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9 18:3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课时目标
感知文本,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句。
理清文章内容,了解孟子在本文所表达的观点。
作者介绍
孟子,名 ,字 ,战国 、 。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 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在政治上,他提倡“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 论。
孟子(约前372—前289)

子舆
思想家
教育家
儒家
亚圣
仁政
性善
解题《鱼我所欲也》
“性善论”的要点:
①“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②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字音校准
不为苟得也(wéi) 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一箪食(dān) 一豆羹(gēng) 蹴(cù)尔
不屑(xiè) 苟得(gǒu)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字词解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欲:想要。所欲:想要的东西
也:表判断
得兼:同时得到
舍:舍弃
义:指大义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字词解释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甚于:超过,胜过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指苟且偷生
恶:讨厌,憎恨
患:祸患,灾难
辟:同“避”,躲避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字词解释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使:假如,假使
莫:没有
可以:可以用来
何不用:什么(手段)不用呢
为:做
字词解释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由是:通过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这是因为
非独:不仅仅,不只
是心:这种心
丧:丧失
字词解释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羹:粥状食物
呼:没有礼貌的吆喝
尔:用作后缀
蹴:踩踏
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字词解释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万钟:优厚的俸禄
辩:同“辨”,辨别
加:益处
奉:侍奉
得:同“德”,感恩,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
字词解释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乡:同“向”,先前,从前
受:接受
是:这种(做法)
已:停止
谓:叫做
本心:本性,指人的羞恶之心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字词概括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同“避”,躲避
同“辨”,辨别
得,同“德”,感恩、感激;
同“向”,先前、从前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介词,为了)
(动词,接受)
(动词,做,这里引申为采用)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取得)
(同“德”,感恩、感激)


一词多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同“欤”,语气词)
(动词,给予)
呼尔而与之
为宫室之美
(代词,他)
(助词,的)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得之则生
(连词,那么)
(连词,就)



一词多义
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今义:豆科植物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古义:益处,好处 今义:加上、增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表示许可,能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今异义
观点总结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是心
写作背景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时代。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地逐利,就会作乱犯上,必然导致国破家亡。所以孟子甚至将“富”与“不仁”对立起来。因此,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正像他所说的那样:“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儒家政治理念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子。
思维拓展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课堂小结
本文提出“义”比生命更重要的观点,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