毫的杂质,阳光的味道从鼻尖悠忽划过,不觉伸出手来想去抚摸一下这梦幻般的尤物。青藏高原的阳光就是这样,清冽得总能让你感触到她在空气中游离的气息。
这时,湛蓝的天空下,那饱经风雪侵蚀的沙石山竟也曼妙了起来。朵朵云儿徜徉其间,犹如自然生长在菌柱上的蘑菇,安排得恰到好处。她们又似一群淡妆若素的白衣仙子翩然而来,仙乐渺渺,衣袂飘飘。云朵投在地上的影子是如此的清晰,又是如此的迫近,遐想中云与影浑然一体,也许你不小心踩着了某个影子,那它连着的云彩就一定会跌落下来。
一切,是这么的真切,又是这么的梦幻,阳光里的色调渐渐地饱满了起来。雪山醉了,蓝天醉了,我也醉了,醉在了这仙界般的蓝天雪山间,整个身体连同心灵都酥酥地不愿醒来。
猝然间,画面深处一个黑点般的人影把我遥远的思绪拽了回来。我诧异于这方圆几千公里的可可西里无人区竟也有人的踪迹,近前才看清这是一位去往拉萨的朝圣者,但无论如何都出乎我的意料。我一直生活在内地,印象中的“朝圣者”是那样的神秘,从来都只是归属于我神往的世界。
②凌乱、垢结的长发非常藏式地束在脑后,黑灰的脸膛布满了血垢,手掌上戴着鞋底般的木板,胸前挂着一块破破烂烂的羊皮围裙,这就是我眼前的朝圣者。他无视我们的存在,专注地拜着他的“长头”:起身前行一步,双手合十高举过头顶,口中念念有词,尔后跪下、匍匐趴倒,四肢伸展于地,额头就拜磕在了地面上……
“千里不遥,坚石滴穿”说的就是朝圣者。他的世界一定只有一座神圣的布达拉宫,接近的方式一定是一个身长接着一个身长的匍匐朝拜,雪山戈壁只是身下的那一段长度而已。他也许已走过了一个月,也许走过了半年甚至更多,途中风餐露宿、卧雪伏冰,但只要不到目的地,他就会这样一直匍匐朝拜下去。这是他的信仰,用自己身体丈量的信仰,在离天最近的土地上虔诚地表达对圣灵的敬仰和对人生的膜拜,安详、神圣。
“到昆仑山口了!”同伴欢呼。在这里,横亘着规模全球罕见的地震破裂带,也伫立着用生命传递保卫藏羚羊使命的索南达杰站……
路边的五彩经幡迎风呼呼作响,如泣似诉,为这里过往的朝圣者,也为这里一块块的伤痕。此时此刻,刚刚走过的沙石山、阳光、云朵,还有我自己,都成了虔诚无比的信徒,怀着敬畏向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朝圣。一如朝圣者用最真诚的心祈福避祸,我们伟大而渺小的人类必须用忏悔的心祈祷地震火山、冰冻旱灾、珍稀物种濒危这些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少一点,再少一点。
我的心,在不知不觉间淌满了泪水,酸酸的。
(选自《散文百家》)
(1)文章围绕“走过青藏线”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选文中画横线句子①的传神之处。
(3)选文中画线的句子②使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刻画朝圣者?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的心,在不知不觉间淌满了泪水,酸酸的”运用倒装句式,意在强调“酸酸的”。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心为何会淌满泪水。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漓江情韵
从维熙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容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竟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见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胧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子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1)文章题为“漓江情韵”,全文写了哪些“情韵”?请分条概括。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摇船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文中画线的句子“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为什么“我”想问却又张不开嘴?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4)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9.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滩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见我再也没力气返回了,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
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久久不回来。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1)赏析下面的句子。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2)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对各拉丹冬的崇拜之情?
(3)选文最后一句话有何作用?
三、综合表达
10.下面语段中画线句子都有语病,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为使游客文明赏花不伤花,景区要提高管理,通过人为引导和设置提示等方式营造出文明氛围。同时,对恶意攀折花木、践踏花草的行为要予以劝导。对拒不接受劝导的游客,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②因为景区花木属于公共资源,攀折花木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更影响他人观赏,理应受到相应处罚。
第①句修改意见: 。
第②句修改意见: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晨报讯 长江流域废污水年排放总量已达到338.8亿吨,相当于黄河的年径流量。尽管这些年长江流域实施了比较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但依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两会现场,全国人大代表陈振楼和张兆安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对准了长江流域的保护问题。
(1)请为上面的材料拟写一个新闻标题。
(2)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请为此拟一则公益广告。
(3)请写出连续的两句描写长江的古诗词。
12.为加强同学们对游记作品的关注与了解,语文老师组织了“走进美文,遍游天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作为语文科代表,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语。
(2)下面是刘丽同学为本次活动撰写的开场白中的一部分,请帮她修改不恰当的地方。
浩如烟海的游记作品,是文学殿堂里的一棵灿烂的明珠。通过阅读这些游记作品,使我们领略到了优美的风光。而且,也体味到了作者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广阔情怀。我相信,你的参与一定会让我们这次活动蓬荜生辉!下面,“走进美文,遍游天下”活动正式开始!
①开场白中有一个错别字:“ ”应改为“ ”。
②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后的句子是:
③开场白中有一处用语不得体,应修改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zhǒng;gěng
(2)酝酿;霹雳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第 (1) 题中“踵”读 ”zhǒng “。 “颈“,汉字,读音通常为jǐng(也读作gěng,组词为脖颈儿),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在此处读”gěng“。 第(2) 题根据读音可书写为:
酝酿、霹雳,注意不要书写错误。
故答案为:⑴zhǒng;gěng
⑵酝酿;霹雳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和辨析能力。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声调和前后鼻音。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识记及辨析能力。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尤其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易混字和易错字的写法。
2.【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声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解析】【分析】错误改正为:B项,敦实;C项,辽阔;D项,川流不息。A项正确,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3.【答案】D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成语的意思,注意成语的用法。D不在话下:指导是事物轻微,或者理所当然,不值得一提。不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D
【点评】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4.【答案】D
【知识点】比喻;比拟
【解析】【分析】A、B、C三项所用的修辞手法都是“拟人”。唯有D项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故答案为: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互文、反复等,要抓住特点去判断。
5.【答案】A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常见易混成语辨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A项的错误在于褒贬误用。振振有词: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该成语是贬义词,不能用在该语境中。
B项,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
C项,高屋建瓴:指从高屋顶上倾倒瓶子里的水。或从高屋顶上顺着瓦沟倒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现指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
D项,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适用对象只能是人,侧重于品质,不能用于形容水平、成绩等。
【点评】成语运用题既要注重平时积累成语的意思,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考虑语法及适用对象。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
6.【答案】A
【知识点】顿号;逗号;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冒号;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B项,“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之间的顿号应该改为逗号。
C项,“模样”后面的句号应该改为冒号,此处用冒号的作用是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后,引出分说。
D项,将“流苏”后面的顿号改为逗号,此处考查顿号和逗号的层级关系,顿号的高一层级应该用逗号。
【点评】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
7.【答案】(1)写了青藏高原的山、白云、阳光;匍匐朝拜的“朝圣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高原云朵的轻盈、透亮、毫无杂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青藏高原纯净的天空和云朵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朝圣者,使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引发作者对敬畏生存世界、敬畏生命的思考。
(4)[示例]作者为朝圣者的虔诚和执着而感动;为如此美丽、宁静、梦幻的青藏高原遭受的自然的、人为的破坏而心痛而心酸。
【知识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⑴本题看考生对文章相关信息的提取能力。解答此题要求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1~6段描写了青藏高原的山、白云和阳光;后面着重写匍匐朝拜的“朝圣者”。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的赏析。题干已明确了赏析的角度,考生着重从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作答。此句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高原云朵的轻盈、透亮、毫无杂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青藏高原纯净的天空和云朵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⑶本题考查对语句表达方式的理解和分析,仔细阅读语句,不难发现作者是从外貌和动作两方面对朝圣者进行描写,突出其虔诚的形象,引发 作者对敬畏生存世界、敬畏生命的思考。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感悟。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饱含泪水”“酸酸”是因为作者心情的复杂所致,一是为 朝圣者的虔诚和执着而感动 ;二是 为如此美丽、宁静、梦幻的青藏高原遭受的自然的、人为的破坏而心痛而心酸。
故答案为:⑴ 写了青藏高原的山、白云、阳光;匍匐朝拜的“朝圣者”。
⑵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高原云朵的轻盈、透亮、毫无杂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青藏高原纯净的天空和云朵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⑶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朝圣者,使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引发作者对敬畏生存世界、敬畏生命的思考。
⑷ 作者为朝圣者的虔诚和执着而感动;为如此美丽、宁静、梦幻的青藏高原遭受的自然的、人为的破坏而心痛而心酸。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考生解答要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段的内容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为高频考点,考生要掌握基本的答题技巧和方法,结合语句的内容、作者的情感进行作答。
⑶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理解和分析,熟读语句,准确把握语句的特点,结合文段的内容和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作答。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把握。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关键语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8.【答案】(1)①“我”对漓江美景的喜爱之情;②“我”对摇船人自强自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敬佩之情;③摇船人买下一条腿的鹦鹉并与之相依相伴、和谐共处的友爱之情;④摆船夫妇收养先天残疾婴儿的养育之情。
(2)①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摇船人的乐观坚强、热爱生活。②设置悬念。由会背唐诗的鹦鹉引出对鹦鹉主人的好奇,由等待摇船人时的期盼到发现摇船人身体有残疾时的失落,由摇船人的残疾引出摇船人的身世。步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③欲扬先抑(或铺垫)。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很失望;摇船人的精神品质却让“我”感动、赞美。④烘托(或对比、映衬)。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意思相近即可)
(3)①“我”同情摇船人,担心他没有多少收入,真诚地想帮助他,所以想问他。②摇船人坚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让“我”觉得在他面前谈困难和帮助都是多余的,所以张不开嘴。
(4)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②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③言虽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然后逐段对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文章首段点明对漓江美景的喜爱,然后看到鹦鹉的主人——摇船人,通过摇船人的讲述,了解到摇船人的身世,对他自立自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产生敬佩,对他收养一条腿的鹦鹉并与鹦鹉相依为命的精神感到钦佩,同时摆船夫妇收养残疾婴儿的行为同样让作者动容。因此,漓江不但景美,人的心灵更美,只要按照分值写出四点来即可。
⑵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一般是围绕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进行刻画,通过这些细节来塑造人物。文中对摇船人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了刻画,体现了他的乐观和坚强。同时,为了塑造人物,作者把摇船人放到美丽的漓江环境中,烘托出摇船人性格阳刚的一面。同时,作者在叙事时处处设置悬念,从鹦鹉的出现到鹦鹉背诵唐诗,再到对鹦鹉主人的猜测,看到摇船人身体有残疾时的失落,对摇船人身世的讲述,这些都在设置悬念。对摇船人的态度开始是失落,最后敬佩、感动,这又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回答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条答出即可。
⑶ 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摇船人是一个残疾人,他的生活怎样?收入多少?生活幸福吗?这一些问题都涌上来,但是摇船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让“我”觉得他已经生活得很充实了,如果谈帮助可能对他来说是一种不尊重,所以“我”又张不开嘴。联系上下文内容和自己的想象回答即可。
⑷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分析段落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结构上,此段为文章结尾段,应是对上文的总结;内容上,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答。文章首段对漓江的环境描写,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漓江的喜爱之情;结尾除了对风景的喜爱,更有对阳刚的摇船人的敬佩之情,因此结尾段在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点明中心,升华文章主题。
故答案为:⑴ ①“我”对漓江美景的喜爱之情;②“我”对摇船人自强自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敬佩之情;③摇船人买下一条腿的鹦鹉并与之相依相伴、和谐共处的友爱之情;④摆船夫妇收养先天残疾婴儿的养育之情。
⑵ ①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摇船人的乐观坚强、热爱生活。②设置悬念。由会背唐诗的鹦鹉引出对鹦鹉主人的好奇,由等待摇船人时的期盼到发现摇船人身体有残疾时的失落,由摇船人的残疾引出摇船人的身世。步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③欲扬先抑(或铺垫)。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很失望;摇船人的精神品质却让“我”感动、赞美。④烘托(或对比、映衬)。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意思相近即可) ⑶ ①“我”同情摇船人,担心他没有多少收入,真诚地想帮助他,所以想问他。②摇船人坚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让“我”觉得在他面前谈困难和帮助都是多余的,所以张不开嘴。
⑷ 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②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③言虽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和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文章写作手法的掌握能力。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常见的文章写作手法有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景抒情、衬托、对比、讽刺和欲扬先抑等,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做题时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到依据和理由。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的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一种深刻的内涵。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结尾段作用的分析能力。结尾段的作用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引起读者思考,照应开头或题目等;内容上的作用是: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等。
9.【答案】(1)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塔林形态各异、光彩夺目的奇伟景象,表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我便半卧在砾石滩上仔细寻找起来”等句子中,“端详”“想象”“半卧”“仔细寻找”等动词,写出了作者的虔诚;“就长眠于此吧”更是写出了作者愿意与此处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各拉丹冬的崇拜之情。
(3)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更增添了各拉丹冬的神圣感。
【知识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⑴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重点词语、描写方法、写作手法、包含的哲理等方面入手。句子中把阳光和风比作刻刀, 并且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这个句子应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句意答案应为: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塔林形态各异、光彩夺目的奇伟景象,表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⑵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细读选段可得出:“端详”“想象”“半卧”“仔细寻找”等动词,写出了作者的虔诚;“就长眠于此吧”更是写出了作者愿意与此处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各拉丹冬的崇拜之情。
⑶ 结语作为全篇文章的结束部分,主要考虑的是文章结构和内容的完整性,在结构上结语可以与开头的引言相呼应,主要表达的是有关全文主要内容的总结性、概括性话语。一般结尾的作用有:结构上:1、总结上文。2、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上: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e69da5e887aa7a6431333366306463
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通过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可以得出选文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更增添了各拉丹冬的神圣感。
故答案为:⑴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塔林形态各异、光彩夺目的奇伟景象,表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⑵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我便半卧在砾石滩上仔细寻找起来”等句子中,“端详”“想象”“半卧”“仔细寻找”等动词,写出了作者的虔诚;“就长眠于此吧”更是写出了作者愿意与此处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各拉丹冬的崇拜之情。
⑶ 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更增添了各拉丹冬的神圣感。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重点词语、描写方法、包含的哲理等方面入手。这个句子从修辞角度赏析,答题格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互文、反复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物或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动作描写的作用的分析能力。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结尾段作用的分析能力。结尾段的作用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引起读者思考,照应开头或题目等;内容上的作用是: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等。
10.【答案】搭配不当,应把“提高”改为“加强”(强化);语序不当,应把“损害了公共利益”与“影响他人观赏”调换顺序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解析】【分析】 ①“提高”搭配“管理”不合适,改为“加强或强化管理” ;
②语序不当,应该是先“影响他人观赏”,进而“损害了公共利益”。
故答案为: ①搭配不当,应把“提高”改为“加强”(强化) ; ②语序不当,应把“损害了公共利益”与“影响他人观赏”调换顺序。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答题时应注意,辨析语病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
11.【答案】(1)示例:长江年喝一条“黄河”的污水
(2)【示例1】爱护长江,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示例2】让长江不再浑浊,让我们生命的血液清澈。
(3)示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知识点】应用性默写;新闻、材料类;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新闻标题,是在新闻正文内容前面,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其字号大于正文。拟写新闻标题,可以抓住导语(一般为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本新闻中“ 长江流域废污水年排放总量已达到338.8亿吨,相当于黄河的年径流量”为新闻导语,通过信息组合、规范表达,本新闻的标题可以拟写成:“ 长江年喝一条“黄河”的污水 ”。
⑵此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拟写宣传标语,要求围绕主题,做到语言简明,有感染力,可以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如:“爱护长江,就是爱护我们自己”、“让长江不再浑浊,让我们生命的血液清澈”。答案不统一。
⑶此题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答题时不写错别字即可。
故答案为:⑴ 示例:长江年喝一条“黄河”的污水
⑵ 【示例1】爱护长江,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示例2】让长江不再浑浊,让我们生命的血液清澈。 ⑶ 示例: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拟写新闻标题,第一步:抓关键词。所谓关键词,指新闻中概括性、判断性较强的词语,一般分布在新闻的导语中,有时出现在新闻的开头或结尾部分。第二步:信息组合、规范表达 。标题的表达形式通常为:谁干了什么或谁怎么样,类似缩句中的主干。第三步:充分考虑限制。概括要点或拟写标题往往有些限制条件,如字数限制,这就要求所拟标题,一定不要超过规定字数,否则要被扣分,如果有其他限制条件,一定要遵守。
⑵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答题时应注意,宣传标语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具有鼓舞、宣扬作用的话语。在拟写宣传语的过程中还有些要注意的事项:1.内容具体,指向明确。紧扣活动内容,抓住活动主题,具体、明确地表达活动的目的和意义。2.语言简洁,朴实平易。要尽可能做到语言高度浓缩,篇幅短小精悍,用词简易通俗,大众化。3.巧用修辞,妙达情意。
⑶)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古诗文默写题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12.【答案】(1)赏读精美游记,体味美好生活。
(2)棵;颗;示例一:通过阅读这些游记作品,我们领略到了优美的风光。示例二:阅读这些游记作品,使我们领略到了优美的风光。;你的参与一定会让我们这次活动绽放光彩!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拟定标语、宣传语等;语言得体;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⑴本题要求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语,没有统一的答案,只要内容形式符合要求即可。如 赏读精美游记,体味美好生活。
⑵ ① 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注意平时对形近字、形声字、同音字等的积累和识记。 棵 ——颗; ② 考查对病句的修改。滥用“通过,使”使句子成分残缺,删掉其中一个。 ③ 考查的是语言得体。“蓬荜生辉”一般用贵宾或贵客的光临,此处用在同学的身上不恰当。应该改为“绽放光彩”
故答案为:⑴ 赏读精美游记,体味美好生活。
⑵ 棵;颗;示例一:通过阅读这些游记作品,我们领略到了优美的风光。示例二:阅读这些游记作品,使我们领略到了优美的风光。
你的参与一定会让我们这次活动绽放光彩!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拟写宣传语的能力。要求考生注意紧扣活动主题,注意语言的简洁、对仗。
⑵本题考查了错别字的辨析、病句的秀和语言的运用。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答题方法,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作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yùnniàng( )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pīlì( )舞的“太空步”。
(1)给文段中加下划线字注音。
接踵而至 脖颈
(2)根据拼音写汉字。
yùnniàng pīlì
【答案】(1)zhǒng;gěng
(2)酝酿;霹雳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形近字字音;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第 (1) 题中“踵”读 ”zhǒng “。 “颈“,汉字,读音通常为jǐng(也读作gěng,组词为脖颈儿),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在此处读”gěng“。 第(2) 题根据读音可书写为:
酝酿、霹雳,注意不要书写错误。
故答案为:⑴zhǒng;gěng
⑵酝酿;霹雳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和辨析能力。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声调和前后鼻音。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识记及辨析能力。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尤其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易混字和易错字的写法。
2.下面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衰竭 皱褶 蜿蜒 历历在目
B.墩实 烁烁 懈怠 浩浩苍苍
C.豁然 磅礴 瞭阔 精雕细刻
D.砾石 静穆 挪动 穿流不息
【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声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解析】【分析】错误改正为:B项,敦实;C项,辽阔;D项,川流不息。A项正确,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军曾在我们村安营扎寨。
B.人们正在散步,突然天降大雨,真是大煞风景。
C.儿童时代的事至今仍历历在目,使我回味无穷。
D.你冷静一下,我说的话里明明没有你理解的这个意思呀,不在话下。
【答案】D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成语的意思,注意成语的用法。D不在话下:指导是事物轻微,或者理所当然,不值得一提。不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D
【点评】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4.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
B.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C.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D.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答案】D
【知识点】比喻;比拟
【解析】【分析】A、B、C三项所用的修辞手法都是“拟人”。唯有D项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故答案为: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互文、反复等,要抓住特点去判断。
5.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面对各种污蔑和诽谤,他进行了坚决地还击,并振振有词地说:“身正不怕影子歪。”
B.每到隆冬,各地游人络绎不绝,兴致勃勃地云集于“巨伞”之下。
C.朱总理的话高屋建瓴,对中美谈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D.市场上各种营养品良莠不齐,一些含有激素的产品,会引起人体不适,危害健康。
【答案】A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常见易混成语辨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A项的错误在于褒贬误用。振振有词: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该成语是贬义词,不能用在该语境中。
B项,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
C项,高屋建瓴:指从高屋顶上倾倒瓶子里的水。或从高屋顶上顺着瓦沟倒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现指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
D项,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适用对象只能是人,侧重于品质,不能用于形容水平、成绩等。
【点评】成语运用题既要注重平时积累成语的意思,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考虑语法及适用对象。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B.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C.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D.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答案】A
【知识点】顿号;逗号;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冒号;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B项,“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之间的顿号应该改为逗号。
C项,“模样”后面的句号应该改为冒号,此处用冒号的作用是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后,引出分说。
D项,将“流苏”后面的顿号改为逗号,此处考查顿号和逗号的层级关系,顿号的高一层级应该用逗号。
【点评】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
二、阅读理解
7.拓展阅读
走过青藏线
赵伟华
天气晴好,驱车行驶在青藏公路上,连亘绵延的昆仑山群在视线中逶迤后退。
这里的山比不上家乡太行山的层峦叠嶂、奇峰险谷,更是少了人烟的点缀。目光所及,远处是皑皑的雪峰,近处则是光秃秃的沙石山,裸露着粗粝的沙石,狂野的线条恣意地奔腾在茫茫的高原之巅。阳光只是白得耀眼,在这块千年落寞的土地上粗狂、雄浑地到处张扬着,任凭谁都寻觅不到任何的色彩。而眼前的土黄色和遥望的黛青色却在其中水乳交融,把青藏高原皴染成了一幅写意无限的国画。
车继续行进。
不知什么时候,一片洁白的云朵竟飘在了车窗外。①这浸泡在阳光里的云朵儿像刚出炉的棉花糖,轻盈、透亮,白得如此纯粹,不允许有丝毫的杂质,阳光的味道从鼻尖悠忽划过,不觉伸出手来想去抚摸一下这梦幻般的尤物。青藏高原的阳光就是这样,清冽得总能让你感触到她在空气中游离的气息。
这时,湛蓝的天空下,那饱经风雪侵蚀的沙石山竟也曼妙了起来。朵朵云儿徜徉其间,犹如自然生长在菌柱上的蘑菇,安排得恰到好处。她们又似一群淡妆若素的白衣仙子翩然而来,仙乐渺渺,衣袂飘飘。云朵投在地上的影子是如此的清晰,又是如此的迫近,遐想中云与影浑然一体,也许你不小心踩着了某个影子,那它连着的云彩就一定会跌落下来。
一切,是这么的真切,又是这么的梦幻,阳光里的色调渐渐地饱满了起来。雪山醉了,蓝天醉了,我也醉了,醉在了这仙界般的蓝天雪山间,整个身体连同心灵都酥酥地不愿醒来。
猝然间,画面深处一个黑点般的人影把我遥远的思绪拽了回来。我诧异于这方圆几千公里的可可西里无人区竟也有人的踪迹,近前才看清这是一位去往拉萨的朝圣者,但无论如何都出乎我的意料。我一直生活在内地,印象中的“朝圣者”是那样的神秘,从来都只是归属于我神往的世界。
②凌乱、垢结的长发非常藏式地束在脑后,黑灰的脸膛布满了血垢,手掌上戴着鞋底般的木板,胸前挂着一块破破烂烂的羊皮围裙,这就是我眼前的朝圣者。他无视我们的存在,专注地拜着他的“长头”:起身前行一步,双手合十高举过头顶,口中念念有词,尔后跪下、匍匐趴倒,四肢伸展于地,额头就拜磕在了地面上……
“千里不遥,坚石滴穿”说的就是朝圣者。他的世界一定只有一座神圣的布达拉宫,接近的方式一定是一个身长接着一个身长的匍匐朝拜,雪山戈壁只是身下的那一段长度而已。他也许已走过了一个月,也许走过了半年甚至更多,途中风餐露宿、卧雪伏冰,但只要不到目的地,他就会这样一直匍匐朝拜下去。这是他的信仰,用自己身体丈量的信仰,在离天最近的土地上虔诚地表达对圣灵的敬仰和对人生的膜拜,安详、神圣。
“到昆仑山口了!”同伴欢呼。在这里,横亘着规模全球罕见的地震破裂带,也伫立着用生命传递保卫藏羚羊使命的索南达杰站……
路边的五彩经幡迎风呼呼作响,如泣似诉,为这里过往的朝圣者,也为这里一块块的伤痕。此时此刻,刚刚走过的沙石山、阳光、云朵,还有我自己,都成了虔诚无比的信徒,怀着敬畏向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朝圣。一如朝圣者用最真诚的心祈福避祸,我们伟大而渺小的人类必须用忏悔的心祈祷地震火山、冰冻旱灾、珍稀物种濒危这些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少一点,再少一点。
我的心,在不知不觉间淌满了泪水,酸酸的。
(选自《散文百家》)
(1)文章围绕“走过青藏线”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选文中画横线句子①的传神之处。
(3)选文中画线的句子②使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刻画朝圣者?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的心,在不知不觉间淌满了泪水,酸酸的”运用倒装句式,意在强调“酸酸的”。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心为何会淌满泪水。
【答案】(1)写了青藏高原的山、白云、阳光;匍匐朝拜的“朝圣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高原云朵的轻盈、透亮、毫无杂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青藏高原纯净的天空和云朵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朝圣者,使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引发作者对敬畏生存世界、敬畏生命的思考。
(4)[示例]作者为朝圣者的虔诚和执着而感动;为如此美丽、宁静、梦幻的青藏高原遭受的自然的、人为的破坏而心痛而心酸。
【知识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⑴本题看考生对文章相关信息的提取能力。解答此题要求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1~6段描写了青藏高原的山、白云和阳光;后面着重写匍匐朝拜的“朝圣者”。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的赏析。题干已明确了赏析的角度,考生着重从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作答。此句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高原云朵的轻盈、透亮、毫无杂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青藏高原纯净的天空和云朵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⑶本题考查对语句表达方式的理解和分析,仔细阅读语句,不难发现作者是从外貌和动作两方面对朝圣者进行描写,突出其虔诚的形象,引发 作者对敬畏生存世界、敬畏生命的思考。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感悟。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饱含泪水”“酸酸”是因为作者心情的复杂所致,一是为 朝圣者的虔诚和执着而感动 ;二是 为如此美丽、宁静、梦幻的青藏高原遭受的自然的、人为的破坏而心痛而心酸。
故答案为:⑴ 写了青藏高原的山、白云、阳光;匍匐朝拜的“朝圣者”。
⑵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高原云朵的轻盈、透亮、毫无杂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青藏高原纯净的天空和云朵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⑶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朝圣者,使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引发作者对敬畏生存世界、敬畏生命的思考。
⑷ 作者为朝圣者的虔诚和执着而感动;为如此美丽、宁静、梦幻的青藏高原遭受的自然的、人为的破坏而心痛而心酸。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考生解答要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段的内容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为高频考点,考生要掌握基本的答题技巧和方法,结合语句的内容、作者的情感进行作答。
⑶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理解和分析,熟读语句,准确把握语句的特点,结合文段的内容和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作答。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把握。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关键语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漓江情韵
从维熙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容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竟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见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胧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子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1)文章题为“漓江情韵”,全文写了哪些“情韵”?请分条概括。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摇船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文中画线的句子“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为什么“我”想问却又张不开嘴?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4)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1)①“我”对漓江美景的喜爱之情;②“我”对摇船人自强自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敬佩之情;③摇船人买下一条腿的鹦鹉并与之相依相伴、和谐共处的友爱之情;④摆船夫妇收养先天残疾婴儿的养育之情。
(2)①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摇船人的乐观坚强、热爱生活。②设置悬念。由会背唐诗的鹦鹉引出对鹦鹉主人的好奇,由等待摇船人时的期盼到发现摇船人身体有残疾时的失落,由摇船人的残疾引出摇船人的身世。步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③欲扬先抑(或铺垫)。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很失望;摇船人的精神品质却让“我”感动、赞美。④烘托(或对比、映衬)。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意思相近即可)
(3)①“我”同情摇船人,担心他没有多少收入,真诚地想帮助他,所以想问他。②摇船人坚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让“我”觉得在他面前谈困难和帮助都是多余的,所以张不开嘴。
(4)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②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③言虽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然后逐段对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文章首段点明对漓江美景的喜爱,然后看到鹦鹉的主人——摇船人,通过摇船人的讲述,了解到摇船人的身世,对他自立自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产生敬佩,对他收养一条腿的鹦鹉并与鹦鹉相依为命的精神感到钦佩,同时摆船夫妇收养残疾婴儿的行为同样让作者动容。因此,漓江不但景美,人的心灵更美,只要按照分值写出四点来即可。
⑵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一般是围绕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进行刻画,通过这些细节来塑造人物。文中对摇船人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了刻画,体现了他的乐观和坚强。同时,为了塑造人物,作者把摇船人放到美丽的漓江环境中,烘托出摇船人性格阳刚的一面。同时,作者在叙事时处处设置悬念,从鹦鹉的出现到鹦鹉背诵唐诗,再到对鹦鹉主人的猜测,看到摇船人身体有残疾时的失落,对摇船人身世的讲述,这些都在设置悬念。对摇船人的态度开始是失落,最后敬佩、感动,这又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回答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条答出即可。
⑶ 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摇船人是一个残疾人,他的生活怎样?收入多少?生活幸福吗?这一些问题都涌上来,但是摇船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让“我”觉得他已经生活得很充实了,如果谈帮助可能对他来说是一种不尊重,所以“我”又张不开嘴。联系上下文内容和自己的想象回答即可。
⑷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分析段落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结构上,此段为文章结尾段,应是对上文的总结;内容上,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答。文章首段对漓江的环境描写,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漓江的喜爱之情;结尾除了对风景的喜爱,更有对阳刚的摇船人的敬佩之情,因此结尾段在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点明中心,升华文章主题。
故答案为:⑴ ①“我”对漓江美景的喜爱之情;②“我”对摇船人自强自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敬佩之情;③摇船人买下一条腿的鹦鹉并与之相依相伴、和谐共处的友爱之情;④摆船夫妇收养先天残疾婴儿的养育之情。
⑵ ①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摇船人的乐观坚强、热爱生活。②设置悬念。由会背唐诗的鹦鹉引出对鹦鹉主人的好奇,由等待摇船人时的期盼到发现摇船人身体有残疾时的失落,由摇船人的残疾引出摇船人的身世。步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③欲扬先抑(或铺垫)。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很失望;摇船人的精神品质却让“我”感动、赞美。④烘托(或对比、映衬)。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意思相近即可) ⑶ ①“我”同情摇船人,担心他没有多少收入,真诚地想帮助他,所以想问他。②摇船人坚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让“我”觉得在他面前谈困难和帮助都是多余的,所以张不开嘴。
⑷ 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②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③言虽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和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文章写作手法的掌握能力。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常见的文章写作手法有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景抒情、衬托、对比、讽刺和欲扬先抑等,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做题时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到依据和理由。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的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一种深刻的内涵。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结尾段作用的分析能力。结尾段的作用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引起读者思考,照应开头或题目等;内容上的作用是: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等。
9.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滩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见我再也没力气返回了,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
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久久不回来。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1)赏析下面的句子。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2)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对各拉丹冬的崇拜之情?
(3)选文最后一句话有何作用?
【答案】(1)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塔林形态各异、光彩夺目的奇伟景象,表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我便半卧在砾石滩上仔细寻找起来”等句子中,“端详”“想象”“半卧”“仔细寻找”等动词,写出了作者的虔诚;“就长眠于此吧”更是写出了作者愿意与此处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各拉丹冬的崇拜之情。
(3)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更增添了各拉丹冬的神圣感。
【知识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⑴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重点词语、描写方法、写作手法、包含的哲理等方面入手。句子中把阳光和风比作刻刀, 并且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这个句子应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句意答案应为: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塔林形态各异、光彩夺目的奇伟景象,表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⑵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细读选段可得出:“端详”“想象”“半卧”“仔细寻找”等动词,写出了作者的虔诚;“就长眠于此吧”更是写出了作者愿意与此处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各拉丹冬的崇拜之情。
⑶ 结语作为全篇文章的结束部分,主要考虑的是文章结构和内容的完整性,在结构上结语可以与开头的引言相呼应,主要表达的是有关全文主要内容的总结性、概括性话语。一般结尾的作用有:结构上:1、总结上文。2、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上: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e69da5e887aa7a6431333366306463
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通过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可以得出选文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更增添了各拉丹冬的神圣感。
故答案为:⑴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塔林形态各异、光彩夺目的奇伟景象,表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⑵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我便半卧在砾石滩上仔细寻找起来”等句子中,“端详”“想象”“半卧”“仔细寻找”等动词,写出了作者的虔诚;“就长眠于此吧”更是写出了作者愿意与此处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各拉丹冬的崇拜之情。
⑶ 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更增添了各拉丹冬的神圣感。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重点词语、描写方法、包含的哲理等方面入手。这个句子从修辞角度赏析,答题格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互文、反复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物或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动作描写的作用的分析能力。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结尾段作用的分析能力。结尾段的作用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引起读者思考,照应开头或题目等;内容上的作用是: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等。
三、综合表达
10.下面语段中画线句子都有语病,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为使游客文明赏花不伤花,景区要提高管理,通过人为引导和设置提示等方式营造出文明氛围。同时,对恶意攀折花木、践踏花草的行为要予以劝导。对拒不接受劝导的游客,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②因为景区花木属于公共资源,攀折花木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更影响他人观赏,理应受到相应处罚。
第①句修改意见: 。
第②句修改意见: 。
【答案】搭配不当,应把“提高”改为“加强”(强化);语序不当,应把“损害了公共利益”与“影响他人观赏”调换顺序
【知识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解析】【分析】 ①“提高”搭配“管理”不合适,改为“加强或强化管理” ;
②语序不当,应该是先“影响他人观赏”,进而“损害了公共利益”。
故答案为: ①搭配不当,应把“提高”改为“加强”(强化) ; ②语序不当,应把“损害了公共利益”与“影响他人观赏”调换顺序。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答题时应注意,辨析语病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晨报讯 长江流域废污水年排放总量已达到338.8亿吨,相当于黄河的年径流量。尽管这些年长江流域实施了比较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但依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两会现场,全国人大代表陈振楼和张兆安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对准了长江流域的保护问题。
(1)请为上面的材料拟写一个新闻标题。
(2)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请为此拟一则公益广告。
(3)请写出连续的两句描写长江的古诗词。
【答案】(1)示例:长江年喝一条“黄河”的污水
(2)【示例1】爱护长江,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示例2】让长江不再浑浊,让我们生命的血液清澈。
(3)示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知识点】应用性默写;新闻、材料类;拟定标语、宣传语等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新闻标题,是在新闻正文内容前面,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其字号大于正文。拟写新闻标题,可以抓住导语(一般为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本新闻中“ 长江流域废污水年排放总量已达到338.8亿吨,相当于黄河的年径流量”为新闻导语,通过信息组合、规范表达,本新闻的标题可以拟写成:“ 长江年喝一条“黄河”的污水 ”。
⑵此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拟写宣传标语,要求围绕主题,做到语言简明,有感染力,可以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如:“爱护长江,就是爱护我们自己”、“让长江不再浑浊,让我们生命的血液清澈”。答案不统一。
⑶此题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答题时不写错别字即可。
故答案为:⑴ 示例:长江年喝一条“黄河”的污水
⑵ 【示例1】爱护长江,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示例2】让长江不再浑浊,让我们生命的血液清澈。 ⑶ 示例: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拟写新闻标题,第一步:抓关键词。所谓关键词,指新闻中概括性、判断性较强的词语,一般分布在新闻的导语中,有时出现在新闻的开头或结尾部分。第二步:信息组合、规范表达 。标题的表达形式通常为:谁干了什么或谁怎么样,类似缩句中的主干。第三步:充分考虑限制。概括要点或拟写标题往往有些限制条件,如字数限制,这就要求所拟标题,一定不要超过规定字数,否则要被扣分,如果有其他限制条件,一定要遵守。
⑵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答题时应注意,宣传标语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具有鼓舞、宣扬作用的话语。在拟写宣传语的过程中还有些要注意的事项:1.内容具体,指向明确。紧扣活动内容,抓住活动主题,具体、明确地表达活动的目的和意义。2.语言简洁,朴实平易。要尽可能做到语言高度浓缩,篇幅短小精悍,用词简易通俗,大众化。3.巧用修辞,妙达情意。
⑶)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古诗文默写题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12.为加强同学们对游记作品的关注与了解,语文老师组织了“走进美文,遍游天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作为语文科代表,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语。
(2)下面是刘丽同学为本次活动撰写的开场白中的一部分,请帮她修改不恰当的地方。
浩如烟海的游记作品,是文学殿堂里的一棵灿烂的明珠。通过阅读这些游记作品,使我们领略到了优美的风光。而且,也体味到了作者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广阔情怀。我相信,你的参与一定会让我们这次活动蓬荜生辉!下面,“走进美文,遍游天下”活动正式开始!
①开场白中有一个错别字:“ ”应改为“ ”。
②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后的句子是:
③开场白中有一处用语不得体,应修改为:
【答案】(1)赏读精美游记,体味美好生活。
(2)棵;颗;示例一:通过阅读这些游记作品,我们领略到了优美的风光。示例二:阅读这些游记作品,使我们领略到了优美的风光。;你的参与一定会让我们这次活动绽放光彩!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拟定标语、宣传语等;语言得体;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⑴本题要求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语,没有统一的答案,只要内容形式符合要求即可。如 赏读精美游记,体味美好生活。
⑵ ① 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注意平时对形近字、形声字、同音字等的积累和识记。 棵 ——颗; ② 考查对病句的修改。滥用“通过,使”使句子成分残缺,删掉其中一个。 ③ 考查的是语言得体。“蓬荜生辉”一般用贵宾或贵客的光临,此处用在同学的身上不恰当。应该改为“绽放光彩”
故答案为:⑴ 赏读精美游记,体味美好生活。
⑵ 棵;颗;示例一:通过阅读这些游记作品,我们领略到了优美的风光。示例二:阅读这些游记作品,使我们领略到了优美的风光。
你的参与一定会让我们这次活动绽放光彩!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拟写宣传语的能力。要求考生注意紧扣活动主题,注意语言的简洁、对仗。
⑵本题考查了错别字的辨析、病句的秀和语言的运用。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答题方法,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作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