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4 18:23:57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惆怅    真   zhì 浮光掠影    暮   ǎi    
渲染    朝朝暮暮           
【答案】chóu chàng;挚;lüè;霭;xuàn;zhāo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惆怅”应读作“ chóu chàng ”;“浮光掠影”的“掠”读作“ lüè ”;“渲染”的“渲”读作“ xuàn ”;“ 朝朝暮暮 ”读作“ zhāo ”。“霭”不要误写成“蔼”。
故答案为:1、chóu chàng;挚;lüè;霭;xuàn;zhāo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各自 祟高 关键 独创 B.画意 灵魂 真挚 辉惶
C.朴素 惨淡 意境 有赖于 D.碧空 观查 搏斗 扬州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多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祟”应为“崇”。故A错误。
B.“惶”应为“煌”。故B错误。
C.正确。
D.“查”应为“察”。故D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此类题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平时要适当拓宽阅读面,要辨明字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这样在辨析的过程中就可以正确答题。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B.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C.读实用书,做更强大的人;读审美书,做更有情趣的人;读哲学书,做深度思考人生价值的人。
D.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答案】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正确的运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A.有误,应将第一个逗号改为问号。B.有误,选择疑问句无论有几个分句,句末使用一个问号,中间的停顿用逗号,故应将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C.正确;D.有误,逗号应在引号外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标点符号包括点号和标号两大类。常见的点号有七种:句号、问号、叹号、顿号、逗号、分号和冒号;常见的标号有九种: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
4.下列句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你只要能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对我这样求全责备了。
B.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
C.小明看了老师今天布置的作业,胸有成竹地说:“我肯定能全部答对。”
D.没有了亲友朝朝暮暮的紧密陪伴,其实也就意味着没有了任何束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份安闲去沉思。
【答案】A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有误,“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一般指向具体的环境、场所。句中要求别人设想处在自己的地位上或处境中,替自己着想,应用成语“设身处地”。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本类试题,要结合平时对成语的积累和语境进行分析判断.成语中的语境是经过命题者强化了的语境,是命题者根据所考的成语的一些特殊点设计的,所以要详审语境,注意到其整体性和联系性.要能从句子中找到语境(命题者)的暗示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B.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C.据业内专家估计,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
D.由于电影《摔跤吧,爸爸》以真情动人,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赞誉。
【答案】B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A:有误“回响”与“情谊”搭配不当;B:正确;C:有误,“超过”与“以上”重复;D:缺少主语。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
②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③那成片的竹林,风过如丝弦裂帛,雨来如琴瑟和鸣,那就是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
④“虚心有致,高风亮节”是文人雅士对竹的评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活脱脱的人格写照了。
⑤郑板桥一生爱画竹,自有个中缘由;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不仅仅是情趣使然。
A.④⑤②①③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③⑤④ D.①③④②⑤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首先通读各句段,获得整体感知,找总起句,中心句,①引起了段意,是第一句;③总与竹的特点,也可理解为文人眼中的竹,可作为第二句;
②由总写到具体描述竹的特点,引起下文郑板桥的爱竹的描述,可作为第三句;
⑤以具体事例论述以上的观点,句意上与一句衔接最紧密,可作为第四句;
④再次回到对竹的评价,照应开头,深化段意,可作为尾句。
综合以上分析,可排序为:①③②⑤④。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本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7.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是山水画的灵魂。
B.要深刻认识观察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情感,才能获得意境。
C.中国画不强调“光”,这是不科学的,因为画家要进行长期的观察,时间会影响观察对象的精神实质的表现。
D.画画光有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
【答案】C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C中国画不强调“光”,是因为中国画重在表现观察对象的精神实质,对光的要求并不高。故C错误。 ABD正确。 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8.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杨绛先生对中国的责任,对国家和民族的爱,都非常纯粹,格调非常之高,令知道她的人对她高山仰止。
B.昨晚那小偷可真大胆,趁李大伯一家人熟睡之时,竟登堂入室,把金项链和家中存放的现金都偷走了。
C.第一次月考考砸了,面对别人的嘲笑,他却充耳不闻。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在四月调考中取得了好成绩。
D.春天的遗爱湖,草长莺飞,风声鹤唳。漫步在遗爱湖畔,你一定会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吸引。
【答案】A
【知识点】褒贬色彩辨析;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A项,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成语使用恰当。故A正确。
B项,“登堂入室”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小偷偷入家中与学问没任何关系,所以与语境不符。故B不正确。
C项,“充耳不闻”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含贬义。“他”面对别人的嘲笑能不懈努力,应用褒义词,属于感彩不当。故C不正确。
D项,“风声鹤唳”意思是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失措,不能用作对春天景色的描绘,所以与语境不符。故D不正确。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运用能力。要想准确地辨析词语的正误,必须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然后结合所给语境去判断正误。
9.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B.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C.《红海行动》在影片质感和人物情节方面突破了一大步的跨越。
D.防止校车安全事故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
【答案】A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A.没有语病;
B.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使”;
C.动宾搭配不当,“突破”改为“实现”;
D.不合逻辑,应去掉“不”。 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10.下列各句后面的括号内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这个句子的谓语是“表达”)
B.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这个句子是个假设关系的复句)
C.“狂澜”“沉湎”“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这四个词感彩相同)
D.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这个句子是个病句,否定不当)
【答案】C
【知识点】褒义词;主谓句;假设复句;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C “狂澜”,是指巨大而汹涌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也可来比喻剧烈的社会变动或大的动乱。属于中性词。“沉湎”,比喻潜心于某事物或处于某种境界或思维活动中,深深迷恋着,无法自拔。多形容陷入不良的生活习惯难以自拔,表达消极的感彩。“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属于褒义词。“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属于褒义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成分、辨析复句类型、辨析词语的感彩已经辨析病句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词语或句意的基础上再根据平时掌握的语法知识进行判断。
1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有同类题材的绘画和它比较起来,都黯然失色。
B.小青龙河湿地公园内,杨柳依依,鲜花盛开。放眼望去,满目青山绿水。人行其间,进退维谷,仿佛在充满诗意的山水画中行走。
C.校园艺术节画展上,大家纷纷在一幅梅花图前驻足,这幅妙手回春之作仿佛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D.湛蓝的海,洁白的云,时而有几只海鸥掠过船舷,眼前的一切真是栩栩如生。
【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黯然失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这里使用正确。
B项,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本句中用来形容人在公园中游玩,不符合语境。
C项,妙手回春:比喻把垂危的病人治好。形容医生医术高明。在此句中用来形容梅花图,不合语境。
D项,“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此处用错对象。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运用搭配的方法进行破题、解题是最快的一种方法,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因为在汉语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些词语搭配的对象是不同的,词语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词语的搭配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合乎事理,另一个是合乎习惯。
二、阅读理解
12.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以下问题。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1)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认为怎样画画才能感动人?
(3)第三段举古诗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4)如何理解文中的画线句?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答案】(1)总领全文,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2)既要准确描绘自然地理,又要充满画意。
(3)作者举李白的诗,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作者以古诗情寓于景为例,来说明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
(4)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无论是诗歌还是山水画,只有做到情寓于景,才能感动别人,也才有了灵魂。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从内容上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从结构上总领全文。
故答案为: 总领全文,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中得出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 既要准确描绘自然地理,又要充满画意。
⑶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作者列举 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古诗,使用了举例论证,具体有力的论证了“ 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更好的证明了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 作者举李白的诗,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作者以古诗情寓于景为例,来说明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
⑷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依据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如果片 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等语句理 解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无论是诗歌还是山水画,只有做到情寓于景,才能感动别人,也才有了灵魂。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⑶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辨识论证方法,首先要看是不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再看是不是举例论证,最后考虑道理论证。
⑷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13.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①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走出去”战略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中国企业、中国产品要“走出去”,中国的优秀文化“软力量”也要“走出去”。而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知己知彼”。
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质,“至善至美”“中和为美”的审美追求,“周而复始”“虚实相生”的哲学思考,都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精华。从诸子典籍、服饰器物、风土民俗中提炼出的文化内涵,就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底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习近平主席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汲取智慧,每每在外交演讲中巧妙用典,“中国表达”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广泛传播,“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等文化思想越来越影响着其他国家和人民的价值观。只有认真发掘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中国文化才有“走出去”的底气,“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的”。
③要做到“知己”,我们不仅要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要凸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刘慈欣的科幻作品展示了人类面对宇宙乾坤时的深刻思考、担当精神与共生智慧,其作品译介到欧美后受到普遍好评,刘慈欣本人也荣膺了“雨果奖”,为世界科幻文学殿堂贡献了“中国幻想”。世界著名歌唱家廖昌永只要在国外开独唱音乐会,一定会有三分之一的演出曲目是中国的民歌和流行歌曲。2018年5月7日,在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系列活动中,他又演唱了《绒花》《我和我的祖国》等作品,紧扣时代脉搏,主动传播中国声音,改变着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印象,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创造力。
④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就要着力提高文化诠释的能力,用符合对方语境的方式来诠释我们的中国文化。这些年,我国借助国际著名的电影节、艺术节、书展、博览会等多种渠道,积极推介中国文化产品,增进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网页动画《十三五》便以轻松活泼的形式,让外国友人从一个侧面了解和接受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此外,我国青年学生也以说唱、街舞、桌游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文学、艺术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运用到对外交流活动中。用别人能够听懂的方式来讲述,用别人易于接受的方式来传播,才能真正做到“知彼”。
⑤坚定文化自信,把握历史机遇,只有既立足本土,又面向世界,中国文化才能真正“走出去”,世界才会在审美感中更加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
阅读文章,说说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知己”和“知彼”。
【答案】示例:要做到“知己”,不仅要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要凸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要做到“知彼”,就要着力提高文化诠释的能力,用符合对方语境的方式来诠释中国文化(或:就要用别人能够听懂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文化,用别人易于接受的方式来传播中国文化)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议论文答案一般情况下都能在原文中找到,所以做题时要根据题干中要求分析相关内容,准确理解相关语句,并抓住语句中的关键字眼概括总结。阅读原文,本题答案示例如下:要“知己”,不仅要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要突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要“知彼”,就要着力提高文化诠释的能力,用符合对方语境的方式来诠释中国文化(或:就要用别人能够听懂的方式来讲述,用别人易于接受的方式来传播)。
故答案为:要“知己”,不仅要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要突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要“知彼”,就要着力提高文化诠释的能力,用符合对方语境的方式来诠释中国文化(或:就要用别人能够听懂的方式来讲述,用别人易于接受的方式来传播)。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回答此类问题,要熟读原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结合相关要点进行细致分析,重点表达即可。
14.阅读选文
形神兼备中国画
①中国画历史悠久,在中国数千年的绘画发展史上,画家辈出,名作荟萃,在世界美术领域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②中国画有整套独特的表现手法,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着力于意境的表现,要求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中国画主要以笔墨纸砚为工具,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画的颜料由天然的植物或矿物制成。画作以水墨为主体色,也因常用朱红色和青色,所以又称为“丹青”。
③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④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体的绘画。从传世的人物画作中,后人可以一窥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的面容,还能看到仕女图表现的宫廷生活和风俗画中展现的市井百态等。这些画作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例如明代曾鲸的代表作《王时敏像》,画作中人物画得不大,线条流畅遒劲,形象栩栩如生;背景则大幅留白,突出了人物形象;同时配以书法题字,更彰显了人物的精神气度。
⑤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对象的画作。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山水蕴含着天地宇宙间无穷的奥妙,由此形成了独到的山水观。中国的山水画常常运用散点透视法,利用远近、高低的对比,营造出江山万里、山谷深邃的立体效果,极具空间感。例如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这是一幅恢宏壮丽、色彩斑斓的巨幅山水作品,画卷长11.915米、高0.515米,画幅几乎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此画以略带俯视的角度横向展开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呈现出一派万象皆容的场景。画卷采用散点透视法,远近距离分明,空间层次清晰。在色彩表现上,该画以色调浓重的矿物颜料绘成,较同时期流传下来的其他青绿山水画作都要鲜艳。全画除青绿主色外,还以赭石来渲染山脚、天色,并以笔墨线条皴染山石,使山峰的立体感和明暗效果格外鲜明生动。元代书法家、鉴赏家溥光和尚在此画题跋中称其“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也”。
⑥花鸟画主要以花草树木、禽鸟鱼虫为题材。花鸟画表现的是边、角、点的小景,注重笔情墨趣。中国花鸟画并不只是纯粹的写生,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的关系,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所以,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但不拘泥于形似,更崇尚意境与情趣。例如南宋赵孟坚的《春兰图》,描绘了两株生于杂草丛间的幽兰,摇曳多姿,舒展飘逸。兰叶、花瓣均以淡墨一笔绘出,笔法潇洒灵动、柔中带刚,画面旷淡清幽、意蕴无穷。画中左方题诗一首,以兰喻人。全图诗、书、画、印完美结合,表现了画家洁身自好、清高脱俗的追求。
⑦中国画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的生活风貌,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状态。三者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整体认识。画家们在创作时会自觉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这是中国人对哲学思考的艺术表现,也体现了艺术的真谛。
⑧中国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将诗、书、印等元素与画结合,这些元素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提升了图画的境界。中国画有壁画、屏风、卷轴、册页、扇面等多种画幅形式,并以特有的装裱工艺装潢画幅,给人带来更多的审美感受。
⑨领略中国画的魅力,不仅要欣赏画面,还要从古人的妙笔中感受他们的性情与哲思。
(节选自《中国画》,有删改)
(1)请根据本文内容填空。
(2)本文第④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请选出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中国画主要以笔墨纸砚为工具,以水墨为主体色,也常用朱红色和青色,又称为“丹青”。
B.宋代《千里江山图》是一幅巨幅山水作品,画幅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
C.中国花鸟画注重笔情墨趣,重视形似但不拘泥于形似,更崇尚意境与情趣。
D.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地介绍了中国画。
(4)请根据本文信息,说说下面的《梅花》扇面中,除了画以外,还可以增添哪些中国画的元素?请简要说明增添的理由。
【答案】(1)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类。
(2)画线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明代曾鲸的《王时敏像》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特征。
(3)B
(4)示例一:可以增添与梅花有关的诗句。诗句与梅花相得益彰,不仅提高了扇面的观赏性,且以梅喻人,还体现出人的精神追求。再盖上印章,将诗、书、画、印结合起来,可以丰富画面的内容,提升图画的境界。 示例二:可以增添“凌寒独自开”这句诗,并盖上印章。这句诗能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诗与画融为一体,突显出人的高洁品格。题诗盖印,使画面更丰富,意境更深远。(能够结合本文信息,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举例子;逻辑顺序
【解析】【分析】(1)从“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体的绘画”“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对象的画作”“花鸟画主要以花草树木、禽鸟鱼虫为题材”可知答案。
(2)结合这段话说明的内容分析,这段话说明的是“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体的绘画”,这些画的特点是:这些画作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作者举了明代曾鲸的代表作《王时敏像》 进行说明,说明非常具体真切。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3)ACD理解正确。B 理解不正确,原文说:宋代《千里江山图》是一幅巨幅山水作品,画幅几乎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
(4)根据“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但不拘泥于形似,更崇尚意境与情趣”及“中国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将诗、书、印等元素与画结合,这些元素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提升了图画的境界” 可知可以增添与梅花有关的诗句。诗句与梅花相得益彰,不仅提高了扇面的观赏性,且以梅喻人,还体现出人的精神追求。再盖上印章,将诗、书、画、印结合起来,可以丰富画面的内容,提升图画的境界。能够结合本文信息,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⑴ 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类。
⑵ 画线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明代曾鲸的《王时敏像》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特征。
⑶ B
⑷ 示例一:可以增添与梅花有关的诗句。诗句与梅花相得益彰,不仅提高了扇面的观赏性,且以梅喻人,还体现出人的精神追求。再盖上印章,将诗、书、画、印结合起来,可以丰富画面的内容,提升图画的境界。 示例二:可以增添“凌寒独自开”这句诗,并盖上印章。这句诗能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诗与画融为一体,突显出人的高洁品格。题诗盖印,使画面更丰富,意境更深远。(能够结合本文信息,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锁定答案区域并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⑵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最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说明顺序的能力。这类的题,往往题目中的句子会存在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因此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探究性试题讲求个性化认识,但认识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本范围,所以考生不可对文本只作粗略、肤浅的浏览后就乱作分析,乱下结论,否则容易误解文意。
三、综合表达
15.阅读下面的材料,给“创造性思维”下定义。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不超过50字。
创造思考教学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目标。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点: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对于思考者或者文化而言,具有新颖性和价值;创造性思维是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坚持性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任务是将原来模糊的、不明确的问题清楚地勾画出来,或提出某种方案加以解决。
【答案】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知识点】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语段中列举了“创造性思维”的特点,解答可将这些特点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整合,采用下定义的方式表述,如“……是……的……”的形式。报据以上形式,语段可压缩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故答案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点评】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能力。可包括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及表述能力,解答此题,弄清题目具体要求;再是要阅读全文,把握中心,理清内容要点;三是根据中心决定内容取舍;四是根据保留的内容进行文字的加工,力求通顺、连贯。
16.看见中秋月圆的场景,我们不仅会有颇多意境的联想,更有对亲人的思念。“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传统节日里,你有什么样的联想和感情表达?请在众多节日中选择一个,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中秋节——无论是赏明月,还是吃月饼,都表达出对家人团圆的渴望。
【答案】示例一:清明节——无论是燃香烛,还是踏青游,都寄托着对逝去亲人的哀思。示例二:端午节——无论是赛龙舟,还是包粽子,都诉说着对故人久远的怀念。示例三:春节——无论是放鞭饱,还是贴春联,都传递着对亲人安康的祝福。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造句式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本题注意结合节日习俗来仿写句子。
故答案为:示例一:清明节——无论是燃香烛,还是踏青游,都寄托着对逝去亲人的哀思。示例二:端午节——无论是赛龙舟,还是包粽子,都诉说着对故人久远的怀念。示例三:春节——无论是放鞭饱,还是贴春联,都传递着对亲人安康的祝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仿写一般有内容上的仿写、格式上的仿写、修辞上的仿写等类型。
1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老牌动画电影公司迪士尼、梦工厂纷纷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出品了《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优秀影片,不仅为美国电影公司赢得了更多的中国票房,还 因中国传统元素的注入带来的视觉与思维的多重惊喜而受到世界各地影迷的欢迎,在票房与口碑上均大获全胜。
【材料二】2018年12月18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围名单发布,中国选送的电影《红海行动》作为九部入围影片之一将冲击奥斯卡奖。这部军事题材的商业影片,没有把单打独斗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当作精神制高点,而是把镜头聚焦在当代中国海军官兵这一集体上,展现了中国军人集体的英雄气概与大国崛起的精神气度。
(1)选择最适合做第10题第③段论据的一则,并说明理由。
(2)读完文章后,结合现实,你觉得为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答案】(1)示例:我选择材料二,因为材料二中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红海行动》,展现了中国军人集体的英雄气概与大国崛起的精神气度,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能证明第③段的论点——“要做到”知己。也要凸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
(2)示例一,设立更多像孔子学院那样的对外文化机构,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示例二:创建体现中国文化元素的主题乐园,吸引国外游客参观游览,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知识点】材料探究
【解析】【分析】(1)阅读原文可知,第③段论述的是“要做到‘知己’,我们不仅要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要突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材料二中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红海行动》,展现的中国军人集体的英雄气概和大国崛起的精神气度,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能证明第③段的论点要做到“知己”也要突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故选择材料二做第③段论据 最适合。
(2)阅读原文,为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做:【示例一】设立更多像孔子学院那样的对外文化机构,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示例二】建设体现中国文化元素的主题乐园,吸引国外游客参观游览,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故答案为:(1)【示例】选择材料二,因为材料中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红海行动》,展现的中国军人集体的英雄气概和大国崛起的精神气度,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能证明第③段的论点要做到“知己”也要突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
(2)【示例一】设立更多像孔子学院那样的对外文化机构,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示例二】建设体现中国文化元素的主题乐园,吸引国外游客参观游览,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补写论据的能力。论据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要结合本文的观点去寻找合适的论据。补写论据时需注意:真实可信,不能张冠李戴、断章取义,甚至胡编乱造。有代表性,力求人所共知。有说服力,能充分证明论点。简洁流畅,勿超过规定字数。
(2)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进行探究的能力。回答这类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要紧扣作者的正面观点,与文章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从容易作答的角度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不能模棱两可;可从原文中提炼能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结论的论据;思路条理清晰,有说服力。
18.班级开展了以“走近山水”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各题。
(1)请写出两句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句。
(2)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图,补充填写后面的解说文字。
【答案】(1)示例: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2)这个标志中绿色的圆形(本书上印刷为黑色)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这个标志中的白色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它的寓意是鼓励人们从自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
【知识点】开放性默写;图表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写出两句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句,这道题非常容易,根据平时对古诗词的积累答题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图文转换题解题思路与步骤:整体的解题思路,即读一思一写,读:画面组成要素。思:画面内容,抓住画面主体,弄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表面构成一深层含义)。写: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这个图标是国家节水标志,整体上是一个绿色的圆形, 由圆形可想到地球,并把节约水源和保护地球联系起来。中间部分是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 ,结合图标名字可以思考其寓意为: 鼓励人们从自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示例: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⑵ 这个标志中绿色的圆形(本书上印刷为黑色)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这个标志中的白色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它的寓意是鼓励人们从自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
【点评】⑴此题考查诗文的背诵、理解与默写能力。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记忆、积累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⑵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徽标类题答题技巧:要求认真审题,整体看图。注意细节,图中数字、字母、文字的变形之处往往是作者想要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答题要点所在。描述徽标构成要素,概括画面内容要全面。揭示深层寓意,比如变形之处想要强调的内容,徽标体现的地域性特色等。
1 / 1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惆怅    真   zhì 浮光掠影    暮   ǎi    
渲染    朝朝暮暮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各自 祟高 关键 独创 B.画意 灵魂 真挚 辉惶
C.朴素 惨淡 意境 有赖于 D.碧空 观查 搏斗 扬州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B.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C.读实用书,做更强大的人;读审美书,做更有情趣的人;读哲学书,做深度思考人生价值的人。
D.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4.下列句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你只要能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对我这样求全责备了。
B.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
C.小明看了老师今天布置的作业,胸有成竹地说:“我肯定能全部答对。”
D.没有了亲友朝朝暮暮的紧密陪伴,其实也就意味着没有了任何束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份安闲去沉思。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B.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C.据业内专家估计,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
D.由于电影《摔跤吧,爸爸》以真情动人,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赞誉。
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
②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③那成片的竹林,风过如丝弦裂帛,雨来如琴瑟和鸣,那就是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
④“虚心有致,高风亮节”是文人雅士对竹的评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活脱脱的人格写照了。
⑤郑板桥一生爱画竹,自有个中缘由;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不仅仅是情趣使然。
A.④⑤②①③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③⑤④ D.①③④②⑤
7.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是山水画的灵魂。
B.要深刻认识观察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情感,才能获得意境。
C.中国画不强调“光”,这是不科学的,因为画家要进行长期的观察,时间会影响观察对象的精神实质的表现。
D.画画光有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
8.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杨绛先生对中国的责任,对国家和民族的爱,都非常纯粹,格调非常之高,令知道她的人对她高山仰止。
B.昨晚那小偷可真大胆,趁李大伯一家人熟睡之时,竟登堂入室,把金项链和家中存放的现金都偷走了。
C.第一次月考考砸了,面对别人的嘲笑,他却充耳不闻。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在四月调考中取得了好成绩。
D.春天的遗爱湖,草长莺飞,风声鹤唳。漫步在遗爱湖畔,你一定会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吸引。
9.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B.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C.《红海行动》在影片质感和人物情节方面突破了一大步的跨越。
D.防止校车安全事故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
10.下列各句后面的括号内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这个句子的谓语是“表达”)
B.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这个句子是个假设关系的复句)
C.“狂澜”“沉湎”“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这四个词感彩相同)
D.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这个句子是个病句,否定不当)
1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有同类题材的绘画和它比较起来,都黯然失色。
B.小青龙河湿地公园内,杨柳依依,鲜花盛开。放眼望去,满目青山绿水。人行其间,进退维谷,仿佛在充满诗意的山水画中行走。
C.校园艺术节画展上,大家纷纷在一幅梅花图前驻足,这幅妙手回春之作仿佛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D.湛蓝的海,洁白的云,时而有几只海鸥掠过船舷,眼前的一切真是栩栩如生。
二、阅读理解
12.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以下问题。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1)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认为怎样画画才能感动人?
(3)第三段举古诗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4)如何理解文中的画线句?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13.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①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走出去”战略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中国企业、中国产品要“走出去”,中国的优秀文化“软力量”也要“走出去”。而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知己知彼”。
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质,“至善至美”“中和为美”的审美追求,“周而复始”“虚实相生”的哲学思考,都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精华。从诸子典籍、服饰器物、风土民俗中提炼出的文化内涵,就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底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习近平主席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汲取智慧,每每在外交演讲中巧妙用典,“中国表达”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广泛传播,“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等文化思想越来越影响着其他国家和人民的价值观。只有认真发掘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中国文化才有“走出去”的底气,“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的”。
③要做到“知己”,我们不仅要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要凸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刘慈欣的科幻作品展示了人类面对宇宙乾坤时的深刻思考、担当精神与共生智慧,其作品译介到欧美后受到普遍好评,刘慈欣本人也荣膺了“雨果奖”,为世界科幻文学殿堂贡献了“中国幻想”。世界著名歌唱家廖昌永只要在国外开独唱音乐会,一定会有三分之一的演出曲目是中国的民歌和流行歌曲。2018年5月7日,在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系列活动中,他又演唱了《绒花》《我和我的祖国》等作品,紧扣时代脉搏,主动传播中国声音,改变着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印象,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创造力。
④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就要着力提高文化诠释的能力,用符合对方语境的方式来诠释我们的中国文化。这些年,我国借助国际著名的电影节、艺术节、书展、博览会等多种渠道,积极推介中国文化产品,增进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网页动画《十三五》便以轻松活泼的形式,让外国友人从一个侧面了解和接受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此外,我国青年学生也以说唱、街舞、桌游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文学、艺术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运用到对外交流活动中。用别人能够听懂的方式来讲述,用别人易于接受的方式来传播,才能真正做到“知彼”。
⑤坚定文化自信,把握历史机遇,只有既立足本土,又面向世界,中国文化才能真正“走出去”,世界才会在审美感中更加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
阅读文章,说说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知己”和“知彼”。
14.阅读选文
形神兼备中国画
①中国画历史悠久,在中国数千年的绘画发展史上,画家辈出,名作荟萃,在世界美术领域绽放出璀璨的光辉。
②中国画有整套独特的表现手法,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着力于意境的表现,要求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中国画主要以笔墨纸砚为工具,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画的颜料由天然的植物或矿物制成。画作以水墨为主体色,也因常用朱红色和青色,所以又称为“丹青”。
③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④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体的绘画。从传世的人物画作中,后人可以一窥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的面容,还能看到仕女图表现的宫廷生活和风俗画中展现的市井百态等。这些画作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例如明代曾鲸的代表作《王时敏像》,画作中人物画得不大,线条流畅遒劲,形象栩栩如生;背景则大幅留白,突出了人物形象;同时配以书法题字,更彰显了人物的精神气度。
⑤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对象的画作。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山水蕴含着天地宇宙间无穷的奥妙,由此形成了独到的山水观。中国的山水画常常运用散点透视法,利用远近、高低的对比,营造出江山万里、山谷深邃的立体效果,极具空间感。例如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这是一幅恢宏壮丽、色彩斑斓的巨幅山水作品,画卷长11.915米、高0.515米,画幅几乎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此画以略带俯视的角度横向展开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呈现出一派万象皆容的场景。画卷采用散点透视法,远近距离分明,空间层次清晰。在色彩表现上,该画以色调浓重的矿物颜料绘成,较同时期流传下来的其他青绿山水画作都要鲜艳。全画除青绿主色外,还以赭石来渲染山脚、天色,并以笔墨线条皴染山石,使山峰的立体感和明暗效果格外鲜明生动。元代书法家、鉴赏家溥光和尚在此画题跋中称其“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也”。
⑥花鸟画主要以花草树木、禽鸟鱼虫为题材。花鸟画表现的是边、角、点的小景,注重笔情墨趣。中国花鸟画并不只是纯粹的写生,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的关系,表达画家的思想情感。所以,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但不拘泥于形似,更崇尚意境与情趣。例如南宋赵孟坚的《春兰图》,描绘了两株生于杂草丛间的幽兰,摇曳多姿,舒展飘逸。兰叶、花瓣均以淡墨一笔绘出,笔法潇洒灵动、柔中带刚,画面旷淡清幽、意蕴无穷。画中左方题诗一首,以兰喻人。全图诗、书、画、印完美结合,表现了画家洁身自好、清高脱俗的追求。
⑦中国画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的生活风貌,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状态。三者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整体认识。画家们在创作时会自觉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这是中国人对哲学思考的艺术表现,也体现了艺术的真谛。
⑧中国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将诗、书、印等元素与画结合,这些元素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提升了图画的境界。中国画有壁画、屏风、卷轴、册页、扇面等多种画幅形式,并以特有的装裱工艺装潢画幅,给人带来更多的审美感受。
⑨领略中国画的魅力,不仅要欣赏画面,还要从古人的妙笔中感受他们的性情与哲思。
(节选自《中国画》,有删改)
(1)请根据本文内容填空。
(2)本文第④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请选出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中国画主要以笔墨纸砚为工具,以水墨为主体色,也常用朱红色和青色,又称为“丹青”。
B.宋代《千里江山图》是一幅巨幅山水作品,画幅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
C.中国花鸟画注重笔情墨趣,重视形似但不拘泥于形似,更崇尚意境与情趣。
D.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地介绍了中国画。
(4)请根据本文信息,说说下面的《梅花》扇面中,除了画以外,还可以增添哪些中国画的元素?请简要说明增添的理由。
三、综合表达
15.阅读下面的材料,给“创造性思维”下定义。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不超过50字。
创造思考教学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目标。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点: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对于思考者或者文化而言,具有新颖性和价值;创造性思维是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坚持性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任务是将原来模糊的、不明确的问题清楚地勾画出来,或提出某种方案加以解决。
16.看见中秋月圆的场景,我们不仅会有颇多意境的联想,更有对亲人的思念。“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传统节日里,你有什么样的联想和感情表达?请在众多节日中选择一个,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中秋节——无论是赏明月,还是吃月饼,都表达出对家人团圆的渴望。
1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老牌动画电影公司迪士尼、梦工厂纷纷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出品了《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优秀影片,不仅为美国电影公司赢得了更多的中国票房,还 因中国传统元素的注入带来的视觉与思维的多重惊喜而受到世界各地影迷的欢迎,在票房与口碑上均大获全胜。
【材料二】2018年12月18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围名单发布,中国选送的电影《红海行动》作为九部入围影片之一将冲击奥斯卡奖。这部军事题材的商业影片,没有把单打独斗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当作精神制高点,而是把镜头聚焦在当代中国海军官兵这一集体上,展现了中国军人集体的英雄气概与大国崛起的精神气度。
(1)选择最适合做第10题第③段论据的一则,并说明理由。
(2)读完文章后,结合现实,你觉得为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18.班级开展了以“走近山水”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各题。
(1)请写出两句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句。
(2)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图,补充填写后面的解说文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hóu chàng;挚;lüè;霭;xuàn;zhāo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惆怅”应读作“ chóu chàng ”;“浮光掠影”的“掠”读作“ lüè ”;“渲染”的“渲”读作“ xuàn ”;“ 朝朝暮暮 ”读作“ zhāo ”。“霭”不要误写成“蔼”。
故答案为:1、chóu chàng;挚;lüè;霭;xuàn;zhāo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多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祟”应为“崇”。故A错误。
B.“惶”应为“煌”。故B错误。
C.正确。
D.“查”应为“察”。故D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此类题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平时要适当拓宽阅读面,要辨明字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这样在辨析的过程中就可以正确答题。
3.【答案】C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正确的运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A.有误,应将第一个逗号改为问号。B.有误,选择疑问句无论有几个分句,句末使用一个问号,中间的停顿用逗号,故应将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C.正确;D.有误,逗号应在引号外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标点符号包括点号和标号两大类。常见的点号有七种:句号、问号、叹号、顿号、逗号、分号和冒号;常见的标号有九种: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
4.【答案】A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有误,“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一般指向具体的环境、场所。句中要求别人设想处在自己的地位上或处境中,替自己着想,应用成语“设身处地”。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本类试题,要结合平时对成语的积累和语境进行分析判断.成语中的语境是经过命题者强化了的语境,是命题者根据所考的成语的一些特殊点设计的,所以要详审语境,注意到其整体性和联系性.要能从句子中找到语境(命题者)的暗示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5.【答案】B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A:有误“回响”与“情谊”搭配不当;B:正确;C:有误,“超过”与“以上”重复;D:缺少主语。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6.【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首先通读各句段,获得整体感知,找总起句,中心句,①引起了段意,是第一句;③总与竹的特点,也可理解为文人眼中的竹,可作为第二句;
②由总写到具体描述竹的特点,引起下文郑板桥的爱竹的描述,可作为第三句;
⑤以具体事例论述以上的观点,句意上与一句衔接最紧密,可作为第四句;
④再次回到对竹的评价,照应开头,深化段意,可作为尾句。
综合以上分析,可排序为:①③②⑤④。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本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7.【答案】C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C中国画不强调“光”,是因为中国画重在表现观察对象的精神实质,对光的要求并不高。故C错误。 ABD正确。 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8.【答案】A
【知识点】褒贬色彩辨析;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A项,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成语使用恰当。故A正确。
B项,“登堂入室”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小偷偷入家中与学问没任何关系,所以与语境不符。故B不正确。
C项,“充耳不闻”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含贬义。“他”面对别人的嘲笑能不懈努力,应用褒义词,属于感彩不当。故C不正确。
D项,“风声鹤唳”意思是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失措,不能用作对春天景色的描绘,所以与语境不符。故D不正确。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运用能力。要想准确地辨析词语的正误,必须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然后结合所给语境去判断正误。
9.【答案】A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A.没有语病;
B.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使”;
C.动宾搭配不当,“突破”改为“实现”;
D.不合逻辑,应去掉“不”。 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10.【答案】C
【知识点】褒义词;主谓句;假设复句;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C “狂澜”,是指巨大而汹涌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也可来比喻剧烈的社会变动或大的动乱。属于中性词。“沉湎”,比喻潜心于某事物或处于某种境界或思维活动中,深深迷恋着,无法自拔。多形容陷入不良的生活习惯难以自拔,表达消极的感彩。“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属于褒义词。“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属于褒义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成分、辨析复句类型、辨析词语的感彩已经辨析病句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词语或句意的基础上再根据平时掌握的语法知识进行判断。
11.【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黯然失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这里使用正确。
B项,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本句中用来形容人在公园中游玩,不符合语境。
C项,妙手回春:比喻把垂危的病人治好。形容医生医术高明。在此句中用来形容梅花图,不合语境。
D项,“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此处用错对象。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运用搭配的方法进行破题、解题是最快的一种方法,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因为在汉语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些词语搭配的对象是不同的,词语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词语的搭配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合乎事理,另一个是合乎习惯。
12.【答案】(1)总领全文,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2)既要准确描绘自然地理,又要充满画意。
(3)作者举李白的诗,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作者以古诗情寓于景为例,来说明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
(4)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无论是诗歌还是山水画,只有做到情寓于景,才能感动别人,也才有了灵魂。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从内容上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从结构上总领全文。
故答案为: 总领全文,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中得出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 既要准确描绘自然地理,又要充满画意。
⑶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作者列举 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古诗,使用了举例论证,具体有力的论证了“ 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更好的证明了中心论点。
故答案为: 作者举李白的诗,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作者以古诗情寓于景为例,来说明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
⑷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依据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如果片 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等语句理 解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无论是诗歌还是山水画,只有做到情寓于景,才能感动别人,也才有了灵魂。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⑶本题考查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经常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辨识论证方法,首先要看是不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再看是不是举例论证,最后考虑道理论证。
⑷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13.【答案】示例:要做到“知己”,不仅要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要凸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要做到“知彼”,就要着力提高文化诠释的能力,用符合对方语境的方式来诠释中国文化(或:就要用别人能够听懂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文化,用别人易于接受的方式来传播中国文化)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议论文答案一般情况下都能在原文中找到,所以做题时要根据题干中要求分析相关内容,准确理解相关语句,并抓住语句中的关键字眼概括总结。阅读原文,本题答案示例如下:要“知己”,不仅要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要突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要“知彼”,就要着力提高文化诠释的能力,用符合对方语境的方式来诠释中国文化(或:就要用别人能够听懂的方式来讲述,用别人易于接受的方式来传播)。
故答案为:要“知己”,不仅要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要突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要“知彼”,就要着力提高文化诠释的能力,用符合对方语境的方式来诠释中国文化(或:就要用别人能够听懂的方式来讲述,用别人易于接受的方式来传播)。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回答此类问题,要熟读原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结合相关要点进行细致分析,重点表达即可。
14.【答案】(1)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类。
(2)画线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明代曾鲸的《王时敏像》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特征。
(3)B
(4)示例一:可以增添与梅花有关的诗句。诗句与梅花相得益彰,不仅提高了扇面的观赏性,且以梅喻人,还体现出人的精神追求。再盖上印章,将诗、书、画、印结合起来,可以丰富画面的内容,提升图画的境界。 示例二:可以增添“凌寒独自开”这句诗,并盖上印章。这句诗能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诗与画融为一体,突显出人的高洁品格。题诗盖印,使画面更丰富,意境更深远。(能够结合本文信息,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举例子;逻辑顺序
【解析】【分析】(1)从“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体的绘画”“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对象的画作”“花鸟画主要以花草树木、禽鸟鱼虫为题材”可知答案。
(2)结合这段话说明的内容分析,这段话说明的是“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体的绘画”,这些画的特点是:这些画作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作者举了明代曾鲸的代表作《王时敏像》 进行说明,说明非常具体真切。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3)ACD理解正确。B 理解不正确,原文说:宋代《千里江山图》是一幅巨幅山水作品,画幅几乎是同时期《清明上河图》的两倍。
(4)根据“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但不拘泥于形似,更崇尚意境与情趣”及“中国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将诗、书、印等元素与画结合,这些元素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提升了图画的境界” 可知可以增添与梅花有关的诗句。诗句与梅花相得益彰,不仅提高了扇面的观赏性,且以梅喻人,还体现出人的精神追求。再盖上印章,将诗、书、画、印结合起来,可以丰富画面的内容,提升图画的境界。能够结合本文信息,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⑴ 中国画按照题材主要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类。
⑵ 画线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明代曾鲸的《王时敏像》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特征。
⑶ B
⑷ 示例一:可以增添与梅花有关的诗句。诗句与梅花相得益彰,不仅提高了扇面的观赏性,且以梅喻人,还体现出人的精神追求。再盖上印章,将诗、书、画、印结合起来,可以丰富画面的内容,提升图画的境界。 示例二:可以增添“凌寒独自开”这句诗,并盖上印章。这句诗能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诗与画融为一体,突显出人的高洁品格。题诗盖印,使画面更丰富,意境更深远。(能够结合本文信息,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锁定答案区域并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⑵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最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说明顺序的能力。这类的题,往往题目中的句子会存在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因此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探究性试题讲求个性化认识,但认识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本范围,所以考生不可对文本只作粗略、肤浅的浏览后就乱作分析,乱下结论,否则容易误解文意。
15.【答案】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知识点】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语段中列举了“创造性思维”的特点,解答可将这些特点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整合,采用下定义的方式表述,如“……是……的……”的形式。报据以上形式,语段可压缩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故答案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点评】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能力。可包括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及表述能力,解答此题,弄清题目具体要求;再是要阅读全文,把握中心,理清内容要点;三是根据中心决定内容取舍;四是根据保留的内容进行文字的加工,力求通顺、连贯。
16.【答案】示例一:清明节——无论是燃香烛,还是踏青游,都寄托着对逝去亲人的哀思。示例二:端午节——无论是赛龙舟,还是包粽子,都诉说着对故人久远的怀念。示例三:春节——无论是放鞭饱,还是贴春联,都传递着对亲人安康的祝福。
【知识点】续写式仿写;造句式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本题注意结合节日习俗来仿写句子。
故答案为:示例一:清明节——无论是燃香烛,还是踏青游,都寄托着对逝去亲人的哀思。示例二:端午节——无论是赛龙舟,还是包粽子,都诉说着对故人久远的怀念。示例三:春节——无论是放鞭饱,还是贴春联,都传递着对亲人安康的祝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仿写一般有内容上的仿写、格式上的仿写、修辞上的仿写等类型。
17.【答案】(1)示例:我选择材料二,因为材料二中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红海行动》,展现了中国军人集体的英雄气概与大国崛起的精神气度,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能证明第③段的论点——“要做到”知己。也要凸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
(2)示例一,设立更多像孔子学院那样的对外文化机构,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示例二:创建体现中国文化元素的主题乐园,吸引国外游客参观游览,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知识点】材料探究
【解析】【分析】(1)阅读原文可知,第③段论述的是“要做到‘知己’,我们不仅要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要突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材料二中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红海行动》,展现的中国军人集体的英雄气概和大国崛起的精神气度,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能证明第③段的论点要做到“知己”也要突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故选择材料二做第③段论据 最适合。
(2)阅读原文,为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做:【示例一】设立更多像孔子学院那样的对外文化机构,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示例二】建设体现中国文化元素的主题乐园,吸引国外游客参观游览,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故答案为:(1)【示例】选择材料二,因为材料中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红海行动》,展现的中国军人集体的英雄气概和大国崛起的精神气度,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能证明第③段的论点要做到“知己”也要突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
(2)【示例一】设立更多像孔子学院那样的对外文化机构,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示例二】建设体现中国文化元素的主题乐园,吸引国外游客参观游览,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补写论据的能力。论据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要结合本文的观点去寻找合适的论据。补写论据时需注意:真实可信,不能张冠李戴、断章取义,甚至胡编乱造。有代表性,力求人所共知。有说服力,能充分证明论点。简洁流畅,勿超过规定字数。
(2)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进行探究的能力。回答这类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要紧扣作者的正面观点,与文章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从容易作答的角度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不能模棱两可;可从原文中提炼能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结论的论据;思路条理清晰,有说服力。
18.【答案】(1)示例: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2)这个标志中绿色的圆形(本书上印刷为黑色)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这个标志中的白色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它的寓意是鼓励人们从自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
【知识点】开放性默写;图表信息
【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写出两句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句,这道题非常容易,根据平时对古诗词的积累答题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图文转换题解题思路与步骤:整体的解题思路,即读一思一写,读:画面组成要素。思:画面内容,抓住画面主体,弄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表面构成一深层含义)。写: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这个图标是国家节水标志,整体上是一个绿色的圆形, 由圆形可想到地球,并把节约水源和保护地球联系起来。中间部分是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 ,结合图标名字可以思考其寓意为: 鼓励人们从自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示例: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⑵ 这个标志中绿色的圆形(本书上印刷为黑色)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这个标志中的白色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它的寓意是鼓励人们从自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
【点评】⑴此题考查诗文的背诵、理解与默写能力。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记忆、积累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⑵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徽标类题答题技巧:要求认真审题,整体看图。注意细节,图中数字、字母、文字的变形之处往往是作者想要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答题要点所在。描述徽标构成要素,概括画面内容要全面。揭示深层寓意,比如变形之处想要强调的内容,徽标体现的地域性特色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