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部编版 六年级下
石灰吟
你怎样理解题目?
了解作者
于谦(1398年5月-1457年2月),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代大臣、民族英雄、军事家、政治家 。
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了解作者
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亲自督战;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边境得以安宁。
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
初读古诗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划出音步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划出音步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找出韵脚
此首诗的韵脚是( )。
an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理解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事。
理解诗意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
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理解诗意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英雄故事
于谦的生活很简单俭朴,所居住的房子仅仅能够遮挡风雨。明代宗赐给他西华门的府第,他推辞说:"国家多难,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坚决推辞,明代宗不准。于是把明代宗前所赏赐的玺书、袍服、银锭之类,全部封好写上说明放到那里,每年去看一看罢了。
英雄故事
于谦自从土木之变以后,发誓不和敌人共存,经常住在值班的地方,不回家。
皇帝身边的太监兴安等说:"他日夜为国分忧,不问家产,如果他去了,让朝廷到那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人 "
到抄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只有朱祁钰赐给的蟒袍、剑器。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击
经历
作者:( )·
烈火焚烧
志向
写法:
托物言志
粉骨碎身
要留清白
初读古诗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理解古诗
《石灰吟》是( )代诗人( )创作的一首( )诗。
作者通过歌咏( )的命运,表达了诗人( )和( )的高尚品质。
明
于谦
托物言志
石灰
坚贞不屈
不畏艰难
默写古诗
石灰吟
( )·( )
千锤( ),
烈火( )。
粉骨( ),
要留( )。
课外拓展
进京
明·于谦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绢帕、麻菇、线香等土特产,本来应该是老百姓自己享用的,却被官员们统统搜刮走了,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我两手空空进京去见皇上,免得被百姓闲话短长。)
应用练习
蝉经过三年煎熬,才能在酷暑中放歌一曲;石灰经过千锤万凿的锤炼,才有“( )”的正气;雏鹰饱尝不断失败的痛苦,才翱翔天宇。由此可见,经历痛苦,才能成就美丽。
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业布置
1、朗诵《马诗》这首诗;
2、抄录领袖毛泽东同志的《咏蛙》。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