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1-17 21:4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水一中2012级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学段考试题
语文试题
命题:张会霞 王玉 审核:谢黎
(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狗 事
陈忠实
幼时爱狗成癖,书包中常装着狗崽,课堂上老师提问:“孔融为什么让梨?”狗崽就抢先回答:“汪汪汪,呜!”
那时候庄稼人吃饭艰难,不养狗;那时的狗性情极温顺,瘦骨嶙峋,走起路也是顺墙溜,轻手轻脚,不曾有过朗叫;撒尿也懒得抬腿;谦恭友好,谁叫跟谁走,不分贵贱,不看身份,走了就把你当主人。怯怯地移近你,躬身依你伏卧,尾巴也夹得紧,眼睛偷偷给你送媚色!很会拍马屁,伸出温吞吞的舌舔你手,像小媳妇一样温存。
后来长大成人知道了狗事原是与人事相通,且中国文化关于狗故事极多:狗尾续貂、狗彘不如、鸡鸣狗盗、丧家之犬、狗里狗气、落水狗、狗腿子、狗男女……谁粘上狗名就没了人品!如此,谁敢与狗套近乎?称兄道弟拉哥们关系?看来做狗确实很委屈。
沧海桑田,近年养狗却成时尚。狗事亦有了辉煌巨变。狗口大有赶超人口增长的势头。狗族竟也繁衍得名目繁多,叫价令人咋舌!狗医院、狗商店、狗协会、狗东西繁不胜举,有的竟过得如同大款、巨星般阔了。走近村堡巷里,一头游狗大刺刺地迎头扑来,满脸的骄横,脾气很火爆,开口就咆哮撒泼,没理可讲的,专拣热闹的十字街头撒尿,一条腿高扬着,大有指点江山的雄姿。屎也绝对不吃了,村里就少了唱歌般的呼狗声。家家门户紧闭。敲门询问,人未语,狗却叫得热烈!主人开门,那物儿暴跳如雷,更是凶恶,一条铁链绷得钢棍一般,这已是普遍礼遇。邻居往来,门外高声呼叫:“有狗么?”这对往昔的“有人吗”简直是讽刺。人人自是很少往来,墙越垒越高,狗越养越多,晚上睡觉还做噩梦。夜就成为犬吠的世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狗声起,万狗呼应!一时狗吠如潮,夜就失了韵致,月亮也消了清朗,而人却缩得更紧了。
狗事张扬起来了,是人的自我价值的贬值么?是人心隔得太远了么?既是无法沟通,就连心扉也实实地关了!再牵条狗看守着,他人不得入内,各自守着一方青天,春夏秋冬自是冷暖不同,本是溶溶的浩荡天地却让狗族割据成一块块囚牢!连狗自己也囚于牢中了,一条铁链,一盆狗食,一窝起居,也就无法跨出牢门一步了。
前日驱车到八里坪村,却极少见到狗,走近山民家门,山外人高呼:“有狗吗?”主人却在另一山头答道:“没有哟!自己进去喝水!”推门而入,果然无狗。偶尔也碰到一条狗,但却很礼貌,嗅嗅你便是了。然后调转头跑向灌木丛逮蝴蝶去了。山外人心里极妥帖于山野之气,茂林之色,潺潺水声中感悟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存在。于是便浪语:情愿死在这里!又说回去将狗全打死,煮了,吃了,自己解放自己。这自是废话!世事如此无狗怎成?这是需要,却亦是人自身的悲哀了。
1.任何一篇好的散文都不会无感而发。本文作者之所以对“狗事”感兴趣,专门撰文谈论,这是为什么?(2分)
答:这是因为
2.在作者看来,过去的狗和近年的狗的性情是有区别的,请分别指出过去的狗和近年的狗的性情各有什么特点。(2分)
过去的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年的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 ____
3.本文第四段写“邻居往来,门外高声呼叫:‘有狗么?’这对往昔的‘有人吗’简直是讽刺”。(6分)
(1)喊“有人吗”,反映出叫门人怎样的心理?反映了怎样的人际关系? (2分)
(2)喊“有狗么”,又反映出叫门人怎样的心理?反映了怎样的人际关系?(2分)
(3)这种问狗与问人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2分)
答(1)
(2)
(3)
4.阅读文章最后一段:(4分)
(1)结尾所说的“世事如此无狗怎成”一句中,“世事”指的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状况?
(2)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
(2)
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作者写自己幼年时“庄稼人吃饭艰难,不养狗”,而“近年养狗却成时尚”是含蓄地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B.作者引用的一些带“狗”字的成语或习见语,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歧视狗的成分。
C.本文第四段写到“狗族”“有的竟过得如同大款、巨星般阔了”,这是有意把大款、巨星与狗联系起来,是对那些人的奚落。
D.本文第四段还写“一时狗吠如潮,夜就失了韵致,月亮也消了清朗,而人却缩得更紧了”,其中“人却缩得更紧了”是形象的说法,表明人们越发蜷缩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不愿坦诚地与人交往了。
E.对那些浪语“将狗全打死”的人,作者持反对态度,因为他从心里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养狗是一种需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14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辄能语其要 语:说出
B.赐以金帛,辞之 辞:告辞
C.轼诣武卫营 诣:到……去
D.卒全其城 全:保全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①母许之否乎 ②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B.①母程氏亲授以书 ②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C.①吾昔有见,口未能言 ②君既若见录
D.①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8.下列句子全都能直接表现苏轼“好学有才华”和“一心为民”的一项是(2分)
( )
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②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④轼之才,远大器也
⑤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⑥轼庐于其上,使官吏分堵以守,过家不入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 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净臣之志。
B. 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 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 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父母官。
10.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3分)
答: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3分)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释】耒阳,即今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生平不详,为词人好友。推官,是州郡的属官。据考,淳熙六年(1179)或七年,作者任湖南转运副使和安抚使时写了这首词。
11.“山前灯火欲黄昏”中的“欲”有怎样的效果?(2分)
答:
12.词的下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4分)
答:
四、基础知识(每空2分,共10分)
13.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肄业(sì) 葳蕤(wēi ruí) 独角戏(jiǎo) 吐哺(fǔ)
B. 敛裾(jū) 玳瑁(dài mào) 潭柘寺(zhè) 义愤填膺(yīng)
C. 猗郁(yì) 踯躅(zhí zhú) 一椽屋(chuán) 体无咎言(jiū)
D. 伶俜(pīng)袅娜(niǎo nuǒ) 梵婀玲(ē) 妖童媛女(yuàn)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B.在全世界畅销的这部小说,情节引人人胜,读起来真让人津津乐道。
C.这伙歹徒竟敢在这样的闹市区公开作案,简直让人义愤填膺。
D.小张帮助李老师把东西搬上七楼,这是小张责无旁贷的责任。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诞生地和发祥地,其厚厚的黄土层是经数百万年沙土堆积而成的。
B.就复旦大学今年自主招生以面试为主,高考成绩为辅的作法,有关人士指出:“这是中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破冰之举!”
C.由于科学家们的不懈研究与实践,一些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逐步被人们发现和推广。
D.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人才进驻本市高科技园区企业,市政府相关部门将制定为此类人才提供专门的资金支持政策。
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天鹅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它时而在水上遨游,__________——它似乎是很喜欢接近人的,只要它觉得我们不会伤害它。   ①时而沿着水边, ②回到有人的地方,   ③时而到岸旁嬉戏, ④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   ⑤时而离开它的幽居, ⑥藏到灯芯草丛中,   A.③①⑥⑤②④ B.①④⑤⑥③②   C.①②③⑥⑤④ D.③②①④⑤⑥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一句是( ) A.昼夜勤作息 B.否泰如天地 C.我有亲父兄 D.便可白公姥
五.背诵默写 (6分)
1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兰亭集序》)
19.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赤壁赋》)
20.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
(《游褒禅山记》)
21. ,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
六.语言表达与运用(6分)
22.在下面句中的横线处另选两个人物,并化用其作品(不必完全引用),补写两个句子,做到内容连贯,句式一致。(4分)
是中国人,就有权利向上帝要一座山。杜甫需要一座泰山,让他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 ;
, ;毛泽东需要一座井冈山,让他实现“凌云志”的理想。
23.把下面的短句变成一个长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2分)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答: 。
七、作文(40分)
24.生活中的声音是多样的,有乐音,有噪音;有美的,有丑的……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关怀,是美的;自然的音籁,丝竹的旋律,歌手的演唱,也是美的……
请以“最美的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狗事原是与人事相通(或用自己的话,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2.过去的狗:温驯平等(不分贵贱,不看身份)真诚友好(谦恭友好);
? 近年的狗:骄横火爆无公德 3.(1)盼望主人在家,有一种愿意交往的亲切感,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 。
(2)担心有狗伤人,有一种对人际交往的恐惧,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即使不是存有隔阂,至少也是存在距离。
(3)往昔先问人,现在先问狗,如同后文所说是“人的自我价值的贬值”。
4.(1)人心隔得太远了(或“无法沟通”;“溶溶的浩荡天地却让狗族割据成一块块囚牢”。)
(2)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的那种淳朴民风的怀念。
5.B、 D
(A含蓄地表明,那些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都市现代人之间沟通减少,感情变得冷淡。 C 原文没有不尊重大款、巨星的意思;E 不能说作者“从心里”认为,养狗是一种需要。而是表现了作者对当前人际关系冷淡的无奈,对贬损自我价值的那类人的指责。)
二、古文阅读答案
6、B(应为“拒绝”)
7、B(A ①我②的;B用、拿;C①想法②我,D①表承接②却;)
8、D
9、C(苏轼既不是向韩琦要官也不是为自己要官)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任知制诰。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起居注如何?”韩琦说:“起居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兼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靠德行来爱护人的呀。”
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
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士兵们全都出了城。做了木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很赞赏他。参考答案:
三、诗歌鉴赏
11.首句中的“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1分),写出了山村的昏黄的景象(1分)。
12.下阕前三句,词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的儒将形象,以诸葛亮一典写出当年词人抗击金兵的潇洒风度(1分)。而“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塑造了一个容颜憔悴、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词人形象(1分)。通过词人的今昔对比,词人慨叹自己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抗金壮志难以实现的悲愤之情。(2分)
四、基础知识
13 B 14 C
15 B(A项中,“诞生”“发祥”语义重复,“其厚厚的黄土层是经数百万年沙土堆积而成的”语序不当,应为“其厚厚的黄土层是沙土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C项中,“药用价值”与“推广”搭配不当;D项中,“制定”和“提供”所表达的句意杂糅)
16 A(根据前文“它时而在水上遨游”,可确定③“时而到岸旁嬉戏”与之衔接,从而排除BC;①的“沿着水边”和③的“到岸旁”照应;⑤“离开它的幽居”和⑥“藏到灯芯草丛中”照应,同时又和②“回到有人的地方”相呼应;②“回到有人的地方”和④“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相呼应,因此可确定正确答案为A。 )
17 B
五、默写 略
六、语言运用
22.李白需要一座天姥山,让他追求“日月照耀金银台”的光明与自由;苏轼需要一座庐山,让他认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23.我梦想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的那一天。
七、作文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