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练习试题(含知识点+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练习试题(含知识点+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8 18:1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梳理+阅读练习试题
一、知识梳理
14、《文言文两则》
《学弈》一文写了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结果两个人一个学的好,一个学的不好。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围绕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的问题,两个小儿争持不下,连孔子也无法裁决的故事,表现了两个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精神和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15、《表里的生物》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这使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
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接下来主要用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这篇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将一百多年后的上学情形讲得生动有趣:专门的教学楼,同样的课程都不复存在,老师被机器人取,纸质书被电子书取代,互相讨论变为独立思考等。这一切让读者在玩味情节的同时,也对未来和现实的学习进行反思。
现代文
二、课内阅读
(一)《表里的生物》片段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①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②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③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可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1.文中句子①是_______描写,句子②是________描写,句子③是_______描写。
2.为什么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是一个___________的孩子。从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观点的句子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4.“司空见惯”的意思是______,写一个与“司空见惯”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______。
5.“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中的“?”指的是_____,“!”指的是_____
6.选文最后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7.“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在世界时装之都巴黎,顾客瑟琳娜走进时装店。店员带她进了间被称为“智能试衣室”的房间。房间里空无一物,四周是与人同高的巨大电子幕墙。接下来,瑟琳娜小姐居然在四周的电子幕墙上看到了商店里所有款式的白色长裤。瑟琳娜小姐选中其中一条后,霎时,电子幕墙上出现了一个和她身形尺寸一模一样的虚拟模特,甚至连面容也一模一样。虚拟模特穿上选中的白色长裤,并向瑟琳娜小姐滚动显示了不同角度、不同姿态时的整体形象和服饰效果。这让瑟琳娜小姐惊喜万分。因为她不仅再也不用经历那种因为脱衣、穿衣带来的尴尬和麻烦,而且可以更清晰、更自由地欣赏和感受服装的魅力。
8.“……甚至连面容也一模一样。”这句话中“甚至”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智能试衣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假如你是学校《科技小报》的一名小记者,现请你依据短文内容编一则不超过40字的短讯来报导“智能试衣室”,你会如何撰稿?
____________________
10.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的智能产品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你的想象中会出现智能_____________,它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一)失败是个未知数
岑 桑
你尝过失败的滋味吗?测验不及格,升学考试达不到录取分数线,比赛争不到名次…这都叫失败。失败的滋味当然是苦的。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这样或那样的失败,只不过有的人栽跟头栽得多些,有的人栽得少些罢了。可以说,人生是不断栽跟头,又不断爬起来前行的漫长过程。
失败的下一站是“痛苦”,但不是终点站,而是岔道口。这岔道口分出两条路:一条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的路,这条路通向彻底的失败;另一条是吸取教训、再接再厉的道路,这条路通向再失败或失败的反面—成功,但只有踏上这条路,才有成功的希望。 因此,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问题在于:站在“痛苦”这个岔道口的时候,自已选择的是哪一条路。
19世纪初,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吃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然看见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网一次次被吹断,但蜘蛛一次次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了。将军深受鼓舞,后来重整旗鼓,终于打垮了自己从前的对手。
将军的故事,不正好说明失败并不尽是最终结果的道理吗?失败并不可怕,痛苦并不可怜,只有怯懦才是可悲的。失败是一个未知数。当我们失败之余,勇于化痛苦为动力,就有可能从“痛苦”这个岔道口,找到通向成功的路。我说的这番话,你认为对吗?
1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一蹶不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整旗鼓: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要说明的观点是( )
A.失败是个未知数。
B.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
C.失败并不可怕,痛苦并不可怜,只有怯懦才是可悲的。
D.当我们在失败之余,勇于化痛苦为动力,就有可能从“痛苦”这个岔道口,找到通向成功的路。
13.本文在论述观点时多次运用比喻,如以________来比喻人生受挫折, 以“岔道”分出两条路”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短文用“你认为对吗”这个问句收束全文,其表达作用是( )
A.照应开头,引人思考。 B.照应结尾,揭示主旨。
C.设置悬念,拓开话题。 D.照应开头,完善结构。
15.短文举了什么事例?以此来证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为什么说“失败是一个未知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隐姓埋名30年
佚 名
黄旭华当选“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 ,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为保守国家最高机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研制核潜艇的30多年里,淡化了和家人之间的关系。若干年之后他的工作可以公开了,家里人才知道,他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
1957年列1986年,黄旭华都没有回过广东老家。当他30年后第一次回到家乡时,早已从一个青年变成花甲老人,母亲也已93岁高龄。黄旭华的身份公开后,他把媒体的报道寄给母亲,母亲看了很感动。黄旭华是家里的老三,回到家后,母亲特地把兄弟姐妹聚到一块,她讲的一句话,至今仍让黄旭华铭记于心:“三哥的事情,大家要谅解。”听到这话,黄旭华的声音哽咽了,泪光在眼中闪动。
黄旭华隐姓埋名的30年,也正是家里最需要他的时候一父 亲和二哥去世,他都因为研制工作太忙,没能回去奔丧。“父亲只晓得我在北京工作,一直到去世,他都不晓得我具体在什么单位、在干什么。”
30年中,家里人和黄旭华之间的联系,仅仅只是一个海军的信箱。 他不能回家,只能每月从工资里拿出10块、20块钱寄回去。黄旭华1956年成家后,由于工作忙,妻子、女儿很难跟他在一起。“妻子刚生完孩子,第三天我就到北京去了。我们分居好几年,都是她一个人带小孩,既当爹又当妈。”女儿出生后,也很少见到父亲。有一次,黄旭华从外地回家,女儿说了一句让他哭笑不得的话:“爸爸,你到家里出差了?”黄旭华是客家人,妻子拿这个跟他开玩笑:“你是真正的‘客家人’。”
17.下列短语中最适合填入第一自然段横线处的是( )
A.参天的大树 B.默默奉献的黄牛 C.深海中的潜艇
18.第三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表明黄旭华的母亲是个______________的人。
19.“你是真正的“客家人’。”黄旭华的妻子说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_____,但这句话也反映出黄旭华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20.假如黄旭华来到父亲和二哥的坟前,请你联系本文,想象黄旭华会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从小就爱问“为什么”
爱迪生是人类科学技术史上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留下了2000多项发明,至今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与之相比。
那么,爱迪生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呢 在他身上,可以发现远大的事业心、顽强的毅力和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他曾说过:“所谓天才那是假话,艰苦的工作才是实在的。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可见他的成功与他强烈的事业心、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同时也离不开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小时候良好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些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爱迪生从小就表现出爱观察事物、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的性格。8岁时在学校读书,因爱提问题惹恼了老师,只上了3个月的学就被学校以“头脑愚笨不堪教化”而赶出了校门,从此再也没有进过任何学校接受正规化教育。开始时,爱迪生是在母亲指导下自学;12岁时,他为了能到一家大型图书馆读书学习和免费阅读报刊,在火车上当了一名报童,从此便开始了他边谋生一边学习的生涯。
遇事爱问“为什么”,这是爱迪生的一大特点,也是他走向成功的开始。
在一般孩子的眼里,大自然是供他们游玩的场所,但在爱迪生眼里,它是一个个问题的迷宫。如天空忽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雷声越来越大,闪电越来越密,等等,他便在心里琢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迪生从小就发爱动脑筋,发现什么不明白的事情,碰上他觉得应该明白的事情的道理,他的问话就会多起来,而且这些话中都是一个内容:为什么 正是这种从小就爱思考、动脑筋、永不满足的性格,使他逐渐走上了科学的发明创造之路,并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1.爱迪生走向成功的开始是( )
A.他有远大的事业心。 B.他从小就爱动脑筋。
C.他遇事爱问“为什么”。 D.他有顽强的毅力和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
22.联系短文内容,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23.第3自然段中列举了爱迪生“8岁时”和“12岁时”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你是怎样理解爱迪生的“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
四、课内阅读
(一)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_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___________,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5.按原文填空。
26.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通国:________________ 弗若:______________
27.选择正确的释意,把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之:A.他,指第一个好学的人;
B.天鹅;
C.的;
D.弈秋的教导
(1)通国之善弈也。( ) (2)一人虽听之。( )
(3)思援弓缴而射之。( ) (4)虽与之俱学。( )
28.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dǒu dòu),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9.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用“ ”划出。
30.我会用“组词法”解释加点字。
两小儿辩日:___________ 日始出:__________ 日中时:_________
31.围绕太阳远近的问题,两小儿各执一词,请将他们的观点和理由补充完整。
人物 观点 理由
第一个孩子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
第二个孩子 __________ 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32.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B.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3.“孔子不能决也。”对此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孔子学识浅薄比不上孩子 B.孔子对待学问实事求是
C.孔子不忍心作出判断 D.孔子缺乏科学探究精神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语言 动作 心理
2.因为我对他的表产生了神秘感,很想研究一番。
3.好奇心特别强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4.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习以为常
5.发现问题并不断发问 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找到了真理
6.波义耳通过紫罗兰遇酸变色的现象,发现石蕊地衣中的紫色浸液的特性,制成石蕊试纸,并被广泛用于化学实验中。
7.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善于在细微之处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就会有所发现。
8.瑟琳娜对“智能试衣室”智能化水平的惊讶 智能技术水平的先进性
9.示例:“智能试衣室”既改变了人们选衣的方式,又让人清晰地感受到服装的魅力,真是一项惊人的科技成果。
10.示例:汽车 只需语音操控智能躲避车流
11.比喻一遭到挫折就不能再振作起来。 指失败之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
12.D
13.栽跟头 成功与彻底失败
14.A
15.文中举了一位将军重整旗鼓打垮对手的故事,以此来证明失败并非最终结果,化痛苦为动力,就有可能成功的道理。
16.因为失败后既有彻底失败的可能,也有重获成功的可能。
17.C
18.深明大义,支持儿子工作
19.他很少回家一心为科学事业 舍小家为大家
20.父亲、二哥,我对不住你们啊!俗话说“忠孝两难全”,我相信你们会谅解我,理解我所做的一切的。放心吧,我会照顾好母亲和其他兄弟姐妹。
21.C
22.示例:这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下雨之前就会打雷打闪呢 雷的声音和闪电的亮光是怎么来的呢
23.爱迪生从小就表现出爱观察事物、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的性格。
24.一个人成功成才的关键在于自己长期坚持不懈地勤奋努力。
25.专心致志 鸿鹄将至
26.全国。 不如。
27.C D B A
28.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29.dòu
30.争辩、辩论 开始 时候
31.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
32.C
33.B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