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备考2022年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15 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2021八上·丰台期末)阅读两篇短文,完成各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 雄才大略 略胜一筹 攻城略地
B.不以疾也 手疾眼快 奋笔疾书 疾步如飞
C.良多趣味 良辰美景 用心良苦 良师益友
D.望峰息心 川流不息 杳无消息息事宁人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理解:只能在特定的时间见到太阳和月亮,侧面凸显出三峡山势连绵、危峰耸立、云雾缭绕的特点。
B.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翻译: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
理解:春冬时节,从江上看向两岸,山水奇丽、树木繁茂,各种景物相映成趣,给人惊心动魄之感。
C.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翻译: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也持续地啼叫。
理解:猿鸣与蝉声、泉水声等相互交织,和谐动听,令人愉悦,而非“高猿长啸”的肃杀悲凉。
3.根据两篇短文和《天目》,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天目
袁宏道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①岩,庵宇②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③,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④,高不逾数尺,一株直⑤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⑥绍兴破塘,而清⑦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⑧结室之想矣。
(有删减)
注:①[县]同“悬”,悬挂。②[庵宇]指小庙的房屋建筑。③[不常]不能持久。④[盖]华盖。⑤[直]同“值”,价值。⑥[类]像。⑦[清]清爽鲜美可口。⑧[出缠]指脱离了人间烦恼的束缚。
中国文人常常寄情山水。三峡的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富春江的山“ ”,天目山“石壁竦峭”,都是对“峻”的充分体现;“素湍绿潭”的三峡水,既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富春江水湍急的特点,又有天目山飞泉 的特点。山水特点相近,笔端流露的情感不尽相同。三篇作品都抒发了对祖国壮美河山的赞美,《与朱元思书》和《天目》都表现出 的意愿,《与朱元思书》还表达了 之意。
【答案】1.B
2.C
3.“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或“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色白;归隐林泉,享受美景;规劝朋友。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要求学生对文言词语要学会积累,结合词语的意思进行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解答时要准确理解语句的含义,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结合句意和文意进行分析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时要读懂相应的文章,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注意对文本关键语句的把握,找准两文的比较点,结合题干的提示进行分析作答。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略:完全/谋略/略微/夺取、占领;B.疾:都是“快、迅速”的意思;C.良:很/美好/很/好;D.息:使....平息/停止/消息/使......停止,平息。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与内容的理解。A.理解;这句话侧面烘托出三峡群山高耸、遮天蔽日。选项中“ 山势连绵 ”“ 云雾缭绕 ”的说法错误。B.理解:写仰视所见。山高、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有声有色,山水相配,构成一幅生动秀丽的图画。选项中“ 树木繁茂,各种景物相映成趣 ”理解错误。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第一空:由《 与朱元思书 》中的“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可知,写出了群山的高峻;第二空:由《 天目 》中“ 飞流淙淙,若万匹缟 ”可知,天目山飞泉有着“色白”的特点。第三孔:由《 与朱元思书 》中的“ 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和《天目》“ 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可知,都表现作者想归隐山林,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的意愿。第四空:结合标题“与朱元思书”可知,本文不仅表达了作者欲避世退隐,寄情山水的高洁情趣,还表达了对友人的规劝之意。
(2021八上·铜官期末)【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而后作 作: ②人恒过 恒: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④越王句践①反国 反:
⑤饮食亦尝胆也 尝:
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女忘稽之耻邪?
6.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7.越王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4.奋起,指有所作为;常常;同“弼”,辅佐;同“反”返回;试着吃
5.①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②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
6.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7.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筛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锁定答案区域并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语句。
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磨练其人心志,以饥饿和困乏考验其人身形,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目的就是要用上述这些艰难困苦来触动其人之心灵,坚韧其人之性格,增加其人原本没有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心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 越王勾践回家自己的势力范围,,则专心思考,把苦胆放在座位附近,无论是坐是卧,都要舔食苦胆,就是在吃饭时,也要尝下尝但的滋味。
4.这几句话的意思分别是:①然后才能奋起。②人常常犯错。③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④就是在吃饭时,也要尝下尝但的滋味。⑤越王勾践回家自己的势力范围。据此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奋起,指有所作为;常常;同“弼”,辅佐;同“反”返回;试着吃。
故答案为:奋起,指有所作为
常常
同“弼”,辅佐
同“反”返回
试着吃
5.关键词: ①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喻,知晓,明白。 ②“女”通“汝”,你。稽:会籍山。“邪”通“耶”,吗。
故答案为: ①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②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
6.根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以看出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故答案为: 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7.越王勾践被吴国后,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把苦胆放在座位附近,无论是坐是卧,都要舔食苦胆,就是在吃饭时,也要尝下尝但的滋味。最终打败吴国。由此可以看出越王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说法。从国家的层面来说,越国正是因为外有吴国的忧患,越王才奋发图强,最终打败吴国,这正印证了外有敌国外患,国家才不会灭亡。从反面来说就是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故答案为: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021八上·潜山期末)【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孟子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翼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节选自《孟子·尽心上》,有删改)
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不诚大丈夫哉
丈夫之冠
必敬必戒
尊德乐义
9.翻译下列句子。
①得志,与民由之。
②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10.根据【甲】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11.【甲】【乙】两文都出自《孟子》。【甲】文中孟子反驳景春的观点时,先运用 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公孙衍、张仪等行的是“妾妇之道”,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何谓大丈夫;【乙】文则运用道理论证,阐述了“ , ”的主张。
【答案】8.真正,确实;行冠礼;谨慎;尊崇
9.①得志的时候和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②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
10.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不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11.类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时要充分运用平时的积累,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理解,注意文言词语的一些特殊用法。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要结合工具书,熟练、准确翻译文言语句,注意文言语句的句式特征,赋分点的准确理解,要运用翻译的方法让语句通顺,符合原意。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时通读文本,整体感悟,结合文本中国的性格语句进行归纳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论证思路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要读懂文本,理解文意,理清层次,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作答。
8.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意思的掌握。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一要结合平时的积累,二要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三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第一句句意: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第二句句意: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冠:行冠礼。第三句:一定要恭恭敬敬,小心谨慎。戒:谨慎。第四句句意: 尊重道德热爱义理。尊:尊崇、尊重。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运用翻译的方法,对重点词语要正确理解。由:遵循正道。故:所以。穷:穷困。达:显达。离:背离。翻译为: ①得志的时候和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②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通读文本,理解文意,注意对重点语句的把握和运用。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不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1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行为思路的理解。通读文本,理解文意,理清层次,结合题干的提示进行理解。甲文首先对景春的观点运用的是类比的论证,指出其实质。而乙文则运用的是道理论证,阐述“ 穷则独善其身 , 达则兼善天下 ”的主张。
(2021八上·海曙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于事,四海左宁,便不存意⑤。”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宫之内。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必先苦其心志 苦:
行拂乱其所为 乱:
犹割股以啖腹 股:
若耽嗜滋味 嗜:
1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管夷吾举于士/皆以美于徐公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
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
14.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15.【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 ,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 的中心论点。【乙】文中,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 。
16.【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12.使……痛苦;扰乱;大腿;喜欢,特别爱好
13.B
14.①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②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
15.列举事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抚恤百姓
16.相同:都强调了治国需贤臣辅佐这一内因。【甲】文强调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要用心操劳国事。
不同:【甲】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而【乙】文没有涉及外因。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4)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中心论点的能力。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首先要根据划线句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而论证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是: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地论证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5)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瓦匠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集市中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意志受磨练,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的时候,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魄,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犯错误时)在内心困扰,思虑梗塞不顺这样以后才能奋起[或有所作为];憔悴枯槁之色表现到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被人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像这样的)通常会灭亡。这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萎靡死亡。
【乙】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做国君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必须首先关心百姓。如果用损害百姓的办法来满足自身的享乐,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再说,我从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求。使人身体受到损害的原因不在别的,都是由于自己贪欲才酿成的灾祸。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声色,那么这些欲望越多,所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这样既妨害国家大事,又扰乱百姓。”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的失败的,帝王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于是渐渐导致国灭身亡。我既然住在深宫之内,不可能完全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情,所以希望你们诸位起到我的耳目的作用。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
12.这几个句子的意思分别是:①一定要先使他们的意志受磨练。②在他做事的时候,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③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④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声色。 据此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使……痛苦;扰乱;大腿;喜欢,特别爱好。
故答案为:使……痛苦
扰乱
大腿
喜欢,特别爱好
13.A从;比。B所以。C代词; 加强反问语气 。D的;到。
故答案为:B
14.①恒:常常。过:过失,此处是有过失的意思。②若:如果。以:来。奉:奉养。股:大腿。 故答案为: ①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②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
15.开头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根据“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以看出【乙】文中,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抚恤百姓。
开头分别列这些人的事例,
故答案为:列举事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抚恤百姓
1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像这样的)通常会灭亡。这句话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说明了国家灭亡的原因,内因是没有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外因是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 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于事,四海左宁,便不存意: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的失败的,帝王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于是渐渐导致国灭身亡。我既然住在深宫之内,不可能完全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情,所以希望你们诸位起到我的耳目的作用。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这句话唐太宗指出了臣子要起到君王耳目的作用,这样才不会被蒙蔽,才知道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是失败的。据此分析概括其异同即可。
故答案为: 相同:都强调了治国需贤臣辅佐这一内因。【甲】文强调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要用心操劳国事。
不同:【甲】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而【乙】文没有涉及外因。
(2021八上·渭滨期末)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各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沿溯阻绝( )
不以疾也( )
发大溪口( )
仰视天如匹练然( )
1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19.【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滟滪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 ;等到夏秋水涨时, 。
20.【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7.顺流而下;迅速,快;出发;……的样子
18.①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②有人在圣姥泉旁大声喊叫,就会有泉水流出,(人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
19.江水低于滟滪堆(数十丈);江水高于滟滪堆(数十丈)
20.甲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绵延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数百里、没有缺口可以看出。乙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高峻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悬崖峭壁耸人云霄可以看出。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必须反复阅读选文,理解选文内容,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作答。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甲】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乙】
二十六号,我从大溪口出发,进了瞿塘峡。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我仰头望苍天,却发现原本宽广的苍穹在山崖的夹缝里就像是一匹白练一般。再向前走,水位已经落下去了,看起来犹如油盎。经过圣姥泉,发现大石上有一个豁口,只要有人在旁边大喊,就会有泉水从中流出,不停的喊就不停的流,真是奇怪啊。傍晚,到了瞿塘关,这里在唐朝时也叫夔州,与白帝城是相连的。杜甫有诗言道:"白帝城和夔州各有各的特点,"就是说语言也难以表达。关口的西门正对着石头堆,是碎石累积的结果,其高出水面二十余丈。当地人说:"到夏秋季水面暴涨之时,水位又会高于石头堆数十丈了。"
17.这几句话的意思分别是:①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②也不如船快。③从大溪口出发。④我仰头望苍天,却发现原本宽广的苍穹在山崖的夹缝里就像是一匹白练一般。据此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顺流而下;迅速,快;出发;……的样子 故答案为:顺流而下;
迅速,快;
出发;
……的样子;
18.关键词语:①自:如果。非: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②于:在。屡:多次。
特殊句式:“人大呼于旁则泉出”是倒装句,正常句式是:人于旁则泉出大呼。
故答案为: ①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②有人在圣姥泉旁大声喊叫,就会有泉水流出,(人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
19.根据“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 “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可以分别得出答案:江水低于滟滪堆(数十丈);
江水高于滟滪堆(数十丈)
故答案为:江水低于滟滪堆(数十丈)
江水高于滟滪堆(数十丈)
20.【甲】划线句的意思是: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七百里之间都没有中断的地方,可以看出山势的绵延,没有缺口。【乙】这句话的意思是: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说明山高,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说明山陡峭。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甲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绵延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数百里、没有缺口可以看出。乙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高峻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悬崖峭壁耸人云霄可以看出。
(2021八上·宜州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⑴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史记 周亚夫军细柳》)
【乙】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其家世代受射。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其后四岁,广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⑵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①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骑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节选自《史记 李广将军传》,有删改)
【注释】①络:用绳子编的网兜。
2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已而之细柳军( )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
单于素闻广贤( )
以故得脱( )
2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3.细柳营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含义丰富,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24.周亚夫和李广都称得上是“真将军”,但两文表现人物性格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各找一个角度简要说一说。
【答案】21.到,往;必,一定;平时;凭借或因为
22.①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
②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
23.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怠慢皇帝有损天子之威而“惊”,为文帝的深明大义而“惊”,为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
24.示例:周亚夫设定严明的军中纪律,看出他是一位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刚正不阿、凛然不可侵犯的将军;李广将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呼吸共命运,看出他是一位能体恤士卒,不苛刻,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得士卒敬佩的将军。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可根据句意推出实词的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文章内。结合文段内容可从周亚夫和皇帝两人的作为上考虑“惊”的丰富内涵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结合人物描写分析(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结合人物所做的事;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概括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要从多个角度概括。
2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可根据句意推出词语的意思。
已而之细柳营: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之,到,往。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匈奴)是必定能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固,必,一定。
单于素闻广贤:单于平时听说李广贤能。素,平时
以故得脱:因此才能逃脱。以,凭借或因为。
故答案为:
1、到,往
2、必,一定
3、平时
4、凭借或因为
2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①上,皇上。第一个“使”,动词,派遣;第二个“使”,名词,使者。诏,告诉。句意: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
②破败,打败。生,生擒。句意: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
故答案为:①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
②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文章内。结合文段内容可从周亚夫和皇帝两人的作为上考虑“惊”的丰富内涵: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怠慢皇帝而有损天子之威而“惊”;为文帝的深明大义、礼仪周至而“惊”;为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据此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怠慢皇帝有损天子之威而“惊”,为文帝的深明大义而“惊”,为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
2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甲文中“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 持满”由此看出周亚夫治军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天子先驱至,不得入。”由此可看出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由此看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乙文中李广“得赏赐 辄分其麾下 ”“饮食 与士共之 ”“ 宽缓不苛 ”说明李广廉洁宽厚,爱护士卒。
故答案为:示例:周亚夫设定严明的军中纪律,看出他是一位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刚正不阿、凛然不可侵犯的将军;李广将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呼吸共命运,看出他是一位能体恤士卒,不苛刻,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得士卒敬佩的将军。
(2021九上·营口期末)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子作文以记之。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鸣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意!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有自岳阳至者,以膝候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藤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
(节选自欧阳修《偃虹堤记》)
【注释】①按图∶按照地图,文中指看着地图。②远迩∶远近。③惠利∶指思惠利益。④作者;建造者。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增其旧制 ②沙鸥翔集
③问其作而名者 ④夫以百步之堤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②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
27.(甲)(乙)两文都为应邀之作,各侧重表达怎样的主题?
2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政治抱负,也是他坚守的人生信条,“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中任选一则,说说他是如何践行的。
【链接材料一】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责,非宾客不重肉。子农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链接材料二】岁大埋早,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营校中半目不食,当何如?"帝侧然,乃令仲淹安抚江、淮。
注释:①方∶正。②循行∶查看。③报∶回复。
【答案】25.规模;停息;起名,命名;凭借,依靠
26.①(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
②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惠,天下还会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
27.【甲】文侧重抒发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感,【乙】文侧重表达滕侯以民为本的情怀
28.示例:【链接材料一】范仲淹心系百姓,在乡族中设置义庄,赡养族人,自己及家人却过着“非宾客不重肉” “衣食仅能自充”的俭朴生活。他以人民的幸福为人生的信条,而自己的生活水平全然不在意。【链接材料二】范仲淹心系百姓,胸怀天下。人民受灾,他心急如焚,督促皇帝派人巡查;未有答复,他不惧皇威,再次进见,希望皇帝能换位思考。最终,皇帝派他前往江淮安抚灾民。由此可见,他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信条。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考生要通读文本,理解文意,对文本的内容要进行准确的概括,注意概括的语言要简洁。
(4)本题考查学生拓展阅读的能力。解答时要仔细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内容,结合材料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乙文参考译文:
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拿着滕子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希望您能写一篇记。”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右边,其外面隐约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做偃虹堤。问来人建造此堤的人和为此堤起名字的人,客人说:“这都是我们滕太守做的。”……
大概深深考虑老百姓的人,在谋划一些事情时是精到的,所以能够用很少的力气却取得很多的功效。凭借百步远的湖堤,抵挡天下的险阻,消除不可预测的担心,施恩于当地百姓并且惠及于荆州、湘潭、贵州、四川,凡是往来于湖中的人,不论是远是近都可以得到这个堤的利益。而且岳阳又是四个地方的交通要道,往来的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总共要有多少呢!假使修堤的土石有幸长久不坏,那么滕子京太守给人和物带来的恩惠和便利,难道是可以用数字计算的吗?事情不担心干不成,而担心容易毁坏。建造人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完好,可是继承者倒常常使它废弃。自古以来,贤良睿智的人士为百姓防御灾患,兴办公益,那些工程废弃后的遗址到处都有。如果继承者都像开始建造的人那么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惠,天下还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
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句意,结合平时对文言实词的积累进行知识的迁移,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 ① 句意:增加岳阳楼原有的规模。制:规模; ② 句意:在沙地的沙鸥有的飞翔,有的停息。集:停息; ③ 句意:询问是谁起名的。名:起名、命名。 ④ 句意凭借一百步的堤岸。以:凭借
2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运用翻译的方法进行,准确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把:端着。赐:赏赐,恩惠;岂:难道,哪里;遗:丢掉。翻译: ①(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②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惠,天下还会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
2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两文都是应邀所作。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重在抒情,通过对不停人物登上岳阳楼的感受,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 欧阳修的《偃虹堤记》高度评价藤子京修堰虹堤的功绩,从“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为其民捍患兴利”可知表达的是滕侯以民为本的情怀
28.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拓展理解。解答时要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概括。材料一:“ 非宾客不重肉。子农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可知范仲淹不注重吃穿,享乐在后;材料二:“ 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 ”可知其担忧百姓,为民上书,亲自赈灾,体现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021九上·浑南期末)阅读选文,完成(1)-(4)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展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覆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富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经袍散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好然以和。喜超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为尉于创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进琴以为别。
(选自欧阳修《送杨宾序》,有删减)
注∶①官声数引∶几首乐曲。宫,与下文中的"羽"同为古代五音之一。②写∶宣泄。③杨君∶即杨寘(zhì)。④剑浦∶今福建南平。
2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多疾之体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B.而南方少医药 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C.予尝有幽忧之疾 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D.为尉于剑浦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②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
3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忽然 变 之 急者 凄 然 以 促 缓 者 舒然
以和
32.甲、乙两文同为赠序,都是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劝勉他人,两篇赠序劝勉的目的有什么不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案】29.C
30.①长时间之后,我感受到了弹琴的快乐,不觉得身体有疾病。
②然而要平静他的心思,疗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收到一点好处吧。
31.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
32.【甲】文:专心学习、勤奋刻苦【乙】文:通过弹琴来平和心态、治愈疾病。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把每个句子的加点词语的意思写出来,然后进行比较,选出符合听啊要求的选项即可。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另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旨,找出两篇赠序劝勉的目的。
参考译文:
曾经得了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医治好。后来在朋友孙道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几支宫声曲子,时间一久就感到很快乐,浑然不觉自己还有病在身上呢。弹琴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发出的声调)大的是(浑厚较浊的)宫声,小的是(圆清急畅激愤或高昂的)羽声,按着琴弦迅急弹奏,曲调也突然随之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人家的心弦。它能够凭耳朵听出来,能够随手弹出来。排遣忧郁,散发幽思,那么,往往感动人心,极为深切。
我的朋友杨君,喜欢研究学问,很会写文章,屡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考中,调到剑浦去做了县尉。小小的剑浦在东南面几千里路以外,在这种情况下,他是确实有不平的地方。并且从小又多疾病,可是南方缺少名医良药,风俗饮食与中原两样。以他多病的身体,抱着不平的心思,却生活在风俗不同的地方,哪里能够长久地沉闷下去呢?然而要平静他的心思,疗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够收到一点好处吧!因此我写了这篇谈琴的文章来给他送行,弹琴当做临别的纪念。
2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B、表转折,可是/表修饰;C、曾经/曾经;D、做/介词,表目的,为了
故答案为:C
3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①疾,疾病。句意:长时间之后,我感受到了弹琴的快乐,不觉得身体有疾病。
②然,然而,可是。其,他的。养,疗养。琴,动词,弹琴。句意:然而要平静他的心思,疗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收到一点好处吧。
故答案为:
①长时间之后,我感受到了弹琴的快乐,不觉得身体有疾病。
②然而要平静他的心思,疗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收到一点好处吧。
3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题干要求划两处。可根据句意来断句。句意为:曲调也突然随之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可断句为: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
故答案为: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
3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记叙了自己外出从师学习的经历,表现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勤奋刻苦,自己从学习当中获得了快乐,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用意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马生要专心学习,勤奋刻苦。
乙文:作者手段记叙了自己因为弹琴而治好了身体之疾的事件,第二段中的“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 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进琴以为别。 ”点明了作者赠序的原因,希望杨君能像自己一样,通过弹琴来平和心态,治愈疾病。
故答案为:【甲】文:专心学习、勤奋刻苦【乙】文:通过弹琴来平和心态、治愈疾病。
(2021八上·永吉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3)题
某①启:仆②居东坡③,作陂④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⑤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选自苏轼《与章子厚》)
【注释】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官,②仆:对自己的谦称。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④陂(bēi),梯田.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疮疖,⑥黑牡丹:对病牛的戏称。
33.“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句中“谪”字的意思是 。
3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1处)
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咴之
35.结合古文内容,谈谈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33.贬官,被贬
34.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咴之
35.苏轼在被贬之后,以过着男耕女织的村居生活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可见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豁达乐观的人。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文言文断句;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参考译文: 章惇公亲启: 我居住在东坡之上,放水种植稻子,有四五十亩稻田,我亲自耕种我的妻子养殖蚕桑姑且以此来生活。昨日有一只牛得了疾病几乎死去,兽医不了解症状,可是我的妻子了解牛的症状,说“这只牛发的是痘斑疮,按照方法应当用青蒿熬粥喂给他吃。”采用她的方法非常见效.不说我被贬谪之后的日子,我是总是把自己当做田间的老头.我的妻子还能解决黑牡丹的疾病.说到这里,希望博得千里之外的你一笑。
33.“勿谓仆谪居之后:不说我被贬谪之后的日子。谪:贬官,被贬。
故答案为:贬官,被贬
34.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咴之:这只牛发的是痘斑疮,按照方法应当用青蒿熬粥喂给他吃。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应为: 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咴之。
故答案为: 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咴之
35.《田家乐》写的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事,他亲自放水种植稻子,亲自耕种,妻子养殖蚕桑姑且以此来生活。被贬谪之后的日子,他总是把自己当做田间的老头,把黑色的牛称为黑牡丹,还把自己在这里的生活琐事当做笑谈,这些都说明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豁达乐观的人。
故答案为: 苏轼在被贬之后,以过着男耕女织的村居生活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可见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豁达乐观的人。
(2021八上·永吉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5)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安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6.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 时期的思想家 。
3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空乏其身( )②人恒过( )
③米粟非不多也( )④亲戚畔之( )
38.结合文章内容,从论证的角度来看,这两篇文章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39.联系两篇文章,请你说说国家若要长治久安且发展壮大需要哪些条件。
40.联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施行仁政拥有天下;
下联:
【答案】36.战国;孟子
37.财资缺乏;犯错误;泛指粮食;同“叛”,背叛
38.甲文侧重论述造就人才的问题(人才是在困境中造就的),乙文侧重论述君主应该如何治国的问题(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到人和)。
39.①国内要有坚持法度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要有敌国外患②君主要施行仁政,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40.战胜磨难成就人才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补写对联;中心论点;常用文言实词;作家作品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3)此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议论文中心论点的判定和概括可围绕以下两点来进行:①中心论点必须能完整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概括必须全面、正确、鲜明。②从论点提出的位置来判定中心论点。如:文章标题;文章正文开头第一句话;文章正文开头的最后一句话;文章主体部分的开头;文章主体部分,先做一定的论述,再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结尾。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5)此题考查对对联的能力。要求学生对对联的有关知识要熟悉,尤其是“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要词性相对”“要内容相关”这三点要牢记便不难写出合适的下联了。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使国防巩固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36.孟子,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故答案为:战国
孟子
37.这几句的意思分别是:①使他受尽贫困之苦。②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③粮食不是不充足。④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据此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财资缺乏;犯错误;泛指粮食;同“叛”,背叛。
故答案为:财资缺乏
犯错误
泛指粮食
同“叛”,背叛
38.【甲】文首先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然后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然后论证“天时地利人和”。接着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甲文侧重论述造就人才的问题(人才是在困境中造就的),乙文侧重论述君主应该如何治国的问题(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到人和)。
39.【甲】根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安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以概括出:国内要有坚持法度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要有敌国外患;【乙】根据“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可以概括出答案:君主要施行仁政,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故答案为: ①国内要有坚持法度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要有敌国外患②君主要施行仁政,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40.“施行仁政”是动宾短语,四个字,“拥有天下”也是动宾短语,四个字。根据上联的结构及下联的内容(联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对出下联,符合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 战胜磨难成就人才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备考2022年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15 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2021八上·丰台期末)阅读两篇短文,完成各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 雄才大略 略胜一筹 攻城略地
B.不以疾也 手疾眼快 奋笔疾书 疾步如飞
C.良多趣味 良辰美景 用心良苦 良师益友
D.望峰息心 川流不息 杳无消息息事宁人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理解:只能在特定的时间见到太阳和月亮,侧面凸显出三峡山势连绵、危峰耸立、云雾缭绕的特点。
B.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翻译: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
理解:春冬时节,从江上看向两岸,山水奇丽、树木繁茂,各种景物相映成趣,给人惊心动魄之感。
C.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翻译: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也持续地啼叫。
理解:猿鸣与蝉声、泉水声等相互交织,和谐动听,令人愉悦,而非“高猿长啸”的肃杀悲凉。
3.根据两篇短文和《天目》,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天目
袁宏道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①岩,庵宇②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③,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④,高不逾数尺,一株直⑤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⑥绍兴破塘,而清⑦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⑧结室之想矣。
(有删减)
注:①[县]同“悬”,悬挂。②[庵宇]指小庙的房屋建筑。③[不常]不能持久。④[盖]华盖。⑤[直]同“值”,价值。⑥[类]像。⑦[清]清爽鲜美可口。⑧[出缠]指脱离了人间烦恼的束缚。
中国文人常常寄情山水。三峡的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富春江的山“ ”,天目山“石壁竦峭”,都是对“峻”的充分体现;“素湍绿潭”的三峡水,既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富春江水湍急的特点,又有天目山飞泉 的特点。山水特点相近,笔端流露的情感不尽相同。三篇作品都抒发了对祖国壮美河山的赞美,《与朱元思书》和《天目》都表现出 的意愿,《与朱元思书》还表达了 之意。
(2021八上·铜官期末)【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而后作 作: ②人恒过 恒: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④越王句践①反国 反:
⑤饮食亦尝胆也 尝:
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女忘稽之耻邪?
6.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7.越王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2021八上·潜山期末)【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孟子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翼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节选自《孟子·尽心上》,有删改)
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不诚大丈夫哉
丈夫之冠
必敬必戒
尊德乐义
9.翻译下列句子。
①得志,与民由之。
②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10.根据【甲】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11.【甲】【乙】两文都出自《孟子》。【甲】文中孟子反驳景春的观点时,先运用 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公孙衍、张仪等行的是“妾妇之道”,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何谓大丈夫;【乙】文则运用道理论证,阐述了“ , ”的主张。
(2021八上·海曙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于事,四海左宁,便不存意⑤。”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宫之内。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必先苦其心志 苦:
行拂乱其所为 乱:
犹割股以啖腹 股:
若耽嗜滋味 嗜:
1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管夷吾举于士/皆以美于徐公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
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
14.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15.【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 ,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 的中心论点。【乙】文中,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 。
16.【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2021八上·渭滨期末)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各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沿溯阻绝( )
不以疾也( )
发大溪口( )
仰视天如匹练然( )
1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19.【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滟滪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 ;等到夏秋水涨时, 。
20.【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1八上·宜州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⑴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史记 周亚夫军细柳》)
【乙】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其家世代受射。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其后四岁,广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⑵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①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骑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节选自《史记 李广将军传》,有删改)
【注释】①络:用绳子编的网兜。
2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已而之细柳军( )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
单于素闻广贤( )
以故得脱( )
2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3.细柳营最后一段说“群臣皆惊”,含义丰富,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24.周亚夫和李广都称得上是“真将军”,但两文表现人物性格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各找一个角度简要说一说。
(2021九上·营口期末)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子作文以记之。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鸣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意!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有自岳阳至者,以膝候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藤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
(节选自欧阳修《偃虹堤记》)
【注释】①按图∶按照地图,文中指看着地图。②远迩∶远近。③惠利∶指思惠利益。④作者;建造者。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增其旧制 ②沙鸥翔集
③问其作而名者 ④夫以百步之堤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②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
27.(甲)(乙)两文都为应邀之作,各侧重表达怎样的主题?
2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政治抱负,也是他坚守的人生信条,“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中任选一则,说说他是如何践行的。
【链接材料一】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责,非宾客不重肉。子农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链接材料二】岁大埋早,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营校中半目不食,当何如?"帝侧然,乃令仲淹安抚江、淮。
注释:①方∶正。②循行∶查看。③报∶回复。
(2021九上·浑南期末)阅读选文,完成(1)-(4)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展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覆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富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经袍散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好然以和。喜超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为尉于创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进琴以为别。
(选自欧阳修《送杨宾序》,有删减)
注∶①官声数引∶几首乐曲。宫,与下文中的"羽"同为古代五音之一。②写∶宣泄。③杨君∶即杨寘(zhì)。④剑浦∶今福建南平。
2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多疾之体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B.而南方少医药 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C.予尝有幽忧之疾 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D.为尉于剑浦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②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
3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忽然 变 之 急者 凄 然 以 促 缓 者 舒然
以和
32.甲、乙两文同为赠序,都是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劝勉他人,两篇赠序劝勉的目的有什么不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021八上·永吉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3)题
某①启:仆②居东坡③,作陂④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⑤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也。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选自苏轼《与章子厚》)
【注释】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官,②仆:对自己的谦称。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④陂(bēi),梯田.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疮疖,⑥黑牡丹:对病牛的戏称。
33.“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句中“谪”字的意思是 。
3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1处)
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咴之
35.结合古文内容,谈谈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1八上·永吉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5)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安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6.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 时期的思想家 。
3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空乏其身( )②人恒过( )
③米粟非不多也( )④亲戚畔之( )
38.结合文章内容,从论证的角度来看,这两篇文章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39.联系两篇文章,请你说说国家若要长治久安且发展壮大需要哪些条件。
40.联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施行仁政拥有天下;
下联: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C
3.“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或“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色白;归隐林泉,享受美景;规劝朋友。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要求学生对文言词语要学会积累,结合词语的意思进行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解答时要准确理解语句的含义,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结合句意和文意进行分析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时要读懂相应的文章,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注意对文本关键语句的把握,找准两文的比较点,结合题干的提示进行分析作答。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略:完全/谋略/略微/夺取、占领;B.疾:都是“快、迅速”的意思;C.良:很/美好/很/好;D.息:使....平息/停止/消息/使......停止,平息。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与内容的理解。A.理解;这句话侧面烘托出三峡群山高耸、遮天蔽日。选项中“ 山势连绵 ”“ 云雾缭绕 ”的说法错误。B.理解:写仰视所见。山高、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有声有色,山水相配,构成一幅生动秀丽的图画。选项中“ 树木繁茂,各种景物相映成趣 ”理解错误。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第一空:由《 与朱元思书 》中的“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可知,写出了群山的高峻;第二空:由《 天目 》中“ 飞流淙淙,若万匹缟 ”可知,天目山飞泉有着“色白”的特点。第三孔:由《 与朱元思书 》中的“ 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和《天目》“ 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可知,都表现作者想归隐山林,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的意愿。第四空:结合标题“与朱元思书”可知,本文不仅表达了作者欲避世退隐,寄情山水的高洁情趣,还表达了对友人的规劝之意。
【答案】4.奋起,指有所作为;常常;同“弼”,辅佐;同“反”返回;试着吃
5.①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②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
6.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7.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筛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锁定答案区域并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语句。
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磨练其人心志,以饥饿和困乏考验其人身形,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目的就是要用上述这些艰难困苦来触动其人之心灵,坚韧其人之性格,增加其人原本没有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心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 越王勾践回家自己的势力范围,,则专心思考,把苦胆放在座位附近,无论是坐是卧,都要舔食苦胆,就是在吃饭时,也要尝下尝但的滋味。
4.这几句话的意思分别是:①然后才能奋起。②人常常犯错。③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④就是在吃饭时,也要尝下尝但的滋味。⑤越王勾践回家自己的势力范围。据此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奋起,指有所作为;常常;同“弼”,辅佐;同“反”返回;试着吃。
故答案为:奋起,指有所作为
常常
同“弼”,辅佐
同“反”返回
试着吃
5.关键词: ①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喻,知晓,明白。 ②“女”通“汝”,你。稽:会籍山。“邪”通“耶”,吗。
故答案为: ①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②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
6.根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以看出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故答案为: 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7.越王勾践被吴国后,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把苦胆放在座位附近,无论是坐是卧,都要舔食苦胆,就是在吃饭时,也要尝下尝但的滋味。最终打败吴国。由此可以看出越王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说法。从国家的层面来说,越国正是因为外有吴国的忧患,越王才奋发图强,最终打败吴国,这正印证了外有敌国外患,国家才不会灭亡。从反面来说就是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故答案为: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案】8.真正,确实;行冠礼;谨慎;尊崇
9.①得志的时候和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②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
10.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不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11.类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时要充分运用平时的积累,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理解,注意文言词语的一些特殊用法。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要结合工具书,熟练、准确翻译文言语句,注意文言语句的句式特征,赋分点的准确理解,要运用翻译的方法让语句通顺,符合原意。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时通读文本,整体感悟,结合文本中国的性格语句进行归纳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论证思路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要读懂文本,理解文意,理清层次,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作答。
8.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意思的掌握。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一要结合平时的积累,二要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三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第一句句意: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第二句句意: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冠:行冠礼。第三句:一定要恭恭敬敬,小心谨慎。戒:谨慎。第四句句意: 尊重道德热爱义理。尊:尊崇、尊重。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运用翻译的方法,对重点词语要正确理解。由:遵循正道。故:所以。穷:穷困。达:显达。离:背离。翻译为: ①得志的时候和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②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通读文本,理解文意,注意对重点语句的把握和运用。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不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1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行为思路的理解。通读文本,理解文意,理清层次,结合题干的提示进行理解。甲文首先对景春的观点运用的是类比的论证,指出其实质。而乙文则运用的是道理论证,阐述“ 穷则独善其身 , 达则兼善天下 ”的主张。
【答案】12.使……痛苦;扰乱;大腿;喜欢,特别爱好
13.B
14.①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②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
15.列举事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抚恤百姓
16.相同:都强调了治国需贤臣辅佐这一内因。【甲】文强调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要用心操劳国事。
不同:【甲】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而【乙】文没有涉及外因。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4)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中心论点的能力。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首先要根据划线句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而论证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是: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地论证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5)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瓦匠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集市中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意志受磨练,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的时候,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魄,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犯错误时)在内心困扰,思虑梗塞不顺这样以后才能奋起[或有所作为];憔悴枯槁之色表现到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被人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像这样的)通常会灭亡。这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萎靡死亡。
【乙】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做国君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必须首先关心百姓。如果用损害百姓的办法来满足自身的享乐,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再说,我从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求。使人身体受到损害的原因不在别的,都是由于自己贪欲才酿成的灾祸。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声色,那么这些欲望越多,所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这样既妨害国家大事,又扰乱百姓。”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的失败的,帝王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于是渐渐导致国灭身亡。我既然住在深宫之内,不可能完全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情,所以希望你们诸位起到我的耳目的作用。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
12.这几个句子的意思分别是:①一定要先使他们的意志受磨练。②在他做事的时候,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③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④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声色。 据此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使……痛苦;扰乱;大腿;喜欢,特别爱好。
故答案为:使……痛苦
扰乱
大腿
喜欢,特别爱好
13.A从;比。B所以。C代词; 加强反问语气 。D的;到。
故答案为:B
14.①恒:常常。过:过失,此处是有过失的意思。②若:如果。以:来。奉:奉养。股:大腿。 故答案为: ①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②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
15.开头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根据“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可以看出【乙】文中,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抚恤百姓。
开头分别列这些人的事例,
故答案为:列举事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抚恤百姓
1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像这样的)通常会灭亡。这句话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说明了国家灭亡的原因,内因是没有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外因是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 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于事,四海左宁,便不存意: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的失败的,帝王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于是渐渐导致国灭身亡。我既然住在深宫之内,不可能完全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情,所以希望你们诸位起到我的耳目的作用。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这句话唐太宗指出了臣子要起到君王耳目的作用,这样才不会被蒙蔽,才知道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是失败的。据此分析概括其异同即可。
故答案为: 相同:都强调了治国需贤臣辅佐这一内因。【甲】文强调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要用心操劳国事。
不同:【甲】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而【乙】文没有涉及外因。
【答案】17.顺流而下;迅速,快;出发;……的样子
18.①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②有人在圣姥泉旁大声喊叫,就会有泉水流出,(人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
19.江水低于滟滪堆(数十丈);江水高于滟滪堆(数十丈)
20.甲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绵延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数百里、没有缺口可以看出。乙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高峻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悬崖峭壁耸人云霄可以看出。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必须反复阅读选文,理解选文内容,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作答。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甲】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乙】
二十六号,我从大溪口出发,进了瞿塘峡。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我仰头望苍天,却发现原本宽广的苍穹在山崖的夹缝里就像是一匹白练一般。再向前走,水位已经落下去了,看起来犹如油盎。经过圣姥泉,发现大石上有一个豁口,只要有人在旁边大喊,就会有泉水从中流出,不停的喊就不停的流,真是奇怪啊。傍晚,到了瞿塘关,这里在唐朝时也叫夔州,与白帝城是相连的。杜甫有诗言道:"白帝城和夔州各有各的特点,"就是说语言也难以表达。关口的西门正对着石头堆,是碎石累积的结果,其高出水面二十余丈。当地人说:"到夏秋季水面暴涨之时,水位又会高于石头堆数十丈了。"
17.这几句话的意思分别是:①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②也不如船快。③从大溪口出发。④我仰头望苍天,却发现原本宽广的苍穹在山崖的夹缝里就像是一匹白练一般。据此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顺流而下;迅速,快;出发;……的样子 故答案为:顺流而下;
迅速,快;
出发;
……的样子;
18.关键词语:①自:如果。非: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②于:在。屡:多次。
特殊句式:“人大呼于旁则泉出”是倒装句,正常句式是:人于旁则泉出大呼。
故答案为: ①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②有人在圣姥泉旁大声喊叫,就会有泉水流出,(人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
19.根据“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 “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可以分别得出答案:江水低于滟滪堆(数十丈);
江水高于滟滪堆(数十丈)
故答案为:江水低于滟滪堆(数十丈)
江水高于滟滪堆(数十丈)
20.【甲】划线句的意思是: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七百里之间都没有中断的地方,可以看出山势的绵延,没有缺口。【乙】这句话的意思是: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说明山高,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说明山陡峭。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甲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绵延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数百里、没有缺口可以看出。乙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高峻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悬崖峭壁耸人云霄可以看出。
【答案】21.到,往;必,一定;平时;凭借或因为
22.①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
②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
23.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怠慢皇帝有损天子之威而“惊”,为文帝的深明大义而“惊”,为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
24.示例:周亚夫设定严明的军中纪律,看出他是一位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刚正不阿、凛然不可侵犯的将军;李广将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呼吸共命运,看出他是一位能体恤士卒,不苛刻,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得士卒敬佩的将军。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可根据句意推出实词的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文章内。结合文段内容可从周亚夫和皇帝两人的作为上考虑“惊”的丰富内涵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结合人物描写分析(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结合人物所做的事;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概括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要从多个角度概括。
2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可根据句意推出词语的意思。
已而之细柳营: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之,到,往。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匈奴)是必定能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固,必,一定。
单于素闻广贤:单于平时听说李广贤能。素,平时
以故得脱:因此才能逃脱。以,凭借或因为。
故答案为:
1、到,往
2、必,一定
3、平时
4、凭借或因为
2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①上,皇上。第一个“使”,动词,派遣;第二个“使”,名词,使者。诏,告诉。句意: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
②破败,打败。生,生擒。句意: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
故答案为:①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
②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文章内。结合文段内容可从周亚夫和皇帝两人的作为上考虑“惊”的丰富内涵: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怠慢皇帝而有损天子之威而“惊”;为文帝的深明大义、礼仪周至而“惊”;为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据此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怠慢皇帝有损天子之威而“惊”,为文帝的深明大义而“惊”,为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
2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甲文中“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 持满”由此看出周亚夫治军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天子先驱至,不得入。”由此可看出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由此看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乙文中李广“得赏赐 辄分其麾下 ”“饮食 与士共之 ”“ 宽缓不苛 ”说明李广廉洁宽厚,爱护士卒。
故答案为:示例:周亚夫设定严明的军中纪律,看出他是一位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刚正不阿、凛然不可侵犯的将军;李广将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呼吸共命运,看出他是一位能体恤士卒,不苛刻,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得士卒敬佩的将军。
【答案】25.规模;停息;起名,命名;凭借,依靠
26.①(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
②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惠,天下还会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
27.【甲】文侧重抒发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感,【乙】文侧重表达滕侯以民为本的情怀
28.示例:【链接材料一】范仲淹心系百姓,在乡族中设置义庄,赡养族人,自己及家人却过着“非宾客不重肉” “衣食仅能自充”的俭朴生活。他以人民的幸福为人生的信条,而自己的生活水平全然不在意。【链接材料二】范仲淹心系百姓,胸怀天下。人民受灾,他心急如焚,督促皇帝派人巡查;未有答复,他不惧皇威,再次进见,希望皇帝能换位思考。最终,皇帝派他前往江淮安抚灾民。由此可见,他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信条。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考生要通读文本,理解文意,对文本的内容要进行准确的概括,注意概括的语言要简洁。
(4)本题考查学生拓展阅读的能力。解答时要仔细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内容,结合材料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乙文参考译文:
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拿着滕子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希望您能写一篇记。”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右边,其外面隐约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做偃虹堤。问来人建造此堤的人和为此堤起名字的人,客人说:“这都是我们滕太守做的。”……
大概深深考虑老百姓的人,在谋划一些事情时是精到的,所以能够用很少的力气却取得很多的功效。凭借百步远的湖堤,抵挡天下的险阻,消除不可预测的担心,施恩于当地百姓并且惠及于荆州、湘潭、贵州、四川,凡是往来于湖中的人,不论是远是近都可以得到这个堤的利益。而且岳阳又是四个地方的交通要道,往来的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总共要有多少呢!假使修堤的土石有幸长久不坏,那么滕子京太守给人和物带来的恩惠和便利,难道是可以用数字计算的吗?事情不担心干不成,而担心容易毁坏。建造人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完好,可是继承者倒常常使它废弃。自古以来,贤良睿智的人士为百姓防御灾患,兴办公益,那些工程废弃后的遗址到处都有。如果继承者都像开始建造的人那么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惠,天下还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
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句意,结合平时对文言实词的积累进行知识的迁移,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 ① 句意:增加岳阳楼原有的规模。制:规模; ② 句意:在沙地的沙鸥有的飞翔,有的停息。集:停息; ③ 句意:询问是谁起名的。名:起名、命名。 ④ 句意凭借一百步的堤岸。以:凭借
2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运用翻译的方法进行,准确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把:端着。赐:赏赐,恩惠;岂:难道,哪里;遗:丢掉。翻译: ①(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②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惠,天下还会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
2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两文都是应邀所作。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重在抒情,通过对不停人物登上岳阳楼的感受,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 欧阳修的《偃虹堤记》高度评价藤子京修堰虹堤的功绩,从“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为其民捍患兴利”可知表达的是滕侯以民为本的情怀
28.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拓展理解。解答时要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概括。材料一:“ 非宾客不重肉。子农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可知范仲淹不注重吃穿,享乐在后;材料二:“ 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 ”可知其担忧百姓,为民上书,亲自赈灾,体现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答案】29.C
30.①长时间之后,我感受到了弹琴的快乐,不觉得身体有疾病。
②然而要平静他的心思,疗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收到一点好处吧。
31.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
32.【甲】文:专心学习、勤奋刻苦【乙】文:通过弹琴来平和心态、治愈疾病。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把每个句子的加点词语的意思写出来,然后进行比较,选出符合听啊要求的选项即可。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另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旨,找出两篇赠序劝勉的目的。
参考译文:
曾经得了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医治好。后来在朋友孙道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几支宫声曲子,时间一久就感到很快乐,浑然不觉自己还有病在身上呢。弹琴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发出的声调)大的是(浑厚较浊的)宫声,小的是(圆清急畅激愤或高昂的)羽声,按着琴弦迅急弹奏,曲调也突然随之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人家的心弦。它能够凭耳朵听出来,能够随手弹出来。排遣忧郁,散发幽思,那么,往往感动人心,极为深切。
我的朋友杨君,喜欢研究学问,很会写文章,屡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考中,调到剑浦去做了县尉。小小的剑浦在东南面几千里路以外,在这种情况下,他是确实有不平的地方。并且从小又多疾病,可是南方缺少名医良药,风俗饮食与中原两样。以他多病的身体,抱着不平的心思,却生活在风俗不同的地方,哪里能够长久地沉闷下去呢?然而要平静他的心思,疗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够收到一点好处吧!因此我写了这篇谈琴的文章来给他送行,弹琴当做临别的纪念。
2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B、表转折,可是/表修饰;C、曾经/曾经;D、做/介词,表目的,为了
故答案为:C
3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①疾,疾病。句意:长时间之后,我感受到了弹琴的快乐,不觉得身体有疾病。
②然,然而,可是。其,他的。养,疗养。琴,动词,弹琴。句意:然而要平静他的心思,疗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收到一点好处吧。
故答案为:
①长时间之后,我感受到了弹琴的快乐,不觉得身体有疾病。
②然而要平静他的心思,疗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收到一点好处吧。
3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题干要求划两处。可根据句意来断句。句意为:曲调也突然随之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可断句为: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
故答案为: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
3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记叙了自己外出从师学习的经历,表现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勤奋刻苦,自己从学习当中获得了快乐,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用意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马生要专心学习,勤奋刻苦。
乙文:作者手段记叙了自己因为弹琴而治好了身体之疾的事件,第二段中的“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 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进琴以为别。 ”点明了作者赠序的原因,希望杨君能像自己一样,通过弹琴来平和心态,治愈疾病。
故答案为:【甲】文:专心学习、勤奋刻苦【乙】文:通过弹琴来平和心态、治愈疾病。
【答案】33.贬官,被贬
34.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咴之
35.苏轼在被贬之后,以过着男耕女织的村居生活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可见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豁达乐观的人。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文言文断句;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参考译文: 章惇公亲启: 我居住在东坡之上,放水种植稻子,有四五十亩稻田,我亲自耕种我的妻子养殖蚕桑姑且以此来生活。昨日有一只牛得了疾病几乎死去,兽医不了解症状,可是我的妻子了解牛的症状,说“这只牛发的是痘斑疮,按照方法应当用青蒿熬粥喂给他吃。”采用她的方法非常见效.不说我被贬谪之后的日子,我是总是把自己当做田间的老头.我的妻子还能解决黑牡丹的疾病.说到这里,希望博得千里之外的你一笑。
33.“勿谓仆谪居之后:不说我被贬谪之后的日子。谪:贬官,被贬。
故答案为:贬官,被贬
34.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咴之:这只牛发的是痘斑疮,按照方法应当用青蒿熬粥喂给他吃。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应为: 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咴之。
故答案为: 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咴之
35.《田家乐》写的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事,他亲自放水种植稻子,亲自耕种,妻子养殖蚕桑姑且以此来生活。被贬谪之后的日子,他总是把自己当做田间的老头,把黑色的牛称为黑牡丹,还把自己在这里的生活琐事当做笑谈,这些都说明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豁达乐观的人。
故答案为: 苏轼在被贬之后,以过着男耕女织的村居生活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可见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豁达乐观的人。
【答案】36.战国;孟子
37.财资缺乏;犯错误;泛指粮食;同“叛”,背叛
38.甲文侧重论述造就人才的问题(人才是在困境中造就的),乙文侧重论述君主应该如何治国的问题(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到人和)。
39.①国内要有坚持法度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要有敌国外患②君主要施行仁政,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40.战胜磨难成就人才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补写对联;中心论点;常用文言实词;作家作品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3)此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议论文中心论点的判定和概括可围绕以下两点来进行:①中心论点必须能完整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概括必须全面、正确、鲜明。②从论点提出的位置来判定中心论点。如:文章标题;文章正文开头第一句话;文章正文开头的最后一句话;文章主体部分的开头;文章主体部分,先做一定的论述,再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结尾。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5)此题考查对对联的能力。要求学生对对联的有关知识要熟悉,尤其是“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要词性相对”“要内容相关”这三点要牢记便不难写出合适的下联了。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使国防巩固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36.孟子,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故答案为:战国
孟子
37.这几句的意思分别是:①使他受尽贫困之苦。②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③粮食不是不充足。④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据此可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财资缺乏;犯错误;泛指粮食;同“叛”,背叛。
故答案为:财资缺乏
犯错误
泛指粮食
同“叛”,背叛
38.【甲】文首先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然后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然后论证“天时地利人和”。接着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甲文侧重论述造就人才的问题(人才是在困境中造就的),乙文侧重论述君主应该如何治国的问题(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到人和)。
39.【甲】根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安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以概括出:国内要有坚持法度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要有敌国外患;【乙】根据“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可以概括出答案:君主要施行仁政,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故答案为: ①国内要有坚持法度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要有敌国外患②君主要施行仁政,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40.“施行仁政”是动宾短语,四个字,“拥有天下”也是动宾短语,四个字。根据上联的结构及下联的内容(联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对出下联,符合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 战胜磨难成就人才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