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变虚形与实形》教学设计
教师 学校
学习领域 设计·应用 教材版本 广东版美术三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巧变虚形与实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广东版)三年级下册第12课,是第四单元“百变剪纸乐园”里面的第二课。本课侧重于让学生运用正负形构成原理,进行“平面分解——对称构成”设计练习,通过分割剪贴、重新组合成富有虚实变化对比的剪纸画面。本课属于设计 应用学习领域,所以尽可能引导学生发现正负形设计手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处,感受正形与负形相互借用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激发学生对艺术探讨的乐趣。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二年级的《大花瓶》一课学习过对称的概念,并利用此原理创作过剪纸作品,已了解和掌握了简单的剪纸方法。在本课中,对称原理的利用方法稍有不同。侧重于运用剪纸方法进行平面分解后,能依据对称的原理创造性地进行重新组合。对于现阶段的学生而言,本课的难点正在于如何在理解对称原理的基础上,恰当地剪贴、摆放、黏贴出虚实对称的生动画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分辨正形与负形;能剪贴出形成色彩对比强烈或和谐的、对称的正负形画面。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与对比中,学会分辨正负形;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掌握虚形与实形构成画面的规律;在欣赏与对比中,发现创作题材以及画面色彩对比的效果。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正负形构成的艺术形式,发现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形式,并对正负形画面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能剪贴出对称的正负形画面。
教学难点 能进行分解和对称重组,创造出虚实对称的生动画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1、故事导入:天鹅春游,引出虚形与实形的画面形式。2、引导学生发现虚形与实形的对称美(板书:对称)。3、介绍虚形与实形。形体本身称为实形,也称为正形;镂空形体后的底称为虚形,也称为负形。4、补充并展示课题。 1、仔细观察,发现虚形与实形的画面形式。2、观察、发现虚形与实形的对称美。3、分辨虚形与实形。 1、以故事的形式,展现正负形的形式特点,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2、感受虚形、实形的对称美,为解决重难点做铺垫。3、小结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学习内容。
课堂发展 1、游戏探究:辨虚实,你最行。2、小组自主探究:请打开课本31页。带着问题自学制作方法。3、教师示范,利用剪纸的方法分解出虚形与实形。(板书:分解)4、小组游戏探究:摆一摆、贴一贴(板书:重组)5、提出创作要求,巡堂指导学生创作。 1、观察思考,判断所示图形是虚形还是实形。2、自学制作方法,经过思考和讨论后回答问题。3、认真观察与思考,回答问题。4、组员合作拼贴作品。5、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作业难度,制作作品。 1、巩固新知。2、问题导学,设置渐进阶梯,促使生生之间互助探究制作步骤和方法,解决难点。3教师示范,剪纸方法,解决难点。4、在合作探究中,通过意见交流相互促进,解决难点。5、设置多层作业难度,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需求。
展示与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提示评价方法。 欣赏作品说感受。 自评、互评,在欣赏、思考与评价中积累知识。
总结延伸 生活中处处都有虚形实形的应用之处,你想不想也试一试? 开拓思维,培养热爱生活和乐于创新的精神。
板书设计:
练习区
练习区
练习区
练习区
练习区
练习区
巧变虚形与实形
展示区
分解
重组
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