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38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38ppt+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8 19:2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他们在聊什么呢
宋太祖
赵普
雪夜访普图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大宋之变
壹·疆域之变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五代(907—960)(中原地区)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十国(891—979) 前蜀 后蜀 吴 南唐 吴越 闽 楚 南汉 南平 北汉
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
武人统治
政权分立
更替频繁
社会动荡
最有能力统一全国的君主,却英年早逝
(一)北宋建立的背景
阅读书本p28找出以下内容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标志性事件:
宋太祖赵匡胤
927年-976年
960年
赵匡胤
陈桥兵变
开封—东京
赵匡胤,曾受后周世宗柴荣器重,掌管殿前禁军。柴荣死后,七岁的恭帝即位。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
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之弟(后来的宋太宗)和赵普等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高呼万岁,拥立他为皇帝。
(二)北宋建立过程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五代十国)局面。(意义)
(三) 北宋的统一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
(三)北宋的统一
①唐朝前期疆域图
②五代十国形势图
③北宋时期形势图
问题一:对比图②和图③,有何发现?
问题二:对比图①和图③,有何发现?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北宋疆域远小于唐朝,周边民族政权并立,未实现全国统一,是局部统一
北宋没有实现大一统,只是局部统一
贰·制度之变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集权之因
《雪夜访普图》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1)赵普认为唐朝以来政局动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措施?
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加强中央集权
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1)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2)统调权分离
禁军三衙掌兵
皇 帝控制军队
枢密院调兵
(3)军队定期换防
(更戍法)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问 题 思 考:宋太祖如何控制军权?
军事措施
(二)集权之法
将1
将2
将3
换将
换将
换将
驻 地
驻 地
驻 地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影响:抑制了武将专权,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但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二)集权之法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皇 帝
三司
中书门下
(政事堂)
枢密院
同平章事
(宰相)
度支
盐铁
户部
参知政事
(副宰相)
枢密使、副
御史台
御史中丞
财政
行政
军政
监察
北宋前期中枢机构示意图
分化事权
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
二府三司
制度
(二)集权之法
中央
(二)集权之法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和财政大权
影响: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皇权),但也造成官僚机构臃肿。
目的
办法
措施
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分化事权,设多重机构
分化事权增加宰相人数,增设副宰相若干人,分行政权。
设立多重机构: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军政、财政大权。(相互牵制)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
枢密院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

中书门下
(二)集权之法
上因谓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三年一换。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宋会要》提及:“国家所置诸路转运使,即汉刺史、唐观察使之职”。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地方官僚机构臃肿。
地方
地方
1、解除地方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知州,三年一换制;
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
3.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二)集权之法
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的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可见,通判的作用是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实行监督。
目的 措施
军事
政治 中央
地方
经济
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2.知州实施三年一换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设转运使,收归地方财赋至中央
削弱相权
加强君权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收拢地方财权
2.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更戍法)
3.地方增设通判一职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三)集权之果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思考,宋朝采取的集权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积极:中央集权得到强化,皇权大大加强,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消极:削弱了地方实力和军队的战斗力,造成了北宋官僚机构臃肿。
叁·政策之变
重文轻武
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北宋文官出行图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唐:杨炯《从军行》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北宋)汪洙
三·重文轻武
(一)从“尚武”到“重文”
与唐朝相比宋朝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重文轻武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赵匡胤
军人跋扈,是紊乱政治的根本,也是引起祸患的原因。……地方势力集军事、行政和财权于一身,对于中央来讲,地方已尾大不掉。一场兵变使唐室不能复振。及至宋代,割除唐朝弊端,抑制武将而由文人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吕思勉《中国通史》
三·重文轻武
(二)重文轻武之因
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的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朝为何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其中有科举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三·重文轻武
(三)重文轻武之措施
措施1: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代的预设阵图作战法
三·重文轻武
(三)重文轻武之措施
措施2:牵制武将的指挥权
三·重文轻武
(三)重文轻武之措施
科举取士人数统计表(数据:《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时期 取士总人数 平均每年取士人数
唐朝(历时289年) 约2.32万人 约80人
北宋(历时167年) 文举 约6.1万人 约365人
武举 868人 约5人
措施3: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表现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文官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三·重文轻武
(三)重文轻武之措施
有人认为宋朝重文轻武是不重视国家军队,轻视武备。你认同吗?
不认同,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
北宋兵力统计表 (数据:《宋代养兵政策剖析》) 时间 总兵力 平均几户
出兵1名
976年 37.8万 8.18
996年 66.6万 6.87
1021年 91.2万 9.51
三·重文轻武
(四)重文轻武之影响
《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科举制的发展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推动了宋朝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
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巩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三·重文轻武
(四)重文轻武之影响
北宋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表格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积极影响:1.重视教育和文化,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创造出了光辉的文化成就;
2.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政权频繁更替,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政府机构重叠,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肆·治理之变
王安石变法
四·王安石变法
(一)变法之因
冗官
冗兵
冗费
养兵、养官负担沉重,财政出现危机
对内:积贫
四·王安石变法
(一)变法之因
宋辽 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崛起后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均告惨败。
辽逼迫北宋签订协议,北宋每年给辽“岁币”。
宋夏 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
双方达成和议,北宋每年给夏“岁赐”。
军事实力衰弱不振
对外:积弱
原因:
冗官冗兵冗费
积贫积弱
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却为之后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
范仲淹
(989-1052)
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宋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开启庆历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阻挠。1045年初,范仲淹等改革派被贬,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夭折。
王安石
(1021-1086)
四·王安石变法
(二)变法之过程
宋神宗
(1048-1085)
宋神宗1067年即位,次年改元熙宁。1069年任用王安石变法,故此次变法又称为“熙宁变法”。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
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均输、市易法)等手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保甲法)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积贫
积弱
富国
强兵
王安石针对哪些问题进行变法?目的是什么?
四·王安石变法
(三)变法之内容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方田 均税法
农田 水利法
军事 保甲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
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
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把农村人口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
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丁为保丁;保丁
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
增加政府收入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促进农业发展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军事力量
“开源”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材料一:农田水利法实施后,各地兴修的水利工程达一万多处,大量农田得到灌溉,而青苗法不仅帮助了农户度过了青黄不接的困难时刻,并且也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继续蔓延,大大刺激了宋朝农业生产。
——《中国通史·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否取得成效?
材料二: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6
下述言论出自变法反对派之口,或有夸大之处,但是否也反映了变法的某些缺陷?
取得了一定成效;增加了财政收入,一定程度达到富国
加重人民负担,引起激烈争议,激化阶级矛盾最终失败。
四·王安石变法
(四)变法之成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变法结果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政治上对立
生活中仰慕
保守派司马光
改革派王安石
君子之争
四·王安石变法
(五)变法之结果
大宋之“变”北宋的政治
疆域之变:
实现局部统一
制度之变:
分化事权,强化中央集权,导致官僚机构臃肿
政策之变:
实行重文轻武,杜绝了武将专权的局面,
推动文教事业发展,
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
治理之变:
王安石变法,取得一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