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件(42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件(42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29 15:2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目录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01
02
03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01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独立战争后美国文化
1607年—1733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地区先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弗吉尼亚、马萨诸塞、康涅狄格、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特拉华、纽约、新罕布什尔、马里兰、新泽西、罗得岛、宾夕法尼亚、乔治亚。
(1)独立战争前的美国
为了建立一个大家都能受到约束的自治基础,他们在上岸之前签订了一份公约,这份公约被称为《"五月花号"公约》,签署人立誓创立一个自治团体,这个团体是基于被管理者的同意而成立的,而且将依法而治。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献。
《五月花号公约》
1620年11月11日,经过在海上六十六天的漂泊之后,一艘来自英国的名为"五月花"的英国3桅盖伦大帆船向美洲陆地靠近。船上有一百零二名乘客。他们的目的地本是哈德逊河口地区,但由于海上风浪险恶,他们错过了目标,于是就在现在的科德角外普罗温斯顿港抛锚。
(2)背景
在美国独立战争前,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移民,被贩卖为奴的非洲黑人与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的土地上,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
白人
黑人
印第安人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独立战争后美国文化
(3)特征: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①他们使用的英语发展为美式英语。
②他们的饮食文化、艺术生活也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③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也成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
④美利坚人意识;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 的国家,美利坚民族是一个由许多民族(或种族)组合而成的民族。北美大陆地沃人稀、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早期移民靠勤奋求实的开拓精神……他们重视个人价值,提倡信仰自由……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独立战争后美国文化
(4)美利坚民族形成
德意志人
法国人
荷兰人
瑞典人
I am an
American.
英格兰人
经过一百多年的开拓,各殖民地经济往来频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英语逐渐成为通用语言,人民的文化思想与风俗习惯逐渐融合,从而产生了共同的文化。形成了一个新民族─美利坚民族。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独立战争后美国文化
英吉利人
(5)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独立战争后美国文化
材料1: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制衡”。政治制度“制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制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2:在自然法则下面,一切人生来就是自由的,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对自己的身体有支配的权力。——杰斐逊
(5)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①标志: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美国诞生。
②政治符号:1787年宪法,成立联邦制共和国;确立了人生而平等、人民主权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独立战争后美国文化
《独立宣言》
(5)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③文化符号: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独立战争后美国文化
自由女神像正式名称是“自由照耀世界”,位于美国纽约海港内自由岛的哈德逊河口附近。1886年落成。
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服装,头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征七大洲。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一块铭牌,上面刻着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颁发的日期;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着挣脱暴政的约束和自由。
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象征,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象征,表达美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自由是美国的象征。
(5)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④发展局限: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成为美国黑暗的一面。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1.独立战争后美国文化
并且新英格兰人只因他们自己耕作自己的土地,所以非难奴隶制度,而弗吉尼亚与南部的英国人在经营种植园,并且役使越来越多的从非洲来的黑人奴隶。——《人类文明简史》
未废除奴隶制;种族歧视、对印第安人的继续屠杀和虐待。
2.拉丁美洲的文化
①西班牙和葡萄牙通过残酷的殖民战争和掠夺,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
②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因长期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之一地区的主要语言。故称为“拉丁美洲”。
(1)背景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③在拉丁美洲,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在社会等级制度中,欧洲白人为第一等级;殖民地土生白人为第二等级;第三等级是混血种人;印第安人名义上是“自由人”但实际上没有一点公民权利,而黑人大多在热带种植园中从事奴隶劳动,没有丝毫的人身自由和权利。
(2)拉丁美洲文化的多元性
①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②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③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巴西基督山
拉丁舞
图腾崇拜
2.拉丁美洲的文化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3)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时文化的发展
①除海地独立由黑人领导,西属殖民地土生白人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
②A.西属拉丁美洲独立后,建立了15个共和国。B.葡属巴西独立后建立了帝国,1889年成立巴西合众国。
海地独立
玻利瓦尔
圣马丁
2.拉丁美洲的文化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①成就: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
②局限性: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考迪罗独裁权力形成。
“考迪罗”一词在西班牙语里是“首领”的意思,最早产生于19世纪初拉丁美洲人民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斗争的时期,那时涌现出一批军事领袖,他们为拉美各国的独立做出了贡献。独立后,他们大权在握,实行专制统治,成为第一代“考迪罗”。此后,一些高级军官和地方首领通过政变或战争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现象在拉美政治生活中普遍出现。
上帝之城
(4)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后文化的发展
2.拉丁美洲的文化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简述拉丁美洲文化兴起的历史背景。
材料:随着拉丁美洲不同种族和文化的长期融合,到17世纪,拉丁美洲出现了“美洲人”这个新观念,并逐渐凝聚成为一种新的“美洲精神”。同时,欧洲启蒙思想和学说的传播也对拉丁美洲殖民地民族意识的形成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起到了促进作用。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终于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争取独立的革命运动。这次运动几乎遍及拉美各地,前后持续近40年,波及的人口近2000万,是世界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殖民地解放运动。大部分拉美地区结束了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的民族独立国家。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①“拉美人”观念和“美洲精神”逐步形成;②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拉美民族意识的形成;③美洲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拉美独立运动结束了殖民统治;⑤民族国家的建立。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比较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比较点 美国文化 拉丁美洲文化
不同点 文化来源 英国文化为主 西班牙、葡萄牙文化为主
政治文化 呈现出民主、法治特点 考迪罗独裁政治特点
语言文字 美式英语 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宗教因素 清教 天主教
相同点 都以欧洲文化为主,美洲文化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文化融合,都具有多元性特点; 都受黑奴贸易影响,并存在种族歧视、种族融合现象。 02 拿破仑战争与欧洲文化的重建
拿破仑战争与欧洲文化的重建
1.背景
(1)17—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2)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
(1)拿破仑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 (2)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3)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2.内容
《拿破仑法典》
莱比锡之战
拿破仑战争与欧洲文化的重建
拿破仑在被占领地区或附庸国废除封建义务、取消什一税、没收和出售教会财产、实行公民平等、鼓励土地买卖自由和劳动自由、取消内地关卡、统一度量衡等,更不用说……推行《民法典》了。 ——选摘自人教版选修4教师用书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恩格斯
拿破仑:你为什么要杀我?
大学生:因为你毁灭了我的国家。
拿破仑:我伤害了你吗?
大学生:同对所有德国人的伤害一样。我曾对你万分崇拜。我以为你不会再对我们的国家进行战争。
拿破仑:如果我现在马上把你释放了,你将去做什么呢?
大学生:我还会伺机干掉你的。
拿破仑沉默了,自言自语道:这个青年人不是有病,便是个疯子。
两个星期后,这名青年人在刑场上高呼:自由万岁!德意志万岁!杀死暴君!
对话刺客
探究:拿破仑是欧洲民族国家的解放者,还是侵略者?
①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帝国,将法国资革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
②拿破仑大军所到之处,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
③但是,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的不满。
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④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成为众矢之的,——成为普遍诉求。
小结:既要肯定拿破仑的历史功绩和对法国革命的贡献,又要认识到拿破仑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战争的一面,也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探究:拿破仑是欧洲民族国家的解放者,还是侵略者?
时间:1825年12月
原因:俄国贵族青年军官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希望改造国家。
经过:“十二月党人”发动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武装起义。
影响:起义失败,但在俄国传播了革命的主张。
3.文化重建的表现
(1)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1815-1818年间,一支俄罗斯占领军驻扎在法国。许多军官对他们在其中已生活了4年比较自由的西方社会有着极深的印象。在那里他们吸收了当时法国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激进思想。当他们于1918年回到俄国时,他们发现沙皇的独裁是无法容忍的。
“十二月党人”起义
拿破仑战争与欧洲文化的重建
(2)波兰起义
时间:1830年
经过:一批波兰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影响: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维也纳会议在俄罗斯境内、原属被瓜分前的波兰的20%的领土上,建立了拥有自己军队的“波兰会议王国”。俄国沙皇即波兰国王。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为波兰人颁布《1815年宪法》,规定由两院构成的议会……。这两个议院都无实权。1820年,为了惩罚议会对俄国政策的反对,沙皇亚历山大禁止众议院开会长达5年之久。
肖邦
拿破仑战争与欧洲文化的重建
(3)德意志改革和革命
①普鲁士人的改革
19世纪德意志的分裂状况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下,德国农民起义连续发生,资产阶级的不满日益增长。普鲁士政府为了稳定国内局势和利用农民去同拿破仑作战,以防止国家覆灭,挽救大土地所有制,不得不实行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处于分裂状态的德意志北方大邦普鲁士在与拿破仑战争中失败,失去了大量土地,不得不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
拿破仑战争与欧洲文化的重建
②1848年欧洲革命
1848年2月和3月,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这次革命虽然失败,但德意志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
1848年革命首先发起地点为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然后扩展到意大利、德意志和法国诸国,以及奥地利帝国。一般说来,此次革命虽造成各国君主与贵族体制动荡,但是所有革命行动均以失败收场。但是这次革命却间接导致德国及意大利统一运动。
拿破仑战争与欧洲文化的重建
德意志
拿破仑战争
波兰
俄国
“十二月党人起义”
起义
改革与统一
拿破仑战争使欧洲的政治文化出现了哪些新因素?
启蒙思想
民法典
反对封建专制
争取民族解放
争取民族统一
民主、自由、法治等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国家政治文化的影响
03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文化侵略: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试图用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去取代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淡化后者的民族认同感,从而使其对于外族文化产生一种依赖感, 最终让后者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
(1)殖民者角度: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打到殖民目的。
(2)被侵略民族:不同程度的接受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2.被殖民地区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中国:
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在与西方侵略者的抗争中,一方面接受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努力保护传统文化,最终使得中西文化在博弈中融合。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①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②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2)印度:
(一)英国企图使印度基督教化。19世纪上半叶由官方自上而下直接鼓励英国传教士大批进入印度传教。
(二)推行英语教育。
(三)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对印度实行的文化、思想、教育领域政策。新方案创立了分级的教育制度。
(四)禁止社会恶俗。
——《世界文明史》
①英国在征服印度的过程中把英语和英国的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印度社会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提出了“印度人的印度”口号。
普拉西之战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②印度文化顽强的保留下来。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仍然是印度的主要宗教;种姓制度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印度泰姬陵
印度教寺庙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3)埃及:
①背景:长期受到法国与英国的殖民统治。
②表现: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以保留。
苏丹·哈桑清真寺
埃及人的婚礼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3、认识:
材料:近代以来,欧洲与中国间文化交流打破了平等均衡、长短互补的格局,文化交流变成了作为落后一方的中国向作为先进一方的欧洲学习的进程。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就中国方面而言,就不简单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向先进学习,而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危机,救亡图存而向对手学习。随着对于救国方案探讨的深入,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对于欧洲文化的注意力,渐渐便转移到了探讨如何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构成进行改造上。
--摘编自林延清、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理解。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3、认识:
★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理解。
在欧洲的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淡化后者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但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鸦片战争后,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醒,他们重新认识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从学习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产生了巨大的碰撞与冲击。在救国救民的长期实践中,先进的知识分子走出了一条学习西方与保护传统文化相结合符合中国国情的成功之路。因此近代文化侵略具有两重性,我们既要坚决抵制文化侵略,又要在坚持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不断发展自己。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课堂小结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战争
文化交融完善
文化碰撞交流
认知外来文化
反思本土文化
文化选择重构
课堂练习
1.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宣称:“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一政治诉求提出的背景是(  )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增强
B.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各殖民地间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
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D
2.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各州制定的宪法都附上了《权利法案》,其中列举了政府在任何借口下都不得侵犯的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出版自由,请愿权利,陪审审判制,人身保护法,禁止建立常备军等。这表明,新生的美国 (  )
A.采取了英国的政治体制
B.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C.威胁了人民的基本权利
D.采纳了联邦制的模式
B
3.1835年,印度总督本丁克决定:“英国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 在印度本地人中间提倡欧洲的文艺和科学,所拨出的一切教育经费最后完全用在英语教育上。”这表明英国当局力图(  )
A.将英语教育融入印度本土教育
B.以行政手段促进印度基督教化
C.在印度大力推行西方文化
D.推进英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结合
C
4.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
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