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7 08:22:2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句子中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骈(bìng)死于槽枥之间
B.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
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才美不外见(xiàn)
【答案】D
【考点】常用字字音;马说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课内文言文的字音辨析能力。此题A项“骈”应为pián,B项的“石”应为 dàn,C项的“食”应为 sì。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这类题时,要在平时加强积累,特别是对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字的字音积累。
2.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虽有千里之能 D.骈死于槽枥之间
【答案】B
【考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例句中的“之”为代词,指千里马。其中A、C、D都为结构助词,可翻译为“的”,只有B项为代词,指千里马。
故答案为:B
【点评】“之”为一词多义,除了助词、代词之外,还有动词和无意义取消句子独立性等用法,因此在辨析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具体分析。
3.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中。)
B.才美不外见。[(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去喂养它。)
D.食不饱,力不足。(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答案】B
【考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重要句子的翻译。其中B项中“见”同“现”指表现。而不是“外人看见”。全句可翻译为: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故答案为:B
【点评】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其实就是对重要词语的翻译,比如B中“才美”或者“见”如果不理解,则全盘皆输。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三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了“食马者”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答案】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
【解析】【分析】D.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主题及写作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思路,体会写法,揣摩文章的主旨,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分析概括。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限标两处)
(2)才美不外见(限标一处)
【答案】(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考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文言文陈述句的断句一般情况下就是在主谓之间断开。第一句话的主语是“食马者”,第二句的主语是“才美”。
故答案为: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 才美/不外见
【点评】 文言文断句可以把句子先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结合要求断几处,最后按照正常语序进行断句即可。
6.指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同“   ”,意思:   
(2)才美不外见
“   ”同“   ”,意思:   
【答案】(1)食;饲;喂
(2)见;现;表现
【考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本题都是课本中的通假字,答题时须注意。
故答案为:(1)食;饲;喂
(2)见;现;表现
【点评】本题考查本题考查识别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能力。识别古籍中的通假字,是提高古书阅读能力必须逾越的一关。因此,各类古代汉语教材都列有古音通假一项,并列有一定数量的通假字以帮助读者掌握。而同学们在现阶段要做的,就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归纳,多识记。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借助语言环境,根据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7.填空。
(1)韩愈,字   ,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   ”之首。
(2)“说”是古代一种   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我们学过的《   》也是这种文体。《马说》通篇采用   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   。
(3)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   。
【答案】(1)退之;韩昌黎;唐宋八大家
(2)议论;爱莲说;托物寓意;贤才难遇明主
(3)其真不知马也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和作者简介,没有技巧只有熟记。(2)“说”的文体简介和托物寓意的写法要结合具体文章理解记忆。(3)中心句一般出现在文末,即“其真不知马也”。
故答案为:
⑴1、退之2、韩昌黎 3、唐宋八大家 ⑵1、议论2、爱莲说3、托物寓意4、贤才难遇明主 ⑶ 其真不知马也
【点评】(1)文学常识和作者简介没有技巧,但只需要把文中注释给出的内容熟记即可。
(2)关于“说”的文体简介和托物寓意的写法要结合学过的课文,进行归纳和分析,然后熟记即可。
(3)文章的中心句即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大部分情况下会在文章结尾出现。
二、阅读理解
8.拓展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 策:   
②其真无马邪 其:   
暗臣闻古之君人 闻:   
④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潭西南而望 B.中峨冠而多髯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学而时习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答案】(1)用马鞭驱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听说;用
(2)C
(3)①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4)【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策”在这里为动词,用马鞭驱打;“其”表示诘问语气,无实际意义。“闻”听说;“以”为一词多义,这里指用。
(2)一词多义的辨析。例句中的“而”表示转折,意为“但是”。其中A项“而”表示顺承关系;B项的“而”表示并列关系;C项的“而”表示转 折关系;D项的“而”表示顺承关系。
(3)翻译的时候注意重点词语,如“祗”,“奴隶人”,“骈死 死”,“且”,“况”。
(4)不同之处可以从两匹马的最后结局方面去回答。
故答案为:⑴用马鞭驱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听说、用
⑵ C
⑶ ①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②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⑷ 【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点评】⑴在翻译重点字词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比如”策“文中就有名词”马鞭“和动词”用马鞭子驱打两个意义。
⑵“而”字用法较多,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具体分析,不可死记硬背。
⑶翻译句子在弄明白重要词语之后,还要按照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将整个句子通顺地表达出来。
⑷本题看似问两匹马命运的不同,其实是对两篇文章的理解的考查,只有整体理解了文章,才能概括两匹马的不同之处。
【参考译文】
我听说古时候的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一位近侍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马已经死了,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回去把此事回报给国君。国君很生气,说:“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还花了五百金!”近侍答道:“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就会到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马来了好几匹。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颜渊论御马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③席而起,曰:“趣④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⑤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⑥,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选自《韩诗外传》,有删节)
【注释】①佚(yì):同“逸”,逃跑。②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③躐(liè):超越。④趣:同“促”。⑤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⑥组:编织。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乡寡人曰   
②昔者舜工于使人   
③然犹策之不已   
(2)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定公不悦,以告左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定公躐席而起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D.舜不穷其民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②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4)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1)同“向”,从前(先前);擅长(善于);用鞭子打(驱赶)
(2)C
(3)①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
②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4)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考点】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乡”“鞭”的解释,乡:同“向”,从前,先前;工 :善于,擅长;策:用鞭子打,用鞭子驱赶。
(2)A.介词,把;介词,因。B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C.都是代词,指代前文所说之事。D.代词,他的;助词,加强语气。故D不合题意。
(3)解答本题的时候,需要注意“退”“厩人”“危”等关键词的理解。
(4)通过分析可知,这篇文章说明了的道理是: 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故答案为:(1)同“向”,从前(先前);擅长(善于) ;用鞭子打(驱赶)
(2) C
(3)①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禀报鲁定公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②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4)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2)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情况。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做题时需要在理解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3)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常考题。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
(4)此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主题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写作背景等去把握文章的主题。
【参考译文】
颜渊陪鲁定公坐在高台之上,东野毕在台下驾驭马车。定公说:“好啊,东野毕马车驾驭得太好了!”颜渊说:“好是好啊,(不过)他的马快要跑了。”定公很不高兴,就对左右侍奉的人说:“我听说道德高尚的人不会中伤他人。道德高尚的人也中伤他人吗?”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定公跨过座席站起来,说:“赶快驾车叫回颜渊。”
颜渊到后,定公说:“先前我说:‘好啊!东野毕马车驾驭得太好了!’您却说:‘好是好啊,虽然这样,但是他的马却快要跑了。’不知道您是怎么知道这种结果的。”颜渊说:“臣是根据治理国家的方法知道的。过去,舜善于用人做事,造父善于驾驭马匹。舜从来不让他的百姓用尽全力,造父从来不让他的马耗尽体力。因此,舜没有逃跑的百姓,造父也没有逃跑的马匹。现在东野毕驾车,上车时拉着马缰绳,使马的身体过于挺直了;又让马盘旋转动,慢行快跑,调服车马的要求太苛刻了;让马历经险阻到达远方,马已经精疲力竭了。已经这样了,却还不停地驱赶它,因此我知道它一定会逃跑。”
定公说:“太好了,能稍微进一步讲吗?”颜渊说:“野兽被逼急了就会咬人,鸟被逼急了就会啄人,人走投无路了,就会互相欺诈。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诗经》说:‘手握缰绳如同编织一样松紧有度,两匹马就会像跳舞一样欢快自如。’说的就是擅长驾驭的道理。”定公说:“是我错了。”
三、综合表达
10.《马说》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答案】千里马——人才;伯乐——识别人才之人;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考点】马说;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分析文章可知,《马说》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故答案为:千里马——人才;伯乐——识别人才之人;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点评】此类题目的解答要求学生在于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11.学习了韩愈的《马说》一文后,班级举行了“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韩愈在《马说》一文中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二者关系中,伯乐起决定作用;也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而不是驽马,无论是否有伯乐,它在任何地方都会显示出卓越的才能。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理由。
(2)你认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3)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
(4)请结合课文内容,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
下联:   
【答案】(1)示例: 我同意“只要是千里马,总能显示出自己的才能”的观点。因为,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在公司里面工作的员工,只要有才能,就能创造非凡的业绩,从而赢得大家的认可。
(2)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
(3)不一致。《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
(4)示例:仕途失意作《马说》
【考点】文化特色;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的时候,需要明确观点,做到观点鲜明,理由充分,切忌空洞无物,言不由衷。
(2)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语句通顺即可。如: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就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因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3)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不一致的,龚自珍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伯乐发现人才。据此分析即可。
(4)根据文本内容,“怀才不遇”可对“仕途失意”,“思伯乐”可对“作《马说》”。
故答案为:(1)示例: 我同意“只要是千里马,总能显示出自己的才能”的观点。因为,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在公司里面工作的员工,只要有才能,就能创造非凡的业绩,从而赢得大家的认可。
(2)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
(3)不一致。《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
(4)示例:仕途失意作《马说》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拓展能力,属于主观题,解答时,首先要读懂材料,理解大意,然后根据内容和理解进行解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对比分析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要点细致分析,重点理解即可。
(4)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一致。
12.学习完《马说》一文后,你所在的班级拟开展一次有关“马”的知识竞赛活动。假如你也是参赛选手之一,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实的朋友。请根据你的积累,写出关于“马”的成语、谚语以及古诗各两个。
(2)自古英雄乘骏马,在中国历史上及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诸多英雄豪杰,也有许多宝马良驹。请写出下面名马的乘骑者。
①赤兔马:   ②乌骓马:   
③的卢马:   ④黄骠马:   
(3)“马”字演变的历程是(  )
A.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B.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篆书
C.金文—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
D.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行书
【答案】(1)成语:①马到成功;②一马当先。
谚语:①牛头不对马嘴。②人奔家乡马奔草。
古诗句: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吕布;项羽;刘备;秦琼
(3)A
【考点】国内文学作品;开放型默写;其他常识;马说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答题,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示例如下,成语:①马到成功;②一马当先。谚语:①牛头不对马嘴。②人奔家乡马奔草。古诗句: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根据平时对名著的了解答题,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3)首先,理清中国汉字演变的顺序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再仔细观察“马”字的字体,也符合这一顺序;因此本题选A。
【点评】(1)本题考查成语、谚语及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默写题主要有:直接性默写题、理解性默写题、迁移性默写题、运用性默写题、简单赏析性默写题五种类型。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默写时要做到“三不”: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属于应用性默写,只要按照识记默写出相应的成语、句子,不出错字即可。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积累的能力。名著阅读主要考查《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今中外名著的阅读情况。从考查角度讲,名著阅读主要是从作家、作品、阅读体验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查。要做好这样的题就要做到以下三点:①要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文学原著;②要学会对相关知识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故事背景等进行梳理,然后认真记忆;③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训练。
(3)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学习的知识要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运用,这样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活学活用才是我们所提倡的。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句子中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骈(bìng)死于槽枥之间
B.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
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才美不外见(xiàn)
2.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虽有千里之能 D.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中。)
B.才美不外见。[(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去喂养它。)
D.食不饱,力不足。(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三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了“食马者”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限标两处)
(2)才美不外见(限标一处)
6.指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同“   ”,意思:   
(2)才美不外见
“   ”同“   ”,意思:   
7.填空。
(1)韩愈,字   ,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   ”之首。
(2)“说”是古代一种   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我们学过的《   》也是这种文体。《马说》通篇采用   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   。
(3)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   。
二、阅读理解
8.拓展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 策:   
②其真无马邪 其:   
暗臣闻古之君人 闻:   
④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潭西南而望 B.中峨冠而多髯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学而时习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颜渊论御马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③席而起,曰:“趣④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⑤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⑥,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选自《韩诗外传》,有删节)
【注释】①佚(yì):同“逸”,逃跑。②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③躐(liè):超越。④趣:同“促”。⑤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⑥组:编织。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乡寡人曰   
②昔者舜工于使人   
③然犹策之不已   
(2)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定公不悦,以告左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定公躐席而起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D.舜不穷其民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②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4)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三、综合表达
10.《马说》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11.学习了韩愈的《马说》一文后,班级举行了“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韩愈在《马说》一文中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二者关系中,伯乐起决定作用;也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而不是驽马,无论是否有伯乐,它在任何地方都会显示出卓越的才能。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理由。
(2)你认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3)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
(4)请结合课文内容,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
下联:   
12.学习完《马说》一文后,你所在的班级拟开展一次有关“马”的知识竞赛活动。假如你也是参赛选手之一,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实的朋友。请根据你的积累,写出关于“马”的成语、谚语以及古诗各两个。
(2)自古英雄乘骏马,在中国历史上及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诸多英雄豪杰,也有许多宝马良驹。请写出下面名马的乘骑者。
①赤兔马:   ②乌骓马:   
③的卢马:   ④黄骠马:   
(3)“马”字演变的历程是(  )
A.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B.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篆书
C.金文—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
D.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行书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考点】常用字字音;马说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课内文言文的字音辨析能力。此题A项“骈”应为pián,B项的“石”应为 dàn,C项的“食”应为 sì。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这类题时,要在平时加强积累,特别是对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字的字音积累。
2.【答案】B
【考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例句中的“之”为代词,指千里马。其中A、C、D都为结构助词,可翻译为“的”,只有B项为代词,指千里马。
故答案为:B
【点评】“之”为一词多义,除了助词、代词之外,还有动词和无意义取消句子独立性等用法,因此在辨析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具体分析。
3.【答案】B
【考点】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重要句子的翻译。其中B项中“见”同“现”指表现。而不是“外人看见”。全句可翻译为: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故答案为:B
【点评】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其实就是对重要词语的翻译,比如B中“才美”或者“见”如果不理解,则全盘皆输。
4.【答案】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
【解析】【分析】D.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主题及写作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思路,体会写法,揣摩文章的主旨,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分析概括。
5.【答案】(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考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文言文陈述句的断句一般情况下就是在主谓之间断开。第一句话的主语是“食马者”,第二句的主语是“才美”。
故答案为: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 才美/不外见
【点评】 文言文断句可以把句子先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结合要求断几处,最后按照正常语序进行断句即可。
6.【答案】(1)食;饲;喂
(2)见;现;表现
【考点】通假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本题都是课本中的通假字,答题时须注意。
故答案为:(1)食;饲;喂
(2)见;现;表现
【点评】本题考查本题考查识别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能力。识别古籍中的通假字,是提高古书阅读能力必须逾越的一关。因此,各类古代汉语教材都列有古音通假一项,并列有一定数量的通假字以帮助读者掌握。而同学们在现阶段要做的,就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归纳,多识记。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借助语言环境,根据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7.【答案】(1)退之;韩昌黎;唐宋八大家
(2)议论;爱莲说;托物寓意;贤才难遇明主
(3)其真不知马也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和作者简介,没有技巧只有熟记。(2)“说”的文体简介和托物寓意的写法要结合具体文章理解记忆。(3)中心句一般出现在文末,即“其真不知马也”。
故答案为:
⑴1、退之2、韩昌黎 3、唐宋八大家 ⑵1、议论2、爱莲说3、托物寓意4、贤才难遇明主 ⑶ 其真不知马也
【点评】(1)文学常识和作者简介没有技巧,但只需要把文中注释给出的内容熟记即可。
(2)关于“说”的文体简介和托物寓意的写法要结合学过的课文,进行归纳和分析,然后熟记即可。
(3)文章的中心句即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大部分情况下会在文章结尾出现。
8.【答案】(1)用马鞭驱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听说;用
(2)C
(3)①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4)【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策”在这里为动词,用马鞭驱打;“其”表示诘问语气,无实际意义。“闻”听说;“以”为一词多义,这里指用。
(2)一词多义的辨析。例句中的“而”表示转折,意为“但是”。其中A项“而”表示顺承关系;B项的“而”表示并列关系;C项的“而”表示转 折关系;D项的“而”表示顺承关系。
(3)翻译的时候注意重点词语,如“祗”,“奴隶人”,“骈死 死”,“且”,“况”。
(4)不同之处可以从两匹马的最后结局方面去回答。
故答案为:⑴用马鞭驱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听说、用
⑵ C
⑶ ①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②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⑷ 【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点评】⑴在翻译重点字词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比如”策“文中就有名词”马鞭“和动词”用马鞭子驱打两个意义。
⑵“而”字用法较多,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具体分析,不可死记硬背。
⑶翻译句子在弄明白重要词语之后,还要按照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将整个句子通顺地表达出来。
⑷本题看似问两匹马命运的不同,其实是对两篇文章的理解的考查,只有整体理解了文章,才能概括两匹马的不同之处。
【参考译文】
我听说古时候的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一位近侍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马已经死了,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回去把此事回报给国君。国君很生气,说:“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还花了五百金!”近侍答道:“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就会到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马来了好几匹。
9.【答案】(1)同“向”,从前(先前);擅长(善于);用鞭子打(驱赶)
(2)C
(3)①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
②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4)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考点】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乡”“鞭”的解释,乡:同“向”,从前,先前;工 :善于,擅长;策:用鞭子打,用鞭子驱赶。
(2)A.介词,把;介词,因。B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C.都是代词,指代前文所说之事。D.代词,他的;助词,加强语气。故D不合题意。
(3)解答本题的时候,需要注意“退”“厩人”“危”等关键词的理解。
(4)通过分析可知,这篇文章说明了的道理是: 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故答案为:(1)同“向”,从前(先前);擅长(善于) ;用鞭子打(驱赶)
(2) C
(3)①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禀报鲁定公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②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4)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2)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情况。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做题时需要在理解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3)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常考题。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
(4)此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主题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写作背景等去把握文章的主题。
【参考译文】
颜渊陪鲁定公坐在高台之上,东野毕在台下驾驭马车。定公说:“好啊,东野毕马车驾驭得太好了!”颜渊说:“好是好啊,(不过)他的马快要跑了。”定公很不高兴,就对左右侍奉的人说:“我听说道德高尚的人不会中伤他人。道德高尚的人也中伤他人吗?”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定公跨过座席站起来,说:“赶快驾车叫回颜渊。”
颜渊到后,定公说:“先前我说:‘好啊!东野毕马车驾驭得太好了!’您却说:‘好是好啊,虽然这样,但是他的马却快要跑了。’不知道您是怎么知道这种结果的。”颜渊说:“臣是根据治理国家的方法知道的。过去,舜善于用人做事,造父善于驾驭马匹。舜从来不让他的百姓用尽全力,造父从来不让他的马耗尽体力。因此,舜没有逃跑的百姓,造父也没有逃跑的马匹。现在东野毕驾车,上车时拉着马缰绳,使马的身体过于挺直了;又让马盘旋转动,慢行快跑,调服车马的要求太苛刻了;让马历经险阻到达远方,马已经精疲力竭了。已经这样了,却还不停地驱赶它,因此我知道它一定会逃跑。”
定公说:“太好了,能稍微进一步讲吗?”颜渊说:“野兽被逼急了就会咬人,鸟被逼急了就会啄人,人走投无路了,就会互相欺诈。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诗经》说:‘手握缰绳如同编织一样松紧有度,两匹马就会像跳舞一样欢快自如。’说的就是擅长驾驭的道理。”定公说:“是我错了。”
10.【答案】千里马——人才;伯乐——识别人才之人;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考点】马说;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分析文章可知,《马说》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故答案为:千里马——人才;伯乐——识别人才之人;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点评】此类题目的解答要求学生在于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11.【答案】(1)示例: 我同意“只要是千里马,总能显示出自己的才能”的观点。因为,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在公司里面工作的员工,只要有才能,就能创造非凡的业绩,从而赢得大家的认可。
(2)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
(3)不一致。《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
(4)示例:仕途失意作《马说》
【考点】文化特色;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的时候,需要明确观点,做到观点鲜明,理由充分,切忌空洞无物,言不由衷。
(2)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语句通顺即可。如: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就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因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3)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不一致的,龚自珍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伯乐发现人才。据此分析即可。
(4)根据文本内容,“怀才不遇”可对“仕途失意”,“思伯乐”可对“作《马说》”。
故答案为:(1)示例: 我同意“只要是千里马,总能显示出自己的才能”的观点。因为,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在公司里面工作的员工,只要有才能,就能创造非凡的业绩,从而赢得大家的认可。
(2)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
(3)不一致。《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
(4)示例:仕途失意作《马说》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拓展能力,属于主观题,解答时,首先要读懂材料,理解大意,然后根据内容和理解进行解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对比分析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要点细致分析,重点理解即可。
(4)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一致。
12.【答案】(1)成语:①马到成功;②一马当先。
谚语:①牛头不对马嘴。②人奔家乡马奔草。
古诗句: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吕布;项羽;刘备;秦琼
(3)A
【考点】国内文学作品;开放型默写;其他常识;马说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答题,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示例如下,成语:①马到成功;②一马当先。谚语:①牛头不对马嘴。②人奔家乡马奔草。古诗句: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根据平时对名著的了解答题,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3)首先,理清中国汉字演变的顺序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再仔细观察“马”字的字体,也符合这一顺序;因此本题选A。
【点评】(1)本题考查成语、谚语及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默写题主要有:直接性默写题、理解性默写题、迁移性默写题、运用性默写题、简单赏析性默写题五种类型。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默写时要做到“三不”: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属于应用性默写,只要按照识记默写出相应的成语、句子,不出错字即可。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积累的能力。名著阅读主要考查《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今中外名著的阅读情况。从考查角度讲,名著阅读主要是从作家、作品、阅读体验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查。要做好这样的题就要做到以下三点:①要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文学原著;②要学会对相关知识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故事背景等进行梳理,然后认真记忆;③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训练。
(3)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学习的知识要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运用,这样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活学活用才是我们所提倡的。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