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例研讨的校本研修活动之低年级数学趣味化】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连加连减 教案(一稿+二稿+三稿)

文档属性

名称 【基于课例研讨的校本研修活动之低年级数学趣味化】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连加连减 教案(一稿+二稿+三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3-29 10:43:45

文档简介

一案组内协同修改意见:
教学一案过于简单,重点不突出,目标不明确。要讲的知识太多太杂乱。
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问题的设计,未能充分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整堂课设计层次不够分明,趣味性不够。
课例研讨教学设计
连加连减(二案)
学科 数学 执教 课题 连加、连减
执教班级   班 执教 教师   时间  
研讨主题 低年级数学趣味化教学
研讨地点  
研修教师
研讨主题概述 趣味化教学。动画的导入,动物游戏激起孩子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逐步抽象概括,最终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能力,得到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由于学生课堂容易分神,学生年龄小、好动等特点采用趣味性教学效果较好。
课例课题内容简述 本节课通过游戏感知、操作发现、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及媒体的展示等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決问题"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让“知识课堂”走进"生活课堂”,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与合作中提升能力。
本课例与本单元 (或与研讨主题相关的知识点)教学 的关联 要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从而写出正确的数学算式并不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送南瓜-送苹果-摘丝瓜-吃香蕉”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孩子们对连加连减的理解形象化了。
本课例体现的特点 连加连减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大致掌握了十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出连加连减,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连加连减的认识和掌握连加连减的基本含义,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动物头像、水果图片等
教学环节: 六步运行模式:导(导入)—授(授课)—练(练习)—板(板书)—创(创新)—思(反思)
三、导(导入过渡)
(媒体应用)播放“五辆赛车” 谈话:有五辆赛车正在进行赛车比赛,但只有一辆汽车开到了终点线,获得了冠军,中间发生了什么呢? 师:其他四辆汽车因为交通事故依次退出了赛车比赛,那我们应该用加法还是减法呢?怎么减呢?一共可以写几个数学算式呢?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以此激起孩子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 师:现在我们用开火车的方式来检测下同学们十以内加减法的掌握程度。 (板书:连加、连减)
二、授(授课过程)
操作实践,感受新知 感知是思维活动的窗户,使人们深入认识算式的本质。通过学生动手可以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感知。在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四个个活动内容:送南瓜—送苹果—摘丝瓜—吃香蕉,让学生观看和参与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大脑的分析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连加、连减。 活动一:送南瓜 首先(媒体出示)(屏幕出示:两筐南瓜、小红用推车送南瓜的实物图)仔细观察,第一个筐子里有几个南瓜?第二个筐子里有几个南瓜?两个筐里一共有多少个南瓜?小红送来了几个南瓜?送来的南瓜用剪刀上的加法还是减法?那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南瓜?通过小组内孩子们讨论交流,说一说我们能想到的数学算式。(媒体应用)在学生说出数学算式后,用多媒体展示相应的数学算式。 活动二:送苹果。 在肯定学生说出的算式后,再请两个学生戴着小狮子、小兔子的图片来给老师送苹果并把苹果的图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们感知加法和连加的含义。 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知连加连减的内涵,从而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形象地掌握知识。 活动三:摘丝瓜。 先用多媒体呈现摘丝瓜的图片,通过孩子们的交流,让他们先探讨出原来丝瓜藤上有几根丝瓜?先摘了几根?又摘了几根?从而加深对连减的理解与记忆。 活动四:吃香蕉 先在黑板上贴上十根香蕉,然后请两位同学戴上孙悟空和小象的头像来吃香蕉,自己可以随意吃几根。请同学们质疑观察,并思考:原来黑板上有几根香蕉?孙悟空吃了几根?小象又吃了几根?香蕉被吃掉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叫同学一起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结果。然后再叫一个同学说出数学算式。加深学生们对连减的感知。 这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静态的题目过渡到动态的活动,使他们直观地感知到连加、连减。设计游戏的形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充分感知连加、连减的本质特征。孩子更愿意参与到游戏中来,通过动手操作以及与同桌的交流知道“送来”、“飞来”、“买”等与连加有关,“吃掉”、“去掉”、“飞走”等与连减有关。
三、练(练习巩固)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练习。 看图说题意,再列算式。 分组讨论计算过程并汇报结果。 先拼图,再说算式,并计算结果。
四、板(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2+3+3=8(连加) 9-2-4=3(连减) 先算2+3=5 先算9-2=7 再算5+3=8 再算7-4=3 计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五、创(创新课堂)
课堂趣味性十足。动画的导入,口算引出连加、连减,通过各种游戏让学生们感知连加、连减,并请学生上台角色扮演。 “飞来”、“又飞来”用连加,“摘了”、“又摘了”用减法;两个以上的数相加是连加,两个以上的数相减是连减。(定义再现,巩固这堂课学习的新知。)
六、思(一讲后的反思)
由于之前的想由动画片和口算引入十以内的连加连减,过程有点难,让很多孩子接受和理解不了,因此舍掉了导入的环节,只是单纯的复习十以内的加减法,然后用图片展示和游戏的方式来导入新课。 上节课又因为课件准备的太多,导致整节课都有点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作用,一直都是我在引着学生走,我一直在自认为他们都掌握了的情况下带着他们学习,忽略了去发现他们时常会犯的错误,导致还有一部分学生掌握不了,因此这堂课我删掉了很多练习PPT,主要是为了能让孩子们能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案组内协同修改意见:
提问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进一步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教学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堂的趣味性不够。
课例研讨教学设计
连加连减(三案)
学科 数学 执教课题 连加、连减
执教班级   班 执教教师   时间  
研讨主题 低年级数学趣味化教学
研讨地点  
研修教师
研讨主题概述 趣味化教学。动画的导入,动物游戏激起孩子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逐步抽象概括,最终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能力,得到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由于学生课堂容易分神,学生年龄小、好动等特点采用趣味性教学效果较好。
课例课题内容简述 本节课通过游戏感知、操作发现、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及媒体的展示等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決问题"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让“知识课堂”走进"生活课堂”,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与合作中提升能力。
本课例与本单元 (或与研讨主题相关的知识点)教学 的关联 要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从而写出正确的数学算式并不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送南瓜-送苹果-摘丝瓜-吃香蕉”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孩子们对连加连减的理解形象化了。
本课例体现的特点 连加连减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大致掌握了十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出连加连减,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连加连减的认识和掌握连加连减的基本含义,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动物头像、水果图片等
教学环节: 六步运行模式:导(导入)—授(授课)—练(练习)—板(板书)—创(创新)—思(反思)
四、导(导入过渡)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媒体应用)播放“五辆赛车” 谈话:有五辆赛车正在进行赛车比赛,但只有一辆汽车开到了终点线,获得了冠军,中间发生了什么呢? 师:其他四辆汽车因为交通事故依次退出了赛车比赛,那我们应该用加法还是减法呢?怎么减呢?一共可以写几个数学算式呢?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以此激起孩子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 师:现在我们用开火车的方式来检测下同学们十以内加减法的掌握程度。 (板书:连加、连减)
二、授(授课过程)
操作实践,感受新知 感知是思维活动的窗户,使人们深入认识算式的本质。通过学生动手可以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感知。在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四个个活动内容:送南瓜—送苹果—摘丝瓜—吃香蕉,让学生观看和参与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大脑的分析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连加、连减。 活动一:送南瓜 首先(媒体出示)(屏幕出示:两筐南瓜、小红用推车送南瓜的实物图)仔细观察,第一个筐子里有几个南瓜?第二个筐子里有几个南瓜?两个筐里一共有多少个南瓜?小红送来了几个南瓜?送来的南瓜用剪刀上的加法还是减法?那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南瓜?通过小组内孩子们讨论交流,说一说我们能想到的数学算式。(媒体应用)在学生说出数学算式后,用多媒体展示相应的数学算式。 活动二:送苹果。 在肯定学生说出的算式后,再请两个学生戴着小狮子、小兔子的图片来给老师送苹果并把苹果的图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们感知加法和连加的含义。 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知连加连减的内涵,从而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形象地掌握知识。 活动三:摘丝瓜。 先用多媒体呈现摘丝瓜的图片,通过孩子们的交流,让他们先探讨出原来丝瓜藤上有几根丝瓜?先摘了几根?又摘了几根?从而加深对连减的理解与记忆。 活动四:吃香蕉 先在黑板上贴上十根香蕉,然后请两位同学戴上孙悟空和小象的头像来吃香蕉,自己可以随意吃几根。请同学们质疑观察,并思考:原来黑板上有几根香蕉?孙悟空吃了几根?小象又吃了几根?香蕉被吃掉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叫同学一起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结果。然后再叫一个同学说出数学算式。加深学生们对连减的感知。 这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静态的题目过渡到动态的活动,使他们直观地感知到连加、连减。设计游戏的形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充分感知连加、连减的本质特征。孩子更愿意参与到游戏中来,通过动手操作以及与同桌的交流知道“送来”、“飞来”、“买”等与连加有关,“吃掉”、“去掉”、“飞走”等与连减有关。
练(练习巩固)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自主的进行练习。 看图说题意,再列算式。 分组讨论计算过程并汇报结果。 先拼图,再说算式,并计算结果。
板(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2+3+3=8(连加) 9-2-4=3(连减) 先算2+3=5 先算9-2=7 再算5+3=8 再算7-4=3 计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创(创新课堂) 课堂趣味性十足。动画的导入,口算引出连加、连减,通过各种游戏让学生们感知连加、连减,并请学生上台角色扮演。 “飞来”、“又飞来”用连加,“摘了”、“又摘了”用减法;两个以上的数相加是连加,两个以上的数相减是连减。 手指操结尾让学生非常开心。
六、思(反思教学)
这堂课总的来说,内容不是特别多,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比较多,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但课堂上语调过于温柔,没有抑扬顿挫,表扬孩子的语言没有多样化。有些孩子过于害羞,没有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创新点
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般会先对相关问题进行观察,之后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再采取证明的方式、验算的方式等来对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一般是先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之后再引导学生开展具备观察性和体验性的学习。在人机交互的学习情境中,学生能够进行研究性的实践学习,对学习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实现个性化学习,还能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实现协作性学习,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变,还能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技术的教学效果。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例研讨“六步”教学设计工具
连加连减(一案)
学科 数学 执教课题 连加、连减
执教班级   执教教师   时间  
研讨主题 低年级数学趣味化教学 连加、连减
研讨地点  
研修教师
研讨主题概述 趣味化教学。动画的导入,动物游戏激起孩子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逐步抽象概括,最终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能力,得到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由于学生课堂容易分神,学生年龄小、好动等特点采用趣味性教学效果较好。
课例课题内容简述 本节课通过游戏感知、操作发现、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及媒体的展示等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決问题"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让“知识课堂”走进"生活课堂”,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与合作中提升能力。
本课例与本单元(或与研讨主题相关的知识 点)教学的 关联 要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从而写出正确的数学算式并不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送南瓜-送苹果-摘丝瓜-吃香蕉”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孩子们对连加连减的理解形象化了。
本课例体现的特点 连加连减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大致掌握了十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出连加连减,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连加连减的认识和掌握连加连减的基本含义,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动物头像、水果图片等
教学环节: 六步运行模式:导(导入)—授(新授)—练(练习)—板(板书)—创 (创新)—思(反思)
一、导(导入过渡)
(媒体应用)播放“五辆赛车” 谈话:有五辆赛车正在进行赛车比赛,但只有一辆汽车开到了终点线,获得了冠军,中间发生了什么呢? 师:其他四辆汽车因为交通事故依次退出了赛车比赛,那我们应该用加法还是减法呢?怎么减呢?一共可以写几个数学算式呢?观察这几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呢?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以此激起孩子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 师:现在我们用开火车的方式来检测下同学们十以内加减法的掌握程度,并且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连加、连减。 (板书:连加、连减)
二、授(新授过程)
操作实践,感受新知 感知是思维活动的窗户,使人们深入认识算式的本质。通过学生动手可以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感知。在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四个个活动内容:送南瓜—送苹果—摘丝瓜—吃香蕉,让学生观看和参与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大脑的分析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连加、连减。 活动一:送南瓜 首先(媒体出示)(屏幕出示:两筐南瓜、小红用推车送南瓜的实物图)仔细观察,第一个筐子里有几个南瓜?第二个筐子里有几个南瓜?两个筐里一共有多少个南瓜?小红送来了几个南瓜?送来的南瓜用剪刀上的加法还是减法?那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南瓜?通过小组内孩子们讨论交流,说一说我们能想到的数学算式。(媒体应用)在学生说出数学算式后,用多媒体展示相应的数学算式。 活动二:送苹果。 在肯定学生说出的算式后,再请两个学生戴着小狮子、小兔子的图片来给老师送苹果并把苹果的图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们感知加法和连加的含义。 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知连加连减的内涵,从而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形象地掌握知识。 活动三:摘丝瓜。 先用多媒体呈现摘丝瓜的图片,通过孩子们的交流,让他们先探讨出原来丝瓜藤上有几根丝瓜?先摘了几根?又摘了几根?从而加深对连减的理解与记忆。 活动四:吃香蕉 先在黑板上贴上十根香蕉,然后请两位同学戴上孙悟空和小象的头像来吃香蕉,自己可以随意吃几根。请同学们质疑观察,并思考:原来黑板上有几根香蕉?孙悟空吃了几根?小象又吃了几根?香蕉被吃掉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叫同学一起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结果。然后再叫一个同学说出数学算式。加深学生们对连减的感知。 这一教学的目的 是让学生从静态的题目过渡到动态的活动,使他们直观地感知到连加、连减。设计游戏的形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充分感知连加、连减的本质特征。孩子更愿意参与到游戏中来,通过动手操作以及与同桌的交流知道“送来”、“飞来”、“买”等与连加有关,“吃掉”、“去掉”、“飞走”等与连减有关。
三、练(练习巩固)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练习。 学生独立列算式完成。 看图说题意,再列算式。 分组讨论计算过程并汇报结果。 先拼图,再说算式,并计算结果。 比一比,谁写的又准确又工整,并展示。
四、板(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2+3+3=8(连加) 9-2-4=3(连减) 先算2+3=5 先算9-2=7 再算5+3=8 再算7-4=3 计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五、创(创新课堂)
课堂趣味性十足。动画的导入,口算引出连加、连减,通过各种游戏让学生们感知连加、连减,并请学生上台角色扮演。 “飞来”、“又飞来”用连加,“摘了”、“又摘了”用减法;两个以上的数相加是连加,两个以上的数相减是连减。(定义再现,巩固这堂课学习的新知。)
六、思(组内说课及课例研讨后的反思)
在课的一开始,动画导入,口算引入;连加连减的方式虽然新颖,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很有难度的,最好是单纯的用来复习十以内的加减法,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出连加连减,并通过玩游戏使学生经历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在游戏及互相交流中探究连加连减的含义,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教学时采用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每四位同学组合作学习。 这堂课的薄弱之处在连加连减的计算方式,应先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讨,做课堂的主人,而不是老师一路引导。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感受并总结连加连减的计算方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