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卷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卷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8 22:1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2022年同步练习卷(3)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下列关于这一事件说法准确的是(  )
A. 发生在唐太宗时期 B. 引发了黄巢起义
C. 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D. 造成了唐朝灭亡
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政权分立的五代十国时期。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五代”都在北方黄河流域
②“十国”都在南方地区
③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④南方地区相对稳定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唐玄宗天宝年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拥兵20万,而中央兵力却不满8万。这反映了当时唐朝(  )
A. 边镇社会秩序保持稳定 B. 出现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C. 民族间交融进一步发展 D. 启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官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这种情形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发生的?(  )
A. 唐高祖 B. 唐太宗 C. 唐玄宗 D. 唐中宗
在唐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
①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②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③连年的灾荒
④统治者实行暴政。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
A. 地方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B. 农民起义发展的结果
C. 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 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灭掉唐朝的是(  )
A. 安禄山 B. 史思明 C. 黄巢 D. 朱温
下面是唐代部分皇帝在位情况简表。据此可推知,唐朝这一时期(  )
皇帝 在位时间 死因
肃宗李亨 756~762年 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
顺宗李诵 805年 被宦官逼迫而死
宪宗李纯 805~820年 被太子李恒授意的宦官毒死
敬宗李湛 824~826年 被宦官谋杀
文宗李昂 826~840年 被宦官软禁后忧郁而死
昭宗李晔 888~904年 被梁王朱温派人杀死
A. 皇权趋于强化 B. 君主寿命较短 C. 政局陷入混乱 D. 社会发展衰落
农民起义是指由农民阶层发动的武装反对统治阶级的运动。下列历史人物属于农民起义领袖的是(  )
A. 安禄山 B. 史思明 C. 姚崇 D. 黄巢
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权势增大,他们名义上服从中央管理,实际上各自为政,割据一方。这反映了唐朝后期出现(  )
A. 皇权强化 B. 土地兼并 C. 藩镇割据 D. 赋税沉重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
材料二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材料三 黄巢起义后,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的地方官吏处斩。
材料四 (在五代十国时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各封建割据者为争权夺地长期混战,黄河流域尤其严重,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黄巢起义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
(4)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割据者的混战带来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材料二:(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材料三: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入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州畿内(指-硌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革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 郭子仪传》(1)材料一、二,反映了唐玄宗后期怎样的统治状况?最终导致了哪一事件的发生?
(2)结合材料三说说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什么样的灾难?给唐朝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3)从唐朝的由盛转衰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朝唐玄宗后期,节度使安禄山和部下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大诗人杜甫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所以写下了《垂老别》,故C正确,A错误;黄巢起义是在唐朝末年发生的,在杜甫所处的时期之后,故B错误;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没有造成唐朝灭亡,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影响。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掌握安史之乱的过程和影响。
2.【答案】A
【解析】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涉及的政权。
3.【答案】B
【解析】唐玄宗天宝年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拥兵20万,而中央兵力却不满8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故选:B。
本题考查唐玄宗后期的政治局势。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4.【答案】C
【解析】杜甫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这首诗主要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5.【答案】B
【解析】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末年的统治者没有实行暴政,因此④项不是“唐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原因”,排除含有④的ACD三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唐朝末年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原因,可用排除地解答。
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6.【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五代十国(907~960年)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分裂时期,实质上是唐王朝藩镇割据的继续。ABC都不是实质上的情况。
故选: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的原因,唐王朝出现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是它的继续和扩大。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的原因,了解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每个历史阶段的政治局面是学习这段时期的历史要重要掌握的内容。
7.【答案】D
【解析】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灭掉唐朝的人物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灭亡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灭掉唐朝的人物的相关史实。
8.【答案】C
【解析】题干表格显示,体现的皇帝均非正常死亡,原因多样,说明唐朝政局并不稳定,陷入混乱的局面,故C正确。通过题干相关皇帝的死因可知皇权有弱化的趋势,排除A。君主非正常死亡并不能体现真正寿命的长短,故B说法片面,排除。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唐朝君主专制演进情况,主要结合死因进行归纳分析。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9.【答案】D
【解析】公元878年黄巢领导的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残酷统治的农民起义运动,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壁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选项AB是安史之乱的领导者;选项C姚崇是武则天时的宰相。故农民起义领袖的是黄巢。
故选:D。
本题以“农民起义领袖”为切入点,考查的是黄巢起义的知识,关键信息是“属于农民起义领袖”。
识记黄巢起义的内容.中国历史上的一场相当重要的农民起义运动,是对王仙芝起义的延续,是唐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直接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冲击了最高统治者,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10.【答案】C
【解析】由材料“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权势增大,他们名义上服从中央管理,实际上各自为政,割据一方”并结合所学知,唐朝后期,安史之乱后,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故选:C。
本题考查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地方节度使权势增大,他们名义上服从中央管理,实际上各自为政,割据一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唐朝衰亡的史实、原因。
11.【答案】【小题1】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地方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安禄山手握重兵,逐渐扩张势力。
【小题2】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小题3】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小题4】影响: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解析】本题考查安史之乱和唐朝的衰亡等相关史实。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不理政事,朝政腐败;边疆形势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安史之乱和唐朝的衰亡等相关史实。
12.【答案】(1)依据“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口有蜜,腹有剑”可知,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朝政,最终导致边将叛乱,唐朝由盛转衰。历史上把这一叛乱称为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2)依据材料三“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入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可知,安史之乱导致中原荒凉残破,人口大量减少,北方人们遭到一场浩劫。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中央权力衰亡,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安史之乱使唐朝由强盛转为衰落。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腐败是唐朝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发展经济、重视民生、政治清明、重用人才等”方面解答。
故答案为:
(1)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导致中原荒凉残破,人口大量减少,北方人们遭到一场浩劫。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中央权力衰亡,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腐败是唐朝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解析】(1)本题以“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口有蜜,腹有剑”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
(2)本题以“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入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为切入点,考查安史之乱的影响。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题以安史之乱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