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推敲(qiāo) 藻饰(zǎo) 诘难(jié) 咬文嚼字(jué)
B.矫揉造作(jiāo) 睾肾(gāo) 证(chǎn) 狂妄自大(wàng)
C.统筹(chóu) 狡黠(xiá) 提倡(chàng) 吹毛求疵(zī)
D.滞碍(zhì) 伦理(lún) 要诀(jué) 豁然贯通(huò)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练达 学究 推敲 统畴 狂忘自大
枝节 精熟 逻辑 曲解 全神灌注
3.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再见了!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感谢您!辛勤付出的老师们。
B.习近平主席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尽显人民领袖爱人民的崇高风范,也是共产党人崇高品格的写照。
C.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起来,还重点考虑了诗词文化的意境和表现形式。
D.美好生活是我们的追求,这“美”是什么?看到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我们有一个最强烈的感受:大写的人,才最美!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读史使人___________,读诗使人___________,数学使人___________,科学使人___________,伦理学使人___________,逻辑修辞之学使人___________,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A.聪明 深刻 精密 高尚 有道德 善辩
B.明智 灵秀 周密 深刻 庄重 善辩论
C.高尚 明智 聪慧 深刻 有修养 巧辩
D.深刻 高尚 聪慧 明智 有修养 巧辩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每个人都应成为江河卫士。
B.随着自贡彩灯产业的壮大和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也遇到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C.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决定着灾害发生时损失的大小。
D.中国高铁成功投入运营并获得快速发展,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6.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木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谈读书》尽管论述了读书的多个方面,同时每一句话都表明一个观点,但是都由倡导读书和“用书”来统领全文,意旨较为鲜明,体现了全文的内在逻辑。
B.《不求甚解》通过人们对“不求甚解”的常见认识反弹琵琶,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
C.《谈读书》运用比喻说理。例如,以“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D.《不求甚解》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二、阅读理解
8.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__________
朱万疆
①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断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中走向宁静,从浅陋中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着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索。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图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__A___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③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__B__《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④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___C____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⑤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__D__经典蕴舍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只是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2)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对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B.引出中心论点
C.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D.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文章第②段中说:“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简要回答。
(4)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A、B、C、D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9.阅读选文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 冕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中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身上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身上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身上学得道德的执着。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他极大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有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说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说读书使人避恶。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丧失”的是除了现实世界之外更为浩瀚更为丰富的世界。
B.“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这句话在文中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在第⑤段横线上补写一个呼应开头的结尾,这句话可写为: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D.“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他极大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这句话中“极大可能”应该删去,删去后结论更明确、具体,更令人信服。
(2)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1)作者在文中引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有什么作用?
(2)作者对读书的看法是怎样的?
(3)有人认为读书讲究严谨、精细,反对陶渊明的读书方法,联系你的读书实际,谈谈你的观点。
三、综合表达
11.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请自选话题,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抒情性文字,展示你的读书成果。(不少于50字)
12.学校准备开展以“我读书,我思考”为主题的活动,请你跃参加。
(1)【文化传承。文化积累】活动一:定方向
选书目
“主题活动”启动前,图书馆已全天候开放。面对众多的书籍,你将选择哪一位作家的作品?
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作家: 作品:
(2)【策略方法·实践策略】活动二:有步骤深探究
选定书目后,你向老师咨询。老师建议你深入了解该作家及其作品,并写出研究步骤,完成研究任务。你的研究步骤是:
(3)【策略方法·实践策略】活动三:精阅读美汇报
经过几周的精读,你的研究任务完成了。在读书汇报会上,你将展示你的研究成果。你的展示如下:
13.综合性学习。
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读书的5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却很累、很痛苦。读书的5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的书目排队)、“返己”(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流行的书要谨慎选择,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
余秋雨、培根和马南邨对读书都有自己精辟的见解,现在九年级(1)班要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给同学们介绍三种读书的方法。
(2)传统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为什么?
(3)活动即将结束了,你也写一句关于“热爱读书”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咬文嚼字(jiáo);
B 矫揉造作(jiǎo);
C吹毛求疵(cī) 。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重点字的读音积累,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答案】畴——筹;忘——妄;灌——贯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汉字字形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畴——筹;忘——妄;灌——贯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字形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写好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音近字等,还要注意根据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字。
3.【答案】D
【知识点】分号;冒号;叹号;书名号
【解析】【分析】A感叹号应用在人的后面,应改为: 再见了,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感谢您,辛勤付出的老师们!
B直接引用人物的语言,不能再用冒号,直接用引号即可。应改为: 习近平主席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尽显人民领袖爱人民的崇高风范,也是共产党人崇高品格的写照。
C“经典咏流传”是电视节目,应该用书名号。D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想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答题时,要结合语句内容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4.【答案】B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读历史,可以以史明鉴,让自己明智;诗歌的语言含蓄、轻灵,读诗能让人灵秀;研究数学的的时候,做数学题的时候,都要求准确无误,因此数学使人周密;科学家研究的都是非常深奥的知识,因此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让人明礼仪,故伦理学使人庄重,最后逻辑修辞让人思维敏捷,让人善辩。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首先纵观整段内容,理解其大意,然后再根据句意选用合适的词语。当然这是在正确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如果碰到个别暂时无法选择的词语,也不要着急,先跳过去选择下一个,最后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5.【答案】A
【知识点】成分残缺;句式杂糅;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A没有语病。
B项,主语残缺,可以将“随着”删除;
C项,一面对两面,“保护得好”和“损失的大小”不对应,“好”后加上“坏”;
D项,句式杂糅,“关键在于……”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杂糅,可将“关键在于”删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要牢固掌握病句成因和病句类型的相关知识,这是完成词类题目的基础。其次,要学会运用所掌握的语法知识解决平时阅读和写作中遇到的语言问题,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不断提高病句辨析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C、D三项中的“不求甚解”指只需观其大意的读书方法;B项中的“不求甚解”指不求深刻理解的学习态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7.【答案】D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艺术特色
【解析】【分析】ABC分析正确。D 《不求甚解》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没有运用比喻论证,以诸葛亮为例证明读书的要诀就在于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也就是会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议论文多方面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中心论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梳理论证的过程,分析论证方法,分析议论文标题和开头的作用,最后再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比对,从而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8.【答案】(1)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2)A
(3)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4)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
(5)放在A处最为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哲人的思考”这一分论点。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中心论点;补充论据;举例论证
【解析】【分析】(1)结合文章第①段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引用林语堂的名言说明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进而谈到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最后总结品读经典的好处: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第②段论述什么是经典。第③④两段从两个方面论述读经典的好处。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因此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题目要求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据此拟题即可。
(2)A引用林语堂的名言说明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而不是证明品读经典的好处。故不能作为证明本文论点的事实论据。BCD正确。
(3)文章第②段在提出“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这个观点后,然后举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为例,说明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据此可知作者说的“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意思就是: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4)结合这段话的论证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提出本文的一个分论点: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然后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非常有力地证明了这个观点。
(5)结合第②③④⑤段的内容分析,第②段论述什么是经典,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第③段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④段论证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第⑤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哲人的思考”这一分论点。而且A处有又如一词,说明前面还举了一个例子。故应放在A合适。
故答案为:(1)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2) A
(3)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4)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
(5) 放在A处最为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哲人的思考”这一分论点。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2)本题考查对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明确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段往往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等作用,答题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3)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4)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5)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事例,注意补充的事例要典型,要能够证明论点。
9.【答案】(1)D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读书使人向善避恶(或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避恶)。
【知识点】文章过渡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道理论证
【解析】【分析】(1)D “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他极大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这句话中“极大可能”不能删去,删去后语言就不准确,与事实不符。与书结缘的人说不定是一个书商呢!有些书商只是关注利益,谈不上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
(2)这句话引用笛卡尔、雨果的名言,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这两句名言说明读好书能给人以有益的影响或读书使人向善避恶(或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避恶)。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D
⑵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读书使人向善避恶(或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避恶)。
【点评】⑴本题考查阅读议论文多方面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中心论点,然后再此基础上梳理论证的过程,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最后再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比对,从而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⑵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然后认真研读所给内容,辨明其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最后围绕中心论点或本段论点,并结合这种论证方法本身的特点,分析其作用。
10.【答案】(1)引用原文,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论述有的人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肯定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
(2)读书要虚心,要会意,注意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3)略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引用论证
【解析】【分析】⑴(1)结合语境分析,作者在第一段首先列举了一般人对“不求甚解”读书的看法,这些人认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然后作者反其意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为了论证自己这个观点,作者就在第二段中引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里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肯定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从而也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⑵ 文章第四段结合陶渊明读书的方法谈自己对读书的看法,从中筛选或概括出作者关于读书的看法的语句,从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这也是作者的观点,除此之外,作者认为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读书要虚心,注意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据此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⑶ 同意哪种观点皆可,关键是要结合文章主旨及自己读书的实际阐述理由即可。
故答案为:⑴ 引用原文,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论述有的人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肯定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
⑵ 读书要虚心,要会意,注意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⑶ 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结合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内容和主旨分析这一内容对表现论点和主旨的关系。
⑵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⑶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11.【答案】示例:在优美的散文中,我看到了华美的文字在跳舞狂欢;在《朝花夕拾》里,我理解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发自肺腑的深厚感情;在古体诗中,我听到了诗词格律打起的铿锵有力的节拍。
【知识点】语言连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排比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成果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语言方面的,可以是表现手法方面的,可以是精神方面的等,因此解答是根据平时对文章内容、人物、语言、写法感悟的基础上写自己的读书成果,注意要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抒情性文字,要符合字数要求。
故答案为: 示例:在优美的散文中,我看到了华美的文字在跳舞狂欢;在《朝花夕拾》里,我理解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发自肺腑的深厚感情;在古体诗中,我听到了诗词格律打起的铿锵有力的节拍。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需要学生在平时阅读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12.【答案】(1)示例:冰心;《繁星》《春水》
(2)示例:步骤一:上网搜索与《繁星》《春水》有关的作品,精心研读,并写读书笔记。步骤二:多角度分析,与同学讨论后写出自己的收获。
(3)示例:大家好!我选的书目是《繁星》《春水》。通过研读,我认为,《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谢谢大家!
【知识点】活动设计;主题活动;语言得体;作家作品;作品的艺术特色;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作家及其作品即可。如:冰心 《繁星》《春水》(冰心的诗集)
⑵首先要读,读《繁星》《春水》、读冰心资料,了解《繁星》《春水》内容、主旨、艺术特色等,对感兴趣的地方,要写读书笔记。然后要分析,可从作品内容、主旨、人物、语言、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必要时要和同学讨论、查评论资料等,然后把研究成果写成书面材料,准备汇报。
⑶从作品内容、主旨、人物、语言、表现手法等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展示即可,注意语言要得体、连贯,开头要有礼貌性的问候语,结尾要有表达感谢的语言。
故答案为:⑴示例:冰心 《繁星》《春水》
⑵ 1、示例:步骤一:上网搜索与《繁星》《春水》有关的作品,精心研读,并写读书笔记。步骤二:多角度分析,与同学讨论后写出自己的收获。
⑶ 、示例:大家好!我选的书目是《繁星》《春水》。通过研读,我认为,《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谢谢大家!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平时学习时要结合所学的课文和名著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巩固记忆。
⑵本题考查设计研究步骤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设计的活动步骤要切实可行,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⑶本题考查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展示研究成果能从一个方面展示即可,而语言表达则要在平时下功夫,要连贯、得体。
13.【答案】(1)示例:①要有选择性地读书;②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精读和略读相结合;③读书时可以做摘要或写读书笔记。
(2)示例一:我认为传统阅读好。因为传统阅读可以让你触摸书本,感受书香,可以细细咀嚼品味,不伤眼睛,所以我认为传统阅读好。 示例二:我认为网上阅读好。因为网上信息量大,查阅方便快捷,生动形象直观,所以我认为网上阅读好。
(3)示例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示例二: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知识点】主题活动;见解表述;拟定标语、宣传语等;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1)读书方法很多,如:不动笔墨不看书,不求甚解读书法,读书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等,根据平时对读书方法的积累举出三种即可。
(2)此题的答案是多元的,赞同哪一种读书方式皆可,关键是要结合实际阐述令人信服的理由。 如:我认为传统阅读好。因为传统阅读可以让你触摸书本,感受书香,可以细细咀嚼品味,不伤眼睛,所以我认为传统阅读好。
(3)本题要求写一句关于“热爱读书”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但注意不写错别字。可以自己来写,注意语言要精练,要围绕读书的主题。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故答案为:⑴ 示例:①要有选择性地读书;②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精读和略读相结合;③读书时可以做摘要或写读书笔记。
⑵ 示例一:我认为传统阅读好。因为传统阅读可以让你触摸书本,感受书香,可以细细咀嚼品味,不伤眼睛,所以我认为传统阅读好。 示例二:我认为网上阅读好。因为网上信息量大,查阅方便快捷,生动形象直观,所以我认为网上阅读好。
⑶ 示例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示例二: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读书方法的了解。关于读书方法,平时学习课文的时候老师都会结合具体文章予以指导,多留心一下再结合自己的经验答题即可。
⑵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平时的学习与实践中,要不断地进行积累,语文课堂中的独立思考,参加平时的实践活动,积累实战经验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⑶本题考查写座右铭的能力。此题比较简单,读书的名言非常多:①书是个好伙伴。它满腹经纶,却不喋喋不休。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③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⑤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推敲(qiāo) 藻饰(zǎo) 诘难(jié) 咬文嚼字(jué)
B.矫揉造作(jiāo) 睾肾(gāo) 证(chǎn) 狂妄自大(wàng)
C.统筹(chóu) 狡黠(xiá) 提倡(chàng) 吹毛求疵(zī)
D.滞碍(zhì) 伦理(lún) 要诀(jué) 豁然贯通(huò)
【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咬文嚼字(jiáo);
B 矫揉造作(jiǎo);
C吹毛求疵(cī) 。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对重点字的读音积累,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练达 学究 推敲 统畴 狂忘自大
枝节 精熟 逻辑 曲解 全神灌注
【答案】畴——筹;忘——妄;灌——贯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汉字字形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畴——筹;忘——妄;灌——贯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字形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写好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音近字等,还要注意根据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字。
3.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再见了!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感谢您!辛勤付出的老师们。
B.习近平主席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尽显人民领袖爱人民的崇高风范,也是共产党人崇高品格的写照。
C.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起来,还重点考虑了诗词文化的意境和表现形式。
D.美好生活是我们的追求,这“美”是什么?看到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我们有一个最强烈的感受:大写的人,才最美!
【答案】D
【知识点】分号;冒号;叹号;书名号
【解析】【分析】A感叹号应用在人的后面,应改为: 再见了,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感谢您,辛勤付出的老师们!
B直接引用人物的语言,不能再用冒号,直接用引号即可。应改为: 习近平主席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尽显人民领袖爱人民的崇高风范,也是共产党人崇高品格的写照。
C“经典咏流传”是电视节目,应该用书名号。D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想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答题时,要结合语句内容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读史使人___________,读诗使人___________,数学使人___________,科学使人___________,伦理学使人___________,逻辑修辞之学使人___________,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A.聪明 深刻 精密 高尚 有道德 善辩
B.明智 灵秀 周密 深刻 庄重 善辩论
C.高尚 明智 聪慧 深刻 有修养 巧辩
D.深刻 高尚 聪慧 明智 有修养 巧辩
【答案】B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读历史,可以以史明鉴,让自己明智;诗歌的语言含蓄、轻灵,读诗能让人灵秀;研究数学的的时候,做数学题的时候,都要求准确无误,因此数学使人周密;科学家研究的都是非常深奥的知识,因此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让人明礼仪,故伦理学使人庄重,最后逻辑修辞让人思维敏捷,让人善辩。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首先纵观整段内容,理解其大意,然后再根据句意选用合适的词语。当然这是在正确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如果碰到个别暂时无法选择的词语,也不要着急,先跳过去选择下一个,最后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每个人都应成为江河卫士。
B.随着自贡彩灯产业的壮大和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也遇到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C.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决定着灾害发生时损失的大小。
D.中国高铁成功投入运营并获得快速发展,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答案】A
【知识点】成分残缺;句式杂糅;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A没有语病。
B项,主语残缺,可以将“随着”删除;
C项,一面对两面,“保护得好”和“损失的大小”不对应,“好”后加上“坏”;
D项,句式杂糅,“关键在于……”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杂糅,可将“关键在于”删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要牢固掌握病句成因和病句类型的相关知识,这是完成词类题目的基础。其次,要学会运用所掌握的语法知识解决平时阅读和写作中遇到的语言问题,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不断提高病句辨析能力。
6.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木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答案】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C、D三项中的“不求甚解”指只需观其大意的读书方法;B项中的“不求甚解”指不求深刻理解的学习态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谈读书》尽管论述了读书的多个方面,同时每一句话都表明一个观点,但是都由倡导读书和“用书”来统领全文,意旨较为鲜明,体现了全文的内在逻辑。
B.《不求甚解》通过人们对“不求甚解”的常见认识反弹琵琶,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
C.《谈读书》运用比喻说理。例如,以“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D.《不求甚解》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答案】D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艺术特色
【解析】【分析】ABC分析正确。D 《不求甚解》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没有运用比喻论证,以诸葛亮为例证明读书的要诀就在于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也就是会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议论文多方面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中心论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梳理论证的过程,分析论证方法,分析议论文标题和开头的作用,最后再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比对,从而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二、阅读理解
8.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__________
朱万疆
①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断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中走向宁静,从浅陋中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着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索。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图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__A___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③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__B__《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④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___C____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⑤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__D__经典蕴舍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只是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2)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对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B.引出中心论点
C.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D.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文章第②段中说:“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简要回答。
(4)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A、B、C、D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答案】(1)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2)A
(3)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4)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
(5)放在A处最为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哲人的思考”这一分论点。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中心论点;补充论据;举例论证
【解析】【分析】(1)结合文章第①段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引用林语堂的名言说明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进而谈到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最后总结品读经典的好处: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第②段论述什么是经典。第③④两段从两个方面论述读经典的好处。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因此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题目要求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据此拟题即可。
(2)A引用林语堂的名言说明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而不是证明品读经典的好处。故不能作为证明本文论点的事实论据。BCD正确。
(3)文章第②段在提出“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这个观点后,然后举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为例,说明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据此可知作者说的“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意思就是: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4)结合这段话的论证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提出本文的一个分论点: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然后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非常有力地证明了这个观点。
(5)结合第②③④⑤段的内容分析,第②段论述什么是经典,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第③段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④段论证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第⑤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哲人的思考”这一分论点。而且A处有又如一词,说明前面还举了一个例子。故应放在A合适。
故答案为:(1)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2) A
(3)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4)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
(5) 放在A处最为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哲人的思考”这一分论点。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2)本题考查对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明确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段往往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等作用,答题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3)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4)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5)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事例,注意补充的事例要典型,要能够证明论点。
9.阅读选文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 冕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中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身上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身上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身上学得道德的执着。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他极大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有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说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说读书使人避恶。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丧失”的是除了现实世界之外更为浩瀚更为丰富的世界。
B.“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这句话在文中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在第⑤段横线上补写一个呼应开头的结尾,这句话可写为: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D.“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他极大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这句话中“极大可能”应该删去,删去后结论更明确、具体,更令人信服。
(2)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
【答案】(1)D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读书使人向善避恶(或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避恶)。
【知识点】文章过渡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道理论证
【解析】【分析】(1)D “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他极大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这句话中“极大可能”不能删去,删去后语言就不准确,与事实不符。与书结缘的人说不定是一个书商呢!有些书商只是关注利益,谈不上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
(2)这句话引用笛卡尔、雨果的名言,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这两句名言说明读好书能给人以有益的影响或读书使人向善避恶(或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避恶)。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D
⑵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读书使人向善避恶(或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避恶)。
【点评】⑴本题考查阅读议论文多方面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中心论点,然后再此基础上梳理论证的过程,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最后再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比对,从而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⑵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然后认真研读所给内容,辨明其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最后围绕中心论点或本段论点,并结合这种论证方法本身的特点,分析其作用。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1)作者在文中引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有什么作用?
(2)作者对读书的看法是怎样的?
(3)有人认为读书讲究严谨、精细,反对陶渊明的读书方法,联系你的读书实际,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1)引用原文,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论述有的人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肯定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
(2)读书要虚心,要会意,注意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3)略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引用论证
【解析】【分析】⑴(1)结合语境分析,作者在第一段首先列举了一般人对“不求甚解”读书的看法,这些人认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然后作者反其意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为了论证自己这个观点,作者就在第二段中引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里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肯定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从而也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⑵ 文章第四段结合陶渊明读书的方法谈自己对读书的看法,从中筛选或概括出作者关于读书的看法的语句,从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这也是作者的观点,除此之外,作者认为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读书要虚心,注意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据此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⑶ 同意哪种观点皆可,关键是要结合文章主旨及自己读书的实际阐述理由即可。
故答案为:⑴ 引用原文,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论述有的人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肯定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
⑵ 读书要虚心,要会意,注意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⑶ 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结合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内容和主旨分析这一内容对表现论点和主旨的关系。
⑵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⑶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三、综合表达
11.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请自选话题,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抒情性文字,展示你的读书成果。(不少于50字)
【答案】示例:在优美的散文中,我看到了华美的文字在跳舞狂欢;在《朝花夕拾》里,我理解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发自肺腑的深厚感情;在古体诗中,我听到了诗词格律打起的铿锵有力的节拍。
【知识点】语言连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排比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成果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语言方面的,可以是表现手法方面的,可以是精神方面的等,因此解答是根据平时对文章内容、人物、语言、写法感悟的基础上写自己的读书成果,注意要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抒情性文字,要符合字数要求。
故答案为: 示例:在优美的散文中,我看到了华美的文字在跳舞狂欢;在《朝花夕拾》里,我理解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发自肺腑的深厚感情;在古体诗中,我听到了诗词格律打起的铿锵有力的节拍。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需要学生在平时阅读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12.学校准备开展以“我读书,我思考”为主题的活动,请你跃参加。
(1)【文化传承。文化积累】活动一:定方向
选书目
“主题活动”启动前,图书馆已全天候开放。面对众多的书籍,你将选择哪一位作家的作品?
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作家: 作品:
(2)【策略方法·实践策略】活动二:有步骤深探究
选定书目后,你向老师咨询。老师建议你深入了解该作家及其作品,并写出研究步骤,完成研究任务。你的研究步骤是:
(3)【策略方法·实践策略】活动三:精阅读美汇报
经过几周的精读,你的研究任务完成了。在读书汇报会上,你将展示你的研究成果。你的展示如下:
【答案】(1)示例:冰心;《繁星》《春水》
(2)示例:步骤一:上网搜索与《繁星》《春水》有关的作品,精心研读,并写读书笔记。步骤二:多角度分析,与同学讨论后写出自己的收获。
(3)示例:大家好!我选的书目是《繁星》《春水》。通过研读,我认为,《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谢谢大家!
【知识点】活动设计;主题活动;语言得体;作家作品;作品的艺术特色;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作家及其作品即可。如:冰心 《繁星》《春水》(冰心的诗集)
⑵首先要读,读《繁星》《春水》、读冰心资料,了解《繁星》《春水》内容、主旨、艺术特色等,对感兴趣的地方,要写读书笔记。然后要分析,可从作品内容、主旨、人物、语言、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必要时要和同学讨论、查评论资料等,然后把研究成果写成书面材料,准备汇报。
⑶从作品内容、主旨、人物、语言、表现手法等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展示即可,注意语言要得体、连贯,开头要有礼貌性的问候语,结尾要有表达感谢的语言。
故答案为:⑴示例:冰心 《繁星》《春水》
⑵ 1、示例:步骤一:上网搜索与《繁星》《春水》有关的作品,精心研读,并写读书笔记。步骤二:多角度分析,与同学讨论后写出自己的收获。
⑶ 、示例:大家好!我选的书目是《繁星》《春水》。通过研读,我认为,《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谢谢大家!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平时学习时要结合所学的课文和名著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巩固记忆。
⑵本题考查设计研究步骤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设计的活动步骤要切实可行,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⑶本题考查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展示研究成果能从一个方面展示即可,而语言表达则要在平时下功夫,要连贯、得体。
13.综合性学习。
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读书的5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却很累、很痛苦。读书的5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的书目排队)、“返己”(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流行的书要谨慎选择,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
余秋雨、培根和马南邨对读书都有自己精辟的见解,现在九年级(1)班要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给同学们介绍三种读书的方法。
(2)传统阅读与网上阅读都有利有弊,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你认为哪种阅读方式好呢?为什么?
(3)活动即将结束了,你也写一句关于“热爱读书”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吧。
【答案】(1)示例:①要有选择性地读书;②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精读和略读相结合;③读书时可以做摘要或写读书笔记。
(2)示例一:我认为传统阅读好。因为传统阅读可以让你触摸书本,感受书香,可以细细咀嚼品味,不伤眼睛,所以我认为传统阅读好。 示例二:我认为网上阅读好。因为网上信息量大,查阅方便快捷,生动形象直观,所以我认为网上阅读好。
(3)示例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示例二: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知识点】主题活动;见解表述;拟定标语、宣传语等;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1)读书方法很多,如:不动笔墨不看书,不求甚解读书法,读书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等,根据平时对读书方法的积累举出三种即可。
(2)此题的答案是多元的,赞同哪一种读书方式皆可,关键是要结合实际阐述令人信服的理由。 如:我认为传统阅读好。因为传统阅读可以让你触摸书本,感受书香,可以细细咀嚼品味,不伤眼睛,所以我认为传统阅读好。
(3)本题要求写一句关于“热爱读书”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但注意不写错别字。可以自己来写,注意语言要精练,要围绕读书的主题。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故答案为:⑴ 示例:①要有选择性地读书;②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精读和略读相结合;③读书时可以做摘要或写读书笔记。
⑵ 示例一:我认为传统阅读好。因为传统阅读可以让你触摸书本,感受书香,可以细细咀嚼品味,不伤眼睛,所以我认为传统阅读好。 示例二:我认为网上阅读好。因为网上信息量大,查阅方便快捷,生动形象直观,所以我认为网上阅读好。
⑶ 示例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示例二: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读书方法的了解。关于读书方法,平时学习课文的时候老师都会结合具体文章予以指导,多留心一下再结合自己的经验答题即可。
⑵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平时的学习与实践中,要不断地进行积累,语文课堂中的独立思考,参加平时的实践活动,积累实战经验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⑶本题考查写座右铭的能力。此题比较简单,读书的名言非常多:①书是个好伙伴。它满腹经纶,却不喋喋不休。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③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⑤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