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年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16 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现代诗歌)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2年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16 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现代诗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6 14:48:5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备考2022年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16 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现代诗歌)
一、诗歌鉴赏
1.(2021八上·大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煮,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注】蒹葭∶芦苇。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请抓住特征,描绘诗中画线句呈现的景象,并写出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21八上·荔湾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4.请赏析“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一句。
5.结尾句“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21九上·大石桥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1)—(2)题。
东坡①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②行。
莫嫌荦确③坡头路,自爱锵然曳杖声。
【注释】①这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时居住与躬耕之所。②野人:指农夫。③荦(luò)确:指险峻不平的山石。
6.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2021八上·兴化月考)阅读下面唐代李白的《金陵①酒肆②留别》,完成各题。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③压酒④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⑤。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①金陵:南京。②酒肆:酒店。③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卖酒女。④压酒:酒酿成时,压酒糟取酒。⑤尽觞(shāng):干杯。觞,古代称酒杯。
8.柳花即柳絮,诗歌第一句“风吹柳花满店香”,着一“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品却又妥帖。“香”既指春风吹来的   香,又指   香。
9.本诗结语尤妙,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脱胎于此。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的妙处。
(2021七上·南京月考)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各题。
十二月十五夜
袁枚①
沉沉②更鼓③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④雪。
【注释】①袁枚:清朝路人。此诗是诗人61岁时怀着“静处业明多,困中著作妙”的心态所作。②沉沉,指从远处传来的断断续续的声音。③更(gēng)鼓: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个小时,晚上派人巡夜,打鼓报道时刻,叫做“打更”,打更用的鼓叫“更鼓”,④一天:满天空。
10.本诗中“吹灯窗更明”的原因是什么?
11.“十二月十五”的“夜”又怎样的特点?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回延安》选段,回答问题。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13.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   
14.叠词可分别用来:A.表示事物;B.表示数量C.表示情态D.表示颜色。请摘抄这节诗中的叠词,并标上相应的序号。
①   (   )
②   (   )
③   (   )
15.“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   
16.这一节表达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愿望?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7.简述“彩虹似的梦”这一比喻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18.诗中用了多个叠句,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下面的诗句作简要分析。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惊涛澎湃,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结成九曲连环;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从你这儿发源;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9.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0.诗中,诗人称“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21.“啊!黄河!”在诗歌中反复出现,其作用是什么?
22.将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的“望”字换成“看”字好不好?为什么?
23.诗人为什么称黄河为“摇篮”“屏障”?
24.诗中,诗人把黄河描绘得一往无前、无坚不摧,以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请结合时代背景,谈谈诗人这样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三门峡——梳妆台
贺敬之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门”开不见家,门旁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啊,千万载,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工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啊,梳妆来!——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愁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问我青春何时来?
何时来啊,何时来?——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社会主义——我们来!
我们来呵,我们来,昆仑山惊邙山呆:
展我治黄河万里图,先扎黄河腰中带——
神门平,鬼门削,人门三声化尘埃!
望三门,门不在,明日要看水闸开。
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银河星光落天下,清水清风走东海。
走东海,去又来,讨回黄河万年债!
黄河女儿容颜改,为你重整梳妆台。
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
三门闸工正年少,幸福闸门为你开。
并肩挽手唱高歌呵,无限青春向未来!
25.写出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诗句 修辞手法:
①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    
②昆仑山惊邙山呆。    
③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    
④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26.全诗共有9节,可分为两大部分。请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这两个部分是通过什么艺术形象连接起来的呢?
27.“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具有双重含义,试加以说明。请从诗中找出与之形成对比的句子。
28.概括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水乡的芦苇在夜色中披上了秋霜,凄清落;寒冷的月色笼罩着远山,苍茫一片。全诗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相思之苦和想念之凄,表达了送别友人后孤寂、落真与忧伤的心情。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先“专注特征”,再“描绘画线句呈现的景象”,然后“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抓住写景的句子“ 水国蒹葭夜有煮,月寒山色共苍苍 ”进行分析,“水国”“蒹葭
”"月寒""苍苍"呈现出凄清寂寥、苍茫孤寒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落寞之情。
故答案为:水乡的芦苇在夜色中披上了秋霜,凄清落;寒冷的月色笼罩着远山,苍茫一片。全诗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相思之苦和想念之凄,表达了送别友人后孤寂、落真与忧伤的心情。
【点评】考查情感体会。古诗鉴赏题最重要的是体会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意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要领会一首古诗词的意境,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形象?二是这些景物形象引发了作者怎样的联想?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大概能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了。
【答案】2.描绘了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的画面。
3.表达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作者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情感。
【考点】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2)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这句话描写的景物是星河、千帆,结合动词“转”“舞”想象这句话描写的景象,所谓“星河欲转 ”,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据此分析描写画面即可。
故答案为: 描绘了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的画面。
3.“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在上阙,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这里,词人给予了回答,她梦想的地方是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人居住的山。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说“九万里风鹏正举”,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一问一答之中,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故答案为: 表达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作者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情感。
【答案】4.【示例1】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把两人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结合在一起,用来表现自己初离家庭既兴奋又愁苦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示例2】这句词以乐景写哀情。篱下有盛开的菊花点缀,秋色明净得像刚刚擦洗过一样,用亮丽、明净得秋景反衬词人内心的苦闷彷徨,更能突显出作者内心的烦闷。
5.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悲伤情怀,也抒发了自己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及对自己前途的忧虑。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4.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本词写中秋时节的景物,特写“篱下黄花”都已盛开,“秋容如拭” 一句概写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为下文抒情营造出-种静谧、寂寥的氛围。
故答案为: 【示例1】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把两人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结合在一起,用来表现自己初离家庭既兴奋又愁苦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示例2】这句词以乐景写哀情。篱下有盛开的菊花点缀,秋色明净得像刚刚擦洗过一样,用亮丽、明净得秋景反衬词人内心的苦闷彷徨,更能突显出作者内心的烦闷。
5.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把握。 “青衫湿”借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写出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反映了词人在参加革命前的担心和忧虑。
故答案为: 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悲伤情怀,也抒发了自己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及对自己前途的忧虑。
【答案】6.第一句是全诗是铺垫,描绘出一副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氛围。
7.这首诗中用“莫嫌”“自爱”两个词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表现了诗人乐观旷达的情怀。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作用的理解。⑴古诗鉴赏答题技巧: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⑵本题考查古诗表达的情感。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
6.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作用的理解。第一句的意思是: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这句话既写出了雨后东坡月夜清幽的环境,更衬托出作者明澈的精神境界,同时为下文作铺垫。
7.“莫嫌荤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的意思是: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这句中“莫嫌”“自爱”两词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表现了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淡泊名利的情怀。
【答案】8.花草树木(春天的气息);美酒
9.最后两句融情于景,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抒写离情别意,情深意长,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朋友们的深情厚意。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对诗句中关键字词的理解。 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
⑵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8.本题考查对诗句中关键字词的理解。。“风吹柳花满店香”的大意是“春风吹拂柳絮满店飘酒香”,其实,哪里仅仅是酒香呢,在这春花烂漫的日子里,随风而来的还有各种花木之香。
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大意可以说成“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与它比谁短谁长?”这样,将无形的离愁别绪化为了有形的流水,到底是“离愁”长呢,还是那不断逝去的流水长呢?由此巧妙地融情于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朋友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答案】10.夜空正高悬明月,大地又洒满白雪
11.本诗用更鼓人声的一急一绝,形成对照,以声衬静,衬托夜晚的寂静。本诗运用"沉沉"渐渐两个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更深入静的过程。灯本已照明,吹灯后面更明,可见在月和雪的映照下夜晚的明亮。本诗作于十二月,且是雪夜 ,可夜的寒冷。
12.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或“写出诗人悠闲安定、自得其乐的心态。”)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解答时从理解诗句的内容入手,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0.本题考查诗歌语句的理解。“吹灯窗更明, 月照一天白”意思是:吹灯入睡发现房间更加明亮,原来是月光与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使房间显得更加明亮。
故答案为: 夜空正高悬明月,大地又洒满白雪
1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依据 “十二月十五“可知夜的寒冷;依据“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可知,用声音反衬夜的安静;依据“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白”可知,通过洒满地的白雪来描写月夜的皎洁。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本诗用更鼓人声的一急一绝,形成对照,以声衬静,衬托夜晚的寂静。本诗运用"沉沉"渐渐两个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更深入静的过程。灯本已照明,吹灯后面更明,可见在月和雪的映照下夜晚的明亮。本诗作于十二月,且是雪夜 ,可夜的寒冷。
1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把握。这首诗通过 描写了夜之静、雪之明,表现出诗人子然一人夜中赏雪景的独特感受,表达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 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答案】13.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
14.高高;C;滚滚;C;辈辈;B
15.毛主席在枣园手书巨著,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16.希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意象;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述。理解诗歌内容是答题关键,抓住中心句概述主要意思。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语言和写作手法,一般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多做中考题,多反思,多总结,才能在自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13.根据“杨家岭的红旗”“宝塔山下留脚印”“枣园的灯光”“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社会主义路上”等字眼,明确这是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
14.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注意结合语境理解叠词的作用。
①“高高”表示情态,故选:C;
②“滚滚”表示情态,故选:C;
③“辈辈”表示表示数量,故选:B。
15.本题考查句意的理解,应结合对诗句的意思来理解。“枣园的灯光照人心”人物是毛主席,地点是枣园,事件是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据此回答。
16.本题考查诗歌的中心思想的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可知:《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希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答案】17.“彩虹似的梦”喻指多彩的生活和美好的梦想。诗人用这种诗意的表达,营造静美的意境,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往昔生活的深切留恋。“彩虹”远在天边,转瞬即逝,流露出诗人对往昔已逝、离别在即的伤感之情。
18.用多个叠句突出了诗人由“寻梦”到“放歌”再到“沉默”的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波澜起伏而又无法言语的心境。同时又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使诗歌更具音乐美。
【考点】把握诗歌主题;体会诗歌意象;感悟诗歌的特点;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⑵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用典、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17.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 “彩虹”有着美丽的特点,“彩虹似的梦”喻指多彩的生活和美好的梦想,把梦写得这么美好,恰恰流露出作者对“梦”的留恋。同时,“彩虹”又有转瞬即逝的特点,所以这一比喻,又流露出对“梦”的不舍和“梦”已逝的伤感。可以结合全诗理解“梦”指的是什么。
故答案为: “彩虹似的梦”喻指多彩的生活和美好的梦想。诗人用这种诗意的表达,营造静美的意境,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往昔生活的深切留恋。“彩虹”远在天边,转瞬即逝,流露出诗人对往昔已逝、离别在即的伤感之情。
18.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叠句指 相同的词(句)重复出现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本诗用多个叠句突出了诗人的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波澜起伏而又无法言语的心境;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使诗歌具有音乐美。
故答案为: 用多个叠句突出了诗人由“寻梦”到“放歌”再到“沉默”的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波澜起伏而又无法言语的心境。同时又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使诗歌更具音乐美。
【答案】19.赞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20.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把黄河喻为“摇篮”。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于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精神,更是可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21.“啊!黄河!”在诗歌中出现三次,将对黄河的赞颂清晰地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这三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2.不好。“望”字表示向远处看,可以写出黄河奔流浩渺的气势,而“看”字,是单纯地用眼看,无法体现这种效果,与整首诗的气势不符。因此换成“看”不好。
23.把黄河比作“摇篮” ,是因为黄河哺育滋养了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把黄河比作“屏障”,是因为黄河在地理位置上可作为军事屏障,同时,黄河所体现的伟大坚强的精神,也是民族精神上的屏障,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制胜法宝,更加突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
24.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考点】把握诗歌主题;体会诗歌意象;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⑶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⑷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⑸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⑹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19.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仔细阅读文本,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由关键语句“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等可知,诗歌主要赞扬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20.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理解词语一定要结合语境,“摇篮”本义是:通常装在摇摆器上或悬挂于枢轴上可以摇摆的婴儿床或吊床。这里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源地,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它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屏障”本义是泛指遮蔽、阻挡之物,这里“用体魄筑成屏障”写出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这里侧重于表现黄河对中华民族起到保卫的作用。
21.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语句作用的理解。通读诗歌可知,“啊!黄河!”在诗歌中出现了三次,将对黄河的赞颂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优势、坚强伟大的精神三个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三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2.这道题考查对诗句词语的理解。先分析这两个字的意思, 然后将其分别放入具体语境中揣摩表达效果即可。“望”是向远处看,而“看”是单纯的用眼睛看见就行。用“望”可以写出黄河之长,奔流浩淼的气势,更能表现出黄河的一望无际,源远流长,更能突出黄河的壮观景象。“看”字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3.这道题考查对诗句词语的理解。根据这两个词本身的意思,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诗歌表达的情感分析即可。把黄河比作“摇篮”,是从历史贡献的角度赞美黄河哺育滋养了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把黄河比作“屏障”,则是从优越的地理位置的角度赞美黄河在抵御外辱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突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
24.这道题考查对诗歌主题情感的理解。《黄河颂》是一首黄河的颂歌,更是一首民族精神的颂歌。文章主体部分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优势、坚强伟大的精神三个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以此来激励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家卫国。
【答案】25.排比;拟人;对偶;引用
26.第一部分(1~4节),写黄河的旧貌及它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第二部分(5~9节),写黄河的新颜,即新时代治理黄河后产生的巨变,然后展望黄河未来的图景。诗人巧妙地运用“黄河女儿”这一形象将黄河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连接起来。
27.这两句既指梳妆台上的“明镜”为乌云所遮蔽,梳妆台上的金钗为黄水所吞没;又指黑暗统治暗无天日,黄水滔滔,泛滥大地,给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第8节中的“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与之形成对比。
28.本诗以“黄河女儿”对黄河今昔的不同感受为抒情点,满怀激情地歌唱新时代“治理黄河”的宏图,体现了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华儿女用行动建设祖国的壮举,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胆魄和力量。
【考点】把握诗歌主题;感悟诗歌的特点;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初中生要掌握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反问、设问、对偶、引用等。
⑵本题考查分层能力。答题时要注意把诗歌每一个段落表达的内容概括出来,表达意思一样的分为一个层次。
⑶本题考查对比手法。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⑷本题考查对对诗歌感情的把握。要根据诗歌中的创作背景、具体描写和主题等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5.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的把握,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1)句,句式一样,有三句,故是排比。(2)句,把山拟人化。故是拟人。(3)结合“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分析是对偶。(4)“黄河之水天上来!”出自于《将进酒》,故是引用。
26.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分层能力。通读全诗分析,可以读出诗歌写了黄河的过去和现在及将来。故可以从“旧貌和新颜”这方面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4节);第二部分(5~9节)。
27.本题你考查学生对诗歌含义的理解,结合诗歌产生的背景分析,双重含义很容易得出,一写黄河给带来的灾难等字眼现象,二是在影射当时的黑暗统治。关于相对应的诗句,从第二层“新颜”中找出句式相同,意思相对的句子“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即可。
故答案为:这两句既指梳妆台上的“明镜”为乌云所遮蔽,梳妆台上的金钗为黄水所吞没;又指黑暗统治暗无天日,黄水滔滔,泛滥大地,给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第8节中的“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与之形成对比。
2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把握。根据“黄河儿女”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分析,围绕“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三门闸工正年少,幸福闸门为你开。并肩挽手唱高歌呵,无限青春向未来!”阐述“黄河儿女”满怀激情地歌唱新时代“治理黄河”的宏图,体现了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华儿女用行动建设祖国的壮举,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胆魄和力量。
故答案为:本诗以“黄河女儿”对黄河今昔的不同感受为抒情点,满怀激情地歌唱新时代“治理黄河”的宏图,体现了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华儿女用行动建设祖国的壮举,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胆魄和力量。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备考2022年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16 诗歌鉴赏(古代诗歌、现代诗歌)
一、诗歌鉴赏
1.(2021八上·大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煮,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注】蒹葭∶芦苇。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请抓住特征,描绘诗中画线句呈现的景象,并写出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水乡的芦苇在夜色中披上了秋霜,凄清落;寒冷的月色笼罩着远山,苍茫一片。全诗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相思之苦和想念之凄,表达了送别友人后孤寂、落真与忧伤的心情。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先“专注特征”,再“描绘画线句呈现的景象”,然后“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抓住写景的句子“ 水国蒹葭夜有煮,月寒山色共苍苍 ”进行分析,“水国”“蒹葭
”"月寒""苍苍"呈现出凄清寂寥、苍茫孤寒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落寞之情。
故答案为:水乡的芦苇在夜色中披上了秋霜,凄清落;寒冷的月色笼罩着远山,苍茫一片。全诗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相思之苦和想念之凄,表达了送别友人后孤寂、落真与忧伤的心情。
【点评】考查情感体会。古诗鉴赏题最重要的是体会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意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要领会一首古诗词的意境,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形象?二是这些景物形象引发了作者怎样的联想?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大概能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了。
(2021八上·荔湾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描绘了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的画面。
3.表达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作者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情感。
【考点】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2)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这句话描写的景物是星河、千帆,结合动词“转”“舞”想象这句话描写的景象,所谓“星河欲转 ”,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据此分析描写画面即可。
故答案为: 描绘了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的画面。
3.“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在上阙,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这里,词人给予了回答,她梦想的地方是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人居住的山。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说“九万里风鹏正举”,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一问一答之中,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故答案为: 表达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作者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4.请赏析“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一句。
5.结尾句“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4.【示例1】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把两人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结合在一起,用来表现自己初离家庭既兴奋又愁苦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示例2】这句词以乐景写哀情。篱下有盛开的菊花点缀,秋色明净得像刚刚擦洗过一样,用亮丽、明净得秋景反衬词人内心的苦闷彷徨,更能突显出作者内心的烦闷。
5.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悲伤情怀,也抒发了自己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及对自己前途的忧虑。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4.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本词写中秋时节的景物,特写“篱下黄花”都已盛开,“秋容如拭” 一句概写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为下文抒情营造出-种静谧、寂寥的氛围。
故答案为: 【示例1】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把两人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结合在一起,用来表现自己初离家庭既兴奋又愁苦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示例2】这句词以乐景写哀情。篱下有盛开的菊花点缀,秋色明净得像刚刚擦洗过一样,用亮丽、明净得秋景反衬词人内心的苦闷彷徨,更能突显出作者内心的烦闷。
5.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把握。 “青衫湿”借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写出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反映了词人在参加革命前的担心和忧虑。
故答案为: 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悲伤情怀,也抒发了自己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及对自己前途的忧虑。
(2021九上·大石桥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1)—(2)题。
东坡①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②行。
莫嫌荦确③坡头路,自爱锵然曳杖声。
【注释】①这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时居住与躬耕之所。②野人:指农夫。③荦(luò)确:指险峻不平的山石。
6.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6.第一句是全诗是铺垫,描绘出一副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氛围。
7.这首诗中用“莫嫌”“自爱”两个词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表现了诗人乐观旷达的情怀。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作用的理解。⑴古诗鉴赏答题技巧: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⑵本题考查古诗表达的情感。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
6.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作用的理解。第一句的意思是: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这句话既写出了雨后东坡月夜清幽的环境,更衬托出作者明澈的精神境界,同时为下文作铺垫。
7.“莫嫌荤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的意思是: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这句中“莫嫌”“自爱”两词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表现了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淡泊名利的情怀。
(2021八上·兴化月考)阅读下面唐代李白的《金陵①酒肆②留别》,完成各题。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③压酒④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⑤。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①金陵:南京。②酒肆:酒店。③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卖酒女。④压酒:酒酿成时,压酒糟取酒。⑤尽觞(shāng):干杯。觞,古代称酒杯。
8.柳花即柳絮,诗歌第一句“风吹柳花满店香”,着一“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品却又妥帖。“香”既指春风吹来的   香,又指   香。
9.本诗结语尤妙,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脱胎于此。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的妙处。
【答案】8.花草树木(春天的气息);美酒
9.最后两句融情于景,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抒写离情别意,情深意长,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朋友们的深情厚意。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对诗句中关键字词的理解。 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
⑵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8.本题考查对诗句中关键字词的理解。。“风吹柳花满店香”的大意是“春风吹拂柳絮满店飘酒香”,其实,哪里仅仅是酒香呢,在这春花烂漫的日子里,随风而来的还有各种花木之香。
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大意可以说成“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与它比谁短谁长?”这样,将无形的离愁别绪化为了有形的流水,到底是“离愁”长呢,还是那不断逝去的流水长呢?由此巧妙地融情于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朋友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2021七上·南京月考)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各题。
十二月十五夜
袁枚①
沉沉②更鼓③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④雪。
【注释】①袁枚:清朝路人。此诗是诗人61岁时怀着“静处业明多,困中著作妙”的心态所作。②沉沉,指从远处传来的断断续续的声音。③更(gēng)鼓: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个小时,晚上派人巡夜,打鼓报道时刻,叫做“打更”,打更用的鼓叫“更鼓”,④一天:满天空。
10.本诗中“吹灯窗更明”的原因是什么?
11.“十二月十五”的“夜”又怎样的特点?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0.夜空正高悬明月,大地又洒满白雪
11.本诗用更鼓人声的一急一绝,形成对照,以声衬静,衬托夜晚的寂静。本诗运用"沉沉"渐渐两个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更深入静的过程。灯本已照明,吹灯后面更明,可见在月和雪的映照下夜晚的明亮。本诗作于十二月,且是雪夜 ,可夜的寒冷。
12.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或“写出诗人悠闲安定、自得其乐的心态。”)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解答时从理解诗句的内容入手,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0.本题考查诗歌语句的理解。“吹灯窗更明, 月照一天白”意思是:吹灯入睡发现房间更加明亮,原来是月光与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使房间显得更加明亮。
故答案为: 夜空正高悬明月,大地又洒满白雪
1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依据 “十二月十五“可知夜的寒冷;依据“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可知,用声音反衬夜的安静;依据“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白”可知,通过洒满地的白雪来描写月夜的皎洁。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本诗用更鼓人声的一急一绝,形成对照,以声衬静,衬托夜晚的寂静。本诗运用"沉沉"渐渐两个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更深入静的过程。灯本已照明,吹灯后面更明,可见在月和雪的映照下夜晚的明亮。本诗作于十二月,且是雪夜 ,可夜的寒冷。
1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把握。这首诗通过 描写了夜之静、雪之明,表现出诗人子然一人夜中赏雪景的独特感受,表达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 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阅读《回延安》选段,回答问题。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13.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   
14.叠词可分别用来:A.表示事物;B.表示数量C.表示情态D.表示颜色。请摘抄这节诗中的叠词,并标上相应的序号。
①   (   )
②   (   )
③   (   )
15.“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   
16.这一节表达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愿望?
【答案】13.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
14.高高;C;滚滚;C;辈辈;B
15.毛主席在枣园手书巨著,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16.希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意象;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述。理解诗歌内容是答题关键,抓住中心句概述主要意思。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语言和写作手法,一般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多做中考题,多反思,多总结,才能在自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13.根据“杨家岭的红旗”“宝塔山下留脚印”“枣园的灯光”“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社会主义路上”等字眼,明确这是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
14.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注意结合语境理解叠词的作用。
①“高高”表示情态,故选:C;
②“滚滚”表示情态,故选:C;
③“辈辈”表示表示数量,故选:B。
15.本题考查句意的理解,应结合对诗句的意思来理解。“枣园的灯光照人心”人物是毛主席,地点是枣园,事件是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据此回答。
16.本题考查诗歌的中心思想的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可知:《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希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7.简述“彩虹似的梦”这一比喻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18.诗中用了多个叠句,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下面的诗句作简要分析。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答案】17.“彩虹似的梦”喻指多彩的生活和美好的梦想。诗人用这种诗意的表达,营造静美的意境,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往昔生活的深切留恋。“彩虹”远在天边,转瞬即逝,流露出诗人对往昔已逝、离别在即的伤感之情。
18.用多个叠句突出了诗人由“寻梦”到“放歌”再到“沉默”的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波澜起伏而又无法言语的心境。同时又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使诗歌更具音乐美。
【考点】把握诗歌主题;体会诗歌意象;感悟诗歌的特点;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⑵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用典、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17.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 “彩虹”有着美丽的特点,“彩虹似的梦”喻指多彩的生活和美好的梦想,把梦写得这么美好,恰恰流露出作者对“梦”的留恋。同时,“彩虹”又有转瞬即逝的特点,所以这一比喻,又流露出对“梦”的不舍和“梦”已逝的伤感。可以结合全诗理解“梦”指的是什么。
故答案为: “彩虹似的梦”喻指多彩的生活和美好的梦想。诗人用这种诗意的表达,营造静美的意境,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往昔生活的深切留恋。“彩虹”远在天边,转瞬即逝,流露出诗人对往昔已逝、离别在即的伤感之情。
18.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叠句指 相同的词(句)重复出现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本诗用多个叠句突出了诗人的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波澜起伏而又无法言语的心境;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使诗歌具有音乐美。
故答案为: 用多个叠句突出了诗人由“寻梦”到“放歌”再到“沉默”的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波澜起伏而又无法言语的心境。同时又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使诗歌更具音乐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惊涛澎湃,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结成九曲连环;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从你这儿发源;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9.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0.诗中,诗人称“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21.“啊!黄河!”在诗歌中反复出现,其作用是什么?
22.将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的“望”字换成“看”字好不好?为什么?
23.诗人为什么称黄河为“摇篮”“屏障”?
24.诗中,诗人把黄河描绘得一往无前、无坚不摧,以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请结合时代背景,谈谈诗人这样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答案】19.赞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20.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把黄河喻为“摇篮”。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于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精神,更是可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21.“啊!黄河!”在诗歌中出现三次,将对黄河的赞颂清晰地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这三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2.不好。“望”字表示向远处看,可以写出黄河奔流浩渺的气势,而“看”字,是单纯地用眼看,无法体现这种效果,与整首诗的气势不符。因此换成“看”不好。
23.把黄河比作“摇篮” ,是因为黄河哺育滋养了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把黄河比作“屏障”,是因为黄河在地理位置上可作为军事屏障,同时,黄河所体现的伟大坚强的精神,也是民族精神上的屏障,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制胜法宝,更加突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
24.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考点】把握诗歌主题;体会诗歌意象;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⑶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⑷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⑸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⑹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19.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仔细阅读文本,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由关键语句“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等可知,诗歌主要赞扬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20.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理解词语一定要结合语境,“摇篮”本义是:通常装在摇摆器上或悬挂于枢轴上可以摇摆的婴儿床或吊床。这里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源地,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它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屏障”本义是泛指遮蔽、阻挡之物,这里“用体魄筑成屏障”写出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这里侧重于表现黄河对中华民族起到保卫的作用。
21.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语句作用的理解。通读诗歌可知,“啊!黄河!”在诗歌中出现了三次,将对黄河的赞颂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优势、坚强伟大的精神三个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三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2.这道题考查对诗句词语的理解。先分析这两个字的意思, 然后将其分别放入具体语境中揣摩表达效果即可。“望”是向远处看,而“看”是单纯的用眼睛看见就行。用“望”可以写出黄河之长,奔流浩淼的气势,更能表现出黄河的一望无际,源远流长,更能突出黄河的壮观景象。“看”字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3.这道题考查对诗句词语的理解。根据这两个词本身的意思,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诗歌表达的情感分析即可。把黄河比作“摇篮”,是从历史贡献的角度赞美黄河哺育滋养了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把黄河比作“屏障”,则是从优越的地理位置的角度赞美黄河在抵御外辱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突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
24.这道题考查对诗歌主题情感的理解。《黄河颂》是一首黄河的颂歌,更是一首民族精神的颂歌。文章主体部分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优势、坚强伟大的精神三个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以此来激励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家卫国。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三门峡——梳妆台
贺敬之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门”开不见家,门旁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啊,千万载,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工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啊,梳妆来!——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愁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问我青春何时来?
何时来啊,何时来?——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社会主义——我们来!
我们来呵,我们来,昆仑山惊邙山呆:
展我治黄河万里图,先扎黄河腰中带——
神门平,鬼门削,人门三声化尘埃!
望三门,门不在,明日要看水闸开。
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银河星光落天下,清水清风走东海。
走东海,去又来,讨回黄河万年债!
黄河女儿容颜改,为你重整梳妆台。
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
三门闸工正年少,幸福闸门为你开。
并肩挽手唱高歌呵,无限青春向未来!
25.写出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诗句 修辞手法:
①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    
②昆仑山惊邙山呆。    
③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    
④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26.全诗共有9节,可分为两大部分。请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这两个部分是通过什么艺术形象连接起来的呢?
27.“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具有双重含义,试加以说明。请从诗中找出与之形成对比的句子。
28.概括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25.排比;拟人;对偶;引用
26.第一部分(1~4节),写黄河的旧貌及它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第二部分(5~9节),写黄河的新颜,即新时代治理黄河后产生的巨变,然后展望黄河未来的图景。诗人巧妙地运用“黄河女儿”这一形象将黄河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连接起来。
27.这两句既指梳妆台上的“明镜”为乌云所遮蔽,梳妆台上的金钗为黄水所吞没;又指黑暗统治暗无天日,黄水滔滔,泛滥大地,给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第8节中的“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与之形成对比。
28.本诗以“黄河女儿”对黄河今昔的不同感受为抒情点,满怀激情地歌唱新时代“治理黄河”的宏图,体现了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华儿女用行动建设祖国的壮举,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胆魄和力量。
【考点】把握诗歌主题;感悟诗歌的特点;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初中生要掌握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反问、设问、对偶、引用等。
⑵本题考查分层能力。答题时要注意把诗歌每一个段落表达的内容概括出来,表达意思一样的分为一个层次。
⑶本题考查对比手法。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⑷本题考查对对诗歌感情的把握。要根据诗歌中的创作背景、具体描写和主题等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5.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的把握,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1)句,句式一样,有三句,故是排比。(2)句,把山拟人化。故是拟人。(3)结合“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分析是对偶。(4)“黄河之水天上来!”出自于《将进酒》,故是引用。
26.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分层能力。通读全诗分析,可以读出诗歌写了黄河的过去和现在及将来。故可以从“旧貌和新颜”这方面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4节);第二部分(5~9节)。
27.本题你考查学生对诗歌含义的理解,结合诗歌产生的背景分析,双重含义很容易得出,一写黄河给带来的灾难等字眼现象,二是在影射当时的黑暗统治。关于相对应的诗句,从第二层“新颜”中找出句式相同,意思相对的句子“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即可。
故答案为:这两句既指梳妆台上的“明镜”为乌云所遮蔽,梳妆台上的金钗为黄水所吞没;又指黑暗统治暗无天日,黄水滔滔,泛滥大地,给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第8节中的“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与之形成对比。
2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把握。根据“黄河儿女”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分析,围绕“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三门闸工正年少,幸福闸门为你开。并肩挽手唱高歌呵,无限青春向未来!”阐述“黄河儿女”满怀激情地歌唱新时代“治理黄河”的宏图,体现了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华儿女用行动建设祖国的壮举,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胆魄和力量。
故答案为:本诗以“黄河女儿”对黄河今昔的不同感受为抒情点,满怀激情地歌唱新时代“治理黄河”的宏图,体现了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华儿女用行动建设祖国的壮举,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胆魄和力量。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