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练习试题(含知识点+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练习试题(含知识点+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8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8 18:1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梳理+阅读练习试题
知识梳理
1、《北京的春节》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再现了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隆重、温馨和美好,反映了老百姓过年高兴的心情。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2、 《腊八粥》 作者沈从文,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原名沈岳焕。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其中重点写了八儿等待母亲熬粥的情景, 通过八儿和母亲的对话,表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以及喝粥时的满足。字里行间展现出作者对于普通百姓的无比热爱,对于家庭亲情的无比眷恋。
3、《寒食》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翊,诗的前两句写寒食节长安城的白天之景,后两句写入夜时分宫廷寒食节的景象,讽刺了封建统治者滥用特权现象。
《迢迢牵牛星》作者是宋朝诗人苏轼。这首诗描述了牛郎与织女被银河隔断而不能相见的民间故事。诗中充满了浓厚的浪漫气息,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抒发了人间别离之苦。
《十五夜望月》作者是唐朝诗人王建。这首诗前两句写了中秋月色的美景,后两句写望月怀人的心情,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表达了诗人中秋望月而思念亲人的情感。
4、《藏戏》作者是马晨明。这篇文章作者用生动传神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藏戏的形成过程和其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藏戏独特的魅力以及藏戏带给人们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艺术享受。表现了藏戏强烈、鲜明的民族特点。
诗歌
二、课内阅读
(一)十五夜望月
, 。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背诵古诗,在横线上补充诗句。
2.本诗作者是___代诗人_____。前两句中,没出现一个“月”字,却用“_____”二字,描绘出月色的空明皎洁。本诗最后一句中,一个“___”字,使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有了动态之美,仿佛诗人的情思与月光一同洒落。我们学过的借“月亮”抒发思念的诗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写写前两句诗句描绘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古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尽望”的意思是大家都不抬头看月亮,说明月色不美,人们没有兴趣观赏。
B.诗歌的前两句抒情,后两句写景,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
C.诗人表面上写不知秋思落在何处,实际却是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5.古诗词是祖国文化的瑰宝,请你介绍两种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迢迢牵牛星, 。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
6.把古诗补充完整。
7.解释下列字词。
擢:___________________
盈盈: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中用了很多叠词,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诗中的叠词有:迢迢、_______、_______、札札、_______、______ 等,其中只有“______”是属于拟声词,其他几个都是状态词。
9.这首诗中通过描写织女的姿态美,意在表现织女的勤劳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首诗中描写的情景,有虚实之分,眼之所见为实,心之所想为虚。哪些诗句描写的是眼前所见的“实景”?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三)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
,轻烟散入五侯家。
11.在原文中补充诗句。
12.诗歌前两句用____两字点明仲春色;后两句用____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13.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________渲染的美丽景色。
14.诗歌首联当中“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诗歌的后两句中的“传”字用得很妙,请你分析一下它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一)清明
[唐]杜牧
清明①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②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③。
【注释】①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②酒家:酒店。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16.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天气是_______,作用是_______。
17.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
_____________
18.行人问牧童什么?牧童回答了吗?
_____________
(二)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19.解释词语。
灯如昼:____________ 约:____________
20.说说词句的意思。
(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这首词写的是中国哪一个传统节日?写出这个节日的传统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春夜洛城①中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②暗飞声③,
散入春风满④洛城。
此夜曲中闻⑤折柳⑥,
何人不起故园情⑦。
[注]①洛城:今河南省洛阳市。②玉笛:华美的笛,五制或锻玉的笛子。③暗飞声:因笛声在夜间传来,因此这样说。④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⑤闻:听;听见。⑥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⑦故园情:怀念家乡的情感。
22.本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暗”相照应,“飞”与“_____ ”相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_______”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_______”相呼应。
23.“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飞”和“暗”用得好,“飞”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______, “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______
A.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B.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2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
四、课内阅读。
(一)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26.用“____”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7.作者从味、色、音的角度对除夕进行了描写,请摘抄有关语句。
味:____________ 色:_____________
音:_____________
28.从文中加点词语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
29.全文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腊八粥(节选)
①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罢,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罢!”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②“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③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④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30.文中哪句话最能准确描述插图的内容,请你写下来。
_____________
31.“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下面句子不属于他猜想的是( )
A.栗子跌进黄焖鸡锅子里,不久就融掉了
B.锅巴围着锅边成一圈
C.饭豆煮得浑身肿胀
D.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
32.第③、④两段加点的三处部分都是表示(1)________________的,这样写是为了衬托“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让八儿奇怪的是:(2)________。(用文中原句作答)
33.选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对腊八粥进行了细腻的描写,让人垂涎欲滴。请你也照样子,用一两句话描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吧。
__________________
(三)藏戏(节选)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还是从西藏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一座桥,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传奇。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兄妹,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历史故事和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渔民、工匠、流浪汉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随着铁索桥一座接着一座地架起来,藏戏的种子也随之撒遍了雪域高原。
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就这样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传说,唐东杰布在母亲的肚子里待了80年,出生时头发胡子都白了,因此,在藏戏里,他的面具是白色的,前额饰有日月,两颊贴着短发,眉眼嘴角永远带着神秘的笑。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巫女的面具半黑半白,代表其两面三刀。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村民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和嘴唇处挖出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34.为加点字注音。
脱缰( ) 琼( )结 敦( )厚
35.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哄堂大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面三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选文开始用了三个反问句,反映出藏戏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文中第______到第_______自然段详写了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唐东杰布是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阅读。
(一)端午日
沈从文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39.文中加点的三个“莫不”的作用:从程度上渲染了观看龙舟竞赛的人之________,涉及面之________,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过端午节的________。
40.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能否换成括号里的?为什么?
(1)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撑)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摇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选文第一、二自然段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作者凭着对________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赶鸭竞赛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________的民族精神。
43.作者写龙舟竞赛的场面,语言很精练,请你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当时的情形。
(1)正面描写龙舟竞赛时的激烈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观众的反应侧面烘托龙舟竞赛的激烈场面。
_________________
(二)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终于来了,我和爸爸来到杭州西湖,也加入了闹元宵的人流中。
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那一盏盏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花灯真是令人大饱眼福,有红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鸡”,活泼可爱的“鲤鱼”,雪白的“玉兔”……突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条金黄色的“巨龙”,啊,真神气!我看得目瞪口呆。只见那只“巨龙”张着血盆似的大嘴,鼻子翘得老高,两只宝珠般的圆眼放射出白光,金黄色的龙身上披满了金甲,像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一位外国人对着“巨龙”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好!好!”那金光闪闪的“金鱼”仿佛真的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动着,它蠕动着身子,摆动着美丽的大尾巴,眼睛像滚动的球似的,不停地转,真是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元宵节可真热闹啊!
44.读短文,填空。
这篇短文描写的花灯依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写出了花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特点。
45.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选取你感兴趣的话题,给大家介绍一下相关的传统文化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中秋节为何吃月饼
中秋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那么,中秋节为何要吃月饼呢?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常把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受百姓青睐的中秋美食。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
赵之珩表示,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都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46.根据词语的意思从文中找出对应的词语。
(1)不假思索,随口说出。( )
(2)心思灵敏,手灵巧,形容人聪明能干。( )
(3)一般是指对某人或者是某事物的喜爱或重视。( )
47.连一连。
太师饼         汉代
胡饼          宋
月饼          殷、周
宫饼、小饼       唐
48.根据选文填空。
月饼的 “始祖”称为________,真正称为月饼是在________,逐渐流传是在________,制作工艺得到较大提高是在____________。
49.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2.唐 王建 地白 落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3.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4.C
5.(1)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借助注释理解;
(2)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通过想象来体会;
(3)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来帮助理解古诗
6.皎皎河汉女 脉脉不得语
7.伸出 清澈的样子
8.皎皎 纤纤 札札 脉脉 札札
9.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10.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 盈盈一水间
11.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12.花 、柳 汉宫、五侯
13.春城无处不飞花
14.不可以,因为“无处不”是用双重否定来表示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更能写出整个长安都充满了春意,热闹非凡,那么皇宫的情景也就更可想而知了,深刻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腐败。
15.“传”字不但写出了动态,而且意味着皇帝的赐予,由此可以看出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16.清明节 下雨天 渲染烦闷的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17.因为清明节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的思归之念,出门在外的人又会忆起逝去的亲人,而今又是春雨绵绵,更增添了旅途的愁苦和艰辛,所以行人才会“欲断魂”。
18.哪里有酒店。牧童以“遥指杏花村”的行动作了答复。
19.灯火像白天一样。 约定。
20.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 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明亮。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 月光与灯光仍同去年一样。
21.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
22.散 春夜 故园情
23.不对。这既是说别人,说大家,但诗人更是说自己被勾起”了思念故园之情。
24.B A
25.本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
26.除夕真热闹。
27.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 鞭炮声日夜不绝。
28.人们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的亲情,浸润传统美德。
29.全文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30.“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31.A
32.猜想 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33.才天亮,卖冰糖葫芦的已经开门了,把涨着通红的小脸的山楂串起来,放在板子上,再把刚煮熟的糖浆淋在上面咬一口,酸酸甜甜,酸的是山楂,甜的是糖浆,好吃极了。
34.jiāng qióng dūn
35.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人笑。本文形容人们对唐东杰布的理想的嘲笑,不相信他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指耍两面于法。本文指巫女心存不轨,阴险狡猾,当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
36.戴着面具 演出没有舞台 演出时间长
37.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38.4 7 唐东杰布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仍劝人行善、为民造福,是—个为他人着想的人。
39.多 广 盛况
40.不能。“撑” 的速度没有“划”的速度快,且“撑”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应是站在船上的,而龙舟竞赛的桨手是坐在船上的。因此用“撑”这个动词不恰当。 不能。“摇摆”的幅度大,且没有节奏感,“挥动”有节奏感,用“挥动”写带头人的动作符合他的身份特征。
41.主要写了出城看划船、河上赛龙船、胜利者领赏三个场面。
42.湘西端午 奋发向上、合作争先
43.划船的比赛选手们奋力划着龙舟,浆在他们手中挥舞着,落在水面上发出“啪啪”的声音,溅出许多小水珠。比赛选手们咬紧牙关,用力划着船,豆大的汗珠从他们头上落下来。 岸边的人们为选手们呐喊助威,发出震耳欲聋的加油声。
44.“五角星” “小公鸡” “鲤鱼” “玉兔” “巨龙” “金鱼” 颜色 姿态
45.我比较喜欢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八月十五日。
46.脱口而出 心灵手巧 青睐
47.
48.太师饼 唐朝 明朝 清朝
49.短文主要介绍了月饼的演变。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