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单元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单元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8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3-28 23:4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数学单元测练题(五)
(生活中的轴对称)
班级 座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每小题给出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下列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最多的是( )
A.正方形 B.圆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2.在数学符号“+,-,×,÷,≈,=,<,>,⊥,≌,△,∥,( )”中,轴对称图形的个数是(   )
A.9 B.10 C.11 D.12
3.下列图形中,线段AB和A′B′(AB=A′B′)不是关于直线L对称的是( )
A B C D
4.点A与点A′关于直线l对称,则直线l是(   )
(

5

)A.线段AA′的垂直平分线 B.垂直于线段AA′的直线
C.平分线段AA′的直线 D.过线段AA′中点的直线
5.如图,△ABC和△ADE关于直线l对称,下列结论:
①△ABC≌△ADE;② l垂直平分DB;③∠C=∠E;
④BC与DE的延长线的交点一定落在直线l上.其中错误的有(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6.直线L是一条河,P,Q是两个村庄.欲在L上的某处修建一个水泵站,向P,Q两地供水,现有如下四种铺设方案,实线表示铺设的管道,则所需管道最短的是( )
A B C D
7.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所夹的角为2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
A.20° B.40° C.70° D.110°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32分.答案填在该题的横线上.
8.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 .
9.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底角的4倍,则顶角的度数为 .
10.下午2时,一轮船从A处出发,以每小时40海里的速度向正南方向行驶,下午4时,
到达B处,在A处测得灯塔C在东南方向,在B处测得灯塔C在正东方向,则B、C
之间的距离是 海里.
(

13

)11.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CAB,BC=8cm,BD=5cm,那么D点到直线AB的距离是 cm.
(

12

) (

11

)
12.如图,将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角大于60°)沿对称轴对折后,剪掉一个60°的角,展开后得到如图的形状,若∠ABD=15°,则∠A的度数是 .
(

14

)13.如图,在△ABC中,∠ABC=∠ACB,AB=25cm,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D,交AC于点E,若△BCE的周长为43cm,则底边BC= cm.
14.如图,等边△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BC上,把△BDE
沿直线DE翻折,使点B落在点B′处,DB′,EB′分别交边AC于
点F,G,若∠ADF=80°,则∠EGC的度数为 .
15.在△ABC中,已知AB=AC,∠A=36°,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D.在下列结论:①∠C=72°;②BD是∠ABC的平分线;③∠BDC=100°;④△ABD是等腰三角形;⑤AD=BD=BC.其中正确的有 (填写序号).
三、解答下列问题:本大题4小题,共40分.解答过程应写出文字说明、推理过程及演算步骤.
16.本题满分10分.
如图,OP是∠AOC和∠BOD的平分线,OA=OC,OB=OD.试说明:AB=CD.
17.本题满分10分.
如图,等腰△ABC的顶角∠A=36°.作∠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通过计算说明△ABD和△BDC都是等腰三角形.
18.本题满分10分.
如图,在等腰△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高,点E、F分别是边AB、AC上的中点,且EF∥BC.
(1)说明△AEF是等腰三角形;
(2)试比较DE与DF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19.本题满分10分.
如图,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点D,交AB于点E.
(1)说明△ABD是等腰三角形;
(2)若∠A=40°,求∠DBC的度数;
(3)若AE=6,△CBD的周长为20,求△ABC的周长.
(生活中的轴对称)
一、选择题:
1.B 2.C 3.A 4.A 5.A 6.D 7.B
二、填空题:
8.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9.120°    10.80    11.3
12.30° 13.18 14.80° 15.①②④⑤
三、解答题:
16.∵OP是∠AOC和∠BOD的平分线, ∴∠AOP=∠COP,∠BOP=∠DOP,
∴∠AOP-∠BOP=∠COP-∠DOP,即∠AOB=∠COD,
∵OA=OC,OB=OD,
∴△AOB≌△COD(SAS), ∴AB=CD
17.∵∠A=36°, ∴∠ABC=∠C=(180°-36°)÷2=72°,
∵BD平分∠ABC, ∴∠ABD=∠DBC=72°÷2=36°,
∴∠CDB=180°-36°-72°=72°,
∵∠A=∠ABD=36°,∠C=∠CDB=72°,
∴AD=DB,BD=BC, ∴△ABD和△BDC都是等腰三角形.
18.(1)∵EF∥BC, ∴∠AEF=∠B,∠AFE=∠C,
又∵AB=AC, ∴∠B=∠C, ∴∠AEF=∠AFE,
∴AE=AF,即△AEF是等腰三角形;
(2)DE=DF.理由如下:
∵在等腰△ABC中,AD是高, ∴BD=CD(三线合一);
又∵点E、F分别是边AB、AC上的中点, ∴BE=CF,
又∵∠B=∠C, ∴△BDE≌△CDF(SAS), ∴DE=DF.
19.(1)∵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点D,
∴DB=DA, ∴△ABD是等腰三角形;
(2)∵△ABD是等腰三角形,∠A=40°,
∴∠ABD=∠A=40°,∠ABC=∠C=(180°-40°)÷2=70°,
∴∠DBC=∠ABC-∠ABD=70°-40°=30°;
(3)∵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点D,AE=6, ∴AB=2AE=12,
∵△CBD的周长为20, ∴AC+BC=20,
∴△ABC的周长=AB+AC+BC=12+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