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两小儿辩日》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理解大意。
2、了解文中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3、学习两小儿的精神及孔子的态度。
学习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理解大意。
2、了解文中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学习难点:
学习两小儿的精神及孔子的态度。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论说类文章常见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不仅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有理有据地论证观点。围绕这个要素,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小孩的观点,以及他们说明自已观点的理由。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精神”,所以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备注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大学问家——孔子,他博学多闻,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但现在有这么一个问题连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无法判断解决,这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现在我就带大家到《两小儿辩日》中去看看孔子是如何被难倒的。 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二、教学过程 (一)新知探究部分第一学程:学习任务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理解大意。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2.注意字音、节奏、感情。 第二步:互学要求:组长主持,确定朗读方式和发言顺序。(组长组织,4号先整体读、3号纠正读音,2号确定朗读方式,最后组长组织朗读,为展学做准备。) 第三步:展学要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朗读成果主任务 1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检查预习效果: 课下,同学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效果,我们以个体接力随机点名的方式进行,一人一句,从 xxx开始。 同学们预习的都不错,下面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范读,检查一下你的读音是否准确,在听的过程中,请注意节奏。主问题 2选取两个小组汇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例如:自己喜欢段落、分角色朗读等。 范读听完了,下面就请大家自己去读一读,请大家明确第一个主问题,看清楚自学要求。
第二学程主问题 2再读两小儿对话内容,找出各自的观点和理由,完成表格。 人物看到的现象依据得出的观点( )离人远( )离人近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将自己的思考填写在导学单第二学程部分 第二步:互学要求:组长主持汇总,做好分工,为展学做准备(组长分配任务,4号先汇报小孩甲的现象、依据及得出的观点、3号汇报小孩甲的现象、依据及得出的观点,2号进行补充,组长最后总结。) 第三步,展学要求: 小组小循环方式展学主问题 2 设计意图《两小儿辩日》一课的教学,要联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梳理两小儿用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说明观点的过程。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内读一读两小儿的对话,说说对话的内容,再找出各自的观点和相应理由。主问题 2 预设答案 人物看到的现象得出的观点依据一小孩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早晨)离人近 远者小而近者大另一小孩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正午)离人近 近者热而远者凉
通过读课文,我们理解了文言文的大意,谁能总结一下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讲述的是两个小孩为了“太阳是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而争辩。)那么这两个小孩是怎么争辩的呢,他们各自的观点以及理由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明确第二个主问题,看清楚自学要求进行自学。 主问题 2 选取两个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分别用原文中的话以及自己的话回答此问题。通过同学们的汇报,我们明确了这两个小孩他们的观点以及依据,对于这个问题,他们各执己见,无法争辩出谁对谁错,于是,他们请来了孔子,孔子能为他们解决吗?文中是怎么说的?(孔子不能决也。)像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说明需要我们学习的会更多。
第三学程:学习任务 3 学完了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 要求:将自己的思考填写在导学单 第三学程部分 第二步:展学 要求:个体接力方式 展学主任务 3 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重点难点”与“学科核心素养”两个角度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学到这里,相信大家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体会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导学单上写一写你的启示。写完后我们以个体接力方式进行展学。
(二)达标检测部分达标检测 1.翻译下列字、词。 (1)孔子东游 游 (2)问其故 故: (3)而日中时远也 日中: (4)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为: 2.翻译句子 (1)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2)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体会,相信同学们也能去学习两小儿和孔子的精神。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发现的眼睛去做一做达标检测部分。达标检测指名一人进行多媒体展示,其他同学提出疑问。
三、教学总结 两小儿善于观察以及孔子谦虚的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课上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大自然充满奥秘,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都蕴含着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用心思考,努力探究,大自然就会带给我们许多惊喜、许多收获。 作业: 在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无法裁决的问题,到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你能否为两小儿的说法做一个公平的裁决呢?让他们心服口服呢?课下,请同学们搜集科学知识,帮助孔子解决两小儿的问题。 作业的设计意在让学生提高探索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善于观察 学无止境
《两小儿辩日》课后反思
本次教学我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下自由地带着自己的经验、情感去学习和感悟。本堂课经历了“备课一研课一磨课一上课一评课一反思一改进”等环节,在教学设计中,我摒弃了传统文言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先读、再议、后讲”这样的模式,而是致力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赋予文言教学以生命的活力。
1.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开始上课就从文章的标题切入,抓住课题中的“辩”字,从“辩”字入手,将学生直接带入到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之中。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弄清两小儿不同的观点和他们各自的依据。文章读通了读懂了,就为下面的辩读和深入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以多种形式的诵读贯穿整堂课的始终,强调感悟。由于教学中不把重点放在死抠词句上,不嚼得过细,这就留下了较多的“空白”,便于学生自己去感知和领悟;对于文章的重点——两小儿辩论的语句则加强指导,反复体会、品味,并指导评点,这就突出了文章最精彩的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对人物的印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找准定位,体现课堂的“语文味”。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诵读。语文课堂上就需要教师调动学生诵读文本的积极性。用学生喜欢的各种方式去读,力争读法多样,读的兴趣浓厚。读是感悟的基础,读得流利,读得有情有趣,感悟才有
可能深入。因此,这节课的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
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读通:通过生试读,个人练读,小组自学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第二,读懂:生对照注释,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互助的学习中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第三,读好: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分角色读等从不同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将课文读好的欲望。另外,而这个环节却未曾达到我预计的效果,学生没有放开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完全融入到古诗文的意境当中。这可能与我还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关。
3、查找不足,明确今后努力方向。课堂上虽然重视学生的朗读,但对朗读不平不高的同学的朗读技能与水平缺乏个别的深入的指导,今后还有待于弥补;
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简练,有时语言随意,有时不够严密或有重复学生说话的现象;在环节设置上总是感觉有些多而杂,似有“蜻蜓点水”之惑,今后可否让课堂环节再精致,争取探究得更深入、更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