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课件(26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课件(26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8 14:2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有一个人,他曾经为生活所迫,当过和尚、乞丐,最后他却神奇地当上了皇帝。
猜猜他是谁?
朱元璋
世之寒微有能过我者乎?斯寒微之至极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十四课 明朝的统治
1.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基本史实。
2.掌握明太祖和明成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和作用,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3.认识明朝“八股取士”科举制度改革影响,过于死板,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
4.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情况。
本课重点
学习目标
学习目录
一、明朝的建立——草根创业
二、强化皇权——巩固家业
三、经济发展——巩固成果
一、明朝的建立的背景——草根创业
材料一 “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官法滥,刑法重;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黎民怨,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醉太平小令》
材料二 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同时,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接连决口,泛滥成灾。
材料三 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
上述材料反映出元朝末年怎样的社会状况?如果你生活在这种统治之下,你认为你会怎么做?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收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爆发农民起义
“(刘)福通乃预埋一石人,镌其背曰:‘休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开河者掘得之,转相告语,人心益摇。”
——《新元史》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并迅速发展,出现多支反元队伍,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元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一、明朝的建立的背景——草根创业
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
应天府(南京)
朱元璋 明太祖
1368年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灭元朝时间:
1368年
灭元朝标志:
攻占大都
一、明朝的建立的背景——草根创业
明朝疆域
明代极盛时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
北控蒙古
西有西域
西南方管辖西藏,并在青藏等地区
设有羁縻卫所
东北征服女真族
明朝疆域图(1433年)
朱元璋该如何管理这个国家呢?
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奇摇其根,要安养生息之。
——《明太祖洪武实录》
朱元璋即位之初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材料研读
夫元氏(元朝)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实录》卷五十九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 “(行省长官)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生产破坏;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宰相专权;改革中央官制
地方权力过大;需改革地方官制
二、强化皇权——巩固家业
强化皇权
改革行政机构
(1)在地方:
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皇帝
布政使司(掌民政和财政)
按察使司(掌司法)
都指挥使司(军务)
一分为三,互不统属,权力分散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
废丞相和中书省,分权给六部.
皇帝






六部直属皇帝管理,皇权加强
为分散兵权,设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3)在军事:
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谈谈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皇权高度集中,官员权力削弱,
中央集权大为加强
材料:
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jié hánɡ)(牵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是否请客,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并且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历 史 故 事
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强化皇权——特务机构
厂卫制度
(1)目的:监视官民
(2)机构:
锦衣卫(朱元璋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
东 厂(明成祖成立的特务机构,由宦官组成,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强化皇权
阅读示意图,说出明朝
改革官制的影响?
影响: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不许设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史 料 实 证
为告诫后代,不得设立丞相。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
百官未起朕先起,
百官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三丈犹拥被。
—朱元璋

朱元璋时期曾下令设置四辅官,但并未成功。后来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设立四辅官,以辅佐皇帝,但不成功。
洪武十三年
1380年
洪武十五年
1382年
废四辅官,设三殿(武英、英华、华盖)二阁(文渊、东阁)大学士
建文四年
1402年
明成祖朱棣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
处理政务
在宰相制下,宰相在率领百官为皇帝效忠的同时又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而内阁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权限和影响。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为主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1、材料一所描绘的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什么朝代?
2、与材料一有关的选官制度在唐朝时得到了怎样的完善?
3、明朝这一制度又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八股取士的目的?
隋朝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项目。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唐玄宗、增考诗赋。
1. 命题范围:四书五经
2. 答题观点:只能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3. 文体要求:必须分为八个部分,“八股文”
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离经叛道
三、科举制的改革——强化皇权
怎样评价明朝的八股取士?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
消极:对教育:禁锢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对选官: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四、经济发展——成果一览
1、农业
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四、成果一览——经济发展
2、手工业
苏绣
明代青花扁壶
棉纺 织业
丝织业
制瓷业
棉纺织业向北推进,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四、成果一览——经济发展
3、商业
红顶商人胡雪岩
(北京城《皇都积胜图》)
1、商品经济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2、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时间:1368年
都城:应天府(南京)
疆域:极盛时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
商业:商业城市、商帮
政治
军事:设立五军都督府
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
文化:八股取士
明朝的
统治
明朝的建立
经济
发展
朱元璋
强化
皇权
农业:引进农作物
手工业:棉纺织业、丝织业
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王
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立内阁
建立者:朱元璋
习题演练
1.“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 注重考查诗赋 B. 打破门第限制 C. 采用八股取士 D. 考生任意发挥见解
2.明朝时,大臣宋濂请客,第二天上朝时被朱元璋询问请的都是谁,宋濂回答不敢有丝毫差错。造成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臣宋濂对皇帝十分忠诚 B. 锦衣卫无孔不入
C. 东厂士兵神通广大 D. 朱元璋善于收买大臣
3.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放纵)”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 )
A. 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朝政 B. 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C. 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专制 D. 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C
C
B
习题演练
4.明初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分别掌管地方的民政、财政、司法和军务。该措施有助于( )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C.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D. 提升丞相的权力
5.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下图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它们共同说明( )
A. 朱元璋关心老百姓的生活
B. 朱元璋鼓励发展棉纺织业
C. 朱元璋重视加强国家统一
D. 明朝百姓服饰都统一规范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