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2《大学之道》 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2《大学之道》 课件(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8 21:2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大学》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示,它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相传为曾子作,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后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大学》逐渐被官方认可和推崇,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之道”是《大学》开篇的第一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四卷四十九篇,主要内容是先秦的礼制。
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
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
学校管理)
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
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体现了先秦儒家的
《礼记》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中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
戴圣
“大学”是什么?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
“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
“大学”是什么?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检查预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检查预习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三纲八目
明明德
三纲
亲民
止于至善
八目






★平天下
★治国
★齐家
★修身
★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三纲
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天道天德天理
解除欲望之蔽
彰明道德之光
济世达人
求新求善
个人完满
社会和谐
内修
外化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2014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大学》的三纲领,深刻论述了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民族、国家的重要性。他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思虑
精详



方得始终
八 目
格物
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致知
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
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诚于中,形于外,慎其独也。
八 目
正心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
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修身
人之其所亲爱,之其所贱恶,
之其所畏敬,之其所哀矜,之其所敖惰,
辟焉。纠偏,防偏,不贪不纵。
八 目
齐家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孝事君,弟事长,慈使众。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治国
管理国家事务,协调社会关系
平天下
明明德于天下,尚德崇义民本
★治国
★齐家
★修身
★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平天下
★治国
★齐家
★修身
★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平天下
亲民
★治国
★齐家
★修身
★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平天下
亲民
明明德
★治国
★齐家
★修身
★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平天下
亲民
明明德
止于至善
★治国
★齐家
★修身
★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平天下
亲民
明明德
止于至善
★治国
★齐家
★修身
★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平天下
亲民
明明德
止于至善
★治国
★齐家
★修身
★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平天下
亲民
明明德
止于至善
内修
★治国
★齐家
★修身
★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平天下
亲民
明明德
止于至善
内修
外治
★治国
★齐家
★修身
★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平天下
亲民
明明德
止于至善
内修
外治
穷则独善其身
★治国
★齐家
★修身
★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平天下
亲民
明明德
止于至善
内修
外治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礼记》中的名言警句