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
八、说课后反思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前面平面图形学习的延续,也是后续几何学习的基础。这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直观形象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借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空间感知能力的培养也是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二、说学情
由于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的认识、表面积的计算、体积与体积单位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因此,学生对长方体的体积并不陌生。不过他们对体积的计算方法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利用互动多媒体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的观察、拼摆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通过动手操作,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公式,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归纳推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体验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成就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
能正确运用体积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分析
学法指导
多媒体教学
若干小正方体
教学手段、
教具
直观演示法、操作发现法、自学讨论法
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六、 教学过程
3
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提升。
4
5
课堂练习、小结
作 业
操作实践探索,主动构建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经验
1
2
6
板书设计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粉笔
1 、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一)复习导入
比一比:
谁的体积大?
实践出真知
学生按照老师创设的情境、提出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对于问题,小组交流,相互补充。
教师参与小组拼摆图形。
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
汇报并展示
让学生猜想
师生总结验证
知识迁移
总结公式
推导通用公式
生总结长方体体积公式,并写在黑板上。
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推导出正方体体积公式
生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通用公式。
小组合作学习新知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是长、宽、高的乘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a
a
a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a × a × a
= a
棱长
棱长
棱长
3
说一说:如何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当堂测试
(一)必做题
1、对错,我来判。
(1)一个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和表面积相等。 ( )
( 2 )一个长方体,长5dm,宽 4dm,高3cm, 它的体积是60dm 。( )
(3)一根长方体木料,它的横截面面积是0.24平方米,长是5米,它的体积是1.2立方米。( )
2、一块铁,第一次把它做成长方体,第二次熔化后把它做成正方体,它们的体积(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3、一根长方体木料,它的横截面面积是20cm2,把它横截成3段,表面积增加了( )cm2。
A、30 B、40 C、80
4、用棱长是1cm的小正方体摆一个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一共要( )个小正方体。
A、100 B、1000 C、10000
建筑工地要挖一个长50m,宽30m,深50cm的长方体土坑,控出多少方的土?
七、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八、说教学反思
这堂课,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完成了预期教学目标。本课教学,我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自己说,与同学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并且采用了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适时的指正,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从而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觉得,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教师的数学语言严谨性有待提高,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还有欠缺,对课堂细节的关注还不够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