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三单元复习
单元基础知识与重点课文详述
本单元掌握的文体知识——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知识点回忆】
“书”——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座右铭、墓志铭)
“说”——是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这类文章的写作手法大都采用以小见大、夹叙夹议(核心是议)、托物寓意的手法。
本单元常识梳理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因宅子边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时期的“田园诗人”。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二人并称“韩柳”,位列“唐宋八大家”。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末人。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位列“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民歌民谣。“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的乐歌。
关于《诗经》的“赋、比、兴” “赋”是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的意思,即直叙其情事,白描其物象。“比”是比方、譬喻,使形象更鲜明。兴与比的区别在于,比是二物之间有类似点;兴是以一物做引,以引出所咏之物,不求相类相似,只是有一定的关联。
《桃花源记》知识梳理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记》的内容思考
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在今天的社会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样的理想呢?
【示意】桃花源是没有战争、没有赋税剥削、没有阶级压迫,和平宁静、安居乐业、自由幸福、民风淳朴的理想生活之处。表达了人们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不满,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的要求,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有正面意义。但是,也表现了陶渊明对当时社会的一种不满、消极避世的心理,以及一种因为对现实不满而产生的复古倾向。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示意】这里的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了伏笔。
《桃花源记》的内容思考
课文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示意】描写了桃花林的美丽、奇异的景色,渲染了一种神秘色彩,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后见到桃花源景象的美好做了铺垫。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示意】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帝王阶级、没有剥削、共同劳动、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百姓朴素的要求和愿望,同时对当时的社会也无疑是一种批判和否定。
本文写作上应关注的特点。
【示意】(1)构思精巧。(2)虚实结合。(3)语言生动、简练。(4)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桃花源记》的内容思考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林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作者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写桃林之美有两个作用:其一,有了桃林的奇丽景色,才引起渔人的惊诧、好奇心,他才会“复前行,欲穷其林”,最终发现桃花源。其二,有关桃林的这些描写,颇具神秘色彩,已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从氛围上作了铺垫。)
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你能用一句诗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的内容思考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怎样的“世外桃源”?
(自然景象:环境优美宁静)
(社会生活情景:生活安乐幸福、宁静祥和)
(与人交际情景:人们自述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
(与人交际情景:好客、淳朴、生活富足)
联系时代背景,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作者虚构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基础知识梳理 – 《桃花源记》
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同“邀”,邀请)
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古,新鲜美好。今,(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妻子邑人(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来此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魏晋(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未果(古,实现。今,果实;结果)
屋舍俨然(古,整齐的样子。今,形容很像)
豁然开朗(古,开阔敞亮。今,(思想、心胸、性格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基础知识梳理 – 《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
阡陌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原来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不值得,不必。今,不充足,不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古,说。今,云彩)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古,顺着,沿着。今,缘分,缘故)
得其船便扶向路(古,沿着、顺着。今,搀扶,扶着)
寻向所志(古,先前的。今,向着,朝向)
基础知识梳理 – 《桃花源记》
一词多义
之 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
渔人甚异之(代词,指代见到的景象)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
具答之(代词,指代问题)
其 欲穷其林(代词,那)
其中往来种作(代词,指代桃花源)
得其船(代词,他的)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
中考的五大高频虚词“之、其、而、以、于”
基础知识梳理 – 《桃花源记》
一词多义
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舍 便舍船,从口入(动词,离开)
屋舍俨然(名词,房舍)
为 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为外人道(动词,对、向)
基础知识梳理 – 《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名词作状语 复前行(向前)
倒装句 问所从来(“所从”,“从”是介词,介词结构“从所”倒装)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林尽水源(“尽”省略介词“于”,“林尽(于)水源”)
省略句 此中人语云(语(之)云)
文言句式
《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的内容思考
《小石潭记》的写作顺序?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示意】游览顺序(移步换景)。幽静的特点。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文中第二段写谭中的鱼,衬托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示意】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写出了鱼儿一会儿静静不动,一会儿轻快的游走的样子。表面写了鱼,其实更是在突出潭水的清澈。表现了作者此时欢快、愉悦的心情。
作者开始到后来心情的一乐一忧,似乎难以相容,前后矛盾,该如何理解呢?
【示意】作者的心情是与其遭贬谪的经历紧密联系的。柳宗元被贬后,内心是抑郁的,因而凄苦悲凉其实是他感情的主要基调;而寄情山水也是他被贬后为了摆脱这种心情而采取的行为。作者一时陶醉于美景,被鱼儿逗乐了,但这种欢快、愉悦终归是短暂的,一看到凄清的环境,立刻触发了忧伤悲凉的心情,因此柳宗元可以说是想寄情山水忘忧忘愁、派遣抑郁,但却是不得。
基础知识梳理 – 《小石潭记》
古今异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古,大约。今,能愿动词,可以)
影布石上(古,映照。今,一种棉、麻织成的材料 )
不可久居( 古,停留。今,居住,住)
乃记之而去(古,离开。今,与来相对 )
崔氏二小生( 古,年轻人。今,戏曲角色的一种)
基础知识梳理 – 《小石潭记》
一词多义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
明灭可见(动词,可以)
为 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空 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空无一人(形容词,里面没有东西或内容)
以 卷石底以出(连词,而)
以其境过清(连词,因为)
全石以为底(介词,把)
而 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
乃记之而去(连词,表承接)
隶而从者(连词,表修饰)
清 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凄清)
基础知识梳理 – 《小石潭记》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表示动作方向,向西)
名词作状语 下见小潭(表示方向,向下)
名词作状语 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名词作状语 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名词作状语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形容词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使……凄凉,使……寒冷)
基础知识梳理 – 《小石潭记》
倒装句 如鸣佩环(如佩环鸣,谓语前置)
倒装句 卷石底以出(石底卷以出,谓语前置)
倒装句 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宾语前置)
文言句式
《核舟记》知识梳理
《核舟记》是我们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一篇文言文说明文,出自明代魏学洢之手,被誉为是“说明文中的杰作”。“核舟”是用一枚核桃雕刻出的艺术品,方寸之间却包含天地。如果说手艺人的技艺巧夺天空,那魏学洢的一枝神笔更是让艺术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我们阅读这篇文章所需要去关注的。我们可以从本文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述,说明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其精巧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核舟记》的内容思考
《核舟记》展现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提示】首先,善于在小中展示细节,展现“尺幅千里”的雕刻技术。先说明船体长度和高度只有“八分有奇”“二黍许”,却雕刻出了五个人、八扇窗,箬篷、船桨、炉、壶、手卷、念珠各一个,对联、题款共三十四个字,可见雕刻者的高超技艺。
其次,将静态的人物动态化的描写,展现出了五个人各自不同的神态、个性特征。
再次,对于雕刻内容的细微小处,也是不惜工笔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技艺的精湛。
《核舟记》的作者围绕着“大苏泛赤壁”主题来介绍核舟,但对两个无关紧要的人物(舟子)也进行了具体描绘,这是否有些详略不当呢?
【提示】并不是详略不当,首先,两个舟子的刻画,将两个舟子的悠闲、平静的神态来衬托苏轼与友人游赤壁时的怡然自得。正因为舟子的闲适,船桨“横卧”,才能更好地呈现苏轼等人游赤壁的诗情画意。而且,从写作意图来看,写舟子也是在展现、赞叹雕刻者的精湛技艺。
《核舟记》的内容思考
《核舟记》作为一篇说明文的写作特色。
【提示】
总分结合,前后照应。总分结合、依次介绍、逐一描述的说明顺序。
语言准确,用词精当。特别关注对苏子三人和两舟子的动词描述。
基础知识梳理 – 《核舟记》
古今异义
高可二黍许(古,大约。今,能愿动词,可以)
曾不盈寸(古,竟然。今,曾经 )
神情与苏黄属(古,类似。今,归属。 )
周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零数,余数。今,单的,与“偶”相对 )
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的)
基础知识梳理 – 《核舟记》
一词多义
奇 明有奇巧人(形容词,奇妙 )
周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名词,零数,余数 )
为 为宫室底(动词,雕刻 )
中轩敞者为舱( 动词,表判断,是)
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一头)
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正,直)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箬篷 )
名词作状语 石青糁之(用石青)
名词作动词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戴着高高的帽子)
名词作动词 居右者椎髻仰面(梳着形状像椎的发髻)
基础知识梳理 – 《核舟记》
判断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表判断)
倒装句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倒装)
文言句式
课文理解性梳理-《诗经》二首
1. 本诗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头,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示例:这是《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开篇以雎鸟相向合鸣,来比喻青年男女的相依相恋,也为情感的展开创设了一个美好的意境。
2. 请赏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辗转反侧”,运用动作描写,突出其内心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
3.“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两个“悠哉”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示例一:连用两个“悠哉”字,把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
示例二:“悠哉悠哉”是心理描写,写出了男子对姑娘的思念之情。两个“悠”字加重了感彩,把男子的绵绵情意表现出来了。
课文理解性梳理-《诗经》二首
4.诗中为什么要反复描写姑娘采摘荇菜的劳动情景?
①描绘了姑娘忙碌劳动的优美姿态,充满生机,刻画了她勤劳的形象。
②运用了比兴手法,少女追逐荇菜恰如君子对淑女的追求,更增加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之情。
5.这首诗是用了“兴”的手法。“兴”的手法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是首诗中的“他物”是:雎鸠和荇菜,“所咏之词”指指男子对女子的相思。
6.诗中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①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②形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
③渲染气氛,突出主题;
④一叹三咏,委婉深长的表达效果。
课文理解性梳理-《诗经》二首
7.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中男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过程。
由初遇时的爱慕到求之不得的思念再到想象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
THANK YOU
语文学习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