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浪中学2012年12月初二语文质量监测
一.积累与运用( 39 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6分)①澎pài( ) ②yùn ( )怒 ③呜咽 ( )
④字帖( ) ⑤贫jí( ) ⑥ 斟zhuó( )
2.名句默写。(10分)
①红军不怕远征难, 。
②感时花溅泪, 。
③ ,夜泊秦淮近酒家。
④ ,铁马冰河入梦来。
⑤山河破碎风飘絮, 。
⑥ ,天涯若比邻。
⑦落红不是无情物, 。
⑧ ,一览众山小。
⑨孤山寺北贾亭西, 。
⑩不畏浮云遮望眼, 。
3.解释加点字(6分)
①如鸣佩环,心乐之 ②斗折蛇行 ③凄神寒骨
④盖竹柏影也 ⑤相与步于中庭 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备受关注的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还未颁出,关于中国作家莫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能不能获奖的争论,早已脍炙人口。B.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各地美食,丰富多彩,让人耿耿于怀。?
C.庆祝“六一”的晚会上,两个学生模仿的小品让我们忍俊不禁。D.网球选手李娜从小就有自命不凡的理想,这激励着她不断超越自己,成为亚洲网坛的骄 傲。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中日双方能否就钓鱼岛问题达成一致,仍是避免战争爆发的关键。??? B.为了避免节假日出现高速公路拥堵现象,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 C.经过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使我们无锡市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的评审。??? D.在班主任的教育下,韩颖很快克服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6.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①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 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②医院作为特殊的公共 ,应该讲究语言得体,“欢迎你再来”这一类的语言是不宜随便使用的。③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 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 ④谈到决赛对手时,教练说:“这将????????? 是一场漂亮的比赛,在决赛中和他们会师是一次独一无二的机会。”?? A.坦陈 场所 必须 必然?? B.坦承 场所 必须 必定 ?? C.坦承 场合 必需 必然?? D.坦陈 场合 必需 必定
7.下面句子空白处应填入的恰当语句是( )(3分)
山是静的,海是动的。山是呆板的,海是活泼的。 从天边微波疯潮地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地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①如同病牛一般。
②而海呢,你看它没有一刻静止!
③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
④凝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
A ②①④③ B ④②③① C ③④①② D ①②③④
8.名著阅读。(5分)
秋雨打着人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雨云,在低空缓缓移动。秋深了,森林里一望无际的林木已经光秃秃的,老榆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树皮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服装,它们只好光着枯瘦的身体站在那里。
……
像筛子筛过一般的细雨不停地下着,寒冷的雨点浸透了衣服。雨水冲坏了人们的劳动成果,泥浆像稠粥一样从路基上淌下来。
(1)上段文字出自名著 ,作者是 国的 。(3分)
(2)小说主人公完美的精神操守永远是激励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向善向美的原动力,请结合相关的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2分 )
二.阅读与欣赏( 41分 )
(一)(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9~10小题。
雨后池上
宋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9.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2分)
10.三四句描写了作者在雨后池上所见的哪些具体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二)(13分)
李世民畏魏征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①威。尝谒告②上冢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④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⑤,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霁:停止。②谒告:请假。③上冢:上坟。
④严装:装备整齐。⑤嗔:生气。⑥臂:用手臂架着。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善回人主意 (2)或逢上怒甚
(3)外皆严装已毕 (4)征奏事固久不已
1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
A而有胆略 B而竟不行
C学而不思则罔 D 乃记之而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善回人主意。
征奏事固久不已。
14.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固久不已”?请做简要分析。(2分)
(三)(8分)
《筷子中的文化》
朱启新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
②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④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 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⑥筷子挺直,宁折不曲。唐玄宗李隆基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写得也很有意思:“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此诗语句通俗,热情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有删改)
15.文章第二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6.第三段加点的“已知”能删除吗?为什么?(3分)
17.文章结尾处引用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有什么作用?(2分)
(四)(16分)
向泥土敬礼
耿立
①人们说乡村是泥土做的,是啊,木镇的一切都在泥土上。木镇的人不识字,但不妨碍他们把泥土当作《圣经》,他们知道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炊烟呼吸,鸡啄驴鸣,花草物种,这些只是“圣经”上不同的文字。
②如果说草的种子是汉语印制的,父亲能读懂;那村长折腾土地的脾气就是英文印制的,他读不懂。因为有时村长让大家种水稻,但却颗粒无收。父亲说我们这里的地寒,水稻是金贵喜暖的玩艺儿,泥土有脾气,种子也有脾气,你不要拗,你能把庄稼种到石板上?
③有时,我看到父亲在田埂上扛着锄头走,一遇到牛从对面思索着走过来,父亲就退后一步,虽不像西方的人把手捂着胸脯那样,但绝对的虔敬,如同除夕从祖坟上把先辈的神灵请回过年一样。父亲相信牛和人一样,离头三尺的地方有神灵。
④父亲的手,虽然如树皮一样皱褶苍老,有点变形,条条青筋如蚯蚓,但有着泥土的温暖。我一握的时候,就感觉像庄稼的汁液传到我的血管,这是泥土的温度。这样的手在泥土里绝对灵活,他锄地时,绝对不伤害庄稼,而对草,也是尽量照顾,只要和庄稼和谐相处,父亲是不会对草痛下杀手的。
⑤父亲年老了,手指有时不太灵便。有一年惊蛰后,他在麦田松土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根在泥土下路过的蚯蚓斩断了,父亲内疚喃喃:这怎么好,这怎么好。父亲停下手,拿眼睛乜斜我一下,从兜里掏出一枝卷烟,咝咝地吸着,然后闭上眼睛。他说出了令我吃惊的话:让我装死一会。他这是在推己及物想象蚯蚓的痛吗?
⑥即使冬令时节,父亲也闲不住。他会和叫做家贼的麻雀对话,有时就撒出一些苞谷给这些小家伙,作为对它们一年来在窗前恪尽职守叫醒农人的犒赏。有时父亲要在阳光晴好的时候堆粪翻粪晒粪,这是对泥土的滋补。你想,他们陪伴着小麦走了一春,陪伴着苞谷走了夏季秋季,如今到了该歇息的时候,就如女人产后要吃红皮鸡蛋喝红糖水。父亲还会到田地里去,他像逡巡的士兵,把泥土里的瓦块、砖头剔除了,怕这些骨头硌着睡眠的泥土,怕在地里漫游的小动物们闪了腰,怕来年开春撞坏了犁耙。父亲心里最清楚,土地糊弄不得,土地和人是兄弟,多少辈子都比邻而居,对土地好也是对自己好。
⑦从地里回来的父亲脸上有一块泥巴,母亲想用手抠下,又想卷起衣襟擦,父亲招呼了一下说不用了——父亲羞涩了,但母亲的亲昵是对劳作的一种尊重。泥土在脸上怎么了?有时米粒和碎馍掉到地上,父亲拾起吹一下,或者母亲用衣襟擦一下,就填到嘴里。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么?作为对一辈子的老邻居的奖赏,是否在父亲的脸上撒一把草籽,用洗脸水一浇就能发芽?诗人雅姆说:
如果脸上有泥的人从对面走来
要脱帽致敬先让他们过去
⑧是啊,我们什么时候,对有泥的人有过足够的尊重呢?我们向泥土敬个礼吧。
(选自《散文》2012年第3期,有删改)
18.通读全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父亲”敬重泥土及其生灵的具体表现。(4分)
▲
19.品味文章第⑥自然段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色。(4分)
▲
20.你如何理解第⑦自然段中“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么”这句话?(3分)
▲
21.文中引用诗人雅姆的诗句有何作用?(3分)
▲
22.联系全文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向泥土敬个礼?(2分)
▲
三.表达与交流(20分)
23.寒假快到了,你的几位亲戚准备在寒假的时候来无锡游玩,请结合无锡的风景名胜或风俗人情、特产设计一段简短的解说词,给自己的亲戚做一回导游。(5分)
24. 物质上的珍藏,给人一种踏实感;精神上的珍藏,给人一种甜蜜感。美丽的、美好的,可以珍藏;真挚的、真诚的,可以珍藏。最温馨的珍藏是回忆,最难忘的珍藏是真情。一纸贺卡,一张照片,一支钢笔,一枚邮票;一个微笑,一席话语,一缕思念,一次感动……经过珍藏,陶冶了人的精神,升华了人的思想。
请以“珍藏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个片段。(15分)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200字左右 (3)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题目:珍藏
2012年12月初二语文质量监测答案
1——3略。
4. C 5. B 6.B 7. C
8.(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苏联 奥斯特洛夫斯基
(2)如“筑路”中,保尔体现出的顽强、执着、刻苦、勇敢、奋进等优秀的品格。
9. 比喻 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后池水平静、明净(清澈)的状态
10. 垂杨、荷叶。对眼前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答对1点给1分)。
11.(4分)
(1) 善于、擅长 (2)有时
(3)完成、结束 (4)停止
12.D
13.(1)善于扭转人(君主)的心意。
(2)魏征奏禀公事故意很久都不停止。
14. 魏征奏禀公事故意很久都不停止,借此劝谏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事)
15.列数字、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我国筷子的历史悠久。
16.不能去掉,“已知”是“目前所知道”的意思,起限制作用;写出了现在所知道最早的铜筷是出自云南一墓中,不包含未知的情况; “已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 形象的写出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一面。(回答两点,即可得2分)
18.(4分)①懂得泥土和种子有脾气“不要拗”;②与牛相遇时虔敬地后退避让;③不对草们痛下杀手;④误斩蚯蚓后深感内疚;⑤撒些苞谷给麻雀作犒赏;⑥用粪滋补泥土;⑦剔除泥土里的瓦块、砖头;⑧拾起米粒和碎馍,吹一下就填到嘴里。(每点1分,概括出4点即可得4分。)
19.(4分)示例:运用比喻修辞,将“父亲”比作逡巡的士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清除田间杂物时认真、仔细的神情。或: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泥土、小动物以人的情态,活泼生动,富有情趣。或:运用排比修辞,父亲的连续三个“怕”,强烈地表达出父亲对土地及其生灵的关切之情(点明所用修辞手法1分,略加分析1分,表达作用或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20.(3分)①父亲不嫌脸上的泥巴脏,反而将其当作农人的一种荣耀;②父亲脸上的泥巴也是土地对父亲的一种特别的奖赏;③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泥土的无比尊重以及他和土地之间如同兄弟、邻居一样的亲密关系。(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
21.(3分)①点出文章的中心;②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诗意(美感);③深化作者的感情。(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
22.(2分)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地上的农人更具有淳朴宽厚、钟情于土地、热爱劳作的优秀品质。向泥土致敬,就是向滋养我们的土壤和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致敬。(答出两点即可得全分,意思对即可)
23.略。
24.略。
雪浪中学2012年12月初二语文质量监测
一.积累与运用( 39 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6分)①澎pài( ) ②yùn ( )怒 ③呜咽 ( )
④字帖( ) ⑤贫jí( ) ⑥ 斟zhuó( )
2.名句默写。(10分)
①红军不怕远征难, 。
②感时花溅泪, 。
③ ,夜泊秦淮近酒家。
④ ,铁马冰河入梦来。
⑤山河破碎风飘絮, 。
⑥ ,天涯若比邻。
⑦落红不是无情物, 。
⑧ ,一览众山小。
⑨孤山寺北贾亭西, 。
⑩不畏浮云遮望眼, 。
3.解释加点字(6分)
①如鸣佩环,心乐之 ②斗折蛇行 ③凄神寒骨
④盖竹柏影也 ⑤相与步于中庭 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备受关注的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还未颁出,关于中国作家莫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能不能获奖的争论,早已脍炙人口。B.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各地美食,丰富多彩,让人耿耿于怀。?
C.庆祝“六一”的晚会上,两个学生模仿的小品让我们忍俊不禁。D.网球选手李娜从小就有自命不凡的理想,这激励着她不断超越自己,成为亚洲网坛的骄 傲。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中日双方能否就钓鱼岛问题达成一致,仍是避免战争爆发的关键。??? B.为了避免节假日出现高速公路拥堵现象,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 C.经过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使我们无锡市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的评审。??? D.在班主任的教育下,韩颖很快克服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6.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①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 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②医院作为特殊的公共 ,应该讲究语言得体,“欢迎你再来”这一类的语言是不宜随便使用的。③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 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 ④谈到决赛对手时,教练说:“这将????????? 是一场漂亮的比赛,在决赛中和他们会师是一次独一无二的机会。”?? A.坦陈 场所 必须 必然?? B.坦承 场所 必须 必定 ?? C.坦承 场合 必需 必然?? D.坦陈 场合 必需 必定
7.下面句子空白处应填入的恰当语句是( )(3分)
山是静的,海是动的。山是呆板的,海是活泼的。 从天边微波疯潮地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地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①如同病牛一般。
②而海呢,你看它没有一刻静止!
③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
④凝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
A ②①④③ B ④②③① C ③④①② D ①②③④
8.名著阅读。(5分)
秋雨打着人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雨云,在低空缓缓移动。秋深了,森林里一望无际的林木已经光秃秃的,老榆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树皮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服装,它们只好光着枯瘦的身体站在那里。
……
像筛子筛过一般的细雨不停地下着,寒冷的雨点浸透了衣服。雨水冲坏了人们的劳动成果,泥浆像稠粥一样从路基上淌下来。
(1)上段文字出自名著 ,作者是 国的 。(3分)
(2)小说主人公完美的精神操守永远是激励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向善向美的原动力,请结合相关的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2分 )
二.阅读与欣赏( 41分 )
(一)(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9~10小题。
雨后池上
宋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9.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2分)
10.三四句描写了作者在雨后池上所见的哪些具体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二)(13分)
李世民畏魏征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①威。尝谒告②上冢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④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⑤,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霁:停止。②谒告:请假。③上冢:上坟。
④严装:装备整齐。⑤嗔:生气。⑥臂:用手臂架着。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善回人主意 (2)或逢上怒甚
(3)外皆严装已毕 (4)征奏事固久不已
1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
A而有胆略 B而竟不行
C学而不思则罔 D 乃记之而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善回人主意。
征奏事固久不已。
14.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固久不已”?请做简要分析。(2分)
(三)(8分)
《筷子中的文化》
朱启新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
②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用象(牙)箸。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④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 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即“箸”),其无菜者不用挟。”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⑥筷子挺直,宁折不曲。唐玄宗李隆基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写得也很有意思:“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此诗语句通俗,热情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有删改)
15.文章第二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6.第三段加点的“已知”能删除吗?为什么?(3分)
17.文章结尾处引用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有什么作用?(2分)
(四)(16分)
向泥土敬礼
耿立
①人们说乡村是泥土做的,是啊,木镇的一切都在泥土上。木镇的人不识字,但不妨碍他们把泥土当作《圣经》,他们知道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炊烟呼吸,鸡啄驴鸣,花草物种,这些只是“圣经”上不同的文字。
②如果说草的种子是汉语印制的,父亲能读懂;那村长折腾土地的脾气就是英文印制的,他读不懂。因为有时村长让大家种水稻,但却颗粒无收。父亲说我们这里的地寒,水稻是金贵喜暖的玩艺儿,泥土有脾气,种子也有脾气,你不要拗,你能把庄稼种到石板上?
③有时,我看到父亲在田埂上扛着锄头走,一遇到牛从对面思索着走过来,父亲就退后一步,虽不像西方的人把手捂着胸脯那样,但绝对的虔敬,如同除夕从祖坟上把先辈的神灵请回过年一样。父亲相信牛和人一样,离头三尺的地方有神灵。
④父亲的手,虽然如树皮一样皱褶苍老,有点变形,条条青筋如蚯蚓,但有着泥土的温暖。我一握的时候,就感觉像庄稼的汁液传到我的血管,这是泥土的温度。这样的手在泥土里绝对灵活,他锄地时,绝对不伤害庄稼,而对草,也是尽量照顾,只要和庄稼和谐相处,父亲是不会对草痛下杀手的。
⑤父亲年老了,手指有时不太灵便。有一年惊蛰后,他在麦田松土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根在泥土下路过的蚯蚓斩断了,父亲内疚喃喃:这怎么好,这怎么好。父亲停下手,拿眼睛乜斜我一下,从兜里掏出一枝卷烟,咝咝地吸着,然后闭上眼睛。他说出了令我吃惊的话:让我装死一会。他这是在推己及物想象蚯蚓的痛吗?
⑥即使冬令时节,父亲也闲不住。他会和叫做家贼的麻雀对话,有时就撒出一些苞谷给这些小家伙,作为对它们一年来在窗前恪尽职守叫醒农人的犒赏。有时父亲要在阳光晴好的时候堆粪翻粪晒粪,这是对泥土的滋补。你想,他们陪伴着小麦走了一春,陪伴着苞谷走了夏季秋季,如今到了该歇息的时候,就如女人产后要吃红皮鸡蛋喝红糖水。父亲还会到田地里去,他像逡巡的士兵,把泥土里的瓦块、砖头剔除了,怕这些骨头硌着睡眠的泥土,怕在地里漫游的小动物们闪了腰,怕来年开春撞坏了犁耙。父亲心里最清楚,土地糊弄不得,土地和人是兄弟,多少辈子都比邻而居,对土地好也是对自己好。
⑦从地里回来的父亲脸上有一块泥巴,母亲想用手抠下,又想卷起衣襟擦,父亲招呼了一下说不用了——父亲羞涩了,但母亲的亲昵是对劳作的一种尊重。泥土在脸上怎么了?有时米粒和碎馍掉到地上,父亲拾起吹一下,或者母亲用衣襟擦一下,就填到嘴里。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么?作为对一辈子的老邻居的奖赏,是否在父亲的脸上撒一把草籽,用洗脸水一浇就能发芽?诗人雅姆说:
如果脸上有泥的人从对面走来
要脱帽致敬先让他们过去
⑧是啊,我们什么时候,对有泥的人有过足够的尊重呢?我们向泥土敬个礼吧。
(选自《散文》2012年第3期,有删改)
18.通读全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父亲”敬重泥土及其生灵的具体表现。(4分)
▲
19.品味文章第⑥自然段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色。(4分)
▲
20.你如何理解第⑦自然段中“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么”这句话?(3分)
▲
21.文中引用诗人雅姆的诗句有何作用?(3分)
▲
22.联系全文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向泥土敬个礼?(2分)
▲
三.表达与交流(20分)
23.寒假快到了,你的几位亲戚准备在寒假的时候来无锡游玩,请结合无锡的风景名胜或风俗人情、特产设计一段简短的解说词,给自己的亲戚做一回导游。(5分)
24. 物质上的珍藏,给人一种踏实感;精神上的珍藏,给人一种甜蜜感。美丽的、美好的,可以珍藏;真挚的、真诚的,可以珍藏。最温馨的珍藏是回忆,最难忘的珍藏是真情。一纸贺卡,一张照片,一支钢笔,一枚邮票;一个微笑,一席话语,一缕思念,一次感动……经过珍藏,陶冶了人的精神,升华了人的思想。
请以“珍藏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个片段。(15分)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200字左右 (3)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题目:珍藏
2012年12月初二语文质量监测答案
1——3略。
4. C 5. B 6.B 7. C
8.(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苏联 奥斯特洛夫斯基
(2)如“筑路”中,保尔体现出的顽强、执着、刻苦、勇敢、奋进等优秀的品格。
9. 比喻 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后池水平静、明净(清澈)的状态
10. 垂杨、荷叶。对眼前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答对1点给1分)。
11.(4分)
(1) 善于、擅长 (2)有时
(3)完成、结束 (4)停止
12.D
13.(1)善于扭转人(君主)的心意。
(2)魏征奏禀公事故意很久都不停止。
14. 魏征奏禀公事故意很久都不停止,借此劝谏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事)
15.列数字、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我国筷子的历史悠久。
16.不能去掉,“已知”是“目前所知道”的意思,起限制作用;写出了现在所知道最早的铜筷是出自云南一墓中,不包含未知的情况; “已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 形象的写出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一面。(回答两点,即可得2分)
18.(4分)①懂得泥土和种子有脾气“不要拗”;②与牛相遇时虔敬地后退避让;③不对草们痛下杀手;④误斩蚯蚓后深感内疚;⑤撒些苞谷给麻雀作犒赏;⑥用粪滋补泥土;⑦剔除泥土里的瓦块、砖头;⑧拾起米粒和碎馍,吹一下就填到嘴里。(每点1分,概括出4点即可得4分。)
19.(4分)示例:运用比喻修辞,将“父亲”比作逡巡的士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清除田间杂物时认真、仔细的神情。或: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泥土、小动物以人的情态,活泼生动,富有情趣。或:运用排比修辞,父亲的连续三个“怕”,强烈地表达出父亲对土地及其生灵的关切之情(点明所用修辞手法1分,略加分析1分,表达作用或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20.(3分)①父亲不嫌脸上的泥巴脏,反而将其当作农人的一种荣耀;②父亲脸上的泥巴也是土地对父亲的一种特别的奖赏;③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泥土的无比尊重以及他和土地之间如同兄弟、邻居一样的亲密关系。(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
21.(3分)①点出文章的中心;②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诗意(美感);③深化作者的感情。(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
22.(2分)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地上的农人更具有淳朴宽厚、钟情于土地、热爱劳作的优秀品质。向泥土致敬,就是向滋养我们的土壤和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致敬。(答出两点即可得全分,意思对即可)
23.略。
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